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之所以叫按需分配,是和按勞分配、按資分配想比較而言的,是指分配的生活資料按人頭來分,不按照貢獻大小來分,不按照投資額來分。

來源

“按需分配”是馬克思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分配方式,完整的應該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同時,“勞動成為人的第一需要”。用俗話來說,就是:每個人全力勞作,然後索取自己的需求。

實現過程

如何才能實現按需分配?這必須從物質與精神兩方面要求。由於物質處於人類需求層次的低端(馬斯洛理論),而且物質發展相對容易實行。因此,人們的重點首先放在物質發展,提高生產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快地發展生產力?顯然人類自身的貪慾、自私是發展生產力最好的動力。只要保持競爭,適當的貧富差距,允許人們對財產的占有,滿足人們貪圖享樂的欲望,就能最大限度地刺激人們去發展生產。馬克思把追求發展生產力為主的社會,叫做資本主義社會。相應實行的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是:差別競爭私有制。
但僅有物質財富就夠了嗎?人們追求的到底是財富,還是幸福?財富就等於幸福嗎?
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重點在於發展物質生產,精神方面的發展相對緩慢。物質與精神不能很好的協調。甚至精神阻礙物質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地,人們追求的重點將轉移到精神方面,追求精神的滿足。精神愉悅與物質享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追求精神愉悅與追求物質財富也應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
追求精神滿足,就必須淡化競爭,加強合作,提倡互助互愛。對應的社會制度應該是高稅收高福利,並逐漸發展的公有制。我們把以追求精神滿足為主要目的的社會,稱為社會主義社會。相應的社會制度為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是:互助合作公有制。“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強調的是“勞”,而忽略不同的“勞”創造財富的差別。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截然分開的,是一個漸變的長期的過程。發展生產力,理論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比較適合。即允許差別,鼓勵競爭,實行私有制。但精神對物質有反作用,在追求生產力發展時,實行某些某種程度的社會主義制度,也可能對生產力發展產生正面推動。
當生產力高度發達,精神又得到充分滿足,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人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共產主義表明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樂觀態度。

“需求”與“欲望”

一提到“按需分配”,不少人就會問,我想要美女怎么辦?我想要鑽石怎么辦?美女,你想要人家未必樂意;而鑽石代表有限資源,也不可能人人擁有。那如何實現按需分配呢?
其實提出那樣問題的,忽略了“需求”與“欲望”的區別。
你想上太陽,那是你的欲望,但不是你的需求。有時,你可能真的覺得太冷,想上太陽去過冬什麼。但當你了解了太陽不過是只烏鴉,你一上去它就會掉下來,所以不可能上去,你也就不會再想上去,不再有那個需求。所以說,需求是人們在充分了解自身,了解現實社會,了解自然後的欲望。欲望可以天馬行空異想天開,但需求必須腳踏實地明確現實。
按需分配是根據人的“需求”進行分配,而不是根據人的“欲望”進行分配。需求可以滿足,在理想社會也必須滿足。但欲望不是。

“需求”與“人性”

如果需求是人們在充分了解自身,了解現實社會,了解自然後的欲望。那是不是意味著“按需分配”必須壓制人性?必須要求人們清心寡欲,節衣縮食?當然不是,也不應該是。這裡應該清楚什麼是人性。
最初的人性就是動物性,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性也隨之進化。事實上,現在我們認為是符合人性的行為,以前會覺得不可想像。而以前認為是符合人性的行為,現在也會覺得不可理喻。比如人類早期的傳說中都有兄妹相親的故事,說明那時候並沒有近親禁忌。可後來人們發現近親相親會帶來遺傳缺陷等問題,便就有了近親禁忌。現在如果有近親相親的會被認為是亂倫,是畜性不如。
所以說,人性應該是人的動物性加上文明。社會在發展,人性也隨著在改變。現在人們在公車上給老人讓座是人性的行為。當你想要哪個美女的時候,尊重美女的意願是人性的行為。當人們了解了不能上太陽而調節了自己的需求,那正是在了解了自身、現實、自然後的人性行為。相反,非要不可能的事那才是沒有人性。

