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聲夢影錄

回溯20世紀50年代的中後期,作者就開始從事買書、讀書和藏書活動。那時社會發生急遽的變革,許多珍貴圖書都從藏書故家中流散出來,趁機購藏了不少。本書是作者將自己大半生經眼過的書,一一敘述出來。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書聲夢影錄

一是紅色文獻和極有參考價值的反面材料;二是瀕於失傳的有地方戲曲特色的音樂書籍;三是談古論今但已稀見、絕版、獨具特色的書;四是談外國文學的書。

作者簡介

陳寒川,筆名曼莎,1 933率生,浙江永康人。早年考入北京大學,鏇養病鄉里,

潛心學問。先後創作、發表不少舊體詩詞、散文、學求小品、讀書筆記。拜為全國一些風景名勝、革命及歷史紀念建築撰作楹聯、碑銘、摩崖題記。主要作品有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劉英烈士陵園》、溫州《高則誠紀念堂》等楹聯、《宋少師應孟明基重修碑記》等數十處,皆由我國知名書家書丹壽木或上石。其姓字已長留名山勝跡。已刊著作主要有《獨樂軒集》、《侶雲樓詩抄》、《白雲集》、《寒川書屋札記》,以及《美術版本過眼錄(1949--1965)》(合作)等多種。收八於《東方之子》、《中國著作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多種國家大型辭書中。

目錄

崢嶸歲月

翁照垣《淞滬血戰回憶錄》

愛潑斯坦等《毛澤東印象》

廉臣《紅軍長征隨軍見聞錄》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

施樂《中國紅區印象記》

田影《活躍的新西北》

朱德《抗戰到底》

凱豐《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諸問題》

馮玉祥《煎餅》

毛邊本《從戰鬥中壯大的晉察冀邊區》

毛澤東《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光輝的戰例

三本紅色文獻

《烈士傳》

丁玲《一二九師與晉冀魯豫邊區》

劉大為《南進路上》

《共產主義ABC》及其他

《講話·報告·發言》

珍貴的出版會議紀念刊

陳嘉庚《新中國觀感集》

全國首次文代會紀念文集

季音《北京十日》

1950年度《新華活頁文選》合訂本

張次溪《李大釗先生傳》(初稿本)

