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裂頭蚴病

曼氏裂頭蚴病

曼氏裂頭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系曼氏裂頭蚴(Sparganum mansoni)寄生於人眼部、皮下組織或腦、腎、肺等臟器所致的疾病。曼氏裂頭絛蟲(Spirome-tra mansoni)成蟲較少寄生於人體。曼氏迭宮絛蟲病和曼氏裂頭蚴病是由曼氏迭宮絛蟲引起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前者由寄生於小腸的成蟲引起,產生的症狀輕微;後者則由其幼蟲—裂頭蚴引起,裂頭蚴可在體內移行,並侵犯多種組織器官,產生的症狀遠較成蟲嚴重。

曼氏裂頭蚴病曼氏裂頭蚴病

臨床表現

曼氏裂頭蚴病曼氏裂頭蚴
1.曼氏迭宮絛蟲病:本病並不多見,主要有中上腹部不適、輕微疼痛、噁心、嘔吐等輕微症狀。

2.曼氏裂頭蚴病:本病潛伏期與感染方式有關:局部侵入者潛伏期短,一般6~12天,個別可達2~3年;經消化道感染者潛伏期長,多為1至數年。

根據臨床症狀和寄生部位不同,可分為下列5類:⑴眼裂頭蚴病皮下裂頭蚴病⑷中樞神經系統裂頭蚴病裂頭蚴病

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手術摘除。

預防應加強宣傳教育,改變不良習慣,不用蛙肉蛇肉、蛇皮貼敷皮膚、傷口,不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禽、豬等動物的肉類,不生吞蛇膽不飲用生水等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疾病描述

曼氏裂頭蚴病曼氏裂頭蚴
曼氏迭宮絛蟲[Spirometramansoni(Cobbole,1883)]又稱孟氏裂頭絛蟲,成蟲主要寄生在貓科動物,偶然寄生人體。但中絛期裂頭蚴可在人體寄生,導致曼氏裂頭蚴病其危害遠較成蟲為大。

形態:

1、成蟲:長60—100cm。寬0.5—0.6cm。頭節細小,呈指狀。其背腹面各有一條縱衡吸槽。頸部細長,鏈體有節片約1000個,節片一般寬度均大於長度。但遠端的節片長寬幾近相等。成節可孕節,均具有發育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一套,結構基本相似。肉眼即可見到節片中部凸起的子宮,在孕節中更為明顯。

睪丸呈小泡狀,有數百個,散步在節片中部,由睪丸發出的輸出管在節片中央匯合成輸精管,然後彎曲向前並膨大成貯精囊和陰莖。再通入節片前部中央腹面的圓形雄生殖孔。卵巢分兩葉位於節片後部,自卵巢中央伸出短的輸卵管,其末端膨大為卵模後連線子宮、卵模外有梅氏腺包繞陰道為縱行的小管。其月牙形的外口位於雄性生殖孔之後。卵黃腺散布在實質的表層,子宮位於節片中部,螺鏇狀盤曲,緊密重結,基部曠達而頂端窄小。略呈髮髻狀,子宮孔開於陰道口之後。

2、卵:橢圓形,兩端稍尖,長56—76μm,寬31—44μm,呈前灰褐色,卵殼較薄一端有蓋內有一個卵細胞和若干個卵黃細胞。

3、裂頭蚴:長帶形,白色,約300mm×0.7mm,頭部膨大,末端鈍圓,體前段無吸槽,中央有一明確凹陷,是與成蟲相似的頭節。體不分節但具橫皺褶。

症狀體徵

曼氏裂頭蚴病曼氏裂頭蚴
曼氏迭宮絛蟲成蟲偶然寄生人體,對人的致病力也不大,一般無明顯症狀,可因蟲體機械和化學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適、微疼噁心、嘔吐等輕微症狀。經驅蟲後即消失。

