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肇倫

方肇倫

方肇倫 (1934.8.16-2007.11.12),分析化學家。天津市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東北大學教授。在我國最早從事流動注射分析技術研究,在理論和實驗技術上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以非平衡溶液處理學術思想為指導,全面發展了流動注射分離與預濃集的理論與實驗技術。在流動注射與原子吸收光譜聯用方面的基礎與套用研究中顯著地改善了後者的分析性能,在國際上得到高度評價。在16家分析化學學術期刊擔任編委獲顧問編委,其中包括6家著名國際分析化學期刊。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基本信息

簡介

方肇倫方肇倫

方肇倫,分析化學家,是我國流動注射分析研究領域的主要開創人,他為溶液分析的自動化做出了貢獻。他以非平衡溶液處理學術思想為指導,發展了流動注射分離與預濃集的理論與實驗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複雜生物與環境試樣無機痕量分析的試樣處理效率及自動化程度,大幅度降低了試樣及試劑消耗並提高了測定方法的靈敏度與選擇性。他在流動注射與原子吸收光譜聯用方面的基礎與套用研究中顯著地改善了後者的分析性能,將分析範圍擴展到5-6數量級並顯著提高了抗干擾能力。

科技成就

方肇倫1934年8月16日出生於天津市。他在中學學習期間即對分析化學懷有濃厚的興趣,但當時志向只是當一名化驗員,未想成家。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後,在選擇專業時他毫不猶豫地選了分析化學,儘管有人認為此專業低人一等。他先後受教於張青蓮嚴仁蔭黃子卿傅鷹唐有祺徐光憲等著名教授,特別是在高小霞先生的指導和影響下,在畢業前選擇了儀器分析作為一生的努力方向。從那時起,雖然在事業的發展中遇到過不少挫折,但他對此專業的激情卻始終不減。1957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工作,在該所缺少化學專業指導的困難條件下,他虛心向所外專家及同行請教,特別是兄弟所的何貽貞先生對他早期研究工作的指導使他受益終身。他用自己在學校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在著名土壤學家宋達泉教授的指導下很快在土壤、植物的微量元素髮射光譜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的分析方法並利用所獲得的數據製成了我國第一張東北及內蒙東部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分布圖。在60年代初他又建立了水及土壤中的光譜分析方法與中國醫科大學合作在遼寧省開展了大骨節病病因的研究,這是我國進行的最早的有關地方病的研究工作。此後的10餘年中他又不斷為地方病的研究提供了多項靈敏、高效的發射光譜分析方法。其中合作研究的用於地方病研究的人發中多元素同時測定方法在當時也是一項首創。70 年代初期剛開始恢復正常科研活動時,他意識到我們在新興的光譜分析技術——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方面的落後狀態,在缺少資料和設備、資金的條件下,他急起直追,利用一台舊的可見紫外分光光度計改裝成冷蒸汽與電熱原子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並建立了水、土中的測定方法。他利用這一靈敏度大大提高了的方法與全室同事開展了瀋陽市的鎘、汞污染調查,並發現了瀋陽市張士灌區鎘的嚴重污染。這不僅是在瀋陽市進行的首次系統污染調查,在全國也是較早的環境科學研究。他在地方病、環境保護方面進行的開創性工作後來都被他人接續並成為本所的重點學科,取得多項成果與獎勵,而他卻甘當無名英雄,從不與人爭功,始終無悔,堅持不懈地向分析化學的高峰攀登。

