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

晉王

晉王,中國古代王爵。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並未稱王,不過後世常以“晉”作為山西一代傳統地名。曹魏晉王司馬昭,司馬炎(後建立晉朝)。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317年稱晉王,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南北朝時期北魏晉王拓跋伏羅,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子。司馬順宰,十六國時期北魏河內人,北魏神瑞元年(414年)叛魏自稱晉王,部分史家即以北晉稱呼其政權。隋唐五代時,晉王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封號,一般為王儲或者重要的節度使。宋朝時,宋太宗趙光義(939年-997年),原名趙匡義,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太祖的弟弟,登基前曾被封為晉王兼任開封府尹。元朝時期,晉王封地在今山西地區,為金印獸紐王。

基本信息

三國時期

晉王司馬昭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即晉文帝,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後期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早年隨父抗蜀,多有軍識。魏景初二年(238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甘露元年,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六月,進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又固辭不受。八月,加假黃鉞,增封三縣。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冬十月,封晉公。鹹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增封並前共20郡。鹹熙二年(265年),薨,謚晉文王。死後數月,其子晉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著名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於此。

晉王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晉朝的開國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公元265年,繼承父親司馬昭的晉王之位,十二月,逼迫魏元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公元290年病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峻陽陵。 司馬炎曾出任中撫軍,其父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王位,但在眾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於265年五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馬昭因中風猝死,享年55歲。司馬炎繼承昭的相國、晉王。十二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並使其掌握兵權,以補曹魏由於過度壓抑宗室,導致皇帝孤立最後被權臣所篡的前車之鑑;同時於268年頒布泰始律令,並於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三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司馬炎在統一之後,以為天下無事,便將州郡的守衛兵加以撤除,同時實施占田法與課田法,企圖與民生息;但是司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經於西元273年禁止全國婚姻,以便挑選宮女;滅亡孫吳之後又將孫皓後宮的五千名宮女納入後宮,於是司馬炎的後宮便有萬人規模。司馬炎為臨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車在後宮內逡巡,停在哪個宮女門前便前往臨幸;而宮女為求皇帝臨幸,便在住處前灑鹽巴、插竹葉以引誘羊車前往。而且邊境的少數民族遷入中原,引發少數民族與漢人的衝突,郭欽、江統等人相繼以徙戎論,勸帝用武力將內遷的少數民族強制徙遷回原住地,但晉武帝不用。290年晉武帝死於含章殿,葬於峻陽陵。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而稱帝的,但本身並非英明之君,罷廢州郡武裝、大肆分封宗室、允許諸王自選長吏和按等置軍與無法處理少數民族內遷問題,種下日後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原因。

兩晉時期

晉王司馬睿

司馬睿司馬睿
司馬睿(276~323年1月3日),東晉的開國皇帝。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十五歲時嗣琅邪王位。西晉八王之亂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307)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澹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建興四年(316)漢劉曜陷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他廣辟掾屬以為輔佐,有“百六掾”之稱。建武元年六月,孤懸在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匹劉翰等漢、胡一百八十人上書勸進。建武二年、太興元年(318年)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太興,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其在皇帝位六年。 由於司馬睿做晉王實為過渡,且歷時僅1年,故其更主要的身份為東晉元帝。(詳情參見詞條東晉司馬睿)

北魏時期

拓跋伏羅北魏太武皇帝之子,真君三年封晉王,加車騎大將軍。後督高平、涼州諸軍討吐谷渾慕利延。軍至樂都,謂諸將曰:“若從正道,恐軍聲先振,必當遠遁。若潛軍出其非意,此鄧艾擒蜀之計也。”諸將鹹難之。伏羅曰:“夫將軍,制勝萬里,擇利,專之可也。”遂間道行。至大母橋,慕利延眾驚奔白蘭,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斬首五千餘級,降其一萬餘落。八年薨。無子,國除。

隋朝晉王

晉王楊廣
隋煬帝楊廣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569—618年),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母獨孤氏。開皇元年(581),立為晉王,晉王為其即太子位之前的爵位。開皇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書令。開皇八年冬,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滅陳後,封太尉。開皇二十年(600),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七月文帝病逝于大寶殿,太子廣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業。為了使南北雙方的聯繫加強,控制江南,南糧北運等,大業元年(605)興修運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溝通。廟號世祖,諡號明帝,唐時謚煬帝。《隋書·世祖本紀》中記載著隋煬帝:“上美姿儀,少敏慧”。

