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家[書法家,漢字書法家]

書家[書法家,漢字書法家]
書家[書法家,漢字書法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書家,即書法家,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具有漢字書寫能力,並能能將其推至藝術高度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以書法為主要創作的藝術家。或者說,是精通書法的人。因此,《書譜》概總為:“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中國書法四賢,是指張芝、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

基本信息

基本釋義

【詞語】:書家(全稱:書法家)

【詞性】:名詞

【釋義】:即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具有漢字書寫能力,並能能將其推至藝術高度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以書法為主要創作的藝術家。或者說,是精通書法的人。

古代書法四賢

簡介

因此,《書譜》概總為:“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中國書法四賢,是指張芝、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

東漢末年的“草聖”張芝,曹魏時期的隸、楷書家鍾繇,東晉末年的王氏父子的墨跡,可堪稱“古之特絕”。作者為證實自己獨到見解的客觀性,又特引用了位重才高、調清詞雅的書法大家王羲之對古人書法的評述:“頃尋諸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而王羲之則兼取鍾、張之精華,將書法藝術推向新的境界。

張芝

張芝,字伯英,敦煌人。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父煥為太常卿,徙居弘農華陰。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庭以有道征,不就,故時稱張有道,實避世潔白之士也。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

鍾繇

鍾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書法家。穎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鍾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鐘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

王獻之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現當代書法家作品選 現當代書法家作品選

歷代書法家

秦漢

李斯、張芝、篆書、漢隸、皇象、蔡邕、石門頌、乙瑛碑、曹全碑、張遷碑、鮮于璜碑、秦詔量銘文、萊子侯刻石、天發神讖碑、陽陵虎符

兩晉

王羲之、王獻之、鍾繇、索靖、王珣、陸機

南北朝

泰山經石峪、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敦煌書法、元懷墓誌、元暉墓誌

隋唐五代

馮承素、張旭、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孫過庭、李陽冰、賀知章、懷素、李邕、智永、徐浩、柳公權、楊凝式、董美人墓誌

宋遼金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蔡京、朱熹、歐陽修、李建中、林逋、薛紹彭、張即之、吳琚、白玉蟾

元代

趙孟頫、鮮于樞、康里巎巎、歐陽玄、危素、虞集、趙期頤、倪瓚、饒介、張雨、楊維楨、鄧文原

明代

董其昌、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陳淳、王寵、王鐸、倪元璐、黃道周、徐渭、張瑞圖

清代

傅山、金農、鄧石如、蒲華、黃慎、鄭簠、石濤、趙之謙、吳熙載、姚鼐、姚文田、宋曹、查士標

歷代名作

王羲之,其代表作為《蘭亭序》、《朱明忤逆貼》;顏真卿,其代表作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為《研山帖》;趙孟頫,其代表作為《洛神賦卷》;歐陽詢,其代表作為《九成宮泉銘》;王鐸,其代表作為《擬山園帖》;于右任,其代表作《標準草書》;李志敏,其代表作《草論》。

楷書

有王羲之的《樂毅論》,顏真卿的《顏勤禮碑》以及《多寶塔碑》為其比較著名的作品;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為其代表作。趙孟頫的《膽巴碑》、《妙嚴寺記》,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等作品。

行書

比較著名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王洵的《伯遠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蘇軾的《黃州寒食記》,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智永的《千字文》,歐陽詢的《夢奠帖》、《張翰帖》,趙孟頫的《赤壁賦》(此碑內有行書,也有楷書)王鐸的《擬山園》等。

隸書

比較著名的名作主要以漢碑為主,有《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封龍山碑》等碑帖。

魏碑

主要是以碑拓,墓誌,摩崖為主,比較有名的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嵩山靈廟碑》《高貞碑》及《張玄墓誌》,《龍門二十品》,《敬史君碑》》、《元瑛墓誌》、《司馬悅墓誌》、《元懷墓誌》、《元倪墓誌》,《石門銘》,《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司馬紹墓誌》,《爨寶子碑》,李進學的《千字文》《三字經》。

大篆

主要《史頌鼎》、《毛公鼎》、《散氏盤》、《睡虎地秦簡》等名作。

小篆

主要是秦朝以創造的《泰山刻石》、《琅玡刻石》,雖已殘毀,但秦篆面目尚存,而李斯的《嶧山刻石》、《會稽刻石》均為後人翻刻。

草書

有名的作品有:趙佶《草書千字文》,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孫過庭《書譜》,《急就章》,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李志敏《草論》,于右任《標準草書》等。

漢簡

比較有名有敦煌漢簡、居延漢簡、內蒙古漢簡、武威漢簡、馬王堆漢簡等書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