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尾肖蛸

圓尾肖蛸

圓尾肖蛸(拉丁名:Tetragnatha vermiformis Emerton, 1884)為肖蛸科,肖蛸屬的動物。分布於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河北、北京、吉林等地,常見於各種農田及水邊雜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圓尾肖蛸(雄成蛛)圓尾肖蛸(雄成蛛)

中文名:圓尾肖蛸

拉丁學名:TetragnathashikokianaYaginuma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葉蟬小造橋蟲、棉鈴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6—9毫米。背甲淡黃色或褐色,中窩前方有時可見一“V”形暗色紋,中窩兩側有圓括弧形黑褐緣:前眼列微前曲,且長於後眼列;後眼列後曲;中眼域近梯形,兩側眼遠離。螫肢粗短,為頭胸部長度的一半。前齒堤5—7齒;後齒堤6—7齒,最後一齒位於前齒堤倒數第2—3齒之間。步足黃褐色,有濃褐色短刺。腹部長卵形,後端卵圓(因此而得名),呈黃綠色,密布銀白色斑紋,腹部腹面中央黑灰色,兩側有一條粗福色帶紋直達紡器之前。紡器前方附近有一大一小長橢圓形銀斑。

雄蛛:體長6—8毫米。螯肢與頭胸部幾等長,螯爪較長,近基部的一端背面外側有一刺突,頂端不分叉,背面另有2齒。前齒堤有5齒;後齒堤在爪基有一隆起及2個三角形齒,另有5一6個齒,最後一小齒列於前齒堤倒數第2—3齒之間。觸肢器的插入器頂端尖,引導器向內彎曲。

圓尾肖蛸圓尾肖蛸

卵袋;黃白色或淡土黃色,圓形,表面粘有疏鬆蛛絲。直徑一般4—5毫米,最大7毫米。每個卵袋有卵50一80粒。

幼蛛:幼蛛共蛻皮6—7次,有7—8個齡期。

一齡:體長0.85毫米,頭胸部長0.35毫米,腹部長0.50毫米,4對步足長度依次是:0.70、0.65、0.60和0.70毫米。體淡黃色。眼列模糊不清。背甲梨形,邊緣色稍深。腹部近圓形,背面觀不見腹柄,腹部包—透明薄膜。在卵袋內。

二齡;體長0.97毫米,眼域寬0.20。毫米,頭胸部長0.45毫米,背甲長0.21毫米,腹部長0.52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30、1.10、0.80和1.00毫米。8眼呈黑色,眼域占頭部的1/3,兩眼列幾乎同大。背甲土黃色,邊緣色深。腹部近圓形,背面有粉白色斑紋,末端褐色,腹部腹面土紅色,紡器突出。

三齡:體長2.23毫米,眼域寬0.26毫米,頭胸部長0.90毫米,背甲長0.39毫米,腹部長1.40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3.58、2.58、2.11和2.47毫米。眼域占頭部的1/4,兩眼列均後曲。頭胸部長梨形,淡紅色。頸溝、放射溝明顯。腹部長楔形,黃褐色,密布白色斑點,中央有一條縱紋,並向兩側分支。

四齡:體長0.70毫米,眼域寬0.43毫米,頭胸部長1.48毫米,背甲長1.03毫米,腹部長2.22毫米,4對步足長度依次是:6.53、4.97、2.73和4.30毫米。眼域占頭寬的1/5。前眼列微後曲,後眼列強後曲。背甲長梨形,土黃色,前額平直,後端有兩縱白條。腹部長橢圓形,土黃色,腹背和腹面密集銀色斑塊,背中央有一“豐”形褐紋。

五齡:體長5.43毫米,眼域寬0.64毫米,頭胸部長1.87毫米,背甲長1.15毫米,腹部長3.56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1.50、9.93、5.03和7.80毫米。除前中眼較小外,其它6眼同大,前眼列平直;後列眼後曲。背甲土黃色。雄蛛螯肢與頭胸部長相等。腹末有4個黑點,中央縱紋分支。生殖厴處黑褐色。

六齡:體長6.88毫米,眼域寬0.64毫米,頭胸部長2.90毫米,背甲長1.29毫米,腹部長4.02毫米,4對步足的長度依次是:16.87、13.00、7.00和10.30毫米。後眼列顯著後曲。放射溝和頸溝色深。雄蛛觸肢末端膨大。腹部土黃色,中央有粉色密集小點,沿中央縱紋向兩側平行分支向下兩側輻射,腹末較圓。雌蛛生殖厴可見。

生物學特性

習性

圓尾肖蛸在棉田內結大型水平圓網(主要在棉株之間),以網捕食鱗翅目同翅目雙翅目棉蟲,網的直徑隨個體大小的差異和齡期的不同而異。二齡幼蛛網的直徑在5厘米左右,成蛛和亞成蛛結網的直徑在30厘米左右。

歷期

各代歷期:圓尾肖蛸幼蛛大多數共蛻皮6次有7個齡期,亦有6個齡期和8個齡期。完成一個世代及各齡幼蛛的歷期,均隨著不同代次而有差異:越冬代的歷期最長,約為200天;第一代平均52.64天;第二代平均52.67天;第三代45.85天。雌蛛完成一個世代所需的時間比雄蛛要長(表185)。