唐朝晉王

晉王李治

唐高宗唐高宗
唐高宗(628—683)李治,字為善。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道元年(683),享年56歲。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五年(631)封晉王。七年,遙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十七年,李承乾謀殺李泰未遂。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間由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陽公主嫁房玄齡子遺愛,高宗即位,貶遺愛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謀反。事發,遺愛被殺,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等均賜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鞏固。傳統史家認為唐高宗碌碌無為。但事實上,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已使“貞觀之治”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領土最大,史稱“永徽之治”。起初,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身為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有染;太宗崩後,武則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宮中為昭儀,最後終於成為皇后。但是武后並不為高宗母舅的長孫無忌等關隴貴族所容,武后遂設法除去她的敵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畫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高宗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滅門。這件事情過後,高宗再也無由壓制武后,後來又因眼疾問題,使得主政權完全操縱於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李治本人慈祥、低調、儉樸,不喜興土木,不信方士長生之術,不喜遊獵,無大志,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也曾流淚哭泣。高宗後期治世,有賴武氏(武則天)指揮。李治原皇后不是武則天,是王氏,後因為與蕭淑妃爭寵,引入武氏,最後兩人皆被武氏反食,斬去四肢,泡入酒內;武則天稱之“骨醉”。根據史書記載,李治長期有頭痛與眼睛毛病,時常無法下判斷,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請御醫秦鳴鶴醫治,秦鳴鶴主張對腦針灸,武則天坐在幕簾後面大怒,認為要刺殺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則認為不妨一試,短時間內果真有效。但最後仍無法根治。

晉王李普

李普,唐敬宗長子也。母曰郭妃。實曆元年,封晉王。太和二年薨,年五歲。上撫念之甚厚,冊贈悼懷太子。

晉王薛仁越

薛仁越,薛舉之子。薛舉稱帝,封薛仁越為晉王。

晉王安慶緒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安祿山反唐稱帝,封安慶緒為晉王。後來安慶緒殺死自己的父親自立為帝,被部將史思明所殺。

晉王董景珍

董景珍,隋將,後反隋,擁立蕭銑為帝,封晉王。後董景珍的弟弟降唐,董景珍被猜忌,蕭銑派張繡攻打董景珍。董景珍兵敗,被部將所殺。

晉王李克用

李克用李克用
簡介: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唐末五代人,因出兵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被朝廷封為晉王,實際上已建立獨立的晉王國。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唐朝滅亡。唐亡後,李克用仍使用唐“天佑”年號,以復唐為名與梁國爭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子李存勖即唐末五代初期“晉國”示意圖
晉王位。小說中著名的“十三太保”即描述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包括養子)。人物生平李克用(856—908年),唐末將領,沙陀部人,本姓朱邪氏,別號“李鴉兒”。其父朱邪赤心為振武節度使時,克用為雲中守捉使。乾符五年(878年)李克用於雲州發動兵變,殺主將段文楚,自請為留後。廣明元年(880年)唐廷發兵討伐,他與其父北逃韃靼部。次年,唐廷召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軍。李克用率沙陀、韃靼兵攻入關中,迫黃巢軍撤出長安,以功授河東節度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他又率軍渡河,敗黃巢軍於中牟,使黃巢軍從此不振。次年,李克用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共擊敗盤踞關中的朱玫、李昌符,進犯長安,縱火大掠,僖宗出逃。昭宗大順元年(890年)克用敗張為統帥的諸領兵。大順二年(891年),唐廷恢復克用官爵,並封晉王。此後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占據汴州的朱溫對峙,戰爭連年。天佑四年(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改元開平,史稱後梁。克用仍用唐“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勖稱帝後,追尊他為後唐太祖

