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同文

書同文

書同文的創立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很不統一,為了方便各地的文化交流而規定了統一的文字。

書同文

《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裡的“一”、“同 ”同義,就是“統一”。

其實此語的最早出處是東周春秋時期的《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裡,他對當時字型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型,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統一六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紊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更為簡化的字型,整理出隸書。兩種形體的文字均在全國推廣。

但把小篆作為秦國標準文字,隸書作為日用文字,皇帝詔書和政府正式檔案一般用小篆書寫,非官方檔案用隸書抄寫。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對我國文字的發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為推行法令、傳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對漢族文字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戰國時期,由於連年戰爭,互相防範,各諸侯國在各地修築了不少關塞堡壘,各國間的道路也寬窄不一,嚴重影響交通往來,有礙於中央集權的國家控制各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拆除這些關塞、堡壘,並從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陸續修建了以鹹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還有一條是為了加強對匈奴的防禦修築的,從鹹陽直達九原的直道,全長1800餘里。馳道寬50步,車軌寬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樹一株。中間為皇帝御道,用明顯標誌標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還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攀越五嶺的 新道.通過拆除壁壘、修建馳道,形成了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使我國今日長城以南、以西的地區,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這龐大的交通網路內,便利了交通往來,有利於促進經濟的交流發展。

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和度量衡也很不統一,貨幣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計算單位極不一致,換算十分困難。度量衡制度也相當混亂。這主要是由於各諸侯國自鑄貨幣、自立度量衡標準所致。秦統一中國後,滅六國龜貝寶玉之屬,把貨幣統一分為上幣和下幣兩種,在全國通行。上幣為黃金,以鎰(yì音億)為單位,秦制二十兩為一鎰;下幣為圓形方孔銅錢,以半兩為單位。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度量衡器作為標準器,在全國推廣。大大方便了全國範圍的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歷史記載

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學者都把「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看作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頌詞,就連我們敬重的偉大思想家王夫之、魯迅也是這樣講的。其實,這是讀書不求甚解的一大誤會。尊秦的九字經典,來自《中庸》的右第二十八章。原文是「今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程氏註解:「今,子思自謂當時也,軌,轍跡之度。倫,次序之體。三者皆同。言天下統一也。」如果《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那么文中的「今」,決不會是早於秦始皇「橫掃六合」三百年的春秋末期,而是指尚能維持名義上的統一的東周。如果《中庸》如清代某些考據家考據的,是西漢儒生的偽托,那么,西漢的儒生和朝廷,同秦始皇有著最直接的深仇大恨,他們絕不會用美妙的詞句去歌頌秦始皇的。所以,把「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當作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經典詞句,是從古到今一些文人學者很大的誤讀和誤會。

那么,用「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來描述西周的鬆散統一或東周名義上的統一,是否站得住呢?完全可以。關於「書同文」,從《易經》、《尚書》、《詩經》、《春秋三傳》等文獻和地下出土的竹簡、金石銘文來看,最遲在西周以後,漢字的符號、文法和文章結構,就是統一的。秦朝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只是書寫方法的簡化,並不是首次統一文字。何況,程邈作隸書,至今尚無實物證明,現在發現最早的是漢隸而非秦隸。關於「車同軌」,史書上說的是秦始皇修馳道,統一車輛軌道的寬度。可是,秦始皇並不是「修馳道」的創始者。西周就有國家一級的道路,稱為「周道」或者「周行」。

古代觀念

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唯一的文明,周圍都是蠻族。而這種優越的文明是和中國的文字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拒絕這種文字,就等於自絕於文明,向低等的蠻族文化靠近。而且中國的文字的構成是複雜的,很難發明一種不同的文字,卻同樣複雜到能夠準確表達中國主要經典的微妙意思,比如詩經,周易,尚書等。

春秋戰國時各國會盟,孫武吳王上書,秦始皇讀韓非子的文章,諸子遊走各國,呂不韋召集各國人士編同一本書,商人四處活動都沒有聽說需要翻譯,也沒有發現過翻譯這種人士。當時的文字差異應該不會太突出的。起碼在當時人看來沒有太大的困難互相閱讀。因為當時各地人的口音有很大區別,(比如中原人就經常抱怨楚國的語言是鳥語,根本聽不懂)如果文字上也有很大區別,那么其互相交流就會很困難,這種困難在歷史上會留下明顯的印記。

那么隸書是否如史書所說是秦始皇的獄吏程逸發明的呢?1983年四川省青山川縣境內的一個戰國墓中發現的兩件木犢,記載了公元前309年由秦武王命丞相甘茂等更修國律的條文,就是用隸書寫的。這距秦始皇統一中國要早近一個世紀。因此,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獄吏程逸才造隸書,也是說不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