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效益學

教育效益學

教育效益學的宗旨是研究教育的效益。凡是能夠對教育效益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的事件都可以在這裡體現。教育效益學是教育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至今沒有形成一門完整的學科。

定義

教育效益是指教育培養的人才對社會所產生的效果和利益。在西方教育經濟學中,教育效益一般系指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終身能賺取之所得以與其接受這種教育所需支出的成本加以對比而求出的一個每年所得報酬的結果。教育投資所能獲致的效益,是社會與個人最關切的課題。

從社會方面來看,教育效益研究的結果可以反映出投資於各級教育所獲得收益之多寡,並可由此獲知社會經濟對於教育所培養的某一類勞動力之需求情形,據此可以作為制訂教育計畫的參考依據之一。從個人方面來看,接受教育因而可以獲得謀生的知識和技能,這一知識技能的獲得,並能具體表現於個人工作之工資所得,因此,不同教育的年限與類別,其終生所得即可能會有所差異。

類型

由於教育效益由於立論觀點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區分法。教育經濟學家在計算教育效益時,依其研究內涵及運用類型之不同,將之分為不同類型。

教育的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

教育經濟效益是教育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經濟效益是指通過教育投資生產出一定質量和數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教育經濟效益,從教育投資來源和所獲收益之間的關係角度,可分為私人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私人經濟效益是以個人為出發點,考慮接受教育所投資之成本與效益之關係;社會經濟效益是從社會整體的觀點,考慮接受教育所投資之成本與效益的關係。

教育的非經濟效益是指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各種勞動力和專門人才進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後,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可以說,教育的非經濟效益比其經濟效益更早地被社會所認識,受到更多的關注。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落後的生產力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不高,社會寄希望於教育的是培養能夠安邦治國的官吏,那時,人們更多重視的是教育的非經濟效益。資本主義的產生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對教育的要求由單純重視非經濟效益進而也重視經濟效益。教育成了“一項政治性的經濟性的事業”,它兼有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教育所帶來的應當是文化上和經濟上的雙重效益”,因為“教育的目標除了發展文化以外,還可能會提高一個民族工作能力以及管理各種事務的能力,而人的能力得以提高,又會增加國民收入”。所以,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是,謀求政治功能與經濟功能的協調,謀求教育與政治經濟的協同發展,謀求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的統一。

教育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

如果把教育當作一種生產因素,由教育效益是否來自該生產因系,可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教育對受教育者個人的直接效益包括:個人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知識、技能、技巧的提高,個人收入的提高消費能力的提高以及就業選擇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的提高等。教育對社會產生的直接效益包括:社會受教育人口的文化素質、勞動素質、社會意識、身體素質等的提高。

教育的間接效益,亦稱“教育外溢效益”。它指在教育產生的效益中,還存在著不直接反映在受教育者個人身上的利益。它同樣是教育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有學者認為,“就教育支出來看,教育的間接效益很大,教育的直接效益並非最重要的部分”。教育會產生哪些間接效益呢?英國教育經濟學家布勞格將其歸納為9個方面:即1)產生當前額外所得利潤;2)促使額外所得的利潤,代代延續;3)發現和培養個人的潛在能力;4)使勞動力具有彈性,充分供給經濟成長中所需求技術人力;5)促進科學和技術的發達;6)教導人民守法的行為,降低社會服務的要求;7)促進國家政治的穩定;8)保存共同的文化傳統;9)養成良好休閒娛樂習慣。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還提出了“無形收入”,其實也是一種間接效益。此外,教育對科學技術進步的促進、勞動力素質改善從而對經濟發展、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帶來的利益;教育對解決一般性就業、結構性就業、個人職業選擇性就業、經濟轉型、人口計畫生育等使社會和受教育者個人獲益,都可視為教育的間接效益。

對於教育效益的研究,教育經濟學家大多重視直接效益的探討,因為直接效益可以用所得收益表示。至於間接效益,由於衡量的困難,分析極為不易。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卻比前者更為重要。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在注重教育的直接效益時,也應特別重視其間接效益。否則,二者配合不當,差距越大,導致的社會問題就越多。

教育的私人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受教育者主體來劃分,教育效益可以分為私人效益和社會效益。凡是教育產生的效益由私人享有的,屬私人效益,由社會多數人享有的,屬社會效益。由於教育培養的人是要進入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這就決定了教育不僅能給個人,而且也能給社會帶來各種收益。

美國學者魏斯博洛特(Weisbrod,B.)就曾將教育效益分為7種:1)直接金融效益,即強調教育與個人所得的關係,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儘管個人所得與其能力、動機及其它各種社會經濟變數皆有關係,但無人可否認教育是提高個人所得最重要的因素。正因為如此,所以直接金融效益是西方教育經濟學中最重視的一種效益;2)選擇金融的效益,指教育可增強個人的上進心和提高其抱負水平,因此選擇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就能獲得更多的金融報酬;3)適應能力的效益,指教育可提高個人適應技術變遷的能力,個人因接受教育可適應某一固定工作環境的變化,或變換各種不同的工作崗位;4)非市場效益,系指個人因接受教育可提高處理自身事務的能力,如輔導子女的學習等,這些工作雖不受薪,但若僱人去做,其支出亦甚可觀;5)家庭效益,是指以受教育者的家庭為中心所受個人教育的影響,如受教育者現在的家庭,受教育者長大後所組織的家庭,甚至包括受教育者的鄰里,均可因個人所受教育而得到某種好處;6)就業的效益,指受教育者對同事的工作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以及促進工作環境及工作關係的和諧等;7)社會效益,指受教育者可成為國家優秀的公民、有效的生產者,進而促進國家經濟的增長,社會文化的發展。按照魏斯博洛特的觀點,在上述7種教育效益中,前4種屬於經濟效益,後3種屬於社會效益。

中國台灣教育經濟學家高希均教授也將教育效益分為私人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大類。私人效益共有4種:1)教育程度高的人,假定其他因素相似其終生所得較教育程度低的人為高,這即是受較多教育而產生的個人直接經濟利益;2)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有更多的工作變動及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假如沒有大學學位,就沒有進一步當醫生、律師、牙醫等的可能,這即是所謂“選擇更多的經濟利益;”3)受了教育的人,思想比較開放,學術根基比較深厚,必要時容易接受新知識、新訓練及改行轉業,增加經濟上的安全感;4)受了教育的人,在現代社會中,對法律、醫藥及所得稅的填報等學識也較豐富,此即是所謂“非貨幣的經濟利益”。

教育的社會效益可分為:1)教育程度高的人,所得較高,一般說來納稅也較多,這是他們對社會的貢獻;2)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是工程師、科學家、民間及企業界領袖,其貢獻是造福人群,促進社會進步,更難以數字來估計;3)此外,受過教育的人,其失業率犯罪率均低,參加公益活動比率高,同時周圍的人經與他們交往接觸後,可能變得更開明、向上,使整個社會氣氛也變得祥和與活潑。魏斯博洛特和高希均對教育效益的分類是否準確,權當別論。但它證明,從受教育者主體來劃分,教育確實既具有私人效益,又具有社會效益。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辦教育固然要考慮私人效益,但更要重視社會效益。當然,強調社會效益忽視私人效益也是不對的,正確的作法是必須把二者統一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