五代十國時期

李存勖李存勖
李存勖(xù,885年至926年),應州人,沙陀族,小名亞子,晉王李克用長子。908年即晉王位,923年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他即為後唐莊宗。同年十一月,滅亡後梁,統一中原。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11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混戰、占據河東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溫)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非常悲觀。李存勖勸說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滅四鄰,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千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克用聽後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於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寧,並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他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鑑》卷266)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晉王李存勖
存勖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後梁。後梁為了保護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戰,於是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柏鄉之役,晉軍有周德威等3000騎兵和鎮州、定州兵;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在地形、兵力、裝備幾方面處於優勢;而晉軍是騎兵,機動性和進攻能力大,對梁軍構成威脅。戰役開始,李存勖採用周德威建議,引誘梁兵出城,聚而殲之,晉軍主動後撤。梁軍主將王景仁果然上當,傾巢而出。晉軍抓住機會,以騎兵猛烈突擊梁軍,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譟而進。這時晉軍李存璋率領的騎兵大隊也趕上,梁軍丟盔棄甲,死傷殆盡。這一仗,使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之後,朱全忠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而李存勖卻進一步安定了河東局勢,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大治。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裡,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里,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全忠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公元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後,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罰,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幸,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準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賞給洛陽的將士,逼他們開赴汴水。軍到中牟縣,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返洛陽,路上兵士逃走一半。回到洛陽後,他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決定自己率軍去扼守。丁亥日,軍隊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陽城外等候出發,李存勖正用早餐。這時,被提升為直御(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李嗣源自己又當上了皇帝。李存勖死後的廟號為莊宗。歐陽修是這樣評價莊宗的:“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遼國晉王

耶律道隱

耶律道隱,字留隱,遼義宗耶律倍五子,母高氏。道隱生於唐,人皇王遭李從珂之害,時年尚幼,洛陽僧匿而養之,因名道隱。太宗滅唐,還京,詔賜外羅山地居焉。性沉靜,有文武才,時人稱之。遼景宗即位,封蜀王,為上京留守。乾亨元年,遷守南京,號令嚴肅,民獲安業。居數年,徙封荊王。統和初,病薨,追封晉王。

耶律敖盧斡

耶律敖盧斡,遼國宗室,遼天祚帝長子,母文妃蕭氏。幼年時便馳馬善射。乾統年間過繼給大丞相耶律隆運,乾統六年(1106年)封晉王。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遼國名臣,先後被封為燕王、吳王、宋王、北院大王、遼王,最後被猜忌,下放為南京留守,封晉王。

蕭孝先

蕭孝先,字延寧,小字海里。統和十八年,補祗候郎君。尚南陽公主,拜駙馬都尉。開泰五年,為國舅詳穩。將兵城東鄙。還,為南京統軍使。太平三年,為漢人行宮都部署,尋加太子太傅。五年,遷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復為國舅詳穩。改東京留守。會大延琳反,被圍數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欽哀召孝先總禁衛事。興宗諒陰,欽哀弒仁德皇后,孝先與蕭浞卜、蕭匹敵等謀居多。及欽哀攝政,遙授天平軍節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為北院樞密使。孝先以椒房親,為太后所重。在樞府,好惡自恣,權傾人主,朝多側目。三年,太后與孝先謀廢立事,帝知之,勒衛兵出宮,召孝先至,諭以廢太后意。孝先震懾不能對。遷太后於慶州。孝先恆鬱鬱不樂。四年,徙晉王。後為南京留守,卒,謚忠肅。

蕭普古

蕭普古,遼國丞相,晉王。

蕭孝穆

蕭孝穆,遼聖宗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任西北路招討都監。聖宗開泰元年(1012年)以節度使率軍至漠北平亂,擊敗阻卜等部,以功任北府宰相。聖宗太平三年(1023年)封燕王。九年,率軍鎮壓遼東大延琳起義,改東京留守。重熙十年(1041年),興宗擬以武力迫宋割地賠款,但孝穆以兵力不強,缺乏制勝信心,卻又反對興宗背棄盟約。十二年任北院樞密使,封齊國王,病卒,追封晉王。

