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美英

支美英

支美英,棉紡織技術與管理專家。畢生從事產品質量、品種開發。曾組織和參與人造棉布、中長仿毛隱條呢、純棉寬幅布等產品的工藝質量攻關,取得成效。積極推行現代化管理,整頓企業工作標準和管理制度,制定出口棉布標準,使所在企業的鵬程牌2659、2559寬幅純棉布榮獲國家金獎,通過國家一級企業驗收,跨入全國優秀企業行列。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支美英,出生於上海市一個普通工人的家庭,父親是鐵路工人。支美英自幼勤奮好學,1939年隨父親遷居江蘇省常州市,在常州市就讀,1951年畢業於江蘇省立常州中學,同年考入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系。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畢業留校任助教。1956年隨愛人調北京,由紡織部分配到正在籌建的北京國營第三棉紡織廠,在棉紡工場任棉檢組組長。1958年“整風反右”鬥爭中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下放到並粗車間勞動。期間,既學會了一門勞動技能,又結交了許多純樸的工人朋友。工人們沒有因為她遭受挫折而看不起她,相反給了她勇氣和力量。支美英內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出生在工人家庭,新中國成立前幾次受到輟學的威脅,是共產黨培養她成為一名大學生的。自己沒有反黨,相信總有一天會被解脫的。因此,她加倍地努力學習和工作。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1978年恢復黨籍。1963年任技術科紡部工程師,總結並編寫了紡部試驗操作規程,調查研究了人造棉產生規律性條幹不勻的原因和預防措施,為提高人造棉布質量、提高出口合格率作出了貢獻。1965年,為了擴大棉紡織廠的原料來源,決定採用合成纖維維尼綸。當時是國內第一家試生產,只能借鑑國外資料;但又不可能更換大批設備,只能根據原料性能、生產工藝、技術裝備等要求,對棉紡設備進行部分改造。考慮合成纖維與金屬摩擦係數大的特點,在纖維通道加大了隔距,梳棉機改用金屬針布,為了減少靜電的產生,適當加大了生產場地的空氣相對濕度。採取這些措施後,生產出了合格的維棉混紡布,擴大了原料來源,並且增加了新的產品品種。1970年,天然纖維原料仍然供不應求,在外貿提供的樣品信息下,採用國產滌綸中長纖維和粘膠中長纖維混紡生產仿毛外衣料。該產品從原料的長度來說,是介於棉紡和毛紡之間的一種規格,要在棉紡設備上生產,工藝要作大調整,設備也要作相應的改造。先後改造棉紡設備12000錠,到機械廠生產出中長纖維專用的細紗機,改用專用設備。該品種的試生產成功,開創了用棉紡設備生產仿毛產品的先例,而且由於比用毛紡機生產的效率高,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1984年,中長仿毛隱條呢被評為紡織部優質產品。1978年,支美英被提升為技術科副科長,1980年任副總工程師。她組織領導了創純棉寬幅品種銀質、金質獎的工作。京棉三廠的出口寬幅純棉布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年創匯高達4000萬美元,居北京市前列。1980年,在紡織部的組織領導下,積極推廣套用全面質量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質量;1982年首次將微型計算機套用於紡織生產,將多目標規劃法用於配棉管理和計畫管理,1983年,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1982年,支美英任廠長,組織領導了創建二級、一級企業,使京棉三廠成為全國五個棉紡織一級企業之一,把企業管理提升到一個新水平。為了適應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品種,滿足國際市場日益增長的需要,採用多渠道籌集資金的方法,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使全廠80%的關鍵設備達到當時先進水平。1990年退居二線,建立了廠科技協會,對技術人員進行新技術的教育培訓工作,恢復了刊物《三棉紡織》,為技術人員提供了交流和學習的平台。繼續組織並親自參加開發新品種,利用引進的先進設備開發了純棉100支、120支精梳紗、線,和北京第一針織廠合作加工針織內衣。1985年起,支美英和北京市及全國各地的女企業家共同發起並組織了中國女企業家協會,任副會長兼秘書長;2000-2004 年又任北京市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她還擔任過北京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棉紡織專委會主任。1987年被選為第六屆全國婦聯常委。198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被紡織部授予優秀企業家稱號,並多次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優秀企業家稱號,1993年10月獲政府特殊津貼。作為女性,處理好家庭、學習、工作三者關係是件不容易的事。支美英在身處逆境期間,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學習,生孩子剛兩個星期就重返課堂。1962-1966年通過廣播電視大學數學系五年業餘學習,取得了數學系專科畢業證書。