《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

《人名錄》、《任命錄》及其他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五四”運動天安門宣言

《朝鮮停戰談判問題》一至四編

《亞非會議史錄》

《戰爭販子臉譜》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詩》

《李大釗選集》

南新宙《續範亭的故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秩序冊》

歷史心聲

東京版《新樂府選》

《時代名歌》

艾思奇等《秧歌論文選集》

《舒模歌曲選》

豐子愷編《中文名歌五十曲》

《抗日歌謠》

《東方紅詩選》

海默《現代民謠》

《新編世界名歌集》

《羌族民間歌曲選》

安波、許直《東蒙民歌選》及其他

《舞台生活四十年》

周貽白與中國戲曲研究

《少數民族戲劇研究》

王光祈與《中國音樂史》

《成兆才先生紀念集》

幾乎失傳的《耍孩兒音樂》

《中國唱片大戲考

俞粟廬《粟廬曲譜》

劉永濟《宋代歌舞劇曲錄要》

《曲海燃藜》及其作者

《程硯秋文集》

蘇雪安《京劇前輩藝人回憶錄

《苟慧生的舞台藝術》

《梅蘭芳文集》

皖南花鼓戲傳統劇目選集》

《晉北道情音樂》

胡度《川劇藝訣釋義》

傅惜華《水滸戲曲集》

《西廂記說唱集》

《武寧採茶戲音樂》

《安徽民間歌謠選》

書林紀事

容閎《西學東漸記》

秋瑾集

襟霞閣普及本《蘇曼殊全集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

錢杏村《力的文藝》

許欽文《西湖之月》

俞平伯《雜拌兒》

素雅《郁達夫評傳

史秉慧《張資平評傳》

章衣萍《小嬌娘》

徐志摩《雲遊》

《浙東景物紀》

劉大傑《寒鴉集》

賀玉波《中國現代女作家》

沈從文《沫沫集》

杜衡《懷鄉集》

唐歿《勞薪輯》

葉聖陶《四三集》

原版《魯迅三十年集》

草紙本《文心》

姚雪垠《新苗》

陶晶孫《牛骨集》

楊之華《文藝論叢》

《魯迅書簡》秘聞

西虹《軍中記事》

荒煤《長江上》

柳青《種穀記

薛汕《文藝街頭》

沈鈞儒《寥寥集》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

周而復《翻身的年月》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

東平《茅山下》

康濯《我的兩家房東》

於黑丁《母子》

孫犁《囑咐》

郭沫若《今昔蒲劍》和《歷史人物》

老舍《龍鬚溝》演出本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

繆鉞《詩詞散論

鄭振鐸《蟄居散記》

明興禮《巴金的生活和著作》

張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橋》

三改叢書名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及其他

冰梅《99哲學》

《瞿秋白文集》

孫楷第《滄州集

譯海之光

紀德《地糧》

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普希金《上尉的女兒》

古田大次郎《死之懺悔》

《達爾文生平及其書信集》

《契訶夫小說集》

《列寧家書集》

《普希金傳》

安德朗尼科夫《萊蒙托夫傳》

《復仇艷遇》

米勒等《猶太作家小說集》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

《伏契克文集》

屠格涅夫《文學回憶錄》

C·勃蘭兌斯《法國作家評傳》

《俄國文學研究》

李白鳳《蘇聯文學研究》

杜布羅夫斯基等《作家研究》

升曙夢《翻譯與研究五十年》

《高爾基政論集》

《蘇聯名人小傳》

《高爾基研究年刊》

曹靖華譯《蘇聯作家七人集

郭沫若、高地譯《戰爭與和平》

《福瑪·高爾傑耶夫》

古德濟《托爾斯泰評傳》

周作人譯《希臘的神與英雄》

史丹芬·褚威格《托爾斯泰的思想》

《蘇聯文學史》

岡察爾三部曲及其他

亨利·菲爾丁《約瑟夫·安德魯斯的經歷》

伊薩柯夫斯基詩選》

《契訶夫戲劇集》

《契訶夫高爾基通信集》

《史達林獎金獲得者蘇聯作曲家傳》

前言

人生最幸運的事是讀書。最痛苦的卻莫過於無書可讀。書是開啟心智的鑰匙,沒有它,我們就像一個人行走在沙漠中,茫茫一片,不知路在何方,何處是盡頭?

回溯20世紀50年代的中後期,我就開始從事買書、讀書和藏書活動。那時社會發生急遽的變革,許多珍貴圖書都從藏書故家中流散出來,我趁機購藏了不少。但是好景不長,才過了十年,我構築“群書之府”的美夢,就如皂泡一般地破滅了。書被焚毀殆盡,人也被摧殘得像一個重病中的囚徒,似秋夜的月光,是無奈,是夢痕,那么慘白,又那么無力。

鄧小平是讀書人的大救星,是他拯救了我們這一代最不幸的知識人群。現在大家都共沐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抖擻精神為國家民族貢獻才華。於是我又重燃起希望之火:依然買書、讀書與藏書。

前塵如夢,我想將自己大半生經眼過的書,一一敘述出來,這方面,唐瞍先生有四點意見,即: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這是經典式的名言,但也不必太拘泥;該說的就說,可不說的就不說,只要能讓書留點影子給後世,也許會有些微的益處,這正是我晚年寫書的希望所在。書姑名之曰《書聲夢影錄》。

2007年3月9日

後記

五六年來,我陸陸續續地寫了許多書話散文,因為我見過不少好書,並且讀過不少。寫它就能喚起回憶,其中多少有點懷舊的影子。同時也好讓人知道,哪些書是好書值得珍藏。

近來我一場大病過後。為了搶時間,便把舊稿拿出來,拾掇一下,最終編成這個集子。所選的百幾十篇稿子,把它厘為四類:一是紅色文獻以及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反面材料。二是有關音樂、地方戲曲特別是瀕於失傳的如“耍孩兒音樂”、“晉北道情”、“武寧採茶戲音樂”等。三是談古今的書,先內容,次形式,尤著意於版別、印次,大體以稀見書、絕版書或某方面有特色的書為主。四是談外國文學的書,除了英、美、法、日、希臘、捷克、保加利亞等國外,更多的是談俄國和蘇聯的作家或作品。如今,蘇聯雖然已經解體了,但他們曾經輝煌過一時的偉大作品,今後仍將是世界文學史上紀念碑式的不朽篇章,是人類最可寶貴的一份重要精神財富。

這些文章,我曾在《溫州讀書報》開專欄連載過兩年多,而有些則在《出版廣角》、《文匯讀書周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過,但從來都沒有結集出版。這次有機會編集成書,真讓人百感交集,因題兩絕自嘲,詩云:

愧捧新編病已時,南窗寄傲月遲遲。

欲尋舊夢秋聲里,半是禪心半是詩。

幾卷詩書羞曝腹,一枝禿筆負華年。

殘軀不勝衿衣薄,細雨樓頭數落花。

至於我寫書時所使用的雖絕大部分是自己的藏書,但也有些是借自還讀齋的舊藏,其主人李世揚先生對我的無私支持,使人銘感五內。編輯黃政一先生又為我提供出版機會,也使我終生難忘。在此,我要向以上兩位先生表示最衷心的感謝,並向不辭辛苦為我拍攝書影的攝影家胡理傑先生深致謝忱。

2007年9月18日

精彩內容摘錄

朱德《抗戰到底》 1937年7月7日,中國發生了著名的“盧溝橋事變”,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朱德的《抗戰到底》,是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日的動員令,他說:“七月八日在盧溝橋又燃起了第二個‘九一八’的號炮,和平已到了絕望的時期,國難已到了最後的關頭。現在擺在我們每箇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面前的問題,只有是對日本強盜實行抗戰,從華北的局部抗戰走向全國的抗戰。從廿九軍的抗戰走向全國人民上下一致的抗戰,抗戰到底。” 朱德總司令在這本書中,簡明扼要地論述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二個 ‘九一八’的號炮又響了,日本並不是那么可怕的魔鬼;抗戰是唯一的出路,最後的勝利是我們中國的。”他用充滿革命激情的筆觸,寫下了這樣一段熱血文字。 戰爭是這樣的迫急。時間是這樣的緊促,聯合各黨各派各軍一致抗日的口號立即變為行動。團結一切力量,動員一切力量,武裝一切力量,奔向全國一致抗日的總目標。儘管敵人怎樣殘暴,怎樣強悍,最後的勝利,總會是我們中華人民的。民族解放的燈塔,亦在這樣照耀著我們走向最後的勝利。 這些文字閃爍著凜然正氣的火花,至今讀之仍虎虎有生氣,能使弱者強、懦者勇,全民奮起抗戰,抗戰到底。 尤可珍貴的是書中保存著幾通重要的電文,即:一、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二、紅軍將領為日寇進攻華北致宋哲元等電;三、紅軍將領為日寇進攻華北致蔣委員長電;四、中國人民抗日紅軍致電華北當局暨廿九軍將士快郵代電。萬萬火急;五、中國人民抗日紅軍為盧溝橋事件快郵代電。萬萬火急;六、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三民主義奮鬥宣言:等等。 “抗戰到底”四字書名為黑宋體,直排書皮中間,黑白相映,端莊嚴肅,右側上方署“第八路軍總指揮朱德著”紅字一行,左側下方署“上海國難研究社發行”字樣,1937年10月初版。 凱豐《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諸問題》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在中共代表團和張楊兩將軍共同努力下,迫使蔣介石接受了六項條件,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安事變”終於和平解決。書中收入:一、中國共產黨中央給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二、鞏固國內和平,準備對日抗戰(洛甫、即張聞天);三、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諸問題(凱豐,即何克全);四、擁護中國共產黨二月十日的通電;五、關於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意義及中央致國民黨三中全會電宣傳解釋大綱;六、關於黨中央給國民黨三中全會通電的問題與答覆。另特載:中日問題與西安事變(毛澤東與史沫特列談話)。 這本書1937年出版,無著作權頁,封面僅印書名和一五角星。質樸無華,是一本極其珍罕的革命文獻。 馮玉祥《煎餅》 1935年之際,國民黨政府陸軍一級上將、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寫了《煎餅》一書,這是一本討論抗日時期軍食問題的通俗理論書。僅從書名以及封面設計看,往往會誤以為是一本文學書。在封面上草綠色的色塊空間裡,繪一持刺刀作拼刺狀的軍人,十分威武勇壯,表現了抗敵衛國的精神風貌,可敬又可愛。除書名外,左側上方還有一行副標題“抗日與軍食”。1935年9月天津時事研究社初版。書中雖說的是理論,但它跟馮玉祥將軍的一貫作風一樣,文字深入淺出,平白流暢,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在《自序》里,他義正辭嚴地指斥蔣介石政府喪心病狂,實行違背人民意願的賣國政策,他說:自二十二年(1933)民眾抗日同盟軍被迫解散以來,直接的抗日戰爭,已經暫時地消沉下去。“中日滿”的“親善”與“ 提攜”。卻已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根本方針。