西夏晉王

察哥

察哥(?一1156),西夏將領。崇宗乾順弟。多謀略,有勇力。長期掌握兵權,多有戰功。西夏永安三年(1100),率軍援青海吐蕃部抗宋,被宋軍阻於徨水(今青海西寧東南),力戰得脫。回師後任都統軍。貞觀三年(公元1103年)九月,乾順封察哥為晉王。
建議學習宋軍之長,選蕃漢壯勇,教以強弩,平時帶弓而鋤,臨戰分番而進。平原以鐵鴉子(即重甲騎兵)馳騁,山谷以步跋子(即步卒)逐險。因時因地靈活用兵,為乾順所納,被封為晉國王。雍寧五年(1119)三月,宋熙河經略使劉法奉陝西宣撫使童貫之命,統軍進攻西夏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察哥率軍於統安城(今青海互助)正面阻擊,暗遣精騎遷回其側後,前後夾擊,大敗宋軍,俘殺甚眾,並乘勝進擊,圍攻震武軍(今互助東北),後為牽制宋軍,自動撤圍退走。西夏仁宗時,為主要權臣。天盛八年(1156)卒。

宋朝晉王

晉王趙光義

宋太宗宋太宗
宋太宗(939~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宋太祖封其為晉王,後於976年即位為宋太宗。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母親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四弟秦王趙廷美大8歲。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歲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元朝晉王

晉王甘麻剌孛兒只斤甘麻剌(1262年-1302年)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裕宗真金的長子、成宗鐵穆爾之長兄、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之父。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剌氏。甘麻剌自少為祖母昭睿順聖皇后養育,時常侍奉世祖,未嘗離左右,畏慎不妄言,言必無隱。至元中,奉旨鎮北邊,叛王岳木忽兒等聞其至,望風請降。既而都阿、察八兒等諸王遣使求和,邊境以寧。嘗出征駐金山,會大雪,擁火坐帳內,歡甚,顧謂左右曰:“今日風雪如是,吾與卿處猶有寒色,彼從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廬之外,其苦可知。”遂命饔人大為肉糜,親嘗而遍賜之。撫循部曲之暇,則命也滅堅以國語講《通鑑》。戒其近侍太不花曰:“朝廷以籓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輩輔助。其或依勢作威,不用我命,輕者論遣,大者奏聞耳,宜各慎之。使百姓安業,主上無北顧之憂,則予與卿等亦樂處於此,乃所以報國家也。” 至元二十六年,世祖以其居邊日久,特命獵於柳林之地。率眾至漷州,恐廩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給從士,仍飭其眾曰:“汝等飲食既足,若復侵漁百姓,是汝自取罪謫,無悔。”眾皆如約,民賴以安。北還,覲世祖於上京,世祖勞之曰:“汝在柳林,民不知擾,朕實嘉焉。”明年冬,封梁王,授以金印,出鎮雲南。過中山,又明年春過懷、孟,從卒馬駝之屬不下千百計,所至未嘗橫取於民。至元二十九年,改封晉王,移鎮北邊,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更鑄晉王金印授之。中書省臣言於世祖曰:“諸王皆置傳,今晉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視諸王宜有加,請置內史。”世祖從之,遂以北安王傅禿歸、梁王傅木八剌沙、雲南行省平章賽陽並為內史。明年,置內史府。又明年,世祖崩,晉王聞訃,奔赴上都。諸王大臣鹹在,晉王曰:“昔皇祖命該鎮撫北方,以衛社稷,久歷邊事,願服厥職。母弟鐵木耳仁孝,宜嗣大統。”於是成宗即帝位,而晉王復歸籓邸。元貞元年,塔塔兒部年穀不熟,檄宣徽院賑之。又答答剌民飢,請朝廷賑之。詔賜王鈔千萬貫,及銀帛有差。皇太后復以雲南所貢金器,遣朵年來賜。是歲冬,奉詔以知樞密院事札散、同知徽政院事阿里罕為內史。大德二年,詔給秫米五百石。大德五年,成宗以邊士貧乏,分給鈔一千萬貫。大德六年正月乙巳,王薨,年四十。王天性仁厚,御下有恩。元貞初,籓邸屬官審伯年老,請以其子代之。內史言於王,王曰:“惟天子所命。”其自守如此,故尤為朝廷所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歲耗財不可勝計。子三人:泰定帝也孫帖木兒、松山、疊里哥兒不花。王薨後十年,元仁宗即位,謚王獻武。又十一年,元英宗遇弒,也孫帖木兒以嗣晉王即皇帝位,追尊曰光聖仁孝皇帝,廟號顯宗,祔享太室。又六年,文宗即位,乃毀其廟室。
晉王世系表
甘麻剌也孫帖木兒(即泰定帝)

