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明朝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

核舟記[明朝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

《核舟記》是明朝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言文。《核舟記》在《金玉瑣碎》和《虞初新志》有記載。《核舟記》生動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使用從中間到兩頭,從正面到背面的空間順序和總-分-總的敘述順序介紹了“核舟”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藝術的讚美和對民間藝術的讚揚。作者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點,讚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藝,同時也高度讚揚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因而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作者為魏學洢,字子敬,號茅檐,中國明朝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縣)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基本信息

簡介

核舟記 核舟記
選自清朝 張潮 編輯的《 虞初新志

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動地表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舟上五人,鬚眉畢見,其他如箬蓬,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還有34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本文就是對這件藝術品的文字說明。閱讀時,要善於運用想像再造出這件藝術品的形象,並仔細品位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原文及朗讀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 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 東坡佛印居右, 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 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 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朗讀節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 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 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注釋譯文

白話譯文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 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 蘇東坡坐船遊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鬍鬚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著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著橫幅的末端,右手指著書畫橫幅,好像在說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裡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著椎形的髮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 船工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著 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詞句注釋

1﹒注音
mǐn wǎng yí  shǔ ruò
皿   罔   貽  黍  箬篷
sǎn  rán  shǔ  qū    jì
糝   髯  屬   詘   髻
2﹒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 (詘——“屈”,彎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橫”,橫著)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揀”挑選)
約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通“父”,對男子的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右手攀右趾(攀——“扳”,拉;引;撥動)
3﹒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異、罕見。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餘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通“又”。
為:為宮室、器皿、人物——雕刻成。
中軒敞者為艙——是。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名詞,“奇異、精巧”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端正、正”
詳細注釋 明:明朝。
奇巧人:手藝奇妙精巧的人。
曰:名叫。
王叔遠:名毅,叔遠是他的字,號初平山人,明末常熟(今江蘇省常熟市)人。
以:介詞,用,憑
徑寸之木:直徑一寸的木頭。徑:直徑。寸:市制長度單位。之:結構助詞,的。木:木頭,木料。
為:動詞,做,制,這裡指雕刻。
宮室:泛指房屋建築。
器皿(mǐn):器具。皿:一般指盤盂一類的用具。
以至:連詞,“以至於”,“直到”。
罔(wǎng)不:無不。罔:否定副詞,沒有,無。
象:動詞,模擬。
形;形狀。
具:具備,具有。
情態:神情姿態。
嘗:副詞,曾經。
貽(yí):贈送。
余:人稱代詞,我。
核舟一:即一隻核舟,古代漢語中表示事物數量的數詞常用在名詞後面,並常省去量詞。
蓋:表示推測的句首語氣詞,用來表示對事物帶有推測性的判斷或委婉的判斷,或表示對原由的解釋。這裡可譯為“原來是”。
大蘇:即蘇軾,字子瞻,號東坡,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宋代著名文學家,當時人們稱蘇洵為“老蘇”,稱蘇軾為“大蘇”,稱蘇轍為“小蘇”,合稱“三蘇”。
泛:動詞,坐船遊覽。
赤壁:蘇軾泛舟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北。蘇軾曾兩度遊覽,寫了前後《赤壁賦》。湖北省蒲圻縣西北又有一處赤壁,即三國時赤壁之戰的戰場。
云:語助詞,用於句尾,無實義。
首尾:從頭到尾。
約:大約。
分:長度單位,一寸的十分之一。
有(yòu):同“又”,表示後面是一個尾數。
奇(jī):零頭,零數。
高可二黍(shǔ)許:大約有兩粒黃米高,古代用黍粒表示長度單位。可:大約。許:表示約計數量。
中:中間。軒敞:高起寬敞。
者:助詞,這裡和形容詞“軒敞”組成名詞性短語,指高起寬敞的部分。
為艙:是船艙。為:動詞,是。
