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來寶

數來寶

數來寶(shù lái bǎo),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曲藝的一種,流行於北方各地。一人或兩人說唱。用竹板或系以銅鈴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為可以斷開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兩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換韻。最初藝人沿街說唱,都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後進入小型遊樂場所演出,說唱內容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逐漸演變為快板書,與數來寶同時流行。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

高鳳山高鳳山

數來寶由蓮花落演變而來,最初只有街頭沿街乞討的乞丐才唱,而這門手藝也慢慢從“傳百家”走到了天橋廟會上的表演。數來寶已知在明朝初年就有了師承關係,北京一帶有索、李、朱三家。起初是以藝人們走街串巷,向商店鋪戶以賣唱索錢的方式表演的。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過程。

相傳數來寶本來是流落於民間的乞丐要錢的一種手段,他們用兩個牛胯骨(內行叫“合扇”)上面拴有十三個小鈴鐺(俗稱十三太保),頭上有兩個紅纓,敲打著念自己編的詞向商號要錢。他們站在門口左右都有規矩,分為“梭”家門和“李”家門,還有一種叫“梭李不靠”的。他們要錢非達到目的不走,如果商號態度不好或出口惡言,他們便編詞罵街,一定要給錢才走,是一種耍無賴的要錢方式。但他們都很聰明,能見到什麼就編什麼詞,雖然商家討厭他們,但得到多數旁聽人們的讚賞。商家給錢他們不用手接,而用牛胯骨去接,也有用“節子”板(即七塊竹板)的,要錢的方法和唱的詞句也相同。

數來寶走上天橋賣藝之後,開始出現一些經典的藝人和段子,清末民初的著名藝人有海鳳、曹德奎、劉麻子、霍麻子等。例如海鳳(收徒王鳳山)、曹德魁演唱的數來寶《八怕》:

天怕無時地怕荒,小雞最怕黃鼠狼。
賣砂鍋的怕狗打架,害眼就怕瞧太陽。
羅鍋子就怕仰面睡,洋車就怕走泥塘。
賣豆汁兒怕打鍋底,長禿瘡怕痒痒。

這些唱詞十分淺顯易懂,當時讀書人是不聽這類東西的,不過眾多的販夫走卒卻是專愛聽這些。

數來寶數來寶表演藝術家:孟欣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有高鳳山王鳳山戴少甫等。戴少甫演出即用“節子”板伴奏。戴少甫吸收了這種民間“藝術”,經過他加工整理,改編成適合相聲的形式,充實了內容,增添了許多“包袱”,也淘汰了許多粗俗不健康的詞句,使數來寶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在演出時先和副手於俊波扮成一男一女,入活後戴扮數來寶要飯的,於俊波作商號掌柜的,這樣,在矛盾互相衝突和發展中達到了藝術的高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數來寶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了舞台。其時,北京曲藝團數來寶演員高鳳山、王學義等,挖掘、整理、上演了一批優秀傳統曲目,並創作了《黑姑娘》、《綜合利用開紅花》等一些反映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現代曲目,受到觀眾歡迎。數來寶也經由高鳳山王鳳山李潤傑等藝人的加工改造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曲藝形式,三人也被後人成為快板三大流派”高派”"王派”"李派”。

這一時期數來寶在北京各部隊曲藝團隊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山東快書演員劉學智劉洪濱等一批曲藝演員銳意革新、勇於實踐,採用多道轍、大跳躍的創作手法,積極反映人民軍隊及地方火熱的現實生活,編演了許多優秀作品,如《戰士之家》、《從軍記》、《青海好》、《人民首都萬年青》、《軍營新歌》、《我的弟弟》等。

表現形式

數來寶數來寶

數來寶的表演為韻誦式的數唱。藝人憑藉廣泛的生活知識,見景生情,即興編唱,有的還能講今比古,引經據典,夾敘夾議,積累了一些固定的套子詞。後來吸收了對口相聲的表現方法,形成對口數來寶,進一步提高了藝術表現力,出現了一些針砭時弊的新唱段。詼諧、風趣是數來寶的藝術特色之一。

數來寶的基本句式為上六下七,上句六字為三三,下句七字為四三、二五、二二三。上下句的末一個字要合轍押韻,並且同一聲調。兩句一組,可以一組一轍,也可以連續幾個、十幾個句組一轍。唱句中還可以插入一些話白,如過口白、夾白等。