明朝晉王

明朝晉國諸王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于山西太原府
稱號 國君姓名 關係 在位年數 註記
晉恭王 朱 朱元璋、嫡三子 1370年─1398年 戊戌年(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生,母李淑妃 。洪武三年四月初七封。洪武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就藩山西太原府。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六日薨,在位二十九年,壽四十一。葬山西太原駝山。妃謝氏,永平侯謝成之女。
晉定王 朱濟熺 朱、嫡一子 1398年─1414年 洪武三十一年襲封。永樂十二年為弟濟熿誣構,廢守恭王墳園。後事明,仁宗賜王冠服,令依其子美圭,居於平陽。宣德十年薨,壽六十一。妃傅氏,穎國公傅友德之女。
晉廢王 朱濟熿 朱、庶三子 1414年─1426年 初封昭德王。洪武三十五年改封平陽王。永樂十二年進晉王。宣德元年叛,革爵,發配高牆。妃李氏,曹國公李景隆之女。
晉憲王 朱美圭 朱濟熺、嫡一子 1435年─1441年 永樂三年封世子,為叔濟熿誣廢,隨父守墳。二十一年事明,封平陽王,居于山西平陽府。宣德十年續封為晉王。正統六年薨,在位七年,壽四十三。
晉莊王 朱鍾鉉 朱美圭、庶一子 1442年─1502年 正統六年封榆社王,正統七年襲封。弘治十五年薨,在位六十一年,壽七十五。曾孫朱知烊立。
晉靖王 朱奇源 朱鍾鉉、嫡一子 追封 天順三年封世子。弘治十四年薨,壽五十二。謚靖和。以孫知烊襲封,追封王,改謚曰靖。
晉懷王 朱表榮 朱奇源、嫡一子 追封 成化十四年封世孫。弘治六年薨,壽二十七。以子知烊襲封,追封王,謚曰懷。
晉端王 朱知烊 朱表榮、庶二子 1503年─1533年 弘治十一年封世曾孫。十六年襲封。嘉靖十二年薨,在位三十一年,壽四十五。妃殷氏。無子。
晉安王 朱表槏 朱奇源、嫡二子 追封 正德五年封新化王。八年薨。嘉靖十五年以孫嗣封晉王,追謚安王。
晉康王 朱知㸅 朱表槏、嫡一子 追封 正德十年襲封新化王。嘉靖四年薨。十五年以子嗣封晉王,追謚康王。
晉簡王 朱新㙉 朱知㸅、庶一子 1536年─1575年 嘉靖十二年以新化王長子奉敕管理府事。十五年嗣封晉王。萬曆三年薨,在位三十九年,壽六十。
晉敬王 朱慎鏡 朱新墧、嫡一子 追封或1578年 康王次子鎮國將軍朱新墧之子。初封輔國將軍。萬曆四年奉敕管理府事。六年卒。 七年追封,加謚。
晉□王 朱敏? 朱慎鏡、子 1578年 《明史》無此人。萬曆六年襲封。本年薨。無子。
晉惠王 朱慎鋷 朱新墧、嫡三子 1579年 敬親弟,嘉靖三十年封輔國將軍。萬曆七年進封。本年薨。
附晉國宗理
晉府宗理 朱知局火缺字.svg 朱表楠、嫡一子 1586年—1589年 萬曆三年封寧河王,十四年,因敏淳幼,暫兼贊理晉府事。十七年四月還政。
晉國續封
晉穆王 朱敏淳 朱慎鋷、嫡一子 1589年─1610年 萬曆十三年襲封。因年幼,暫由朱知局火缺字.svg贊理晉府事。萬曆十七年四月執政。三十八年薨。
晉裕王 朱求桂 朱敏淳、庶一子 1613年─1630年 萬曆三十九年請敕管理府事。四十一年襲,崇禎三年十一月薨,崇禎五年八月下葬。
晉□王 朱審烜 朱求桂、嫡一子 1635年─1648年 崇禎八年襲封。十七年降李自成,尋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殺於北京。