箬(ruò)篷:箬竹葉做成的船篷。篛:一作“箬”,箬的異體字,箬竹,竹子的一種,葉子可以編制竹笠。
覆:蓋,
之:代詞,指船艙。
旁開小窗:船艙的兩旁開著小窗。
左右各四:左邊和右邊各四扇。
共八扇:一共八扇窗戶。扇:量詞,用於門窗等。這裡是以量詞指代事物本身。
啟:動詞,打開。而:連詞,連線前後兩個動詞,表示順接關係。
雕欄:雕刻著花紋的欄桿。
相望:相對稱。
焉:語氣助詞。
閉之:關上窗門。之:代詞,指窗。
則:連詞,所連線的後一部分是對前一部分的介紹、說明、判斷或解釋。這裡可譯為“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後赤壁賦》中的句子。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句子。徐:緩緩地。興:起。
石青:國畫中使用的一種青色顏料。
糝(sǎn):這裡是塗染的意思。
之:代詞,指刻在窗扇上的字。
中:中間。
峨冠(guān):高高的帽子,這裡指戴著高高的帽子。
髯(rán):鬍鬚,這裡泛指兩腮的鬍鬚。
佛印:人名,是個和尚,蘇軾的朋友。宋代雲門宗僧,為蘇東坡之方外知交。法號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江西省)浮梁人
魯直:黃庭堅,字魯直,宋代詩人,文學家,書法家,他也是蘇軾的朋友。
手卷:橫幅的書畫卷子。
卷端:指畫幅的右端。
卷末:指畫幅的左端。
如有所語:好像在說什麼似的。語,說話。
微側:(身子)略微側轉。
其兩膝相比者:蘇東坡的左膝和黃庭堅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
各隱卷底衣褶中: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意思是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併的兩膝。
絕類彌(mÍ)勒:極像佛教里的彌勒菩薩。絕,極;類,像。彌勒,佛教菩薩之一,像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滿面。
袒(tǎn):裸露。
矯(jiǎo)首昂視:抬頭仰望。矯,舉
不屬(zhǔ):不相類似。屬,類似。
臥右膝:臥倒右膝。
詘(qū):同“屈”,彎曲。
念珠:又叫“佛珠”或“數珠”,佛教徒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
倚(yǏ)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歷歷數(shǔ)也: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
楫:船槳
舟子:撐船的人。
椎髻(jì):椎形髮髻。
衡:同“橫”,橫著。
攀(pān):扳著
若:好像。
執:拿。
其人視端容寂:那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其,那。端,正。
若聽茶聲然: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若...然,好像...的樣子。
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背,這裡指船底。夷,平。
天啟壬(rén)戌(xū):天啟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啟,明熹宗朱由校年號。
虞山王毅叔遠甫(fǔ):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遠的。虞山,山名,今江蘇省常熟縣西北,這裡用來代替常熟。過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鄉的名勝的籍貫。叔遠甫就是“字叔遠”的意思。甫,同“父”,是中國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多附於表字之後。
了了:清楚明白。
其色墨:它的顏色是黑的。其:代詞,指所刻的字。 墨:黑色。
篆(zhuàn)章:篆字圖章。
丹:朱紅色。
通:全。
為人五:即為五人,雕刻了五個人。
並:連詞,和。
有(yòu):同“又”。
曾[zēng]:不盈寸:還不滿一寸。曾,尚、還。盈,滿。
簡:通“揀”挑選。
修狹:長而窄。
魏子:作者魏學洢自稱。詳矚:細看。
《莊》、《列》:指《莊子》《列子》二書。
驚猶鬼神:猶如出自鬼神的創造,令人驚奇。
須麋:同“鬚眉”,鬍鬚眉毛。
假:假如
復:告訴。
誑:欺詐。
繇:同“由”。
斯:這。
棘刺之端:酸棗樹枝條的尖刺末梢。
未必不可為母猴: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人報告燕王自己能在“棘刺之端為母猴”,於是受到優厚待遇,卻推三托四,遲遲不動手,後來燕王要他先出示工具,他拿不出,騙局被揭穿。
技亦靈怪矣哉:技藝也真神奇啊。“矣”和“哉”連用,有加重驚嘆語氣的作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 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它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舟上五人,鬚眉比見,其他如篛篷、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還有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本文對這件藝術品的文字說明,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寫,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
從文章開頭至“蓋大蘇泛赤壁雲”為第一段,簡練概括地告訴讀者,王叔遠有著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他能在“徑寸之木”上,隨意雕刻出不同形狀的藝術品。然而更絕的是,他能利用木頭天然圖紋、形狀,表現各自形態。“罔不因勢象形”,強調了“形似”;“各具情態”,則突出了“神似”。這樣,也就突出了王叔遠是個“奇巧人”。“蓋大蘇泛赤壁雲”的“蓋”,在這裡作副詞,為“大概”之意。從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來看,是“大蘇泛赤壁”。但《赤壁賦》寫蘇東坡泛舟游赤壁,雖有其事,但是沒有說有黃魯直和佛印和尚伴遊。這樣,也就間接地說明了雕刻者善於根據蘇東坡的原文進行想像。核舟上刻著蘇東坡游赤壁,這點明了整個核舟所刻畫的主要內容。“蓋大蘇泛赤壁雲”在全文起著“橋樑”作用。這一段只五十餘字,用筆經濟、簡練,層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也約略點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從“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至“嘻,技亦靈怪矣哉”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節。起筆時,作者如剝筍似地進行具體的描述,很有層次感。先寫核舟的長和高,“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以核舟本身之小,來顯示核舟工藝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著進入具體的描述。先寫“中軒敞者為艙”,著力突出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船艙的高大、寬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據的位置。小舟不滿“徑寸”和“軒敞”的船艙,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來顯示核舟雕刻藝術的特色。接著,敘述船艙上還覆蓋著“箬篷”,艙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動的,能開能關,所以“啟窗而觀”則“雕欄相望”,閉窗時所刻的前後《赤壁賦》中的膾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顯現於眼前。在“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細膩逼真,又富有詩情畫意,其情趣之妙,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顯示王叔遠精妙絕倫的雕刻技藝。而作者用細膩的筆調,從右到左,把工藝品上的詩情畫意,生動逼真地表達出來,也足見他藝術手腕之高明,描述手法之精煉。
