李松舟

李松舟

李松舟,原名李清濰,1905年出生在山東省沂水縣七里堡子村,後遷居於下胡同峪村。父親李祥林博學多才,能文善武,是一個十分開明的人士。辛亥革命中,他率先剪掉辮子,以示擺脫封建統治的束縛和對清朝腐朽統治的的蔑視和反抗。 民國初年,他又慷慨解囊,並獻出自家房屋,集資創辦本村第一所平民國小,倡導新學,為貧困山區培養人才。

基本信息

簡介

青島歷史上最早的共青團員

1923年11月18日,青島市第一個團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青島支部成立。這10人就是青島歷史上最早的共青團員。是日,團中央特派員王振翼,中共濟南地委書記王盡美,中共青島組書記鄧恩銘研究決定,發展電話局職員孫秀峰、王少文,職業學校學生李松舟、許興業、郝駿夫、李翠之、姜秩東、傅健生、李樹伯、張肅甫等10人為團員,成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青島支部,鄧恩銘任書記。

一樣的熱血青年,一樣的蹉跎歲月,將他們聚集到一起。不一樣的人生追求,不一樣的理想信念,又使他們分道揚鑣。這10人中,有的追隨國民黨,有的參加共產黨後又背叛了共產黨;有的一時激奮一生沉默。惟有李松舟,自參加革命起,就孜孜以求,無怨無悔,百折不撓,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直到生命終止。

兄弟英烈

李松舟的三哥李清漪,是沂水最早的共產黨員和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他自小讀書,才思敏捷,書、畫、篆刻,造詣很深,而且武術精湛。雖出身富庶之家,但對貧寒百姓極富同情心。1916年,兄弟倆均在小諸葛完全國小讀書。學校離家12里山路,崎嶇難行。放寒假時,適逢漫天大雪,山路被封,家中派車子去接兄弟倆回家。他倆見車夫推著小車走山地雪路非常吃力,都堅持不坐車,步行回家。此事一時傳為佳話。1923年,李清漪考入上海大學。上海大學是國共合作後由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左派于右任合作創辦的一所新型高等學府,于右任擔任校長,共產黨員鄧中夏擔任總務長,負責學校的全面工作,著名共產黨員瞿秋白、惲代英、蕭楚女、張太雷等都在該校社會學系任教。

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地選派優秀青年來此學習,上大實際上是我黨早期培養革命幹部的洪爐。李清漪考入上大後,初修中國古典文學,不久即轉入社會學系,受到鄧中夏、惲代英、蔡和森、瞿秋白等的親切教誨。1924年瞿秋白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參加上海總工會工作,從事工人運動。1926年受黨組織派遣,隨校長於右任北上,往來於北平、天津、保定之間,做國民軍孫岳、鄧寶珊部的工作,促其策應北伐。同年底因積勞成疾,回原籍休養,將革命火種帶回沂水。在沂水農村創辦平民學校,出刊《農民小報》,自編教材,對貧苦農民及其子弟進行文化教育,又引導一批知識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發展了沂水西北鄉第一個共產黨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李清漪到濟南,準備赴上海,因上大、上海總工會均被反動派查封,他被山東黨組織留在濟南工作,任中共山東區委執委技術書記。同年5月被捕,鏇即犧牲,遺骨未能收葬。

父、兄的言行對李松舟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幼時就和三哥李清漪一起,既習文又練武。他能將上身向下俯,頭部從兩腿中間往後向上,翹得老高,同學們戲稱之為“繞指柔”。他不喜歡背誦晦澀難懂的古文,卻喜歡看《水滸》,還將一個個英雄人物的故事講給同學聽。三哥李清漪對他一生的影響至深至切。李清漪在臨沂省立第五中學、濟南育英中學時,經常寄新書、新報給他看。在上海大學讀書時,李清漪不斷寫信,介紹鄧中夏、瞿秋白、蔡和森等革命先行者的文章和思想,介紹上大的情況和上海的工人學生運動,引導他一起分析時勢,探討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李清漪的引導和推介,使李松舟對上大心馳神往。李清漪走上革命道路並為之犧牲,又堅定了李松舟一生革命的決心。

