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入水的船

《方入水的船》是汪敬熙創作的一首新詩,寫於五四運動的高潮開始消退、許多青年在苦悶與恐懼的氛圍中從現實生活里退縮的時候。這首詩繼續表現了激流勇進、百折不撓的五四時代精神,這是難能可貴的。這首詩首次發表在《新潮》1919年2卷2號上。

詩歌原文

方入水的船
船!你入了水了!
我做幾句詩來祝你:——
我不願,
你在無邊的海里平平安安的走!
越平安,越無生趣。
我願,
你永遠在風浪里衝著往前走!
衝破了浪,便往前進;
沖不破,便沉在海底,
卻也可鼓舞后來的船的勇氣,
卻也可使後來的船知道,
應找別的方法兒走。
走!走!
永遠在危險困苦裡向前走!

詩歌鑑賞

汪敬熙並不以詩見長,他主要是一個小說家。
魯迅在評價汪敬熙等新潮社小說家時說,他們“有一種共同前進的趨向”,“他們每作一篇,都是‘有所為’而發,是在用改革社會的器械——雖然也沒有設定終極的目標”(《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這個評價同樣適合汪敬熙的這首詩作。這首詩擇取了一個淺顯明了的具象——船,以船與大海拼搏的勇氣與命運的抒寫,創造一個悲壯與富有激情的情景氛圍;一方面它是五四時期狂飈突進的反封建鬥爭的一種象徵,另一方面,它又是作者立志社會改革的心跡的一種呈示。這裡,景所包含的現實生活內容和情所寄託的詩人內心世界的心態都統一於船與大海的境界中。作為受《新青年》詩人群體影響的新潮社詩人,大多抱著注重“實生活寫照”的寫實態度,如康白情諸詩人十分強調詩的逼真的摹寫的效果,因而詩有時更像一幅寫生畫,而缺少一點詩人自我的沉鬱的情致。這首詩卻能大體達到情與景的配合,這在那時的白話詩中是不多見的。
詩人這艘“現實之船”與“理想之船”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船入水了!這開首一句,一錘定音,將弄潮兒獻身變革的勇氣與時代風尚強烈地表現出來了。接下來“我不願”與“我願”兩組對比強烈的詩句,既是對現實變革帶來的由衷祈禱,又是詩人決心投入鬥爭洪流的自勉。“越平安,越無生趣”句與“沖不破,便沉在海底”句,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青年詩人對變革富於理想浪漫式的激起與亢奮,正因為此,詩里也隱約地滲漏出一種“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苦澀與悲壯之情!因為,儘管他仍然還大聲疾呼,即使船沉海底,卻可給後來的船指一條新的路,然而他畢竟連自己也“沒有設定終極的目標”。這樣當汪敬熙在1925年自選一本《雪夜》的時候,說他的作品是“不會有什麼批評人生的意義”的,便毫無足怪了。
這首詩如同汪敬熙同期的小說一樣,留存著舊詩的痕跡,這當然不是指詩的語言與韻律,而是指舊詩通常採用的情景配合的手法。除此之外,這首詩表現了那個詩的解放的時代的諸多一致性的特點:大體整齊的自由體句式,服從於語氣節奏的韻律,淺顯的明喻等等。應當指出的是,這首詩用作比喻載體的具象船,雖然不同於後來象徵詩那樣是意象的契合,然而卻也不完全同於五四時期的寫實派詩與浪漫派詩;後者將比喻作為描寫事物的純粹修辭手段,而前者則將某種具象作為情感的“自我表現”。而這裡的“船”卻兼而有之。因而,這首詩在保持了那時代特有的平實、真摯、淺顯的詩風的同時,還具有較豐富的精神內涵與詩韻。

作者簡介

汪敬熙(1897~1968)

汪敬熙汪敬熙
,字緝齋,江蘇吳縣人。曾就讀於北京大學,參加新潮社,寫有新詩和小說。1920年留學於美國霍普金斯大學。1924年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學研究所所長。1947年去巴黎工作。1954年去美國研究心理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