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鞠

擊鞠

擊鞠(也就是現代的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出現在唐代。遊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擊球,擊鞠所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面還雕有精緻花紋。

起源

擊鞠圖擊鞠圖

馬球的歷史久遠悠長。關於馬球的起源有三大學說:波斯西藏和黃河流域,至今沒有定論。而三種起源學說中,中國就占了兩種,可見馬球和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在中國始於漢魏,到唐宋時極為盛行,許多帝王都喜愛擊鞠,太宗、中宗、玄宗、宣宗、敬宗、僖宗、昭宗等,都是出名的擊鞠能手。許多人打球成癮,甚至日以繼夜。五代時有的帝王“盡夜酣飲作樂,燃十圍之燭擊球,一燭費錢數萬”。另外,為滿足帝王的觀賞需要,唐代宮中還養了一批專職擊鞠人員,稱“玎球供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擊鞠在士大夫中也頗為流行,新科進士常在月燈閣打球,其中也不乏“馳驟擊拂,風驅電逝”之擊鞠能手。甚至一些“柳腰”女子也能跨鞍揮杖,只是女子擊鞠多為騎驢,稱“驢鞠”。

在中國古代,馬球史稱“擊鞠”,盛行於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沒,主要流行於軍隊和宮廷貴族中。各種文獻和文物都記載了中國馬球的興盛。球狀小如拳,以草原、曠野為場地。遊戲者乘馬分兩隊,手持球伏,共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勝。

現代馬球運動在19世紀50年代英國人從印度帶到歐洲,重新制定規則並加以完善,很快就從歐洲的宮廷傳播到全世界。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運會上,馬球比賽成為正式比賽項目,截止到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馬球比賽一共舉辦過5次,當時馬球運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迎來了馬球的黃金時期,但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世界經濟一蹶不振,也影響了馬球的後續發展,使之退出了奧運會,但很多馬球愛好者仍在積極運動使之重返奧運會。

馬球一直被視為帝王的運動。這項運動集速度、策略、技術、思考和團隊合作精神為一體,是鍛鍊“領導智慧型”的最佳方法,成為歐洲歷代的皇室、貴族成員都必須從小練習的體育項目。時至今日,馬球運動依然是皇室貴族、各國領袖的摯愛。馬球會分布在全球六十個多個國家,是富豪名流雲集的地方。醉心馬球的名人包括英國皇儲查爾斯及他的二位皇子、蘇丹皇子拉集達、澳大利亞傳媒巨頭凱瑞·柏克及電影明星湯米·李·瓊斯等等。

目前全球共有600多個馬球俱樂部分布在80多個國家,其中以阿根廷英國美國巴西智利為佼佼者,而英國、巴基斯坦、印度、澳大利亞西班牙也是馬球強國。而英國作為下屆奧運會的主辦國,正在努力使馬球運動重返奧運會。目前世界馬球運動聯合會是這項運動的世界性組織。

興衰歷史

擊鞠擊鞠

唐代的馬球盛行時,不僅有男子參加,也有女子參加。唐詩人王建《宮詞》中說,“新調白馬怕鞭聲,隔門摧進打球名”。就是指的皇宮內宮女打球。唐代女子打馬球完全是為了娛樂。劍南節度使郭英又看女伎打球作樂,每天得花費數萬錢。

五代時期,馬球繼續流行。當時在皇宮中打球,是宮女們的主要娛樂活動。前蜀皇帝王建將成都官府內的舊球場改建成皇家大球場。後主王衍為了便於打馬球,專門在宮苑內養了數百匹好馬,對其中幾匹還特別取了諸如“錦地龍”、“掠地雲”、“雪面娘”、“天花落”等好聽的名字。王衍還將大臣、宮女組成男、女馬球隊,除分別比賽,還要進行男女混合馬球賽。

北宋時宮廷女子馬球這一運動項目更是延續不斷。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隨著這位“百藝之王”的愛好和倡導,女子馬球有了驚人的進展。北宋宮廷女子馬球隊無論在乘騎上、服飾上都非常豪華,這時的球場也已鋪上了草坪,成了綠茵場地。

到了清代初年,馬球就完全絕跡了。這和清王室的禁止人民練武、養馬的政策有關。《東華錄》記載順治五年的禁令:“今各處土賊,偷制器械,私買馬匹,毒害良民,作為叛亂。今特為禁約:任事及文武官員及戰士外,若閒散官、富民之家,不許畜養馬匹,亦不許收藏銃炮,甲冑、槍刀、弓矢、器械。有不遵禁令,是懷叛逆作賊之心,若經搜獲,本人處斬,家產妻拏入官,鄰右十家長杖流。”

