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落後

智力落後也稱“智力低下”、“精神發育遲緩”。由某些疾病或其他因素導致智力發展在平均水平以下的狀態。由智商、社會適應能力、開始於十六歲或十八歲以前三個指標決定。最輕的稱為“低能”,最重的稱為“白痴”。

智力落後

正文

由某些疾患或其他因素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未能得到正常發育,表現為大功能發育障礙或遲緩的一種狀態。又稱智力低下,在醫學多稱“精神發育不全”。其特徵是智力低於正常,表現為學習和社會適應的障礙。確定是否屬於智力落後,一般根據三個指標:①智商(IQ);②社會適應的能力;③智力落後是否發生在16歲或18歲以前。
按照當前公認的美國智力缺陷學會所定的標準,智力落後可按其嚴重程度分為四等:①輕度智力落後(IQ55~69)。在智商低於70的全部智力落後者中約占89%;一般無腦病理跡象;經過教育訓練,成年期一般能自食其力,其中少數人在青春期可能出現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②中等智力落後(IQ40~50)。在智力落後者中約占6%;常有腦病理跡象;在嬰兒期或幼年早期,常因運動、語言、行為及社會適應能力發展遲緩而被發覺;經過教育訓練,在某種程度上能自理生活,其中少數人能在適當的監護下參加一些勞動。③嚴重智力落後(IQ25~39)。在智力落後者中約占3.5%;遺傳環境中不利因素的影響是造成這類智力落後的原因;難於學會語言或自理生活,有時伴有情緒障礙。④極嚴重的智力落後(IQ低於25)。在智力落後者中約占1.5%;大多有神經病理跡象或身體畸形;常年臥床,需要完全監護,多數死於童年。
造成智力落後的原因有遺傳因素,如遺傳性代謝障礙染色體異常和顯性基因等;也有環境因素,如母親妊娠時的感染,營養不良,服藥或X光照射,產傷以及出生後的腦膜炎等。此外,研究發現,智力落後中有1/4是多種疾患造成的,例如,除上述疾病外還有風疹梅毒克汀病中毒、營養不良或頭部外傷等。
關於智力落後者與正常人在智力上的差別,理論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智力落後者的認知發展與正常人一樣,只是發展速度較慢。如果無腦病理跡象的輕度智力落後者有優良的先天條件和後天環境,原是可能獲得正常發展的。另一種認為,智力年齡相同而智商不同的人,其思考方式或思維過程是不同的,因而認為智力落後者在認知能力方面有缺陷。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