第二、三小節,著重介紹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寫人物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活力。如果讀者細細留神、品味,就不難看出雕刻藝人有著驚人的想像力。《赤壁賦》文中“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沒有交代“客”是何許人,而雕刻藝人卻選擇了黃魯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體化了,並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加以個性化。由此,作品對他們三人精神狀態的描寫,也就成為這件工藝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態和所處的位置。王叔遠這位民間雕刻藝人,在雕刻時,簡直是發揮了戲劇導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頭,三個人沒有平均地占據僅有的一點空間,他們“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運筆有時採用粗線條,一筆帶過,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有時採用工筆畫似的手法,如“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蘇、黃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共閱一手卷”,特別是“各隱卷底衣褶中”,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來了,筆觸顯得十分細膩。而此時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沉醉在清風、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掛著歷歷可數的佛珠。從最細微處落筆,雕其貌而刻其神。“執,撫,指,語,矯,視”等幾個動詞畫龍點睛,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物活靈活現。三個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裝,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襯,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
對於船尾上的兩個船夫,作者的描寫也筆力不減。“橫臥一楫”,雕刻藝人刀法之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橫臥一楫”就是說船槳停止划動,船在江中隨波蕩漾,此時方可進入泛舟江上,漫遊赤壁的詩情畫意之中。而兩個船夫,其一“若嘯呼狀”,另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淡淡的兩筆,陡然生輝,兩個舟子進入規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畫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又是呼應的,具有整齊美。
第四、五小節,分別記王叔遠在核舟背上刻題名和印章,並對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統計。核舟背上題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它保證了工藝品的完整,反映了藝術的高超。“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筆畫工細,並且線條清晰。船背題名“其色墨”,篆字圖章“其色丹”,著色黑紅相襯,再加上船艙十六個字用“石青糝之”,從船頭到船尾,色彩和諧、協調,藝人的創作態度,從始至終,一絲不苟。“通計一舟”,連續用了九個“為”字,細緻地羅列,用形象、簡潔而又帶有立體感的描述把核舟顯現在讀者面前。眾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計其長曾不盈寸”的“修狹”的桃核上,其技藝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章一開頭向讀者介紹民間雕刻藝人王叔遠的精湛的技藝和核舟的內容後,便按順序寫核舟的長、高、船艙、船頭、船尾、船背,最後對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進行統計,與開頭相呼應,用讚譽王叔遠鬼斧神工之絕技結束整篇文章,猶如一根絲線,串綴珠玉貝石而成整體。通篇四百多字,每個字的選擇,就像這巧奪天工的核舟一樣,精雕細琢。核舟是雕刻工藝品,直接給人以視覺感受。通過作者細膩而傳神的描述,引起讀者的想像,加深對核舟的視覺印象,完成了它獨特的審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豐富,對比巧妙。核舟形體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態之活和情態之細;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文字淺顯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對比中顯示雕刻藝術的精湛和詩意美。同時我們還要提到,雕刻藝人有著不凡的見識。我們知道蘇東坡膾炙人口的前、《後赤壁賦》問世以來,可說在文學史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其藝術成就之卓爾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顯露出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黃魯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紹聖年間,新黨用事,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貶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晚年卒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他們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採取消極的“退隱”、“歸田”、“遠遊”等手段,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必然會和皈依佛門的佛印和尚引為同調。所以,雕刻藝術家補充了《赤壁賦》中“客”的具體人物,其藝術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核舟記》把核舟雕刻升華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同時核舟又增強了《核舟記》的藝術魅力。

