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美食

文人的美食

《文人的美食》是一本由陶方宣編著的書籍。該書介紹了從李漁、袁枚到梁實秋、豐子愷;從沈從文、汪曾祺到車前子、沈宏非,都是寫美食的高手。

基本信息

文人的美食文人的美食
作者:陶方宣著
ISBN:9787807069867, 7807069864
出版社:上海遠東圖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8月1日)
叢書名: 遠東美食系列
裝訂:平裝
頁數:167頁
字數:143000千字
版次:1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開
商品尺寸: 20.4 x 14 x 1.2 cm
商品重量: 281 g
ASIN:B002MP25CW

內容簡介

文人的美食》講述了:美食文章代有才子,從李漁、袁枚到梁實秋、豐子愷;從沈從文、汪曾祺到車前子、沈宏非,都是寫美食的高手。汪曾祺,他是散淡的,漫不經心寫他的美食小品,是江南的滋味。賈平凹,大西北風味,有北風的寒冽與黃土地上的風沙,也有刀郎的蒼茫與騰格爾的遼遠,一定要與汪曾祺有極大的差別,這《文人的美食》才會五味俱全。張愛玲,她是老上海風味,殖民的西式風味,是與汪曾祺、賈平凹完全不同的味道。這樣才好,讓讀者多嘗一種滋味——多嘗一種滋味就是多體驗一種人生,人生不同,口味也會有差異,就像張愛玲與汪曾祺的口味不同,決定了他們的人生完全不同一樣。

作者簡介

陶方宣,筆名黑白,作家、劇作家。安徽省蕪湖市人,現居上海。曾在《太原晚報》、《濟南時報》、《青年報》等十多家報刊開設個人專欄,作品散見於全國各地報紙雜誌,多次收入各類選刊、選集、年鑑出版,創作有電視劇六十多集,均已拍攝播出。有個人專著《張愛玲美食》、《張愛玲霓裳》等。

本書目錄

車前子的美食
張季鷹的蓴菜
田家屯的韭菜花
南米北面北餅南糕
董小宛的董糖
像一堆破銅爛鐵
美艷妖嬈的水紅菱
藏在書中的羊肉
蒸籠里的水蜜桃
糖桂花的美麗哀愁
拌白糖的茅草心
薄如清風的羊肝
西餅屋的薄荷卷
涼茶熱茶淘米飯
毛豆子炒蘿蔔乾
頭頭是道的鰱魚頭
春天的酒釀露
沈宏非的美食
美食為什麼要小吃
有頭有臉好手好腳
此恨綿綿無絕期
葷素搭配環肥燕瘦
五花大綁的粽子
偷豬食與搶豬食
像野菜一樣瘋長
人民為什麼要吃螃蟹
月亮是一隻美味的餅
像大娘一樣忌口
此牛排不是彼牛排
小龍蝦也有春天
1963年的兔肉
小的總是好的
相會在肯德基
賈平凹的美食
蕎面飴鉻和蕎面圪坨
羊肉泡是泡羊肉
肉夾饃其實是饃夾肉
葫蘆頭是什麼頭
北方的蔥卷大餅
史稱胡餅的新疆饢
金碧輝煌的柿子糊塌
糊糊塗塗的洋芋糊湯
類似於攬飯槐花飯
漿水面與漿水菜
腰帶面和大刀面
鏡兒糕與泡油糕
西鳳酒還是西風酒
漏網之魚
壺壺茶與罐罐茶
麻頁饊子石子餅
汪曾祺的美食
蔞蒿的工筆之美
蘇州的清淡滋味
紅蘿蔔的花樣年華
奔跑的蘑菇
粗碗螺螄細碗蜆子
素筆畫茨菰
類似於潔本《金瓶梅》
村上春樹的村上椿樹
醃鴨蛋的前世今生
炒米的仁慈與吉祥
螃蟹的鄉土吃法
薺菜的春天
臭美的臭豆腐
雨季的火楊梅
蘇北鄉下的草爐餅
糙米飯與粳米粥
張愛玲的美食
老大昌與起士林
黃金白銀的蛋炒飯
大平原一樣的烙餅
富貴閒人的糖炒栗子
荷葉與米粉蒸肉
咖啡里的西式生活
作為一種女性食品
父親的香腸卷
被供奉的神仙鴨
乾煸的白菜幫子
午夜的牛酪紅茶
鹽水煮成的花生
甜酒釀的餅
接近於爛飯的火腿粥
萵筍圓子素燒鵝
團團急轉的粘粘轉