個人簡歷

1934年2月28日 出生於上海

1948年9月-1951年7月 江蘇省立常州中學學習

1951年9月-1955年7月 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棉紡專業學習

1955年7月-1956年5月 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助教

1956年6月-1958年8月 北京第三棉紡織廠棉檢組組長、技術員

1958年8月-1959年12月 北京第三棉紡織廠並粗車間勞動

1960年1月-1963年5月 北京第三棉紡織廠籌建印染車間

1963年6月-1966年8月 北京第三棉紡織廠技術科技術員、工程師

1966年8月-1980年5月 北京第三棉紡織廠技術科工程師、副科長

1980年5月-1982年5月 北京第三棉紡織廠副總工程師

1982年6月-1990年1月 北京第三棉紡織廠廠長

1990年1月 退居二線

1995年1月 退休

技術成就

鑽研技術,努力提高產品質量

支美英從離開學校到工廠直至退休近40年,其中約32年的時間從事技術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因自然災害棉花減產,為了企業的生存,引進國外的粘膠纖維加工成布銷到國外,既解決了企業的原料供應,又為國家創外匯。由於粘膠纖維是等長纖維,在各道工序牽伸過程中容易產生規律性的牽伸波,在布面上形成雲斑或搓板布。當時企業沒有烏斯特條幹均勻度儀,布機上出現了搓板布往前工序找原因要費很長時間。她當時負責紡部工藝,經常半夜被叫去廠里找原因,而將年僅3歲的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經過和老師傅一起做無數次的試驗,支美英終於摸索出了從並條、粗紗的薩氏條幹不勻找並條、粗紗機的問題,從細紗黑板條幹找細紗、粗紗和並條機的問題,從布面的搓板布找紡部的問題的辦法,並據以制定出一整套固定供應管理辦法、設備維修檢查辦法和試驗室抽樣檢查辦法,做到預防為主,把問題儘可能消滅在本工序。在全廠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努力下,提高人造棉布質量,真正做出了能適應各種後加工要求的萬能布,出口到英國、法國、義大利、芬蘭、奧地利、瑞典等國,每年出口達2100萬米,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的21%,產品質量得到外商好評。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出口純棉寬幅布的需求量大增。外商對布面質量要求很高,因此提高棉紗條幹均勻度和減少棉結就成為攻關的重點。梳棉的低速度和並粗工序、細紗工序採用小牽伸倍數,是改進條幹均勻和減少棉結的有效措施;但採取這樣的工藝路線就會大量降低棉紗產量。需要尋找既不影響產量又能提高質量的措施。經梳棉工序與紡織科學研究院、金屬針布廠合作,設計出了新型的金屬針布。棉結的產生除梳棉機外,在後道牽伸過程中也會產生棉結。為此需要對棉結做量化分析,不僅要量化棉結的數量,還要量化棉結的大小,因為大小棉結對布面染色後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當時缺乏先進測試手段的條件下,支美英想出了笨辦法:她和工人們一起將紗上的棉結和棉網上的棉結取下來稱重,求出每個棉結的重量,據以在紗布一條龍試驗中優選梳棉機及其針布型號。在分析研究減少布麵條影改善棉紗條幹均勻度的過程中,支美英等人發現了在細紗機後區採用大鐵輥自重加壓的條件下,由於種種原因會使大鐵輥迴轉不一致而且差異相當大,會因此造成錠子之間牽伸倍數不一致,這是導致成紗重量不勻率加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在布面上就是條影。為了深入分析這個問題,支美英想到了1960年京棉一廠的廖思謙在三廠曾採用的方法,即利用束纖維強力儀測粗紗強力,因此就用這台儀器來測粗紗的滑脫強力,模擬細紗機的後區牽伸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得出的結論是:細紗機的後區牽伸要求粗紗有一定的捻度。粗紗捻度太大會導致細紗後區牽伸不開,細紗出硬頭;粗紗捻度太小會造成粗紗機效率不高,經常飄粗紗頭,影響粗紗產品質量。通過測試粗紗滑脫強力來控制粗紗捻度,可以解決這個矛盾,既保證粗紗機生活正常,又減少粗紗的意外牽伸,提高成紗質量。支美英和技術科的同事們又發現粗紗的滑脫強力與車間溫濕度有關,冬天和夏天需要採用不同的粗紗捻度來保證粗紗活好做和細紗質量。

