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宅鎮

曹宅鎮

曹宅鎮繼獲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之後,去年又獲得省級東海文化明珠鎮和省級體育強鎮榮譽稱號,就是一個佐證。曹宅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深深懂得,“種文化”如同種莊稼,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些年來,他們是曹宅鎮這方熱土文化的辛勤播種者、培育者!同時,在他們的帶領下,曹宅鎮的民間文化工作者和眾多文體活動骨幹分子積極投入,依然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播種者、培育者。

基本信息

曹宅鎮曹宅鎮
曹宅鎮有“柑桔之鄉”、“建材基地”和“小吐魯番盆地”之稱,位於金華市區以東10公里,離義烏市區30公里,距新興金三角工業城5公里。03省道、杭金衢高速公路穿鎮而過,其東西設定的兩個互通口距鎮區不到10分種車程。轄64個行政村,4.3萬人口,鎮域面積92平方公里。為省級歷史著名鎮,金華市中心鎮,市級東海明珠鎮。

簡介

曹宅鎮李子園工業園
曹宅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旅遊興鎮、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戰略構思,大手筆描繪,大動作建設,經濟和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工業以乳製品、釀造、仿紅木家俱、建材等為主導行業的特色更加明顯。農業以柑桔葡萄、特種養殖為特色的產業布局更加合理。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2.42億元,上交國家稅收1906萬元。小城鎮面積已拓展到2.52平方公里。

人文

曹宅鎮健身操隊
曹宅鎮各行政村目前活躍著一支充滿生機活力、肯吃苦、樂奉獻的文藝骨幹隊伍,人數已達到1800多人。由他們牽頭,成立了音舞協會、美術書法協會、武術協會、象棋協會、籃球隊、健身操隊、門球隊、腰鼓隊、銅管樂隊、民樂隊、鑾駕隊、舞獅隊等35個文藝團體,其中曹宅腰鼓隊、曹宅武術隊、曹宅健身操隊和曹宅民樂隊多次參加省、市、區文藝比賽,並都獲得好成績。

曹宅鎮作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古蹟遺存豐富,現有古街1條,古寺廟4座、古橋9座、古墓1座、明清古建築保存較完整的10處,還有其他各種古文物等。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建於梁大同年間的石佛寺(俗稱大佛寺),明代建築杜宅法華庵,清康熙四十一年建的官田武帝祠,清代建築金仁塘古戲台,清代著名數學家、詩人、北麓書社創始人建造的龍山張氏宗祠,南宋抗金名將鄭剛中墓(去年鎮政府投資200多萬元對其進行了修繕),另外還有午塘頭邢氏宗祠、善居堂、大黃村和坊廳、山下洪九間、東陳村愛忠堂、曹宅新安橋、潘村善慶堂、樹德堂、上古溪橋、寶溪橋等市縣級文保點。曹宅鎮歷史悠久,民間傳統文化十分豐富。曹宅的民間故事、傳說、歌謠等十分豐富,近年來通過各方努力,如朱元璋的系列傳說、杜桓的系列傳說等都得到了挖掘整理;曹宅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是宋朝著名愛國將領鄭剛中、明朝著名文人杜恆、清朝北麓書社創始人曹開泰和張作楠、民國著名社會活動家黃人望、近代著名翻譯家傅東華、當代著名編劇邵鈞林皆出於此。

一是文化中心初具規模。2007年,鎮裡投資40多萬元對老區委房子進行了修繕和改造,建成占地980平方米的鎮文化活動中心。目前,該中心設藏書10031冊的圖書館、說書場、桌球室、健身房、國民體質檢測中心、書畫苑、體藝館、老年活動室、民俗文化展覽室等,成為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二是文化示範村和文化特色村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全鎮已有杜宅、小黃村、龍一、東京等多個區級村落文化示範村,東京、大黃村等市級文化特色村。這些村充分發揮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示範帶頭作用。三是各村文體活動場所建設日益完善。在示範整治過程中,各行政村文化設施配備都有了較大改善。據初步統計,目前全鎮行政村、學校、企業文化體育設施有:籃球場45個、田徑場8個、健身場所68處、桌球室22個、圖書閱覽室25個、棋類娛樂場所35個。