例子

用計算機的套用來說,物質與精神就是硬體與軟體。硬體決定軟體,軟體也影響硬體的功能。計算機套用初期,人們更多的關注硬體,買了一大堆的機器。而在那個時候,一般的隨機軟體、常規軟體也基本夠用。但到了一定的時期,隨著計算機套用的深入,用普通軟體就不能更好地發揮計算機的作用。就需要一些專門軟體、特製軟體。這個時候,人們也在換機器,但更注重軟體系統。只有好的機器,再配上專門的軟體,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也發揮計算機的作用。
硬體軟體都是要花錢花精力的,不是說有了好的硬體,軟體就自然好了。
買機器時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編軟體時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軟硬體都合適,機器發揮最大作用,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你總不能先編軟體再買機器吧?買機器總是比較容易,而你要做的軟體必須有硬體基礎。在充分了解硬體、任務等等之後,才能編出好的軟體。這也決定了,你得先買機器。而不可能先編程式、或者一邊編程一邊買機器(再PS一下:這裡說的“一邊一邊”是說以同樣的精力物力毫無側重的一邊一邊,而不是指有所側重的一邊一邊)。由於開始基數低,這種側重會更明顯。所以說,編軟體終將取代買機器,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終將取代資本主義社會。
當然,這裡說買機器不是說完全不顧軟體,而是相對於軟體更重視提升硬體。編軟體也不是硬體就不升級換代,而是更重視軟體配置整合。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重點。 
物質是較低層次的需求,也比較容易提高。既是必須,又容易做到,自然人們會先看重物質。事實上就是計算機套用成熟後,軟體硬體的投入還是會有側重。只是那個時候已經不那么明顯啦,只是在一個很小範圍內偏來偏去。
人們最關心的不是說重編程,也不是重硬體,人們關心的是計算機的套用,是軟硬體的協調發展(升級)。最初,計算機套用水平低或者幾乎沒有套用,而硬體是必須的,也相對容易,所以硬體得到更快的發展。而當發展到一定時期,軟體的要求就會變得迫切。所以推動軟體的快速發展。而當軟體硬體都相對完美之後,硬體還會繼續升級,軟體也要不斷改進。在某一時刻,也還是會有硬體比軟體重,或者軟體比硬體重。但是,相對來說改變就不是那么大,也比較協調。如果某個時刻硬體升級為0,那就為0好了,軟體也可以不變。等有了新的硬體,或者研究出新的算法,再來改變硬體、軟體。社會的發展,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前進,時間或者空間上局部的停止甚至倒退,也是可能的。

流行說法

各種流行的說法都體現了小市民不勞而獲和均分財產的可鄙私慾,是一種徹底的空想烏托邦。這種美妙的共產主義天堂只出現在巴枯寧主義者為挑動農民而進行的欺騙性宣傳中,與馬克思主義無半點關係。但是這種流行說法常為資產者所利用,成為了向科學共產主義潑去的污水。流行的對共產主義的解釋充斥著小資產者的庸俗幻想,他們所想要的最多不過是均分財產,這不過是私有制的擴大而已。而在公有制的表象下,極有可能出現的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復活。
其實,共產主義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共產主義以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人們覺悟水平極大提高以及三大差別消失為前提。人人都能自覺地、盡其所能地為社會勞動;社會則按每個人的合理需要分配消費品。
然而,這依然不是馬克思的原意,按需分配首先由路易布朗提出,馬克斯提出的按需分配是馬克思為了批判一種分配觀而提出的,過去的社會主義者曾提出一種分配方案,主張將社會產品不折不扣地公平地分配給每一個公民。相對應地,馬克思提出了按需分配的概念,力求將它回歸於科學的基礎上。

意義分析

對社會產品進行分配,必須先進行以下扣除,以滿足社會生產擴大再進行的需要,只有對社會產品作出了以下扣除,才能進行分配:
1對生產所需的耗費的補償;
2對擴大再生產的積累;
3對應付一般意外的物資儲備。
除了對生產所需的扣除以外,還要扣除:
1社會的管理費用,類似於財政支出,社會越發展,這種支出越小;
2公共服務和福利支出,社會越發展,這種支出越大。
分配不過是生產之下的分配,分配不是關鍵,人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被組織在生產中才是關鍵,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馬克思指出,在付出同等勞動的請況下,可能所需的消費品是不等量的。例如,他們從事同等勞動,但其中一個卻撫養了更多的孩子,就需要更多消費品;或者,他們分別從事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但需要的消費品是等量的。那么,共產主義原則要求不以勞動量為依據,而以實際需求為依據分配消費品。
但馬克思又指出,在剛剛脫離資本主義,人們的思想還帶有舊的思想殘餘的情況下,在物質仍不充裕的情況下,是不能實行按需分配的。也就是說,馬克思提出的按需分配,不是向我們展示未來的共產主義美妙圖景,而是指出,在資本主義被消滅後,不能馬上實行按需分配,在隨後一個漫長的時期內,應該建立民主共和國,發展生產力,滿足工人所需,實行按勞分配.馬克思想向我們指出的是按需分配所需的物質條件,實現按需分配的艱難,在馬克思的學說中,按需分配不是重點.馬克思實際上向我們表達的是按勞分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