裂頭蚴寄生人體可引起曼氏裂頭蚴病,較為多見。在中國已有數千例報導,危害遠較成成蟲大,其嚴重性因裂頭蚴移行和寄居部位不同而異。常見寄生於人體的部位依次是:眼瞼部四肢軀體、皮下、口腔頜面部和內臟。被侵襲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囊腫包,致使局部腫脹,甚至發生濃重。囊包直徑約1—6cm。具囊腔,腔內盤曲的裂頭蚴可從1條至10餘條不等,根據臨床表現,可歸納為以下5型:

1、眼裂頭蚴病:最常見,多累及單側眼瞼或眼球,表現為眼瞼紅腫,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微疼,奇癢或有蟲爬感等。有時患者伴有噁心,嘔吐及發熱等症狀。在紅腫的眼瞼和結膜下,可有遊動性、硬度不等的腫塊或條索狀物,直徑約1cm左右。偶爾破潰,裂頭蚴主動逸出而自愈。若裂頭蚴侵入眼球內,可發生眼球凸出,眼球運動障礙。嚴重者出現角膜潰瘍虹膜睫狀體炎玻璃體渾濁,甚至並發白內障而使命。眼裂頭蚴病在臨床上常誤診為麥粒腫,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窩織炎腫瘤等。王問在手術後在被確診。

2、皮下裂頭蚴病:多累及四肢軀幹表淺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全身各處。可能有遊走性皮下結節,圓形、柱形或不規則條索狀。大小不一,直徑長約0.5—5cm。局部可有搔癢,有蟲爬感等,若有炎症時可出現間歇性和持續性疼痛或觸痛、或有蕁麻疹。常被誤診為腫瘤

3、口腔頜面部裂頭蚴病:常在口腔黏膜或頰部皮下出現硬結、直徑約0.5—3cm,患處紅腫,發癢或有蟲爬感,並有多小白蟲(裂頭蚴)逸出史。

4、腦裂頭蚴病:臨床表現酷似腦瘤,常有陣發性頭痛史,嚴重時昏迷或伴噴射狀嘔吐。視力模糊,間歇性口角抽搐,肢體麻木,抽搐,甚至癱瘓等。極易誤診。

5、內臟裂頭蚴病:罕見,臨床表現因裂頭蚴移行位置而定,有的可經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應,有的可能經呼吸道咳出,還有見於脊髓椎管尿道膀胱等處。引起較嚴重後果。另外,國外文獻均報導了數例人體“增殖型”裂頭蚴病,認為可能是由於曼氏裂頭蚴患者免疫功能受抑或並發病毒感染後,裂頭蚴分化不全引起。蟲體較小而不規則,最長不超過2mm。可廣泛侵入各組織芽生增殖。還有一種增殖裂頭蚴病經研究認為系由另一種較少見的增殖裂頭蚴引起。蟲體是多態形具不規則的芽和分支,大小約10mm×1mm。最長者24mm,亦可移行到人體各部位組織中進行芽生增殖。預後很差。但有關這兩種裂頭蚴的生物特性和致病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疾病病因

曼氏裂頭蚴病曼氏裂頭蚴
曼氏迭宮絛蟲生活史中需要3個宿主。終宿主主要是貓和犬此外還有、狐等是肉動物。第一中間宿主是劍水蚤,第二中間宿主主要是、鳥類和豬等。多種脊椎動物可作其轉續宿主。人可成為它的第二中間宿主,轉續露珠甚至終宿主。