初露鋒芒

1921年,李松舟考入青州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該校是官費學校,吃、穿、書籍、文具等均公費供給,因此成為窮苦學生的首選學校。李松舟家雖不貧寒,但因三哥李清漪也在求學,家庭經濟難以為繼,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投考四師。

四師是所比較閉塞的學校,學風迂腐,校長及教員思想落後,食古不化。而離該校不遠的青州省立第十中學卻十分活躍,是青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陣地。山東早期黨員王翔千(山東諸城人)、早期團員王振球(王翔千之弟)均在十中擔任國文教員,他們積極地、有計畫地指導學生閱讀《共產黨宣言》、《唯物史觀》、《嚮導》、《社會主義討論集》、《新青年》以及反孔反禮教的進步雜誌、書籍,引導學生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傳播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他們的啟發、教育下,一批進步青年學生組織讀書會,讀新書,看新報,進行時勢討論,研究馬克思主義,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省立十中也產生了青州第一批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

由同學王為銘(山東諸城人,1924年4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介紹,不甘四師陳腐氣息的李松舟參加了讀書會,開始大量接觸新書刊,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讀書會有一種刊物叫《十日》,為單張小報,介紹當時的新書刊和讀書經驗。李松舟孜孜以求地閱讀,特別是對《社會主義討論集》,他認真研讀,開始了探索改造社會的新途徑。讀書會每到周日組織講演會、討論會,同學們各樹一幟,各抒己見。李松舟曾以《救國策》為題,駁斥當時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體育救國等論調,認為皆非善策,提出只有社會主義才是唯一無二的救國良策。

通過讀新書和參加演講會、辯論會,李松舟和一批進步學生開始意識到四師弊端重重,誤人子弟,因此強烈要求學校:改革黑暗制度;學術自由;尊重學生人格和權益。反動校長認為這是學生造反,干預學校行政,採取強硬手段進行壓制。李松舟等進步學生髮動全校罷課,包圍校長室,並選派代表,趕赴省教育廳請願。由於缺乏鬥爭經驗,這次學潮歷經十餘天后被鎮壓,27名學生被開除學籍,李松舟亦名列其中。

被開除學籍後,李松舟並沒有受到家庭的責罰。相反,父親允許他到濟南繼續求學。但因為沒有中學文憑,許多學校限考。以後得知膠澳商埠職業學校招生,不限文憑,遂報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投身革命

1923年的9月,青島地區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公立職業學校——膠澳商埠職業學校迎來了第一批莘莘學子。

從赤日炎炎的濟南,來到涼風習習的青島,李松舟頗感快意。不僅如此,1922年12月中國收回了青島主權,為德、日帝國主義霸占25年有餘的青島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能到風景如畫的近代化通商口岸——青島讀書,真叫人揚眉吐氣,心曠神怡。

膠澳商埠職業學校坐落在伊爾蒂斯兵營舊址(今中山公園東南側),原設農、工、商3科,因屬籌建初期,僅招商科4個班,150人,均為男生。

入學不久,李松舟就被推選為學生會會長。此時,中共青島黨組織負責人鄧恩銘正在以職業學校校長王靜一的學生的名義借住於該校。經同學郝泉聲引薦,李松舟結識了鄧恩銘。在鄧恩銘住處,他看見新書新報充滿房間,大為歡喜,以為今後有書可讀,不致浪費時光。

