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社

星芒社

“星芒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於1937年9月在成都成立的一個比較大的抗日救亡團體,地點位於成都市祠堂街44號“戰時出版社”營業部樓上。

簡介

成都市祠堂街原“星芒社”社址成都市祠堂街原“星芒社”社址
“星芒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於1937年9月在成都成立的一個比較大的抗日救亡團體,地點位於成都市祠堂街44號“戰時出版社”營業部樓上,總負責人為江牧岳,辦有“星芒通訊社”、《星芒周報》(後改為《星芒報》)、《星芒畫刊》、“星芒讀書會”、“星芒圖書館”和“星芒宣傳團”,參加活動的成都本地和外州縣的進步民眾達萬人之眾。“星芒社”通過下屬組織,有力地推動了成都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同時為共產黨培養了一批黨員幹部和積極分子。1938年1月,“星芒社”建立黨支部,書記江牧岳,組織委員胡績偉。後來黨員發展壯大,分為群團支部和新聞支部,群團支部書記江牧岳;新聞支部書記胡績偉。1939年春,范長江重慶來到成都。他與“星芒社”黨支部取得聯繫,並對“星芒社”的工作予以指導,還對國際國內形勢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說:“在公開和秘密工作中,在上層、中層和下層之間,都要充分利用合法團體組織,做好爭取廣大民眾共同抗日的工作,尤其要在國民黨內利用中、上層人士作掩護,進行活動” 。在中共四川省委和范長江的指導下,“星芒社”成立了董事會,得到朝陽大學等院校進步教授鄧初民馬哲民、黃松嶺、潘大逵的大力支持,並在他們的倡導下,由四川、西康臨參會議長李伯申、譚創之分別任正副董事長,省參議員陳瑞林(古技)、王子騫等十多人任董事,鄧初民、馬哲民、黃松嶺、陳瑞林等任常務理事,潘大逵為社長。
星芒社所辦刊物包羅萬象、革故鼎新、通俗易懂、圖文並茂、民眾喜聞樂見,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仇視,多次派特務搗毀社址,禁止出刊。“星芒社”被迫多次搬遷,所發行的報刊先後11次改名,如《大聲》、《新民報三日增刊》、《蜀話報》、《通俗文藝旬刊》等,也11次被查封。

星芒通訊社

“星芒通訊社”先由方伯非負責,後為肖稚林,主要工作是向各報社,如《四川日報》、《華西晚報》《新民報》等發布通訊稿。

星芒周報

簡介
宣傳抗日救亡的《星芒周報》宣傳抗日救亡的《星芒周報》
1937年9月18日(“九·一八”6周年紀念日),星芒通訊社創辦宣傳抗日救亡的《星芒周報》,胡績偉任主編,馮詩云協助工作。1937年11月13日改由“青年救國會”成員熊復任主編,吳德讓、董仲平為編輯,肖澤寬為發行。1938年4月,《星芒周報》改為《星芒報》,共產黨員胡績偉任主筆,肖晴天、譚吐(後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江農任記者。承接《星芒周報》的宗旨和風格,及時報導抗戰情況和國內外大事,動員廣大民眾參加抗戰,並發表生動活潑的大眾文藝作品,發行量上萬份。一段時間後,《星芒報》與《救亡周刊》合併,出版《星芒救亡聯合周報》,繼續以新穎活潑的形式面向廣大勞動民眾宣傳抗日救亡。不久,《救亡周刊》復刊,《星芒報》改為三日刊於4月2日繼續單獨出版。
因國民黨當局的查封,《星芒報》先後易名為《蜀話報》、《新民報三日增刊》、《通俗文藝旬刊》,堅持到1940年8月,被迫停刊。辦報特色

《星芒報》以其形式多樣、短小精幹、通俗易懂的獨特風格宣傳抗日,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每周發行量四五千份。除了編輯部撰寫的《千百萬人的呼聲》《從九一八到現在》《論政府抗戰到全民抗戰》《所謂民主是要人民自己做主》《解除成都學生的鐐銬》等旗幟鮮明的文章外,知名的愛國人士史良沙千里李公僕等曾為《星芒報》撰寫和發表過文章。特別是它的短評《到陝北去》《主和就是漢奸》,以及小故事、詩歌、小說連載、評書、花鼓詞、木刻、繪畫等更是特別吸引人。
《星芒報》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以辛辣的筆觸針砭時弊,令國民黨當局如芒刺背,十分痛恨。1938年5月,《星芒報》刊登了天府中學教師張克林講課批駁了“三日亡國論”受到學校當局打擊的訊息,該校校長肖壽眉唆使二百多名學生於當晚7時糾集一起,到成都市祠堂街搗毀“星芒社”,結果砸爛了樓下的“戰時出版社”。 第二天,“星芒社”和“戰時出版社”在成都市祠堂街圖書公會禮堂,邀請成都文化界、新聞界的人士參加,揭露公布了暴行的經過和幕後策劃。到會的有沈天澤、陳樾山、黃憲章和有關單位代表百餘人。他們紛紛譴責反動分子肖壽眉破壞抗日救亡運動的醜惡行徑,各界報紙都為此次事件著文抨擊。

星芒畫刊

劉延年車輻王大化、梅英為之撰稿或畫漫畫。畫刊革故鼎新、通俗易懂、圖文並茂,深受民眾喜愛。

星芒宣傳團與星芒圖書館

“星芒宣傳團”和“星芒圖書館”主要組織救亡歌曲演唱、讀書會活動,舉辦報告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