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管巢蛛

斑管巢蛛

斑管巢蛛(學名:Clubiona deletrix)為管巢蛛科管巢蛛屬的動物。分布於日本、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甘肅、廣東、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安徽、山東、新疆等地,主要生活於多種農田以及桔園。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斑管巢蛛斑管巢蛛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0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水稻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4.90-6.20毫米。背甲黃橙色或紅色,頭端紅色。二眼列均平直,後眼列長於前眼列,前列各眼間距基本相等,後中眼間距大於後中側眼間距,串眼域梯形。螯肢棕紅色,前齒堤4齒,第三齒最大;後齒堤2小齒。下唇窄長,前緣凹陷。胸板似橢圓形,前緣橫截,微後凹;後端較尖,兩側緣在對著第I、Ⅲ、Ⅳ步足基節外微突出,紅色。步足橙色,第I、Ⅱ步足腿節背面有刺4根;第Ⅲ、Ⅳ步足腿節背面有刺5根。腹部黃橙色,背面中央及兩側有紅棕色斑紋。後半部的斑紋,自前向後依次排成“八”字形,有的個體不明顯。
雄蛛;體長6.00-7.10毫米。觸肢的膝節略長於脛節,脛節的外末角有1小突起。末端尖銳而彎曲。
卵袋:卵袋產在室內。產卵室呈長橢圓形,長35-40毫米,寬20-25毫米。卵袋簡單,僅在卵塊上附2-3層蛛絲,一般呈橢圓形或半球形;卵塊由3-4層卵粒構成,每個卵袋含卵80-100粒,最多可達150粒以上。
幼蛛:斑管巢蛛幼蛛共蛻皮5次有6個齡期,各齡期的主要特徵:
一齡:體長0.91-1.20毫米。體蠟白色,有光澤,全體光滑無斑紋。孵化後2天出現黑褐色眼列,前眼列稍前曲;後眼列端直。整個齡期在卵袋內渡過。
二齡;體長1.80-2.40毫米。腹背面位於心臟斑處有3個呈品字形排列的褐色小圓點,其上各著生一根毛刺。也有的個體無斑。
三齡:體長2.50-3.00毫米,頭胸部長0.80-1.30毫米,腹部長1.60-2.60毫米。全體密被細長毛。頭胸部灰白色,背甲中部有1對呈“口”形的褐斑,其上著生一列長毛刺。腹部淺褐色或黃白色。腹背前端斑紋同二齡,後端出現4列點狀褐色縱紋,其上各著生一列黑色長毛刺。
四齡:體長3.40-4.80毫米,頭胸部長1.40-1.90毫米,腹部長2.00-3.10毫米。體呈深棕色,螯爪黑褐色,背甲中央處的斑紋呈“∑Э”形,其後端可見一梨形褐紋。腹部背面後部的縱紋隨著身體的增大而斜形擴展,已隱約可見5對“八”形斑。有些雄蛛的觸肢末端膨大呈荷苞狀(只有5個齡期的個體)。
五齡:體長4.80-6.10毫米。頭胸部長1.80-2.40毫米,腹部長2.60-3.50毫米。頭胸部黃褐色或銀灰色,密生白毛。步足自膝節以後,每節間有一圈黑色斑紋。腹部黃褐色或淺黃色,腹背後部有5-7對“八”形斑紋。雌蛛已透過體壁見到生殖厴的輪廓;有6個齡期的雄蛛,觸肢膨大呈荷苞狀。
六齡;體長5.80-7.00毫米,頭胸部長2.00-2.60毫米,寬1.70-2.20毫米,腹部長3.60-4.50毫米,寬1.80-3.00毫米。本齡只有雌蛛,其它特徵與五齡同。