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的小腸內。卵自子宮孔產出,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適宜的溫度下,經過2—5周發育,孵出鉤球蚴。鉤球蚴橢圓形或圓形,周身被有纖毛、直徑約80—90μm,常在水中作無定向螺鏇式遊動,當其主動碰擊到劍水蚤時即被吞食,隨後脫去纖毛,穿過腸壁入血腔。經3—11天發育成原尾蚴。一個劍水蚤血腔里的原尾蚴數可達20—25個。原尾蚴橢圓形,前端微凹,後端有小尾球。內含6個小鉤。帶有原尾蚴的劍水蚤被蝌蚪吞食後失去小尾球。隨著蝌蚪逐漸發育成蛙,原尾蚴也發育程度裂頭蚴。裂頭蚴具有很強的收縮和移動能力。常遷移到蛙的肌肉腹腔、皮下或其他組織內。特別好在大腿或小腿的肌肉中寄居。當受染的蛙被蛇、鳥類或豬等非正常宿主吞食後,裂頭蚴不能在其腸中發育為成蟲,而是穿出腸壁,移居到腹腔、肌肉或皮下等處繼續生存。蛇、鳥、豬即成為其轉續宿主。貓、犬等終宿主吞食了染有裂頭蚴的第二中間宿主蛙或轉續宿主後,裂頭蚴漸在其腸內發育為成蟲。一般在感染約3周后,終宿主糞便中開始出現蟲卵。成蟲在貓體內壽命約3年半。

診斷檢查

曼氏迭宮絛蟲成蟲感染可以用糞檢蟲卵確診。曼氏裂頭蚴病則主要靠從局部檢出蟲體作出診斷。詢問病史有一定參考價值。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動物感染實驗。採用CT等放射影像技術有助於診斷,亦可用裂頭蚴抗原進行各種免疫學輔助診斷。

治療方案

成蟲感染可用吡喹酮阿苯噠唑等藥驅除。裂頭蚴主要靠手術摘除,術中注意務將蟲體尤其是頭部取盡,放能根治,也可用40%酒精和2%普魯卡因2~4ml局部封閉殺蟲。

疾病預防

預防應加強宣傳教育,改變不良習慣,不用蛙肉、蛇肉、蛇皮貼敷皮膚、傷口,不生食或半生食蛙、蛇、、豬等動物的肉類,不生吞蛇膽不飲用生水等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安全提示

曼氏裂頭蚴病曼氏裂頭蚴
曼氏迭宮絛蟲分布很廣,但成蟲在人體感染並不多見,國外僅見於日本、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在我國,成蟲感染病例報導僅10多例,分布在上海、廣東、台灣四川福建等省市。曼氏裂頭蚴病多見於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歐洲、美洲、非洲、和澳洲也有記錄。作我國已已有數例報告,來自21個省市自治區,廣東、吉林、福建、四川、廣西、湖南、浙江、海南、江西、江蘇、貴州、雲南、安徽、遼寧、湖北、新疆、河南、河北、台灣、上海、和北京。感染者各民族均有。人體感染的途徑有兩種即裂頭蚴或原尾蚴經皮膚或黏膜侵入,或誤食頭蚴或原尾蚴。具體方式可歸納為以下3類:

1、局部貼生蛙肉為主要感染方式,約占患者半數以上,在我國某些地區,民進傳說蛙有清涼戒毒作用,因此常用生青肉敷貼傷口,包括眼、口、外陰等部位。若蛙肉中有裂頭蚴即可經傷口或正常皮膚、黏膜、侵入人體。

2、生食或半生食蛙、蛇、雞、或豬肉、馬肉。民間有吞食或蛙治療瘡癤和疼痛的陋習,或喜食未煮熟的肉類!吞食到的裂頭蚴即穿過腸壁入腹腔。然後移行到其他部位。

3、誤食感染的劍水蚤。飲用生水,或游泳時誤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劍水蚤有機會進入人體。據報導原尾蚴有可能直接經皮侵入,或經眼結膜侵入人體。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1 http://www.120ask.com/Question/2005-11-9/248440.htm

2 http://www.jk123.com/zhcx/sick/JB_Sectiondetail.asp?current=FBJZ&strSickId=B701

3 http://zhuanti.qm120.com/chuanran/syxjc/bqbd/2008061326821.htm

4 http://www.boya.cc/xsyjshow.asp?id=44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