藝術手法

一、描寫細緻。
作者所記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藝品── 一枚小巧玲瓏的核舟。由於雕刻者的“靈怪”,所以能在“長不盈寸”的“修狹”“桃核”上,“因勢象形”、精雕細刻了“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樣眾多的人和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此並非是作簡單的羅列,而是著力於細緻的描繪。本文中間的四段,即2、3、4、5段就具體描述了核舟的形狀、結構及各個人物的神情狀態,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如第2段不僅寫了船艙、箬篷、小窗,而且寫出“啟窗而觀,雕欄相望”,“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並且連刻字的顏色也交代了:“石青糝之”。第3段著重寫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寫了他們外貌、衣著、姿態的各異,而且顯現了他們神態、風度不屬。尤其蘇、黃的情深意篤,黃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超然出塵,生動地再現了三人之間的關係和各自的性格特徵。第4段寫舟子嘯呼之狀和“若聽茶聲然”更是精細入微,神韻畢具,若無雕刻者的精湛技藝,以及作者對描寫對象的細心觀察和體會,要寫得如此惟妙惟肖是斷斷不可能的。總之,對核舟的全體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數目、大小的具體說明,給讀者的印象既具體而又深刻。如窗子能啟閉自由、足膝之隱於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歷歷可數、題字之細若蚊足等一些雕刻的細部都能一一予以介紹,巨細不漏。正因為作者善於觀察,精於描繪,因而文章如同這隻核舟一樣,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飛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雕刻既屬奇巧,而文章確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二、層次井然。
作者對核舟各部的描寫,是先總寫,後分寫;從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程式,很有章法。如第1段介紹“奇巧人”的奇巧所在,開門見山,簡潔數語,就把雕刻者精湛純熟的工藝作了概括的介紹,並點出“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起了概括和總領全文的作用。第2段則對整個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艙和箬篷作了重點的描繪。第3、4、5段,則依次具體描繪船頭、船尾、船頂,而以船頭和船尾五人的雕像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頭的蘇、黃、佛印三人為主,而此三人則又以蘇軾為主,這樣文章就緊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既層次井然,又重心突出。最後一個自然段,將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數目作了小結總計,並抒發讚嘆:“技亦靈怪矣哉!”收束全篇。這種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層次,給讀者以歷歷在目之感。
三、富於想像。
《核舟記》寫的是件靜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靜中取動,寫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詩意畫境的工藝美術珍品,而王叔遠的雕刻藝術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驚嘆不已的關鍵則在於核舟如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蘇東坡前後《 赤壁賦》的主題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賦》作為核舟雕刻藝術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復以《赤壁賦》的內容作為觀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據,而我們廣大讀者則又更以《赤壁賦》的所述來體味散文含蓄雋永的意境,在這裡,“奇巧人”創作的藍本,作者的豐富想像和讀者的欣賞聯想,都在《赤壁賦》的基礎上得以自然融匯而溝通在一起了。尤為可貴的是,無論是奇巧人王叔遠還是作家魏學他們既忠實而準確地反映了《赤壁賦》的意境和“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而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不為原作所囿,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正由於作者豐富的想像,彌補了素材的不足,又賦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寫到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神態不凡、舟子的“若聽茶聲然”這些細膩逼真的心理描繪,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賦》為依據,而推測想像出來的描述,假如作者僅是作些客觀的描繪,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文章至多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實的說明詞,而決不會像如今所寫的那么感人,啟人想像。