書籍摘要

車前子的美食
張季鷹的蓴菜
車前子說:“在澄澈的月光下,我想起蓴菜了,張季鷹的蓴菜。”(《明月前身》)蓴菜,草字頭底下一個純字,純淨的純,也是純粹的純,如此純粹純淨之物應該在月光下食用——月光像霧,蓴菜也像霧。
蓴菜在中國歷史上了不得,在中國文人眼裡更是不得了,一個叫張季鷹的男人放棄高官,就為了回家吃蓴菜,把二十四史上的大小官僚驚呆了——張季鷹這個名字好,有魏晉風骨,為了蓴菜,他把多少人鑽山打洞想得到的官帽子抓起來朝地上狠狠一扔,說不定還踹上幾腳,拍拍屁股就回家吃鱸魚與蓴菜——拿現在的話說,張老頭真是帥呆了酷斃了,與陶淵明陶老頭有得一拼。很多人不可能做到張季鷹那樣的灑脫,但是蓴菜還是想嘗一嘗,它到底是何樣的滋味,讓一個人心甘情願把官都丟了?萬貫家產妻妾成群全丟了,就為了這一碗蓴菜湯,這人腦子進水了?或者像電腦一樣感染了蠕蟲病毒?
車前子說:“蓴菜的確好吃。純粹。一般做湯。我曾吃過蓴炒魚腦,惡俗。自創過冷盤一道:蓴拌銀耳。稍嫌生硬,但也不失清味。”老車在這裡有點人云亦云,說蓴菜好吃是因為純粹。純粹作何解?又說蓴拌銀耳不失清味,這一點也難以站得住腳,張季鷹為了它把官都丟了,難道就是為了似是而非的清味與純粹?我認定張季鷹拿蓴菜說事只是找一個藉口,可能他嫌理由不足,還搭上一條松江鱸魚——他其實早就厭倦了為官鑽營之道,或者他根本就是個無能之輩,早有歸隱之心,於是就人為地製造了一個蓴鱸之思,拿現在的話說,就是炒作。蓴菜在我老家土名杏子葉,池塘里多的是,是用來餵豬的,請原諒我這樣暴殄天物——家裡豬餓得嗷嗷叫了,農民拿兩根竹竿到池塘邊,夾住杏子葉細細長長的藤,朝一個方向絞動,很快就絞了滿滿一竹竿,背回家來餵豬。但是杏子葉也並不完全等同於張季鷹所說的蓴菜,蓴菜其實是杏子葉沒出水的嫩芽,它上面包裹著一層黏稠的液體,黏液像一團霧包裹著葉芽,準確說,張季鷹在洛陽的夢想之物,便是這個葉芽。北方武將不懂蓴菜為何物,被張季鷹唬得一愣一愣的,其實也沒啥——我親手摘來做過湯,用湯匙舀了半天也舀不起來,最後只得捧起湯碗往嘴裡倒。還是車前子描寫得最準確:“滿滿的蓴菜呀就被收拾到調羹里,調羹捕蓴,焉知烏嘴在後,淺淺急急撈撈舀舀,往往擦肩而過。因為蓴菜膩滑、幻華,思之容易,吃時難矣。”——可是即便吃到嘴裡又能怎樣?就是一股清味,葉芽還微微發苦,農民對它有一個更貼切的綽號:草鼻涕。
江南風雅之士就喜歡搞一些稀奇古怪的名頭,油炸豆腐叫做金鑲白玉板,小菠菜叫紅嘴綠鸚哥,連最爛賤的黃豆芽也叫什麼金頭玉如意,把草鼻涕炒作成蓴菜,張季鷹堪比大嘴巴宋祖德。不過這個叫季鷹的男人倒是真的由此開始大紅大紫,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誰沒有抬頭看過這隻季節的鷹啊?他從西晉飛來,朝宋元飛去,嘴巴里死死銜著一棵蓴菜——
田家屯的韭菜花