1980年,全廠提出創出口純棉寬幅鵬程牌金獎和銀獎的時候,京棉三廠出口的純棉寬幅布質量已在全國名列前茅,瑞典客商給了它“24K金”的美譽。到1986年,京棉三廠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出口企業。經過技術上的攻關和管理工作的加強,1988年鵬程牌19.5號系列平布獲紡織部優質產品獎,20多個品種獲北京市優質產品獎。1988年,鵬程牌29/29(即英制20支)系列純棉布在獲銀獎後又被評為金獎。

加強企業管理、技術改造,爭創一流企業

1982年,支美英接任廠長。多年來的技術工作使她懂得了要搞好一個工廠不僅靠技術,更要靠管理。特別是具有10萬紗錠、3600台織機,有11000多在職職工的大型棉紡織廠,沒有嚴格的管理就很難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支美英上任後,一手抓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品種;一手抓管理,對產品實施全面的、全員的、全過程的管理。她親自參加QC小組的論文發表會,帶領大家用科學的管理控制質量。在產品質量上採用國際標準,使每年的坯布出口從1980年前的1000萬米提高到1985年的6000 萬米,占中國對歐洲共同體出口的20%。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愈來愈嚴格。按歐洲共同體規定,坯布每百米的小疵點不得超過10個,大疵點不得超過5個。支美英同意技術部門提出的按國際標準生產,並組織制定了出口棉布標準京Q/FJ-036-88(相當於德國CRTM-84標準)。按照這個標準生產的A級坯布價格可以高出0.3-0.6美元/米。按照國際標準生產使出口合格率在一個短時間內大幅下降,但她仍不動搖。

1986年,北京市經委在京棉三廠試點企業管理的檢查和驗收工作。支美英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和紡織部頒發的一級、二級企業標準,重新制定了京棉三廠的企業標準和各項規章制度,共修訂技術標準87個,管理制度190個,工作標準151個。全廠將制定標準、制度的過程作為學習和提高的過程,目標是經過兩年努力達到二級企業目標,再經過兩年努力實現一級企業目標。經過市經委的檢查驗收合格,京棉三廠連續三年(1986-1988年)被評為優秀管理企業,1988年被評為國家二級企業,1989年通過紡織部質量管理獎企業評審,同年經紡織部和國家驗收評為國家一級企業。當時全國僅有五個棉紡織一級企業。

在一手抓管理的同時,一手抓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從1983年開始,京棉三廠就採取來料加工、補償貿易的形式改造了1萬錠,接著又改造了1萬錠。此後,引進了日本和瑞士的清鋼聯合機,瑞士的精梳機,日本的並條機、粗紗機、自動絡筒機,德國的漿紗機,瑞士的整經機、片梭織機等,全廠80%以上的設備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相應的試驗設備也是世界一流的。

1990年,支美英退居二線。由於當時廠里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技術人員的知識需要更新。為此,廠里成立了科協,支美英任科協副主任,由科協組織全廠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上新技術課,每周半天,雷打不動,定期考試,成績優秀的還給予獎勵。同時又恢復了停辦20多年的《三棉紡織》季刊,給技術人員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台。通過總結引進設備的使用經驗,進一步發揮了引進設備的效益。

為了擴大品種,利用引進的精梳機開發100支、120支純棉紗、線,與北京第一針織廠合作生產高質量的針織內衣。用新疆棉和進口的埃及棉混紡可適當降低成本。生產高支紗,既鍛鍊了技術幹部隊伍,又為北京添加了新的品種。

1985到2004年,支美英擔任中國和北京市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她深知女人當廠長的艱辛,在位期間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關心女職工,退休後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協會工作中去,為女企業家辦實事,受到女企業家的一致好評。

主要論著

1.支美英.人造棉生產技術研究.全國人造棉交流會,1961

2.支美英,韓長海,汪時愛.鵬程牌2659、2559名牌產品的介紹.北京紡織,1980(4)

3.支美英.開展方針目標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北京紡織,1987(2)

4.支美英.北京紡織貿易小組赴歐洲參觀訪問.北京紡織,1988(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