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清真寺

易州清真寺

易州清真寺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位於古燕國下都遺址碑東村、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8年),焚於戰火,明景泰二年(1451年)遷易州城內至今。搬遷後的400年中,曾多次翻修和擴建,其中尤以清乾隆年間規模最大,記載也最詳盡。“文革”期間,該寺破壞嚴重,1986年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整修後的易州清真寺基本恢復了往日的風采。

基本信息

簡介

易州清真寺易州清真寺
河北易縣是座歷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易州清真寺就坐落在古城中心。易州清真寺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位於古燕國下都遺址碑東村、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8年),焚於戰火,明景泰二年(1451年)遷易州城內至今。搬遷後的4O0年中,曾多次翻修和擴建,其中尤以清乾隆年間規模最大,記載也最詳盡。“文革”期間,該寺破壞嚴重,1986年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整修後的易州清真寺基本恢復了往日的風采。現寺占地5.4畝,寺內大殿12間,水房10間,大國小堂、廚房、書房、臥室等31間,總建築面積達3538平方米。

建築結構

各建築物之間皆有走廊銜接,工程宏大,殿宇雄偉,造型美觀,布局嚴謹大方,為華北名寺之一。清真寺大殿坐落在寺中央,呈“主”字形,三嶺六坡、四角雙層挑檐式,走獸脊、銅義頂、龍口噴泉。殿前參夭古柏已有700多年歷史。正殿有3門,明柱擎立,牌匾高懸,上書“易水桃園”、“洞天福地”等;大殿內,楠木地堂板,明亮照人。正面有8扇屏風,上鑲嵌著古老的阿拉伯庫法體”金字經文,實屬中外罕見。另外大殿內還有1塊青石碑,正面刻有“大明皇帝青灰”。工程全部竣工以後,經有關部門檢查驗收,一致認為。修復後的清真北大寺不僅基本恢復了原貌,而且勝似原貌,顯得更加整潔、美觀、恢弘、雄偉。1982年省文物局把修復後的清真北大寺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外辦確定清真北大寺為對外開放點。自從清真北大寺修復以來,每天前來沐浴的人絡繹不絕。阿訇和鄉老們,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每日從“邦搭”到“虎夾灘”五時不落。寺內不時傳出恭誦經文之聲。

聯絡信息

易州清真寺地址:河北易縣城關鎮
郵編:074200
現任教長:馬恩軒
現任學董:魏秀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