不久,他又在此結識了中共山東黨組織負責人王盡美。同時他也常在校長王靜一家遇見他們。李松舟聞知他們都曾赴蘇參加過共產國際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各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此後,他又結識了在青島的另一位山東早期黨員,與王盡美、鄧恩銘一起赴蘇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各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的王象午,此時王象午在膠澳督辦公署工程課任職,與鄧恩銘一起肩負著在青島發展黨團員的歷史使命。李松舟經常到鄧恩銘住處,閱讀《嚮導》、《新青年》,聆聽他們的教誨。革命理論的薰陶,使他如渴得飲,對中國社會的性質有了進一步了解,對社會主義蘇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1923年11月,團中央特派員王振翼和中共濟南地委書記王盡美先後來到青島,指導青島建團工作。他倆分別對職業學校、電話局、四方機廠、海港碼頭的進步分子進行考察談話後,決定先發展電話局職員王少文、孫秀峰,職業學校學生李松舟、許興業、郝駿夫、李翠之、姜秩東、傅健生、李樹伯、張肅甫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18日,在膠澳督辦公署工程課王象午的辦公室召開團員大會,成立了青島歷史上第一個共青團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青島支部,鄧恩銘任書記。李松舟的入團介紹人是當時擔任中共濟南地委書記的王盡美和擔任中共青島組書記的鄧恩銘。

入團不久,家庭即派人接李松舟回家完婚。因是父母包辦,李松舟極不願意。當時王盡美主張可以不回去,鄧恩銘考慮還需要家庭供給讀書,應回去應付一下,以免決裂。最後議決還是回家鄉履行父母之命。王、鄧二人的臨別賀詞是:自由的愛情,固可慶賀;宗法的結合,未嘗不可紀念!只要你和她,同到洪爐中,重受愛火的鍛鍊!金燦燦的字,釘在了紅艷艷的綢子上。自此一別,李松舟再也未能見到王盡美、鄧恩銘,但對他們兄長般的愛護之情和殷切期望卻一生銘記。

宣傳馬列

回家鄉後,因家庭經濟日見窘迫,為支持三哥李清漪完成學業,李松舟不得不輟學,回母校小諸葛村國小當了教員。

在這所偏僻的山村國小里,李松舟開始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他帶了許多新書新報,加上李清漪不時從上海寄來的進步雜誌,開闊了許多青年教師的視野。當時,進步教師邵德孚(1926年入黨,曾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孫固齋等都與他往來密切,樂於與他傾心交談。他案頭的《嚮導》、《新青年》、《晨鐘》等雜誌和社會主義蘇聯的一些見聞,成為吸引青年進步教師的磁石。這些書刊雜誌和粗淺的革命理論,在青年知識分子心中播下了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種子。

1926年,鄧恩銘曾函約李松舟到濟南晤面,並預約了接頭地點,但當李松舟1927年初趕赴濟南時,鄧恩銘已去武漢。黨組織派朱霄與李松舟取得聯繫,指示他回沂水縣和王敬齋(沂水早期黨組織負責人)一起開展青年工作。李清漪犧牲後,為避免李松舟因太紅而遭不測,組織上沒有發展他入黨,他依然以團員身份開展工作。

1928年11月,中共沂水黨組織指示李松舟以教員身份到沂水三區東里店(今屬沂源縣)國小開展黨的工作。12月初,成立了中共東里店國小支部,李松舟任書記,黃簡齋任組織委員,劉華亭任宣傳委員,這是沂源境內最早的黨的基層組織。支部建立後,李松舟積極開展工作,先後發展教員蔡銘九、校工翟以溫等人入黨,成立了沂水三區農民協會,健全了從區到村的農民協會領導班子,發展了近千名農會會員。農民運動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沉重地打擊了土豪劣紳的囂張氣焰。1929年5月3日,中共東里店國小支部組織領導了各界民眾數千人集會,紀念濟南“五三”慘案一周年。會後,進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這是在沂源境內黨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鬥爭,震動了整個沂水西北鄉。不久,中共沂水縣委遭破壞,許多共產黨員和農會會員被捕,李松舟、劉華亭和到東里店國小視察工作的孫固齋也被捕。由於國民黨沂水縣黨部沒有抓往李松舟的任何證據,第二天就將他釋放了。之後,李松舟以治眼疾為名,離開沂水,到青島陰島從事教學工作。

1932年,聞聽沂水黨組織恢復,街上有張貼的共產黨傳單,李松舟於暑期回到沂水。但時隔一年,沂水黨組織再次遭破壞,邵德孚、於松泉等被捕,他未能和組織取得聯繫。此後,他一直在沂水瑞溥國小從事教學工作,直至全國抗戰爆發。