古漢語句 

倒裝句

嘗貽余核舟一,原句應為:嘗貽餘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應為:又用一篆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原句應為:蓋簡修狹桃核為之。
倒裝句表強調。

省略句

(1)則題名其上,省略於,原句應為:則題名於其上。
(2)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於,原句應為:各隱於卷底衣褶中

雙重否定句

(1)罔不因勢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
(2)罔,沒有;無。
(3)罔不,無不;全都。
(4)因,順著;就著。
(5)象,模仿,這裡指雕刻。

句型

1、判斷句 蓋大蘇泛赤壁雲(“大蘇泛赤壁”是主謂詞組,在句中充當謂語,說核舟刻的是什麼,主語承上一分句賓語省略:核舟。“蓋”,副詞,相當於“大概”。) 中軒敞者為艙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以上兩句用動詞“為”表示判斷)
2、定語後置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後置定語,“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煞尾,相當於“的”)
3、省略句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語:佛印) 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各隱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執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隱”、“題名”後面均省略介詞“於”,“於”相當於“在”)
4、固定結構 如有所語(“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有……的人,或東西,或事情。”“所”字後面一定是動詞,“所”與後面的動詞組成的“所”字結構,充當“有”的賓語)

古今異義詞

1、臥右膝:臥,古義: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平放。
今義:躺下,躺著的樣子
2、其兩膝相比者:比,古義:靠近。
今義:兩個事物進行比較。
3、高可二黍許:可,古義:大約。今義:可以。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古義:通“揀”,挑揀。
今義:簡單,容易。
5.人物:古義:人和物
今義:被描寫或有突出貢獻的人
6、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曾,古意:竟然。
今義:曾經
7.高可二黍許:許,古義:左右
今義:答應或表示猜測
8.約八分有奇:奇,古義:零數
今義:不成雙的(跟“偶”相對)
9.嘗貽余核舟一:嘗,古義為曾經
今義為嘗試
10.罔不因勢象形:象,古義為雕刻
今義為形狀,樣子

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縣人,是當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長子。他著,是一篇出色的狀物雜記,觀察細緻,描寫具體,行文簡明,層次清楚,生動地記述了核舟巧奪天工的狀貌,讚美了雕刻藝人的高超技藝,很為後人推崇。
魏學洢在七歲時就能作詩,生性孝順。曾經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橋,斷了腳,也不敢大聲喊痛,唯恐父母擔心受怕。年少時,曾和父親魏大中一起到帷蕭寺苦讀,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誦。成年之後,以擅長寫文章聞名於鄉,和他訂下了忘年之交。他,甚至再唆使同黨刑科給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給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說他們“招權納賄”,更說左、魏兩人“醜心險,色取行違,自命為血性男子,實為匪類”。魏忠賢更矯旨責怪:“魏大中互訐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於股掌之中。
楊漣等人彈劾魏忠賢,不僅使其原形畢露,也使依附其下的乾兒義孫們大為恐慌,魏了希恩邀寵,於是天啟五年三、四月間,眾人籌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
魏大中被捕之時,魏學洢泣血號呼,想隨牢車北上。他不聽從父親勸阻,改換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後跟隨緹騎,沿途打聽父親的起居。抵的拒不相見,有的則對他仰天長嘆,相對而泣,無可奈何而已。魏學洢雖然也想上書以己代父,但未能如願。
魏忠賢又矯旨下令,對六人“嚴刑追贓比較,五日一回奏”,於是獄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離,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誣接受熊廷弼等人賄賂,亦為欲加之罪。最後竟被誣陷坐贓而死。死之時溽暑殷雷,相驗領埋之旨,遲遲不下,過了六、七天才差官發屍,,骸脹而黑,肌生蛆蚋,潰爛零落,幾難以辨認,那年魏大中五十一歲。魏學洢領了父親的屍體,匍匐扶襯草啼號。魏大中雖死,但追贓的行動並未停止,因此魏學洢被下浙江監獄。魏學洢在家庭遭此大變,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視死如歸。果真在這同一年,魏學洢也因病而死,死時才三十歲。崇禎初,魏陳述父受冤獄,兄死孝之慘狀。又上書彈劾阮大鉞等人交通逆閹,罪大惡極。不久,魏大中被追謚為忠節,魏學洢也被下詔旌表為孝子。