康熙十年之後,清王室的統治逐步穩固,原來嚴厲禁止養馬的命令稍稍放鬆。但作為軍事訓練的馬球沒能恢復,只是作為社會娛樂的馬球曾一度出現。清劇作家孔尚任和其他幾個詩人,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北京西郊自雲觀廟會上,看到了女子馬球表演。這事寫在他們所作的《燕九竹枝詞》里。其中有一首描寫女子馬球表演的詩是:“誰家兒郎絕纖妙,馬上探丸花里笑。翠袖妖嬈得得來,星眸偷擲輸年少。”

基本規則

打馬球沒有年齡的限制,但需要一定的騎術技巧,一般人從不懂騎馬到上場打馬球,按照個人天賦、場地以及馬匹的素質不同,需要幾個月至8年的培訓。馬球的等級很廣,以國際等級區分,從-4至10,共分15個等級。

比賽中,裁判主要依靠運球路線和球員進攻權來進行處罰。運球路線是指球被擊後的運行軌跡。進攻權是指擊球後的球員有策馬接著在運球路線上追逐再次擊球的權利。誰最後擊球,誰就擁有進攻權。比賽規定對方球員不可在進攻球員前橫穿運球路線以干預進攻或者將他撞離運球路線。但是,在進攻球員沒有被阻擋的前提下,並排側面阻擋或使用球桿干擾是允許的;角度小於45度的衝撞也並不算犯規。衝撞接觸點僅僅限於馬的臀部和肩部,球員間的故意碰撞則視為違例。球員不可用球桿有意觸擊另一球員以及他的坐騎。比賽中規定右手持球桿。每匹馬球馬最多可在一場比賽中參加兩局。

馬球比賽兩隊對抗,每隊4人,1號和2號為前鋒,3號、4 號為後衛。一般來說,1號相當於足球比賽中的前鋒,是主要的射門手;2號球員也是前鋒,經常埋伏在對方的禁區,伺機而動,更像一個影子殺手,要求擊球準確,主要負責組織進攻,傳球給一號得分,也可以自己射門得分;3號球員一般比較強壯,在阻礙對方傳球的同時還要回球給隊友,所以必須攻防兼備,是場上的靈魂人物;4號球員是場上的組織後衛,主要通過用球桿干擾對方球員射門得分。對於經驗豐富的球員來件,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戰術與策略。當然,在具體比賽中,每個隊員的角色必要時要進行替換,以保證準確把握戰機,射門得分。

比賽以中線爭球開始,運動員用球槌擊球,每個人在場上不受位置限制。在爭球過程中 ,對方隊員必須與領先搶球隊員的跑動方向保持一致 。如形成角度或迎面而來則判犯規 。由於馬球運動對抗性強,故規則細而嚴格。裁判員可根據情況判罰點球。比賽過半或每攻進一球 (點球除外 )後,雙方即刻交換場地,以確保雙方球隊在場地、光線和風向上都享有同等條件。球進入兩球門柱之間即得一分。

一場比賽可按雙方隊員的約定分為2至8小節,每節7分鐘。節間休息 10-15分鐘,半場間休息5分鐘。馬球場地長275米,寬140米,相當於7-8個足球場的面積。兩端線有白線和旗子做標誌,各設一球門 。門柱高3米,用布包裹,以確保全全。兩柱間距為 7.3 米。半場各有罰球線3條,依次為從球門底線到30碼、40碼、60碼處,犯規地點離哪條線近,就在哪條線進行罰球。

發展

擊鞠擊鞠
在軍隊,擊鞠作為有利於提高騎兵騎技的一種手段而倍受重視。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還詔定擊鞠為“用兵之技”而為軍隊必練之藝。因此,唐代軍隊中出現不少天下知名的“擊鞠將軍”。

據《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九》記載,唐代擊鞠的比賽方法是:“凡擊球,立球門於球場,設賞格。……備立馬於球場之兩偏以俟命。神策軍吏讀賞格訖,都教練使放球於場中,諸將皆瓊馬趨之,以先得球而擊過球門者為勝”。

1972年在陝西省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的墓道西壁出土了一幅反映唐代擊鞠的《馬球圖》。從《馬球圖》可以看出,“打供奉”栩栩如生,球呈紅色,圓形,大小如拳,球杖頂端彎如弦月。《馬球圖》是國內罕見的反映唐代馬球比賽實況的藝術珍品,為我國古代馬球運動提供了生動形象的寶貴資料。