曹宅鎮有濃郁的民間文化氛圍,每年都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一類是民間自發組織的,如傳統的迎龍燈、迎花燈、抬香亭、拉線舞獅、走馬燈、三月三廟會、迎鑾駕、婺劇等。現在全鎮各行政村都有健身操表演。官田的鑾駕隊陣容龐大,250名村民參加,多次在市、區民間藝術節參加踩街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好評。另一類是政府牽頭組織的。如2007年以來,鎮政府先後舉辦了慶祝區第二次黨代會勝利召開大型廣場文藝晚會、“話說金東”說唱藝術巡迴演出、鎮首屆農民運動會暨老年人運動會(運動員1500多人,設團體賽5項,個人單項賽6項,共52個獎項)、鎮首屆精品柑橘節、首屆白枇杷節、首屆葡萄擂台賽、迎奧運大型文化踩街活動、大佛寺旅遊文化採風活動等。這些活動參與人數多,影響深遠。鎮文化站還積極舉辦了各類培訓班、輔導班,為廣大文藝愛好者提供了輔導。同時,積極配合“文化三下鄉”活動,搞好科普、計生、環保、農技等一系列宣傳活動,促進了曹宅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旅遊文化

曹宅鎮大佛寺
曹宅鎮旅遊資源豐富,由於北山余脈伸人轄區,秀麗的自然景觀成為古代宗教落腳之所,夏由子宗教的落戶悠久,使這些地方的自然景觀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成為曹宅鎮開發旅遊事業的基礎。

大佛寺風景旅遊區屬省級風景區,位於金華市區東19公里的曹宅鎮北。從金華清波門至大佛寺的旅遊專線公車,為遊客提供了便利。這裡的文化積澱深厚,山勢地貌獨特,數百年古木遍布其間,環境清幽宜人。風景區以大佛寺景區為依託,拓展鑼鼓洞景區,東岩寺景區,東岩湖、西岩湖鑲嵌其間,三個景區臨山面水,風景絕佳,景匡內有五百羅漢堂,有許許多多雙雙連理的樹木,這眾多的連理樹,形成了被稱作“華夏一絕”的鴛鴦林。景區內投資200萬元的玉佛樓將在年內建成。佛雲山莊第二期開發工程即將啟動。

大佛寺,金華古代名剎,位於金東曹宅鎮北2公里的幽山密林之中,大佛寺風景區占山地70餘畝,各種建築近百間,原是一組形式各異、錯落有致的古老建築群,其間也保存了磚雕、石雕和木雕等宙代建築藝術。

大佛寺歷史悠久,飽經滄桑。據現存金華府志和縣誌記載,該寺原叫“赤松寺”,由僧人道瓊於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興建,大約與浙江省著名的新昌大佛寺是同一時期申明萬曆{金華府志)云:"僧道瓊止於山南,聞金石讚唄之音,緣岩而上,見琢成石佛一姐,容象甚大,高可六丈,趺坐儼然,於是建寺。"在光緒{金華縣·藝文·金石轉)中曾提及:王象之(宋代金華人)在其著作(輿地記勝,中記有——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植赤松寺碑一(碑已失);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在寺門植碑塊。碑上刻書(重修西岩石佛寺記),劉約撰文,口訓正書並篆額(此碑亦早已無存)。由此推測,大佛寺原叫“赤松寺”,唐中葉至北宋建隆二年以前又曾改名石佛寺。

歷史名人

鄭剛中

曹宅鎮鄭剛中
鄭剛中(1088—1154),字亨仲,號北山,金華曹宅人。南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出任溫州判官。適遇自然災害,採取以工代賑,緩解災情,政績顯著,被秦檜賞識薦舉。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宗正少卿、禮部侍郎。時秦檜用事,對金力主和議。剛中力陳和議之弊,不因秦檜薦舉而附和。樞密院編修胡銓因上書請斬秦檜,禍在旦夕。剛中極力營救,由是得罪秦檜,出任川陝宣諭使,轉任陝西分劃地界使,與金使者談判陝西地界劃分。初,金使欲盡取階、成、岷、鳳、秦、商六州,剛中力爭不從。金使者又提出以大散關為界,取秦、商二州,剛中又堅決不允。升任端明殿學士、川陝宣撫副使。繼任四川宣撫副使6年。任間行屯田,免雜征;嚴教訓,重積聚;整軍旅,強武備。金兵不敢犯。時有“宗澤猛虎在北,剛中伏熊在西”之稱。蜀中富饒,秦檜令獻金3萬兩並加派賦稅,遭拒絕。秦檜怒其不聽命,遂以趙不棄為四川總領官,代行其職,剛中拒不執行。秦檜惱羞成怒,加罪免官,流放桂陽軍,再徙廣東封州,卒。秦檜死,詔復資政殿大學士銜,謚忠愍。著有《周易窺余》、《北山集》、《西進道里記》、《經史專音》、《論語解》、《孟子解》、《春秋九六篇》。