車前子喜歡韭菜,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和長春九台的韭菜花——《韭花帖》與韭菜花其實密不可分,楊凝式的《韭花帖》正是源自春天的韭菜花。
好像詩人很容易就愛上韭菜,杜甫一首“夜雨剪春韭”,讓韭菜在唐詩里紮下了根。韭菜只要留著那一點根,就可以一茬接一茬地生長,一茬接一茬地開花。韭菜花清白潔淨,像杜甫的句子“夜雨剪春韭”,最是清白潔淨,一種詩歌的清香——這是食草動物獨有的悲憫。車前子這樣說:“一到春天,吃也綠油油了,最綠的是韭菜……”(《春天的吃》)所以,車前子連帶著也喜歡上楊凝式的《韭花帖》。楊凝式這個人怎么說好呢,他就像一叢韭菜,開花的韭菜生長在古代的田園——他多半是一個過渡人物,夾在唐代顏柳歐褚和宋代蘇黃米蔡之間。他的《韭花帖》是一個偶然,偶然的也就是必然的。據我看來,那應該也是一個春雨如絲的夜晚,朋友路過楊凝式家,順路帶了一把韭菜花送他。可能是韭菜花在菜園裡在春雨里開瘋了,朋友喜歡,認為楊凝式必定也喜歡,就采了一把送他。雨水濕透的韭菜花果然讓楊凝式愛不釋手,他一半清供於案,另一半就搭配著羊肉一塊吃了,韭菜花的香氣掩蓋了羊肉腥膻味,這春夜的美食,味道自然好得沒法說。楊凝式一時興奮坐不住,當即研墨給送韭菜花的朋友寫了幾行字,“當一葉報秋之際,乃韭花逞昧之始”,好像報秋不對,韭菜分明春天開花,也許北方韭菜開花遲一些。反正就是這一紙便箋,成了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韭花帖》——《韭花帖》風行於書法圈,韭菜花配羊肉也風靡於美食界,吃羊肉如果少了韭菜花,就如同在重慶吃火鍋沒有辣椒,就如同在北京吃烤鴨少了大醬——連汪曾祺也這樣說:“北京現在吃涮羊肉,缺不了韭菜花,或以為這辦法來自蒙古或西域回族,原來中國五代時已經有了。”楊凝式正是五代人,無論是《韭花帖》還是韭菜花,都是五代人楊凝式開了一個好頭。
車前子在長春九台住過兩個月,那裡的韭菜花讓他一食難忘,他最愛楊凝式的《韭花帖》,大概也與這段鄉居生活有關。九台在長春,那裡家家都有一個石臼窩,就是用來醃韭菜花的,將含苞待放或花開半朵的韭花花穗剪下來,在石曰窩裡一下一下搗爛,一定少不了生薑與辣椒,當然還有鹽,並且鹽一定要多放。車前子說:“田家屯的韭菜花夠鹹的,也夠新鮮,醃得時間不短,但記憶里依舊翠綠。”韭菜花一定要鹹,這樣它才能保持翠綠的顏色,如果淡得發酸,那是不能上檯面的。我的習慣不是用羊肉蘸韭菜花,而是用韭菜花蒸臭豆腐,這是奇特的美味,適合於車前子或汪曾祺的口味——我是典型的江南人,不太能接受楊凝式的韭菜花配羊肉,所以——我永遠也寫不出《韭花帖》。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