南明晉王

晉王李定國(1620年7月11日—1663年7月21日),字鴻遠,小號一純,陝西榆林人,明末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明崇禎三年(1630),從張獻忠起義於米脂,被張獻忠收為義子。1631—1636年,隨張獻忠轉戰於晉、豫、楚、陝諸省,殺敵無數,屢獲戰功。永曆六年,李定國與與孫可望迎永曆帝入貴州,駐安隆。鏇率步騎八萬出粵、楚,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岡、寶慶。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戰衡州,擊殺敬謹親王尼堪,收復楚、粵,縱橫數省。十年,孫可望謀稱帝自立,定國迎永曆帝入雲南,封晉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國,所部不憤所為,皆倒戈,可望大敗,勢窮降清,以雲貴虛實盡告清軍。
李定國出身貧寒的農家子,十歲時不堪明廷欺壓,投張獻忠轉戰於四川、湖北。定國少年英武身材魁偉,眉目修闊舉止有度,推附者遂贈外號“小柴王”;謙恭下士有文儒氣象,喜讀《孫子兵法》《資治通鑑》,驍勇超逸素稱“萬人敵”;“小尉遲”;在農民“軍中獨以寬慈著”,攻破城池未嘗妄殺,遇士紳百姓必設法保全。明崇禎十年(1637),李定國17歲,身長八尺,武藝高強,對人謙恭有禮,人稱“小柴王”,軍中稱“小尉遲”。當年率所部二萬人馬,從張獻忠襲安慶,直指南京。十六年,李定國隨張獻忠破武昌,克長沙,被賜張姓,封為安西將軍。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李定國等從川入黔。四川失守後,李定國萌發“聯明抗清”之念,受部屬擁贊。中年,李定國復李姓,率軍破貴陽,下昆明。四月,連破呈貢、曲靖、晉寧、師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為“開遠”。下旬,師抵臨安(建水),迤東悉平。此時,李定國所部兵馬5萬餘眾,為義軍中最強的一支隊伍。
順治六年(1649),李定國等赴黔謁見桂王(永曆帝)共議“扶明逐清”之約。次年,李定國回守雲南,練就精兵3萬餘,準備東進抗清。順治九年(1652),李定國從雲南率10萬軍東征。五月,連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為西寧王,賜名“如靖”。後,李定國率軍連克廣東、廣西不少州縣,軍威大振。順治十三年(1660),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國率精兵迎桂王入駐昆明,號五華山為“滇都”,李定國受封為晉王。十五年七月,清兵入黔,吳三桂屯兵遵義。十二月,李定國與清軍準備大戰於曲靖的時候,見清軍來勢洶洶,便率兵撤退。曲靖陷。李定國見勢危急,便率兵反擊清軍,清軍大敗,定國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國大軍撤出昆明。十八日,桂王離昆西行,李定國率軍護衛。十六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國的幫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繼擊潰清軍。李定國率軍出騰越,撤至緬甸之孟良。為抗擊清軍追擊,李定國先後率兵屯住緬寧、孟連等地。打了許多大勝仗。有力地阻止了清軍追來。
順治十三年(1656)清廷任命鐸尼為大元帥,率領士兵10萬奪取華南地區。誰知鐸尼大軍在半路時不幸遇到李定國全軍的伏擊,鐸尼全軍覆沒。其本人也被李定國擊斃。永曆大喜,連賞李定國。清廷得知鐸尼遇害後,大為震怒,派平南大將軍固額里因再次領兵攻打李定國。李定國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計,清軍中計,撤退途中,李定國揮軍猛攻,清軍大亂,被李定國殺得大敗,固額里因被擊斃。
1660年,李定國轉戰西藏。大破西藏清軍30多萬。擊斃清王3位清將23名。
1660-1661年,李定國率領軍隊南征北戰,屢破清軍。1662年,李定國展開伐清戰爭,大獲全勝,殲滅清軍30萬。1663年7月病逝于軍中。年僅43歲。
1662年5月,李定國因悲憤而暈倒,但未致於死,在這期間,他聽說台灣復明時,心中振奮,病情好轉。便準備再次招兵買馬,開始了伐清之戰。
朔州之戰中,清軍損失兵力30餘萬。這次戰役是李定國將軍平生最後一次戰役。
1663年7月21日,定國不幸患病,在彌留之際,再次囑咐部將:“我死後,爾等要忠心報國,千萬不可投降。(原話:寧死荒外,勿降也)”說罷嘆了一口氣就與世長辭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