戎馬一生

七七事變後,李松舟在瑞溥國小結識了很多青年知識分子,他們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為民族的生存焦心憂慮。他們很早就知道工農紅軍已勝利到達延安,並建立了陝北抗日根據地,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戰。延安成為他們熱烈嚮往的革命聖地。

1937年10月的一天,臨沂鄉師學生王濤(原名王富春,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來找李松舟,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到延安去。兩天后,李松舟、王濤、尹平符(後曾任山東省曲阜師範學院副院長)、周錫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部長)等4人收拾簡單行囊,徒步從臨沂到台兒莊,再到徐州,踏上赴延安的征程。而此時,李松舟32歲,已是雙親皓首,兒女成行。

同年11月,他們一路風塵,到達西安,在八路軍辦事處王光華的介紹下,進入了我黨以西北青年救國會的名義舉辦的青年幹部訓練班學習。青訓班由馮文彬、胡喬木主持,學員來自五湖四海。學習內容有國際國內形勢,中國革命問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革命的三民主義等。青訓班實際是考察新學員的考場。三周后,青訓班結束。他們又乘上了去延安的大卡車,於次年元月到達延安,被分配到當時中外有名的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李松舟是“抗大”第三期學員。在“抗大”,他經常聆聽到中央首長的講課。有一次毛澤東主席到學員中講抗戰問題,他說:抗日戰爭就好比做文章,以“自從盧溝橋事變以來”作開頭,以“最後勝利是屬於我們的”作結尾,中間內容由大家來做。戰士用槍做,文人用筆做,農民用鋤頭做,老太婆用紡線車做,只要大家都來搞“創作”,這篇文章就一定能做好。毛主席還把中國比作“大海”,把日本軍隊比作“辣淑面”,把游擊戰術比作“跳蚤戰術”等。毛主席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闡述,使李松舟幾天幾夜不能平靜。他對毛主席的軍事戰略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中國革命充滿了必勝信心。

由於戰爭形勢需要,“抗大”三期提前畢業。毛主席親自作畢業動員報告,要求學員儘快學會做民眾工作,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錘鍊自己。當時,學員有三個去向:1、充實115師幹部;2、成立並擴充新四軍;3、到敵後去,建立抗日根據地。李松舟根據自己對沂蒙山區的熟悉和家鄉一帶活動的有利條件,決定報名回沂蒙山區作敵後抗戰工作,得到了組織同意。

1938年4月,李松舟和尹平符一起,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敵人的封鎖線,回到了山東,找到了沂水縣委和八路軍駐沂水辦事處。此後,他倆留在沂水縣委工作。同年11月,李松舟再一次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在抗日火線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革命戰爭的艱苦歲月中,李松舟不斷變換工作崗位,經常是風餐露宿,一夕數遷。幾次遇險,都化險為夷。1943年,他不幸在一次日軍“掃蕩”中被俘,敵人逼迫他背人渡河,他機警地鑽入蘆葦叢中,逃出魔掌。他不僅自己參加革命,無怨無悔,不惜犧牲,又將子弟十餘人帶出參加革命,他的大女兒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在兒子17歲時,他又將兒子送進革命隊伍。

1944年抗戰勝利在即,黨組織調他到建國學院學習,為抗戰勝利準備、培養建國人才。1947年調益都縣司法科工作。後由於戰爭需要,又奉命率40餘名地方幹部編入三野後勤輜重團,負責炮彈及軍械的運輸供應任務,隨軍從山東戰場打到淮海戰場,直至打過長江。

1951年,李松舟轉業到南京市政府工作。1955年調中央政法幹校學習。1956年到南京市法院公證處工作。以後,根據工作需要,又到龍潭、棲霞、孝陵衛以及“文保會”和雨花台烈士陵園管理處工作。在和平年代裡,他依然保持著戰爭年代那種追求真理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從不居功自傲,默默無聞地為黨工作。1972年6月,他猝發腦溢血,在南京病逝。

李松舟 李松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