溫度對歷期的影響:在20一35℃溫區內,發育歷期與溫度呈負相關。各恆溫條件下的平均歷期:20℃為雌蛛85.50天,雄蛛73.45天;23℃雌蛛56.50天,雄蛛46.57天;26℃雌蛛48.33天,雄蛛42.67天;29℃,雌蛛43.14天,雄蛛34.40天;32℃,雌蛛41.75天,雄蛛32.17天;35℃,雌蛛33.33天,雄蛛28.40天。

食物對歷期的影響:不同食物對幼蛛發育歷期亦有較大影響:圓尾肖蛸的幼蛛單餵蚜蟲,則不能完成正常發育而死亡;不同食物飼養其2一6齡幼蛛的平均歷期是:單餵果蠅為37.50天;餵廄蠅24.80天;餵蚊子為28.70天,果蠅和廄蠅混合餵為30.40天;蚜蟲和廄混合餵為37.10天;蚜蟲、果蠅和溉蠅混合餵33.70天。

幼蛛成活率

圓尾肖蛸幼蛛發育到成蛛的過程中,由於多種因素造成死亡。根據我們試驗,幼蛛德成活率與食物關係密切:單餵蚜蟲存活率為0。以蚊子作食物為85%;廄蠅作食物為88%。在混合飼料中若加入蚜蟲,其存活率就顯著下降,如果蠅和蚜蟲混合,其存活率僅有14%;飼料中若加入廄蠅則能顯著提高其成活率,如單餵果蠅,幼蛛成活率54%,若加入廄蠅,其成活率提高到82%。

年生活史

圓尾肖蛸在湖北省武漢市於11月上、中旬以第三代幼蛛在雜草和冬播作物田內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幼蛛開始活動,4月中、下旬發育成熟開始產卵,一年可完成三個世代,各世代出現的時期見表186。

繁殖

交配與護卵:交配在網上進行。雌雄蛛有多次交配習性,但交配一次終生可產受精卵。根據我們試驗,交配次數的多少對產卵和孵化率沒有明顯的影響。

圓尾肖蛛雌蛛護卵習性很強,特別是卵放初期,幾乎只要有卵袋就有雌蛛守護。往往一個卵袋還未孵化,又在原卵袋旁產下另一個卵袋,一頭雌蛛可守2一3個卵袋。護卵時,雌蛛前兩對足伸向前方,後兩對伸向後方,整個身體呈一條直線形。護卵時,有時整個身體伏在卵袋上,有時在卵袋旁進行看護。產卵袋數:雌蛛多在凌晨產卵。一生平均產3個卵袋。最多6個。食物對產卵袋有一定影響:如以棉蚜作飼料,大部分個體不產卵,少部分個體只產1個卵袋;以果蠅作飼料平均產2.3個卵袋;以廄蠅作飼料平均3.7個;以蚊子作飼料產4.7個。溫度對產卵袋的數量亦有影響,在不同恆溫條件下平均每頭雌蛛產卵袋數是:20℃為2.10個;23℃為1.90個;35℃為1.5個,以29℃為3.60個;32℃為2.25個;35℃為1.5個,以39℃為最多。

產卵量:每個卵袋內的含卵量,一般在80粒左右,最多達170粒以上。單雌平均產卵量在200粒左右,最高達630粒以上。產卵量的多少與食物和溫度有較大關係。如餵棉蚜的平均產卵量為23粒;餵果蠅為225粒;餵廄蠅為297粒;餵蚊子為323粒;果蠅與廄蠅混合餵為295粒;棉蚜與廄蠅混合餵為183粒,棉蚜、果蠅和廄蠅混合餵為302粒。以蚊子作飼料和混合飼料產卵量為最高,棉蚜不是圓尾肖蛸的最佳飼料。

圓尾肖蛸在不同恆溫條件下的產卵情況是;15℃平均151.20粒,最高266粒;23℃平均106.80粒,最高234粒;26℃平均158粒,最高207粒;29℃平均289粒,最高466粒;32℃平均132粒,最高239粒;35℃平均87.88粒,最高144粒。以29℃恆溫條件下的產卵量為最高。高於或低於此溫度,產卵量就明顯降低。

捕食.

以網捕食鱗翅目、同翅目和雙翅目害蟲的成蟲,在棉田內主要有棉鈴蟲、棉小造橋蟲、紅鈴蟲小地老虎、棉大卷葉蟲等。室內測定日捕食量,平均捕棉鈴蟲初孵幼蟲55頭,斜紋夜蛾初孵幼蟲17頭,棉小造橋初孵幼蟲13頭。

地理分布

湖北、湖南、四川、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北京、河北、吉林、雲南

相關文獻

[1]陳文華,趙敬釗.圓尾肖蛸的世代實驗種群生命表[J].四川動物,1990,(2).
[2]陳文華,趙敬釗.圓尾肖蛸的生物學和它對害蟲的控制作用[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3).
[3]趙敬釗,馬安寧.圓尾肖蛸和鱗紋肖蛸幼體各齡期比較[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1).

節肢動物門(三)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