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館

書信館

1845年,在澳門設立郵政執行處。 1885年3月1日,《澳門郵政服務臨時規則》生效,1878年,澳門加入萬國郵政聯盟,成為成員之一。 1981年,澳門郵電司獲得發行郵票的自主權。

解釋

書信館
拼音:
解釋:1.郵局。

澳門機構

澳門是世界上開辦郵政較早的地區之一澳門是世界上開辦郵政較早的地區之一

書信館,澳門早期的郵局。位於今日南灣街63 - 63A條京都酒店現址。澳門郵政事業開始於一個半世紀之前。1825年(清道光五年),由葡萄牙里斯本試辦澳門航海郵政。1845年,在澳門設立郵政執行處。1869年(清同治八年)6月,委任土生葡人蘇沙為海上郵務管理員,在加辣堂街和水坑尾街交界處設立郵局,但極為簡陋。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式建立澳門書信館,道是一座稍具規模的郵政局,有一幢主樓2層,側翼3層的洋房,隸屬於澳門工務局。本世紀20年代末,新的郵政大廈落成,澳門書信館遷入,郵政業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澳門郵政與集郵

澳門是世界上開辦郵政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1798年,葡萄牙王后曾頒令在全國及其海外占領地開辦郵務。1825年開始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試辦“澳門航海郵政”,在葡萄牙與澳門之間開辦用船隻運送書信的服務,並於1845年在澳門設立“郵政執行處”。1869年6月,澳門總督頒令,委託葡萄牙人利加度·蘇沙為“澳門航海郵政”總監,並在南灣加辣堂街和水坑尾街交界處設立一個簡陋的郵局,這裡同時也是蘇沙的住所。但由於交通不便,故未能將郵務很快開展起來。1874年,萬國郵政聯盟成立,在其幫助下,並得到澳門方面的協助,澳門航海郵政才得以發展。
1884年2月27日,當時的總督托馬斯·羅沙宣布於當年3月1日發行澳門第一套郵票,並於同年2月29日通過“第14號令”正式任命原“澳門航海郵政”總監蘇沙為首任郵政局長。蘇沙帶領3個郵差在位於南灣街的京都酒店現址開辦了澳門第一個郵政局,當時人們稱之為“書信館”。這個郵局為西洋式平房, 門前有多條圓柱,裝飾精美。1885年3月1日,《澳門郵政服務臨時規則》生效,1878年,澳門加入萬國郵政聯盟,成為成員之一。儘管當時設備簡陋,但澳門郵局的郵務都依據當時萬國郵聯制定的條例辦理。蘇沙在向葡萄牙政府呈交的第一份報告中指出,澳門郵局在1個月內已賺取173710厘士,而那時寄一封本地信件的郵資只需5厘士,可見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澳門的郵政與集郵澳門的郵政與集郵

在澳門郵票誕生前,澳門航海郵政及其他私營郵政(大多為英國人經營)使用過許多形狀各異的戳記,為澳門郵政史留下了紀錄。由於年代久遠,加蓋有這些郵戳的信封已很難尋覓,故價值不菲。
澳門第一套郵票於1884年3月1日發行,圖案為皇冠,共有9種不同的面值。早期澳門郵票無論是設計、印製還是發行,均由葡萄牙人一手包辦,郵票圖案和題材與葡屬其他地區的相同,多為描繪葡萄牙國王頭像或王室徽號,毫無本地特色。發行數量很少,色彩單調。由於那時澳門集郵者不多,且均為外籍人士,故這些早期郵票存世量稀少,現已很難覓得。
1910年10月,葡萄牙發生政變,由君主制國家改為共和國。在此期間,因所需郵票未能及時從葡萄牙運抵澳門,由澳門自製了一批加蓋改值郵票,“對剖票”和“局長簽名票”,以應付郵政一時之急需。這些郵票因流通時間短、使用量小而成為集郵珍品,在世界珍郵中占有一席之地。
1948年12月20日,第一套反映澳門本地事物的郵票“澳門風景”面世,展現了當年澳門一些有代表性的景色和建築物。此後,體現澳門地方特色的郵票陸續登場,如“澳門花卉”、“澳門地圖”、“獅與龍”、“澳凼大橋通車紀念”、“澳門廟宇”等。其中1953年發行的“澳門花卉”是澳門第一套彩色印刷的郵票,它結束了長期以來澳門郵票單色印刷的歷史。1950年發行的“”圖案普通郵票由陳大圭先生設計,成為澳門第一套由華人設計的郵票。而1977年發行的“澳門立法會成立一周年紀念”郵票,則第一次印上了中文字樣。
1981年,澳門郵電司獲得發行郵票的自主權。澳門郵票從此無論在題材還是在設計、印刷等方面,都有重大變化,具有濃厚的地方和民族色彩,內容著重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及民俗風情,並形成多個系列。另外,還陸續推出了小全張、小型張、小版票、小本票等新品種,以增加集郵的趣味性。從1987年5月29日發行“端午節”郵票起,澳門郵票開始使用中文“澳門”做銘記,其設計也多出自當地設計師之手。
澳門集郵協會是全澳門最大的集郵組織,成立於1980年12月13日,現有會員300多人。協會每星期組織會員聚會,探討郵識,交流心得,定期舉辦郵展和集郵學術研討會,展出會員製作的郵集和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珍品和精品。澳門有不少學校都成立了集郵小組,開展適合學生的各項集郵活動,如舉辦集郵講座,郵票拼貼比賽等,吸引眾多學生參加。
澳門現有20多家經營郵票買賣的公司、商社和店鋪,其中規模較大的是星光書店。此外,尚有中興郵票文玩公司、利寶達發展有限公司、國華堂郵票社、燁勝集郵公司、精美集郵公司、偉業郵社、豐原郵票社、大華郵鈔社、天龍郵票社、來來懷舊郵票社、文華郵票社、立信郵票社、世界郵票社、通利古董郵票社等,它們大都以經營澳門、香港和中國郵票為主,兼營磁卡、錢幣和古玩。
澳門較早的集郵書刊有1952年出版的《集郵新聞》。1980年以後,集郵書刊在澳門陸續多了起來,先後有多種郵展特刊、澳門集郵協會會刊以及《澳門郵政史及郵戳》、《澳門的極限明信片》、《澳門郵票目錄》、《昔日澳門明信片集》、《澳門郵話》等與讀者見面。澳門郵電司也出版一份名為《接觸》的資訊性季刊,除介紹郵政業務外,還設有固定的集郵欄目,介紹一季度內的新郵簡況等。此外,《澳門日報》等當地報紙也辟有集郵專欄。
為了配合澳門回歸祖國,澳門郵電司於1999年6月2日發行一套10枚以澳門現代建築為主題的“過渡”郵票。該套郵票的銘記去掉了“葡萄牙共和國”的字樣,回歸後可繼續使用。1999年12月20日,澳門歷史上第一套標有“中國澳門”銘記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郵票在特區成立當日發行,從此澳門郵票翻開了新的一頁。
據澳門郵電局(即原澳門郵電司)有關人士介紹,反映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表現澳門本地民俗風情、風光名勝和建設成就,將是新澳門郵票所要重彩描繪的主題,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收集澳門郵票的行列中來,使澳門的集郵活動更加廣泛、更趨活躍,呈現多姿多彩的新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