文內人物

蘇軾簡介

蘇軾(1037~1101)字 子瞻,世稱 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 蘇洵的第二個兒子,北宋著名 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 蘇洵(1009~1066)、弟弟 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 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三蘇”為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

黃庭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 魯直,自號 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今重慶涪陵)別駕,鏇遷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
擅文章、詩詞,尤工 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

佛印簡介

佛印禪師(1032~1098),宋代雲門宗僧。法名了元,字覺老,俗姓林,饒州浮梁(舊屬江西省鄱陽郡,今屬江西省景德鎮市)人。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三歲能誦《 論語》、諸家詩,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而精通五經,被稱為神童。
佛印少時,曾於竹林寺讀《大佛頂首楞嚴經》,遂禮寶積寺(在今江西省萍鄉市境內)日用為師,學習禪法。十九歲登臨廬山,參訪雲門四世開先善暹,復參圓通居訥(1010~1071),師從雲門四世延慶子榮,師讚嘆說:“骨格似雪竇,後來之俊也。”二十八歲,由於精究空宗,被稱為“英靈的衲子”,而嗣善暹之法,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承天寺。其後,歷住淮上斗方寺(在湖北省浠水縣境內),江西廬山開先寺、歸宗寺;丹陽(今江蘇鎮江)金山寺、焦山寺;江西大仰山等知名古剎,前後四十餘年,德化廣被,為人稱頌。曾四度住南康雲居山,接得四方雲衲。
佛印禪師還整編白蓮社流派,擔任青松社社主,倡導弘揚淨土思想。宋神宗曾敕賜金缽,以旌其德。佛印門下著名弟子有義天、德延、淨悟等門生。元符元年(1098)一月四日佛印禪師示寂,享年六十七歲,法臘五十。朝廷賜號“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過從甚密,稱為至交。兩人應酬文字很多,樂為人所傳誦。例如,南宋時出現題為宋蘇軾撰的《東坡居士佛印禪師語錄問答》,所記皆為蘇軾與佛印禪師往復之語。

整體把握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動的表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舟上五人,鬚眉比見,其他如箬篷、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還有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本文就是對這件藝術品的文字說明。閱讀時,要善於運用想像力再造出這件藝術品的形象,並仔細品味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描寫了船的4個部分,分別為,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 本文題目末字“記”,系指文體而言。“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見“有關資料”),課文刪去它的絕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後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靈怪矣哉”。因此,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常見的說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範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之後,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全文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讚嘆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讚美之情。

題目解說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藝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本文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寫,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記是本文的文體,這裡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細;“啟窗而觀”,還有“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遊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緻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裡,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於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是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鬆、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於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後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第一段總述。寫出了雕刻家王叔遠的技藝非常精湛以及核舟的由來和內容。“奇巧”概括出雕刻家王叔遠的技藝高超。
第二段分述。說明核舟的大小,結構,布局。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題。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態,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個悠閒,一個專注
第五段總述。“靈巧”照應“奇巧”,核舟體積小,內容豐富讚嘆核舟技藝巧奪天工(王叔遠的精湛技術,構思巧妙)。

說明方法

【列數字】(通過具體數字,表現語言的準確性,更具說服力。)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許。
②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較】 (比較是將兩種類別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現象加以比較來說明事物特徵的說明方法。)
①神情與蘇、黃不屬。
②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過比喻的修辭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徵的一種方法。)
①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
【舉例子】 (通過列舉具體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①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通過“貽余核舟一”的例子,來證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觀點)。

語言

本文語言平實、洗鍊,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徵。
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使讀者深為讚嘆。
開頭,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出“核舟”所雕刻的內容。第一句就介紹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頭上能雕出各色各樣的景物,而且形神畢肖,第二句點明“核舟”所雕刻的內容是“大蘇泛赤壁”,為下文張本。

