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或者步軍統領,是清朝的駐燕京武官,主要負責京師守備和治安,類似今天的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但職權更大。九門提督統合北京內城九座城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為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初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

基本信息

簡介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
清官名。簡稱步軍統領或九門提督。掌京師正陽、崇文、宣武、安定、德勝、東直、西直、朝陽、阜成九門管鑰,統率八旗步軍五營守衛巡緝,清查地方,以親信滿族大臣兼任。清初,置九門軍巡捕三營統於兵部職方司,以漢族官員掌其政令,康熙十三年(1647)始設提督九門步軍統領,以滿族大臣總管其事。康熙三十年(1691),以巡捕三營並屬於步軍統領,乾隆四十六年(1781)增為巡捕五營。辛亥革命後,民國北洋政府仍保留步軍統領,轄左右翼總兵,官署名為京師步軍統領衙門。1924年11月裁撤。

歷史

步軍統領衙門的建立完全出自清入主關後的統治需要。清於1644年(順治元年)進關,定都北京,為保衛京師及維護京城的社會治安,順治初年即設立步軍統領衙門,主要是統領京城內及城郊的八旗步軍。1674年(康熙十三年),為了加強京師的武裝警衛力量,護衛皇城安全,康熙帝下令由“步軍統領衙門”接管北京內城9座城門的武裝警衛任務,隨後北京外城的7座城門也由步軍統領衙門負責把守。至此,其任務與編制已不同於一般的駐京八旗軍隊。掌京城守衛、稽查、門禁、巡夜、禁令、保甲、緝捕、審理案件、監禁人犯、發信號炮等要職。
1691年(康熙三十年),又進一步擴大了步軍統領衙門管轄範圍與職權,將京師外城及京郊的巡捕營也劃歸其管轄,至此,維護京城內外的社會治安也成了步軍統領衙門的職責之一。1782年(乾隆四十六年)巡捕營擴編,增加到中、南、北、左、右等五營,所以又有了“巡捕五營”之稱。最盛時,步軍統領衙門所屬部隊曾有滿、蒙、漢八旗步軍及綠營兵丁20000多人。巡捕五營馬步軍1萬餘人(其中騎兵4000多人)。成為清朝在京師地區的主要警備力量,也是清朝維持首都治安的一支警察部隊。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職責為保衛京師安全及維護社會治安,它從清朝定都北京起設立,直至清亡一直存在。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篡權,建立了北洋政權。為了維護其政權統治,北洋政權不僅沒有裁撤“步軍統領衙門”,反而保持,並以此為工具,插手京城社會治安,牽制警察辦案,成為民國初期十分特殊的一處“衙門”。1924年,馮玉祥率部進入北京,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同年10月5日,這一特殊的衙門才被裁撤。

特徵

步軍統領衙門因有“軍”、“警”屬性,其特徵為:
1、軍隊屬性:
隸屬於兵部;與清軍八旗、綠營編制相同;兵源來源為八旗、綠營兵勇;按照清軍規則實施軍事訓練。
2、警察職能:
武裝警衛;偵緝捕查;訴訟及斷獄;對京城人口進行社會管理;消防及其它任務此外,步軍統領衙門還擔負其它一些“警察”工作。如執行禁令時的街道戒嚴,官員皇室出巡時的“清道”與“迎送”、禮炮的鳴放與守衛,到了清末,步軍統領衙門甚至還負責來京外國人的查驗及管理工作。總之,步軍統領衙門雖為“軍隊”,但在京城的職責及任務,卻是“警察”。所從事的警察業務可以說基本涵蓋了現代警務內容。當然,它所從事的警察業務比較簡單,也比較原始,更缺少法規的規範。卻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類似警察的機關,特別是京城地區的警察與警察機關,步軍統領衙門為其濫觴。

相關資料

九門指的是東邊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的西直門阜成門;北邊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統稱“內九”、“內城”,而九門提督權力可不小,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就是掌管內城的負責人。
以前的九門提督衙門就設在崇文門裡頭。辛亥革命後仍沿用。1924年其職權歸京師督察廳。
東面城牆的朝陽門為糧門,進出糧車;東直門為建築門,磚瓦砂石都由此門進入城內。
北面城牆的德勝門為出兵門;安定門為進兵門。故有“打仗要德勝,進兵就安定”之說。
南面城牆的正陽門,只有天子方能出入此門;宣武門為法門,犯人押解到菜市口行刑,都由宣武門經過;崇文門為稅務門,是官員收繳捐稅的所在。
西面城牆的阜城門為煤門,從門頭溝拉的煤,都由此入城;西直門為水門,著名的玉泉山水,即由此進城,供皇上及顯貴享用。

古代軍隊職務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
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
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
太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後人鍾繇為太傅。
太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
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僕:秦和兩漢均設太僕,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定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
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
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建設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
劉備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
曹操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
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抗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
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
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
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
刺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建設。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事:曹操臨時設定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