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篇第八

《摩篇第八》出自《鬼谷子》。“摩”篇講的謀略是,要像釣魚一樣“摩意”,一次次地去引誘其作出反應,耐心地等待其上鉤,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成功。

作品原文

摩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微摩之以其索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索應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是謂塞□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宜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也。行者,成也。廉者,潔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故聖人所以獨用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之。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與時相偶者也。說者聽,必合於情 ;故曰:情合者聽。故物歸類;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此物類相應,於事誓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 :獨行之道。夫幾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作品注釋

摩,順,合也;意為以事情去順合於說服之君王。1,內符者,揣之主也:內心情感的變化及其外在表現是揣測的主要對象。 2,測而探之:估測然後探究其中奧妙。 3,必有為之:一定有所作為。 4,去:排除。 5,端:頭緒。 6,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在這裡揣摩,在那裡顯現,互相呼應,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成的。 7,主事日成:所進行的事情日漸成功。 8,主兵日勝:領兵打仗日漸勝利。 9,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這一句是繼續論述聖賢之人善於揣摩而成事,意謂聖人深謀遠略於隱密之中。 10,安之:安然、安寧。 11,積善:積累善行。 12,其所以然:是這個樣子的原因。 13,不知所以服:不知道為什麼服從。 14,其摩者:指“摩”的方法。 15,卑者,諂也:謙卑,是為了諂媚。 16,皆有之:都能運用。 17,莫難於周密:沒有比周詳、縝密更難的。 18,必成:必定要成功。 19,說:遊說。 20,道數與時相偶者:指道理、術數、天時三者相配合。 21,註:倒入。 22,獨行之道:志向高尚,不隨俗浮沉之人才能掌握的揣摩之術。

作品譯文

所謂“摩意”是一種與“揣情”相類似的辦法。“內符”是“揣”的對象。進行“揣情”時需要掌握“揣”的規律,而進行測探,其內情就會通過外符反映出來。內心的感情要表現於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摩意”的作用。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後,要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加避實情,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卻不留禍患。“摩”對方是在這個時候,而對方表現自己是在那個時候。只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我們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麼事情不可辦成的。古代善於“摩意”的人,就像拿著釣鉤到水潭邊上去釣魚一樣。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不必聲張,悄悄等待,就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主辦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卻沒有察覺;主持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卻沒人感到恐懼,只有做到這樣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養和智慧的人謀劃的什麼行動總是在暗中進行的,所以被 稱為“神”,而這些行動的成功都顯現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稱為“明”。所謂“主事日晟”的人是暗中積累德行,老百姓安居樂業,卻不知道為什麼會享受到這些利益,他們還在暗中積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 卻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普天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謀之於陰,成之於陽”遙政治策略稱為“神明”。那些主持軍隊而日益壓倒敵人的統帥,堅持不懈地與敵軍對抗,卻不去爭城奪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堅持不懈地與敵軍對抗,卻不去爭城奪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為何邦國臣服,不知道什麼是恐懼。顯此,普天下都稱這種“謀之於陰、成之於陽”的軍事策略為“神明”。在實施“摩意”時,有用各平戟的,有用正義責難的,有用娛樂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詞威嚇的,有用行為逼的,有用廉潔感化的,用用信譽說服的,有用利益誘惑的,有用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 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肓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秘以,聖人所獨用的“摩意”之術,平常人也可以具有。然而沒有能運用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因此,謀劃策略,最困難的就是是周到慎密;進行遊說,最困難的就是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說矢;主辦事情,最困難的就是一定成功。這三個文風只有成為聖人才勝任。所以說謀必須周到慎密;遊說要首先選擇與自己可以相通的對象。所以說:“辦事情要固若金湯,無懈可擊”。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預期的成功,必須有適當的方法。所以說:“客觀規律、行動方法以及天時都是互相依附的”。進行遊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矢合於情理,所以說:“合情理才有人聽”。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屬性。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乾燥的柴草向就首先著火燃燒;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進水。這些現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相適應的。經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這也反映“內符”與“外摩”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摩意”之術,哪有不瓜的呢?根據被遊說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術,哪有一個不聽從遊說的呢?要想能獨往獨來,就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好時機,有成績也不停止,天長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後成功。

作品評析

揣摩人心,這是鬼谷子的重點戰術。“摩”篇講的謀略是,要像釣魚一樣“摩意”,一次次地去引誘其作出反應,耐心地等待其上鉤,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成功。揣摩一個人,就是要不斷地試探和刺激對方,使他的真情實意暴露無遺。這時應略微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樣子,這就叫做匿影藏形、隱性埋情而不被對方察知,所以能夠成就大事而無禍患。鬼谷子先生崇尚陰道陽取,他認為:古代善於揣情摩意的人,就像在深澤大湖垂釣的老翁,投餌藏鉤,必能釣到大魚。這就叫做:做事很快要成功了,人們還不知不覺;打仗很快要勝利了,敵人還蒙在鼓裡,不知畏懼。

出處簡介

《鬼谷子》,又名《捭闔策》。據傳是由鬼谷先生後學者根據先生言論整理而成。該書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鬼谷子》一書,從主要內容來看,是針對談判遊說活動而言的,但是由於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也被稱為兵書。書以功利主義思想,認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運用。它講述了作為弱者的一無所有的縱橫家們,運用謀略口才如何進行遊說,進而控制作為強者,握有一國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的諸侯國君主。

作者簡介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經陰符七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