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寧畲族山歌

景寧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 , 是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山歌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 情歌、時令歌、小說歌、革命山歌、兒歌、雜歌等種類 , 景寧約有手抄歌本 3000 多冊 ,2 萬餘首。

景寧畲族山歌
浙江景寧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 , 是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民喜愛山歌 , 以歌代言 , 溝通感情 ; 以歌論事 , 揚善懲惡 ; 以歌傳知 , 比睿鬥智。不僅婚嫁喜慶和逢年過節唱 , 且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閒暇休息、談情說愛時唱 , 甚至在喪葬悲哀時 , 也以歌代哭 , 傾吐衷腸。在舊社會 , 畲族人民在與統治階級的鬥爭中 , 常以山歌作武器 , 表達對壓迫者的憎恨和對美好的追求。解放後 , 以歌頌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為主要內容的革命山歌和讚歌 , 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風貌 , 與傳統山歌質的區別。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體式韻文為一 條 , 四句為一首。也有少數歌詞第一句為 三個字或五個字 , 講究押韻 , 第三句末字須是仄聲。
山歌多唱 " 假聲" ,有獨唱、對唱和齊 唱。很少伴隨動作和音樂。著名歌手有藍 春翠 ( 女 ) 、雷石連、藍振水、雷龍花 ( 女 ) 、雷馱銀 ( 女 ) 、雷永慶、藍榮昌、藍余根、藍培菊 ( 女 ) 等。
畲族山歌有敘事歌、風俗歌、勞動歌、 情歌、時令歌、小說歌、革命山歌、兒歌、雜歌等種類 , 景寧約有手抄歌本 3000 多冊 ,2 萬餘首。用本土史實編成的《打酒局》、《打鹽霸》和《古老歌》、《湯夫人歌》等 4 聯編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卷》 , 畲族婚俗歌 935 首 , 哀歌 642 首 , 由浙江省畲族民間文藝學會整理編印。
《十八小妹學插田》
十八妹崽學插田 , 屎窟朝後臉向前 ; 路頭客商莫笑話 , 代我丈夫插年田。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頭文學,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常借用漢字記畲語音法手抄許多歌本。舊社會畲民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歌唱歌作為一種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較高,常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論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斗睿鬥智,形成一套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的對歌習俗。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講究畲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一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一一個曲調。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很少伴有動作與器樂。上山勞動,單人時往往以歌驅寂寞,遠處有人聽到,聽出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就往往接上,發展成談情說愛的對唱。山上常有人對歌,所以有人稱畲鄉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稱為山歌。
農閒時,村上來了客人,村上年齡相仿的異性就活躍起來,天一黑,眾歌手到客主家門口放一鞭炮,湧入中堂起歌頭:“日頭落山岙里黃,太(看)見阿哥(妹)娘洞(郎洞)來,阿妹(哥)冒(無)納(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來打大鋪(對歌)”。如果客人是歌手,會很快對上,如果客人確無歌手,則以歌罵得他回去以後非學起來不可。若客人來了,村上無人對歌,也會被人視為此村無能。找客人對歌,村上上場唱者必須是年齡相仿的異性,客人必須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喪服期內或造房豎柱時,不對歌,要對也要放別人家去對。來客對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雙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戲真演,雙方都未婚則求之不得,往往唱來一個終身伴侶。
來客對歌,一般對一整夜,半夜時主家燒點心招待所有在場者,唱到天亮時,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結尾是“嘮歌嘮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鄉,唱條歌兒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全康”。對歌結束時,村上主要幾個對歌者要集點錢作為“手薪”送給客人。當然唱歌來了真感情,就不是送點“手薪”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