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宜人北固樓

最是宜人北固樓

《最是宜人北固樓》是近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先生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繪了詩人在北固樓所觀賞和領略到的江南江北的山川景物和綺麗風光,抒發了他對新中國的無限熱愛與欣喜之情。

作品原文

最是宜人北固樓

最是宜人北固樓②,江南江北望中收。

化身狠石能如願③,對此風光不闔眸④。

注釋譯文

①最是宜人北固樓:原詩無題。此題系《董必武詩選》編者所加。

②北固樓:在江蘇鎮江市北固山上。北固山,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臨江,形勢險要。梁武帝曾登而望之,曰:“此領不足固守,然於京口實乃壯觀。”山上還有甘露寺、鐵塔等名勝。

③狠石:又作“很石”,狀如伏羊,在北固山甘露寺。相傳劉備、孫權曾坐此石,共論曹操。

④闔眸:閉眼。

創作背景

鎮江市北固山上的北固樓,如同山上的甘露寺、鐵塔那樣是延攬遊客的名勝古蹟,其本身自然是壯觀而又獨具風光的。但在這首詩中,詩人感到愜意、最使他心醉神馳的,卻是透過北固樓所觀賞和領略到的江南江北那應接不暇、美不勝收的山川景物和綺麗風光。“最是宜人北固樓,江南江北望中收。”正表達了詩人這種特殊的審美感受。然而,江南江北的景致、風光到底怎樣的美,詩人並沒有作具體的描述,而只寫到:“化身狠石能如願,對此風光不闔眸。”詩人寧願化作“狠石”,在此處永遠不合眼地欣賞這“風光”。這就說,江南江北的美,是誰不清、道不盡,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那么一種美的極致。給讀者留下了豐富而又廣闊的想像的餘地;使讀者同作者一道參與審美創造過程,從而最大限度地開掘作品的審美內涵與發揮作品的美感效應。中國古典詩詞的含蓄之美,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對此,詩人是有深刻的領悟的。

再聯繫到該詩的寫作年代,作進一步思考,讀者就會有更深一層次的感受。詩人對剛剛誕生、蓬勃向上的新中國,有一種特殊的熱愛與鍾情。對它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寄情深厚的。何況詩人此刻面對的又是格外誘人的江南江北的景致、風光呢。因此,在該詩中,與其說詩人是在激賞江南江北的山川風光,不如說是在抒發他對人民的新中國的無限熱愛與欣喜之情。表面上寫景,實則在抒情。詩人所描繪的境界,乃是“有我”之境。透過這個境界,讀者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詩人這一抒情主體的躍動。

作者簡介

董必武像 董必武像

董必武(1885~1975),字用威。湖北黃安人。抗戰時期,曾任中共與國民黨談判的代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長期駐留重慶。一九四五年作為中國解放區的代表赴舊金山參加聯合國會議。有《董必武詩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