曹開泰

曹開泰,字佩弦,號珩圃,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學院李科試入縣學第三名;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學院王歲試一等第一名,補廩嘉慶三年戊午科貢,就職訓導,著有《宜弦堂詩鈔》八卷,戴殿泗作序。翰林院編修,太子伴讀。在曹開泰的倡導下,於乾隆六十年春建立北麓詩社,開始只有六人,後逐年增加。開泰在《豫立軒集》敘中寫道:“乙卯春,予與方警齋、卲勿齋、暨及門方宋卿、張公穎(作楠的另一字),家立人(即曹位)輩,結‘北麓詩社’。”這六人中,方警齋是赤松石耕背村人,具體情況待考;邵勿齋,應為赤松中聯一帶人;方宋卿是曹氏門生;張公穎即張作楠,是曹的門生;曹位,為曹開泰從子和門生,於嘉慶四年病故。越二年加入詩社的陳仁言是洞源雅高村人,是曹開泰之門生。他是所有人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在他加入詩社的嘉慶二年,才21歲,比張作楠小5歲,他的詩寫得最顯才氣,是北麓詩社之翹楚,然而命短,於嘉慶五年病亡,時年只有25歲。這兩個在詩歌創作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死,對這個剛組建不久的詩社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嘉慶七年,張作楠為同學陳仁言編詩集《豫立軒集》四卷,由恩師曹開泰作序。

張作楠

張作楠(1772—1850),字讓之,號丹村,金華潘村鄉(今曹宅鎮)龍山村人。家貧,由嫂變賣首飾細軟助其赴考,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由處州教授歷任桃源、陽湖等縣知縣,太倉州知州,徐州知府,淮徐海通兵備道。任太倉知州時,有盜乘火災行劫,偵知首惡,連夜逮捕,清早帶回城裡。百姓驚服破案神速。婁河淤塞,經疏浚排水,增加農田70餘萬畝。離任後,人匯集其事跡,刻成《婁東荒政》。後厭倦官場,辭職回鄉,潛心研究天文。曾自行設計製作“渾天儀”。著有《新測恆星圖表》、《新測中星圖表》、《新測更漏中星表》、《金華晷影表》等。1912年商務印書館編印的《新字典》中載:“星名但載二十八宿,其所列中星,皆依張作楠之中星表推算遞加,其與民國紀元之中星不差分秒。”酷愛算術,與婺源齊彥槐、全椒江臨泰為友,同研讀西方數學。為官時,常須丈量土地,測算糧倉,因結合實用,著《量倉通法》5卷、《方田通法補例》7卷、《續編》3卷。其他尚有《八線類論》3卷、《八線對數類論》2卷、《弧三角舉隅》3卷、《高弧細草》1卷。凡履任,必隨帶一批銅、木、石工人及雕版、制儀器、刻算書。居鄉時,與曹開泰等組織北麓詩社。其他著作有《四書同異》、《鄉黨述注》、《翠微山房遺詩》、《梅簃隨筆》、《書事存稿》等。有三子,皆令務農、工,說:“世俗讀書為科名,及入仕,則心術壞。吾不欲其墮落也。”

黃人望

曹宅鎮黃人望
黃人望(1880—1948)又名國華,字伯殉,後改字為百新,生於清光緒6年(1880年),金華曹宅大黃村人。其父以上三代均為地方名醫,常免費施醫於貧民,倍受鄉人稱讚。

黃人望自幼受優良家風薰陶,學習刻苦,成績優秀,年輕時經清政府歲科兩試,成為金華府學廩生。清末受浙江同鄉、民主革命先驅章炳麟、蔡元培、陶成章等人的影響,很快接受民主及維新思想,於1905年考取官費留學日本,就讀於早稻田大學經濟系。留日期間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自此,黃人望就投入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大學畢業,回國後,以清政府中書職務掩護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曾先後在北大、北京高等師範學堂、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任講師、教授。在北大,黃人望與著名教育家馬敘倫志同道合,立志改革舊教育,成為摯友。“五四”運動期間,黃人望積極支持愛國學生運動,並因參加學生遊行而被軍警打傷而住醫院治療。

黃人望對家人嚴格要求,對鄉人卻熱心善良,他常出資接濟窮人,眾多鄉親得到他的資助;他支持公益事業,曾捐白洋1000元在家鄉辦學;他還帶頭倡修金華曹宅大佛寺,至今受到鄉人追懷。抗日戰爭時期,黃人望協助呂公望辦理浙江難民救濟事宜難民工廠副總經理,中央賑濟委員會浙江辦事處主任等職,兩人慘澹經營,以工代賑,解決了很多難民的溫飽問題。任浙江時民政廳長的阮毅成.在20世紀90年代仞曾在台灣報紙上著文緬懷呂、黃2人。

晚年,黃人望對國民黨的腐敗感到痛心和失望,1945年抗戰結束後,他著手整理修改自已在北大用過的教材和講義,準備離開政界重上教壇,台灣大學聞訊後於1946年秋發來聘書,然而黃人望卻因突發腦溢血病而偏癱,無法應聘,兩年後病情惡化而謝世。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