生物學特性

(1)習性:斑管巢蛛是一種既定居又遊獵的蜘蛛,不結網。在棉田內多在枯葉內,有時亦在葉片上泌絲做成2-3層蛛絲的管狀巢。巢的兩端各有一精巧的小圓孔。蜘蛛隱居在巢內,兩端作為出入的門戶。網巢的周圍布滿了信號絲,藉以傳遞外界的信息。白天過隱居生活,夜晚出巢尋食,取食時可沿棉花枝條和葉片逐個搜尋,既可爬行又可跳躍,遇到敵害有吐絲下垂習性。
(2)歷期:斑管巢蛛各蛛態發育歷期的長短與代次、溫度的不同而有差異:
世代歷期:根據顏享梅(1983-1984)室內飼養,各代各蛛態的歷期是:第一代卵期平均7.40天;一齡幼蛛6.00±0.37天;二齡19.50±3.76天;三齡17.10±3.68天;四齡11.50±2.2天;五齡8.50±1.36天;全幼蛛期共62.50天。第二代卵期7.00天;一齡幼蛛4.60±0.56天;二齡11.80±1.67天;三齡11.90±1.86天;四齡7.50±0.89天;五齡10.50±1.41天;六齡11.60±1.79天;全幼蛛期共57.50天。第三代卵期平均9.40天。
溫度對歷期的影響:在22-32℃溫區內,其發育歷期與溫度呈負相關,即發育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完成一個世代在22℃恆溫條件下為149.25天;25℃為104.90天,28℃為89.80天;31℃為65.35天;33℃為62.80天。
(3)發育起點溫度與有效積溫:斑管巢蛛各蛛態發育起點溫度:卵期為10.88℃;幼蛛期為14.099℃;成蛛期為16.68℃,全世代為14.94℃。各蛛態的有效積溫:卵期為105.813日度;幼蛛期為833.40日度;成蛛期為196.21日度;全世代為1130.6306日度。
(4)壽命:斑管巢成蛛的壽命較長,個體之間差異也很大。平均壽命在80天左右,最長者可達120天以上。一般雄蛛壽命比雌蛛短20天左右。
(5)年生活史;斑管巢蛛在湖南省長沙市於11月中、下旬以第二代成蛛和第三代幼蛛在枯葉、樹皮下、樹洞、雜草等地方越冬。越冬期間的死亡率占20%左右。翌年3月開始活動,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產卵。7月中、下旬出現第一代成蛛,9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蛛成熟,全年的發生情況見表192。
斑管巢蛛的發育溫帶為15-35℃,最適宜發育溫帶為20-33℃;15-2℃為低溫臨界帶,35-47℃為高溫臨界帶(顏享梅,1984)。
(6)繁殖
性比與交配:斑管巢蛛在自然情況下,雌蛛多於雄蛛。雌雄蛛之比為1.89:1。但隨著代次的不同,亦不盡相同,越冬代為2.40:1;第一代1.09:1;第二代2.17:1。
性成熟後,雌蛛一般1-2天,雄蛛一般7天后就可尋找異性進行交配。當雌雄相遇時,雄蛛以觸肢、螯肢上下和左右快速動作,同時以第一對步足中的一個伸向雌蛛發出求偶信號。如雌蛛應允雄蛛向雌蛛靠攏,兩頭相對,並從雌蛛頭頂爬上雌背,前二對步足握持雌蛛腹部,後二對步足夾著雌蛛的頭胸部,這時雌蛛主動將腹部扭向背方的一側,雄蛛用相應一側的觸肢器彎曲而插入雌蛛生殖孔內進行授精。兩對觸肢可交換授精,歷時30-90分鐘。交配多在晚上進行。交配時未見殘殺現象。雌雄均有多次交配習性。
產卵與護卵:交配後的雌蛛一般在15天左右才開始產卵。在產卵前,雌蛛尋找隱蔽的場所,先作產卵室。然後在卵室內產卵並做成卵袋,從產卵到做成卵袋歷時120-150分鐘。
雌蛛護卵習性很強。當卵袋做成後,雌蛛就伏在卵袋上進行看護,直至幼蛛出卵袋營獨立生活後,它才離室出外覓食。在護卵期間,如遇敵害侵入,雌蛛即用螯肢捕殺,咬死後拋出室外。若卵袋撕破,仍可修補。
產卵量:斑管巢蛛的雌蛛一生一般產4個卵袋,最多可產6個卵袋,單個卵袋含卵量一般80-100粒,最多達150粒以上。單雌的產卵量在289-436粒。產卵量的多少與發生世代和溫度有關。
越冬代的產卵時間長,形成卵袋數量多。一般產6個卵袋,單雌產卵量高,平均單雌產卵436粒。第二代一般產4個卵袋,平均單雌產卵量257.10粒。第三代隨著氣溫的降低,一般只產1-2個卵袋,平均單雌產卵200粒左右。
溫度可影響產卵率和卵袋內含卵量,從而影響其產卵總量。各種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產卵率和卵袋內含卵量分別是:22℃為85.70%和60.30粒;25℃為100%和89.60粒;28℃為100%和82.90粒,31℃為91.60%和71.70粒,33℃為57.10%和52.30粒。以25-31℃溫區內的產卵量為最高。
孵化率:斑管巢蛛卵的孵化率,在正常情況下都很高,一般在90%以上。但孵化率的高低與產卵次第、濕度和溫度有關(顏享梅,1984)。
在一般情況下,產的前三個卵袋的孵化率高,第四個卵袋以後就降低,最後出現無效卵袋,即只有蛛絲,沒有卵粒。
各種不同恆溫條件下孵化率的情況是:22℃為90.10%;25℃為97.80%;28℃為97.70%;31℃為92.40;33℃為65.00%;35℃不能孵化,以22-31℃溫區內的孵化率為最高。
在28℃、相對濕度69-80%時,平均孵化率達92.30%;相對濕度在50%時,平均孵化率達10.42%。
(7)抗逆能力:斑管巢蛛具有較強的抗逆能力。成蛛在無食無水條件下平均活43.03天,最長活65天;在無水有食時,平均活66.70天,最長達70天;有水無食時,平均活57.10天,最長達69天。
耐飢耐乾旱的能力與蜘蛛發育階段有關,即成蛛>亞成蛛>低齡幼蛛。

地理分布

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廣東、貴州、安徽

相關文獻

謝振倫.茶園三種蜘蛛對假眼小綠葉蟬捕食量的觀察[J].廣東茶業,1996,(2).

節肢動物門(三)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