果核雕刻

在果核上雕刻各種人物、動物和船隻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藝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 橄欖核雕刻、杏核雕刻、楊梅核雕刻、 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雕刻為主。
沿革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證。據史籍記載和文物考證,果核雕刻在明代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宣德年間,夏白眼在橄欖核上雕刻16個小孩,每個小孩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啟年間江蘇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遠,號初平山人)。他在天啟二年(1622)創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長約3厘米,高約0.5厘米,中間為艙,上以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開合。窗旁雕欄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船首刻蘇東坡及其好友黃魯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蘇東坡、黃魯直兩人共執一書閱讀,而佛印和尚如同彌勒,袒胸露乳,左臂掛念珠,念珠歷歷可數。船尾橫豎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題款:“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刻”。字跡細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這件核舟成為後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範。宜興雕刻家丘山精於胡桃核雕刻,題材大多為 蘇東坡游赤壁 、漁家樂、百花籃、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以江蘇為傳統產區。 康熙 年間,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 封錫祿 以及乾隆年間的蘇州杜士元、 沈君玉 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錫祿的橄欖核雕刻“草橋驚夢”,屋宇、人物等在構圖上安排得當,並配合疏柳藏鴉,柴門臥犬,充分表現了鄉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欖核雕刻“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鬍須,衣服肩部有補綴,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詩文;他用楊梅核雕刻的“獼猴”,眉目畢具,據 《金玉瑣碎》 記載,有的藝人以桃核雕刻串連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羅漢,姿態各異,面目無一雷同。此外, 嘉慶道光 年間,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 方建劭 創作的“東坡游赤壁”,“篷窗撐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櫓刻畫細緻。

近代,果核雕刻主要產于山東、江蘇、廣東、上海等地。山東濰坊桃核雕刻名匠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張大眼、陳子和等。其中丁念廷、高家俊的作品曾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銀牌獎。橄欖核雕刻以廣州、蘇州為主。廣州名匠區桂來及其弟子江澤流以人物、花舫見長。20世紀初,上海果核雕刻名匠有麥春華、殷根福等人。麥春華擅長雕刻樓閣、池沼、人物、器具、花鳥等。殷根福的橄欖核雕刻題材有十八羅漢、八仙、觀音、彌陀佛以及花木蘭、穆桂英等人物,後來傳其子女殷榮生、殷雪芸等。殷雪芸和弟子董蘭生在繼承傳統雕刻的基礎上,創作核桃雕刻“寒山寺”、橄欖核雕刻“鑒真東渡船”等,其中“鑒真東渡船”刻有唐代名僧鑒真及弟子、船工等35人,並配以玉石、紅木雕琢成海波紋的底座,更顯精巧。
工藝和特色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為銼、鑿、鑽。銼有毛銼、光銼、圓銼。鑿刀有方鑿、圓鑿兩種。果核雕刻的工序是:①用毛銼、光銼將果核進行初步加工。②設計構思,並在果核上畫樣。③用圓銼按畫樣進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④用鑿刀雕刻細部,並以小方鑿刻畫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圓鑿刻畫嘴部等。⑤磨光,上蠟。最後打眼,串連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為欣賞品。
果核雕刻的藝術特色是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單件陳設品配以底座,加蓋玻璃罩,以供欣賞;有的綴以流蘇,作為佩件或扇墜;有的將若干枚果核雕刻串連成念珠

新核舟記

新核舟記 新核舟記
明代名篇《核舟記》把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動,讀起來感人至深。王叔遠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間藝人為之神牽夢繞,不斷複製和再創造。 核舟這一巧技在現代又得到發揚廣大,新核舟記不但在技藝上有所創新,而且在內容上更貼近了時代。欣賞新核舟記,對於深刻理解名篇《核舟記》很有幫助,同時通過欣賞實物、圖片、影像等可以使讀者在整體上全面讀懂《核舟記》。
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記》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 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實刻畫了黨的一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闢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