一般把騎馬擊鞠稱作“大打”,騎驢擊鞠為“小打”,徒步擊鞠為“步打”。步打球與今日的曲棍球十分相似。

裝備

馬球運動員的裝備齊全。頭戴馬球帽,前有護面,防止打馬球時擊中頭部;腿著皮製護膝,防止馬在奔跑中的橫向碰撞傷害膝蓋;腳蹬棕色皮靴,身穿白色馬褲和本隊顏色的上衣。

在世界上現存300多個馬種中,按馬的性格氣質來分,可分為熱血馬、冷血馬和溫血馬。熱血馬個個都像熱血青年,通常都用作速度賽馬;冷血馬體型龐大,通常都為工作用馬;溫血馬是熱血馬和冷血馬雜交而成,體型和性格在兩者之間,馬球運動使用的正是溫血馬。

馬球馬的身材和年齡不限 ,但需具備良好的速度、耐力和靈活性,特別是脾氣溫順,否則易在激烈對抗中受驚、失控而引發事故。比賽前馬球馬要做嚴格的保護措施:為馬腿纏上馬腿繃帶,那是比賽中最容易被擊中的地方;飛散的馬尾可能影響揮桿,要把馬尾如同編麻花辮那樣辮起,一折為二,並擰起紮緊;球場上馬球馬的裝扮不僅僅是為了漂亮,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激烈對抗下馬匹和騎手的安全。

馬球馬的訓練要求也很嚴格,幾匹馬要能並排前行及奔跑訓練,不能互相踢打,橫排馬貼在一起走,能急跑急停,才能適應賽場上的要求。調教成熟的馬球馬,甚至從後面接近也不會後踢,也能在球手擊球時靈活讓出擊球位置。 一般在頂級馬球賽事中每匹馬只能跑一節,否則將筋疲力盡,而在馬球俱樂部的比賽中一匹馬則可以跑兩節。

精彩激烈的馬球比賽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一名優秀的馬球手需要具備高超的技藝。在單手控馬,縱馬馳騁、迴旋自如中,做到人馬合一;巧妙控球、帶球過人的個人技巧,隊員之間的戰術配合、高度的技藝性、激烈的對抗性和超強的速度感都是比賽的看點。馬球比賽也同樣可以使用快攻戰術、陣地進攻、防守反擊等足球中常用的戰術,不同的是馬球比賽中沒有足球中的越位,所以只要防守穩固就可以利用防守反擊偷襲成功。

有趣傳統

馬球運動有著一個古老而有趣的特別程式——作為一名觀眾,你有一項義務:踏草皮!

這些草皮是因為賽馬的賓士和急停而被掘出的。當比賽第三節結束的中場哨聲吹響之後,坐在球場四周的球迷們便紛紛走上球場尋找那些翻起的草皮。接著,球迷們將草皮放回原處,盡情用力地踏實草皮,以使整個球場恢復平整。此刻,球場上一掃比賽緊張、激烈的氣氛,取而代之的是球場上人們踏草皮的歡聲笑語。

另一道突出的風景在於名媛閨秀們爭奇鬥妍的華服霓裳、高跟鞋或創意非凡的帽子,即誇張又動人,宛若一場頂級時尚秀。在英國,人們非常重視這樣傳統的“Formal Look”,伊莉莎白女王觀看馬球比賽時所戴的帽子,就可能帶動一波時尚新潮流的激戰。越來越多的世界一線品牌積極地參與到對馬球比賽的贊助支持中去,設計師則紛紛為開發新款別致的馬球裝而絞盡腦汁。

馬球賽的其他娛樂項目還包括各種名目的派對、午餐會、騎術展覽、小型的騎術比賽、軍樂團演奏會、品牌贊助商的產品展示會、以及試車會和試船會等。

最早文獻記載

最早稱中國馬球為“擊鞠”的是3世紀時曹植所寫的《名都篇》。其篇描寫“京洛少年”,穿著鮮麗的服裝,佩著寶劍,挾著雕弓,每天一清早就到東郊去鬥雞,然後“走馬長楸間(兩旁種著楸樹的大道),長驅上南山”去打獵。打獵回來之後,“列坐長宴”,飲宴以後又去“連騎擊鞠壤”,直到“白日西南弛”才停止。詩篇中還形容了連騎擊鞠的技術,達到了“巧捷惟萬端”的熟練程度。近人唐豪先生認為“曹植這首詩,就現存的文獻來說,為中國創造馬球以後的最早一個記載。”

爭議

關於擊鞠的起源,有學者認為擊鞠是在唐代由波斯(今伊朗)傳至吐蕃(今西藏地區),爾後才於中原地區流行的。亦有學者認為擊鞠是古代中國人自創的。在中國古文獻中,“擊鞠”一詞最早出現於曹植所著《名都篇》中。由此可以推斷擊鞠於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