然而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問題並不能因親善論者的欺詐和幻想,而得著苟且偷安的“瓦全”,反之鐵般的事實,卻已指明了一步步引狼入室的提攜政策,不僅東北四省棄之如遺,華北五省作了親善的禮物,並且整個的中國,無論物質上或是精神上,都在快步的走入亡國之途。 馮玉祥將軍作為一個愛國將領,一想到帝國主義的殘暴行為,一想到認賊作父者媚外的無恥行徑,一想到有些人絕對地否認中國有抵抗的力量,而甘心作亡國奴時,他心中怒火燃燒,不禁拍案而起。他要為中華民族,為四萬萬同胞大聲疾呼,只有那些被壓榨被賤視的工農民眾,才是抗日救國的力量。並且他還明確地指出,抗日的民族革命戰爭,不但是當前國難的唯一出路,而且也是急待完成的一件莊嚴的歷史任務。 這個歷史任務,就落在中國共產黨的雙肩上,並最終由它來完成。當我們今天面對這光輝燦爛的新時代時,就不能不緬懷像馮玉祥將軍那樣的先驅者,不能不記起這個傳奇式的愛國人物。 全書都充滿愛國激情的《煎餅》,直至今天仍然是一本宣揚愛國主義思想的好教材。 毛邊本《從戰鬥中壯大的晉察冀邊區》 晉察冀邊區在中國革命與抗日戰爭史上赫赫有名。有著崇高的歷史地位。前幾天在舊書堆看到《從戰鬥中壯大的晉察冀邊區》一書,感到十分驚喜。這是記述當年邊區政府和人民,在敵人後方怎樣艱苦卓絕的奮鬥、建立起光明燦爛的中華民族政權的實錄,是一本昭示抗戰必勝,粉碎對敵妥協和平的投降主義論調的強有力鐵證。 書的作者為第二戰區長官部《陣中日報》社記者毛大風、陳小波和民族革命通訊記者陳漢章。1939年6月民族革命出版社增訂版。比初版時間僅遲1個月,書名頁前另紙貼一“晉察冀邊區簡圖”,書末附有“應徵數目表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組織系統表”和1938年2月10日頒布的“各級政府生活費一覽表”,如行政委員會委員18元,縣長18元,區長16元,但沒有表明是月薪還是年薪。帶著家眷的公務員,若家鄉已被日寇占領的則酌予津貼,但須安排其工作。這些資料都很有研究價值。 這本厚約300多頁的書,分述邊區的政治(政治的形成和發展、行政組織、民主政治、統一戰線、民眾組織與武裝和敵區工作),經濟(金融政策、財政政策、貿易問題、生產問題),文化教育(粉碎敵人奴化教育的陰謀、學校教育、幹部教育、民眾教育、一般文化情形)。書末載有三篇重要文章,即《冀中平原游擊根據地的創造和成功》、《軍政民力量總試驗的勝利》、《粉碎敵人進攻經過與經驗教訓》。附錄部分收有軍政民代表大會宣言、通電、決議案,人民武裝自衛隊組織條例,優待抗戰軍人家屬辦法,抗戰傷亡軍人暫行撫恤辦法,減租減息單行條例以及處理漢奸財產辦法等等。至於書後記載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所轄各區、縣主任專員及縣長姓名一覽表,都是有一定價值的歷史檔案。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不僅由於它的資料豐富翔實,而且也因為此書是草紙本,又是毛邊本,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加上封面右邊印上小半邊淺灰色外,其餘就不加任何裝飾,顯得沉穩大氣。正中印有“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贈閱”紅字長戳,顏色暗紅,惹人喜愛。70年後的今天,能有機會見到這本紅色文獻,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

書摘插圖

《共產主義ABC》,ABC寓有入門的意思,是宣傳共產主義的普及性讀物。1926年中共中央機關報《嚮導》編輯部,從蘇聯引進,把它譯成中文.列為“嚮導叢書”第一種出版印行,一時轟動全國,不久便被國民黨政府禁止發行了。

因為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為適應全國人民對革命知識的渴求,有關方面覺得這箇中文譯本譯文流暢,通俗易懂,能使廣大民眾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共產主義與資產階級專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資本主義的發展怎樣才能達到共產主義革命?第二國際的成立和解體,與第三國際的誕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等。曾銷聲匿跡的《共產主義ABC》一書,又在1949年8月,由上海

太平洋出版社出版發行,初印5000本,外加道林紙真皮面精裝本2本,編號l—2.沖皮面道林紙精裝本8本,編號3一l0,道林紙平裝編號本10本.編號ll—20,這些都是非賣品,至今我們已根本無緣見到。

正因為這本書是傳播與普及革命知識的大眾讀物,是研究共產主義的入門書,故名為《共產主義ABC》。名實相符.裝幀設計也僅在白色封面紙上印上書名和出版社名而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