方肇倫方肇倫

1977年當方肇倫從文獻中讀到丹麥學者Ruzicka與Hansen 發表的流動注射分析首篇論文時,他立即意識到這一技術在分析化學中的巨大意義及發展前景,馬上利用有限的實驗條件驗證他們的實驗。初步結果使他備受鼓舞,並以此為起點在我國首先開展了流動注射分析的系統研究及儀器研製工作。從此之後20餘年裡他堅持此方向,不斷發揚自己研究工作中的特點與優勢,終於在流動注射分析的某些領域如線上分離與預濃集及與原子吸收光譜分析聯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地位的成果,僅在流動注射分析方面發表論文110多篇,英文專著2部,為此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科學院及遼寧省科技成果獎各1項,並獲得首屆海光分析化學獎。他以非平衡溶液處理學術思想為指導,全面發展了流動注射分離與預濃集的理論與實驗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複雜生物與環境試樣無機痕量分析的試樣處理效率及自動化程度,大幅度降低了試樣及試劑消耗並提高了測定方法的靈敏度與選擇性。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其英文專著《Flow Injection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1993VCH)中做了全面系統的總結。該書於1993年出版後影響廣泛,很多著名學者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流動注射與原子吸收光譜聯用方面的基礎與套用研究中顯著地改善了後者的分析性能,將分析範圍擴展到5-6數量級並顯著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有關成果在其英文專著《Flow Injectio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1995,Wiley)中得到全面總結,並獲得國際上高度評價。他發表的論文,僅作為第一作者的引用率已超過600篇次。他為流動注射分析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做了大量普及工作。他在中學教會學校學習過的經歷給他創造了與國外學者交往的良好條件。他曾先後3次赴丹麥與Ruzicka、Hansen教授開展合作研究,5次赴德國與國際知名原子光譜專家Welz博士開展合作研究,並10餘次應邀出席重要國際會議做大會報告,這些交流保證了研究工作始終處於前沿領域。在學術交往中他與一些國外學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從中受到啟發,吸取了大量的寶貴經驗,使自己的實驗室建設也逐漸達到國際水平。他被聘為7種國際核心分析化學期刊的顧問編委及10餘種國內分析化學期刊的編委。
方肇倫從來不忘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普及。然而在80年代初期的我國,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並非易事。他先後7次嘗試與廠家合作均未獲得理想結果,大體都是產品鑑定通過之日即為其壽終正寢之時,產品質量滑坡與日俱增,直至煙消雲散。1988年後他轉向國外廠家尋求“知音”,於1989年與世界最大的分析儀器廠家之一,Perkin-Elmer公司的德國分部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推動了流動注射尤其是用於原子吸收光譜分析的專用流動注射儀器的廣泛套用及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在該公司的資助下,國內實驗設備得到大大改善,經費得到補充。自80年代中後期以來在一系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際合作經費的支持下,他建立了一支穩定的流動注射分析研究隊伍,在所內成立了獨立的研究中心,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多項成果,1990-1995年間3次獲科學院與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心成立後,他利用有利條件加速人才的培養,但因分析化學在套用生態研究所中非主攻學科難以申請到博士點,只能轉向鄰近的瀋陽藥科大學藥物分析博士點評上博士導師資格,培養博士生。由於學科方向的關係他在中科院套用生態所期間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僅5名,而直到1998年完全自己獨立招收、培養的博士生才取得學位。長期超負荷的忘我工作損害了他的健康,在全然不知自己已患冠心病的情況下,1993年8月他參加在長春舉行的亞洲分析化學會議做學術報告時,心絞痛突發,並發展為心肌梗塞。經大力搶救不但奇蹟般活了過來,並且很快地又全身心地投入了他所熱愛的工作。1997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對分析化學的感情愈發深厚,一方面利用調到東北大學後有利的教學環境為國家多培養人才,同時又努力開拓新的學科領域。他深信分析化學的未來必然要更緊密地與生命科學、電子學、信息科學全面結合,以分析科學的嶄新面貌出現在下世紀,分析儀器也將走向微型化、自動化、智慧型化、便攜化。他正在為一個新學科——微流控分析的建立而努力奮鬥。

生平經歷

方肇倫院士方肇倫院士

1934年8月16日 出生於天津市。
1953-1957年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畢業。
1957-1964年 在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65-1976年 在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1977-1985年 在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年任副研究員,室主任。
1983-1984年 在丹麥技術大學任訪問學者。
1986-1994年 在中國科學院套用生態研究所任研究員,室主任。
1990-1998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三、二十四屆理事會理事。
1995年至今 在東北大學理學院任教授,室主任。

2007年11月12日20時40分,因心臟病突發,在瀋陽逝世 。

主要論著

方肇倫院士編寫方肇倫院士編寫

1方肇倫,許書錕,章蘇春。在水測定微量重金屬含量的流動注射系統,包括離子交換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肛門。漸。學報,1984,164:41〜50
2方肇倫,許書錕,汪秀等。結合流動注射原子在農業和環境分析中的套用技術。肛門。漸。學報,1986,179:325〜340
3方肇倫,許書錕,章蘇春。基本和實際考慮,在設計線上柱富集的流動注射原子光譜Systems.Anal.Chim。學報,1987,200:35〜49
4方肇倫。流動注射原子光譜。馬塞爾德克爾公司1989年,由JL布爾格拉,第4章編輯。

5 方肇倫.見:高鴻主編.分析化學前沿.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第十七章

6方肇倫。流動注射線上柱富集在原子光譜。 Spectrochimica牧師學報,1991,14; 235〜259
7方肇倫。 Nonequilibrated樣品操縱的FlowInjection分析本質。微量化學雜誌,1992,45:137〜142
8方肇倫,孫麗景許書髡。在第一個十年的流動注射分析在中國。肛門。漸。學報,1992,261:557〜567

9方肇倫。流動注射分離富集。 VCH,1989
10方肇倫。流動注射原子光譜法。威利父子,1995

獲得成就

方肇倫院士方肇倫院士

2001年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93年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0年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2年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1年遼寧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1981年遼寧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1994年獲首屆海光分析化學獎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