2006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85周年,也是黨的一大代表毛澤東逝世30周年、董必武誕辰120周年、何叔衡誕辰130周年、陳潭秋誕辰110周年、鄧恩銘誕辰105周年和李達逝世40周年,因此,2006年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新核舟記 新核舟記
為了更好地紀念這一特殊時刻,河北省 秦皇島市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楊洪武,用5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刻制了一枚題為“南湖紅船”的核舟作品。該核舟選用上好橄欖核為原料,以嘉興南湖畫舫為原型,細緻入微的刻畫了參加黨的一大代表們,在畫舫上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瞬間。嘉興南湖畫舫長16米、寬3米,分前、中、後三艙,中共一大就是在畫舫的中艙內舉行的。核舟雖僅長3.9厘米、寬1.4厘米、高1.3厘米,也按畫舫的行止,刻制了前中後三艙,寬敞的艙室、艙頂瓦楞線、艙窗以及桅桿等都一一展現出來。為增強藝術效果,前艙頂還精刻了黨旗、後艙頂刻制了和平鴿。船艙兩旁分別刻制小窗5扇,共10扇,每扇小窗都能開啟。小核舟的艙頂、艙壁、小窗等都刻制了精美的花紋,把核舟裝扮得富麗堂皇。船頭坐4人,毛澤東坐在船頭右側,他目光睿智、慈祥堅定,風吹動著他頭髮,身上穿的長衫衣紋清晰可辨,手中的檔案紙卷頁翻,頁頁可數;何叔衡側身靠近毛澤東討論著;董必武還坐在船頭左側,手捧書籍思考著問題;李達在閱讀,他還習慣地用手推了推眼睛,猶如身臨其境。打開前艙兩旁的小窗,臨窗而坐的是陳潭秋、王盡美;坐在中艙兩旁小窗前的是鄧恩銘、劉仁靜和李漢俊、包惠僧。船尾右側是一位船工,正在用力 的歷史瞬間。嘉興南湖畫舫長16米、寬3米,分前、中、後三艙,中共一大就是在畫舫的中艙內舉行的。核舟雖僅長3.9厘米、寬1.4厘米、高1.3厘米,也按畫舫的行止,刻制了前中後三艙,寬敞的艙室、艙頂瓦楞線、艙窗以及桅桿等都一一展現出來。為增強藝術效果,前艙頂還精刻了黨旗、後艙頂刻制了和平鴿。船艙兩旁分別刻制小窗5扇,共10扇,每扇小窗都能開啟。小核舟的艙頂、艙壁、小窗等都刻制了精美的花紋,把核舟裝扮得富麗堂皇。船頭坐4人,毛澤東坐在船頭右側,他目光睿智、慈祥堅定,風吹動著他頭髮,身上穿的長衫衣紋清晰可辨,手中的檔案紙卷頁翻,頁頁可數;何叔衡廁身靠近毛澤東討論著;董必武還坐在船頭左側,手捧書籍思考著問題;李達在閱讀,他還習慣地用手推了推眼睛,猶如身臨其境。打開前艙兩旁的小窗,臨窗而坐的是陳潭秋、王盡美;坐在中艙兩旁小窗前的是鄧恩銘、劉仁靜和李漢俊、包惠僧。船尾右側是一位船工,正在用力 搖櫓;左側是李達的夫人 王會悟,她一面照料會務、燒水沏茶;一面警惕地觀察著四周,為會議做好保衛工作。王會悟左手提壺、右手端杯,神態自然。壺上的花草紋理似隱似現。核舟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按照當時參加黨一大的人物肖像寫真刻制的,人物雖不足2毫米,但都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核舟船底刻一大黨綱98字,題款7字,共105字。字是按豎式書寫陰刻的,填成黑色,筆畫細如 毫絲,一行一行的小字好似船行時蕩漾起的漣漪。此外,為真實再現南湖畫舫的全面,在核舟“紅船”後面也拖一小舟。小舟長2.3厘米,高1.1厘米,寬1.0厘米。舟頂分為兩層,箬篷頂周邊雕刻著精美的文飾,兩側透雕的篷壁玲瓏剔透、精巧可人。小舟底部刻的是一大閉幕時代表們呼的口號:“共產黨萬歲!第三國際萬歲!共產主義——人類的解放者萬歲!”共23個字。大舟與小舟之間用一條鏈環聯接,也是用核材精刻而成的。

整個“南湖紅船”共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艙室4、壺2、杯皿2、書籍檔案5、櫓、爐、小桌各1、鏈環1條、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還佩帶了眼鏡,均都一一俱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