伴奏樂器

數來寶在它的演化過程中使用過多種擊節樂器,如高梁桿兒、錢板兒、撒拉機、牛胯骨、三塊板兒、三個碗兒、開鋤板兒(又名和平板兒)等。現在普遍使用七塊板兒,大竹板兒兩塊叫作大板兒,小竹板兒五塊叫作節子板兒。七塊板兒有多種打法,有演唱之前的開頭板兒和演唱中的小過門兒,還可以打出種種花點兒製造氣氛,有時摹擬某些音響,有助於表達唱詞內容。也可在演唱之前敲擊出複雜的節奏、多變的音響作純技藝性表演。

傳統曲目

數來寶數來寶

數來寶的傳統曲目有《生意行》《同仁堂》《棺材鋪》 《十字坡》 、《楊志賣刀》、《諸葛亮押寶》《董家廟》等,還有反映軍閥混戰的《直奉大戰》、《打南口》等故事性較強的時事新聞唱段。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和膠東解放區流傳過數來寶藝人欒少山編寫的《大臭蟲》、《算算帳》等作品。

建國以後,數來寶在部隊文藝活動中普遍流行,出現了《戰士之家》、《從軍記》、《學雷鋒》、《巧遇好八連》、《壯志凌雲》、《硬骨頭六連戰旗紅》。

典故

數來寶數來寶

在中國,舊有的行業幾乎都有一位響噹噹的“祖師爺”,例如:鞋匠祖師孫臏、工匠祖師魯班、賣饅頭的祖師諸葛亮等等,唱數來寶的當然也需要祖師爺,於是從漫漫歷史中找到了這位乞丐皇帝——朱元璋

相傳,朱元璋剛會說話的時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只得跟隨乾娘過生活,後來被送去皇覺寺出家,長老給他起名元龍和尚,長老對他十分不錯,不過長老圓寂後,僧人們將朱元璋驅逐出廟,於是他乾媽又把他送到馬家莊給馬員外放牛放馬,沒想到牛馬也被放死,又被趕走,朱元璋命硬,叫誰爹媽誰就生病,乾媽也沒逃過這一劫,病重不治,只剩朱元璋孤苦一人。十幾歲的孩子沒轍只能去沿街乞討,可到誰家門口喊叫乞討誰家就會有人得病,但是不出聲怎么乞討呢?朱元璋突然發現地上有兩塊牛骨,急中生智,敲打這牛骨挨家討要,人們怕他喊爹喊媽,聽到牛骨就會把吃的放到門口。直至今日,乞丐乞討仍舊不會喊爹喊媽。

等朱元璋當了皇帝,下旨乞丐們可以敲打牛骨到店鋪住戶門口去數蓮花落,文武官員不得阻攔,於是乞丐們打出“奉旨乞討”的名號,不給錢就不走,每逢娶媳婦、聘姑娘、生日滿月、掛匾開市、豎柱上樑這些時候準有乞丐上門討錢,不過他們的唱詞卻是靈活多變,奉迎主家。

文化遺產

2014年12月,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獲批公布。其中,數來寶等9項非遺納入國家名錄。

傳承意義

數來寶本來是流落於民間的乞丐要錢的一種手段,他們用兩個牛胯骨(內行叫“合扇”),上面拴有十三個小鈴鐺(俗稱十三太保),頭上有兩個紅纓,敲打著念自己編的詞向商號要錢。他們站在門口左右都有規矩,分為“梭”家門和“李”家門,還有一種叫“梭李不靠”的。他們要錢非達到目的不走,如果商號態度不好或出口惡言,他們便編詞罵街,一定要給錢才走,是一種耍無賴的要錢方式。但他們都很聰明,能見到什麼就編什麼詞,雖然商家討厭他們,但得到多數旁聽人們的讚賞。商家給錢他們不用手接,而用牛胯骨去接,也有用“節子”板(即七塊竹板)的,要錢的方法和唱的詞句也相同。戴少甫演出即用“節子”板伴奏。戴少甫吸收了這種漢族民間藝術,經過他加工整理,改編成適合相聲的形式,充實了內容,增添了許多“包袱”,也淘汰了許多粗俗不健康的詞句,使《數來寶》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在演出時先和副手於俊波扮成一男一女,入活後戴扮數來寶要飯的,於俊波作商號掌柜的。
這樣,在矛盾互相衝突和發展中達到了藝術的高潮。數來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亟待保護與發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