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自己的能力工作,並按照全面發展的人的合理需要獲得生活資料。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正文

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基本特徵。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自己的能力工作,並按照全面發展的人的合理需要獲得生活資料。
實現的基本條件 為了使人們各盡所能地工作,首要的是在生產力有了極大發展的基礎上,造就一代新的全面發展的人。他們從舊社會分工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能按照自己的才能、天賦和興趣,在符合社會需要的前提下自由選擇和調換工作,以全面發展、保持和運用自己的能力。這意味著個人──最主要的生產力的完全解放。其次,人們已經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徹底克服從資本主義制度遺留下來的僱傭思想和小私有者思想的殘餘,同時徹底克服把勞動看作是生活中的額外負擔,看成只是為了個人獲得相應的更多消費品的權利這種狹隘眼界。
按需分配思想的發展 按照需要分配,最早是由早期空想社會主義T.莫爾(1477~1535)在他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1516,簡稱《烏托邦》)中提出的。不過,在他那裡,按需要分配帶有禁慾主義和平均主義色彩。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以後的空想社會主義者。K.馬克思F.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真正的社會主義者”進行批判時,第一次提出共產主義分配原則不應是“按能力計酬”,而應是“按需分配”。他們認為,“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在當時,對按需分配的客觀必然性還沒有從經濟發展規律上加以科學的論證。到1875年,在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及其運動規律作了深刻的系統的考察之後,才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第一次把按需分配原則置於科學基礎之上。馬克思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與個人消費差別 按需分配將帶來最豐富的人類生活。認為按需分配是對所有的人都分配同樣的同量的消費品,是取消人們生活資料消費上的差別,是一種誤解。在共產主義階段,人們在消費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別,只是這種差別不再反映階級差別和體力與智力上的差別,而只是由於人們之間生理上和愛好上的差別、才能上的差別(譬如有人擅長自然科學,有人擅長文學等),以及進行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條件的差別等引起的。這種差別是永遠也不會消失的。在共產主義制度下,這些差別所引起的消費者的差別將被充分考慮到,社會將科學地有根據地為每個健康的全面發展的個人提供適合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一定的合理的需求形式和數量。人們的需要是不斷發展的,隨著每個人才能的全面發展,他們的需要也必然會不斷增長和擴大,特別是精神上的需要將會大大增長。
按照人們的需要分配生活資料,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反過來它又成為推動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動力。滿足每個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就為人──社會的主要生產力的全部潛力的和諧發展開闢了寬廣道路。恩格斯說:“只要分配為純粹經濟的考慮所支配,它就將由生產的利益來調節,而最能促進生產的是能使一切社會成員儘可能地全面發展、保持和運用自己能力的那種分配方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18頁)。
資產階級觀點來看問題的人,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說成是“純粹的烏托邦”,諷刺這只不過是社會主義者許下的永遠也不能實現的諾言,因為到那時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將會要求從社會領取無限量的各種產品。這是一種無知的和為資產階級自私心理辯護的謬論。列寧在駁斥這種謬論時指出:“偉大的社會主義者在預見這個階段將會到來時所構想的前提,既不是現在的勞動生產率,也不是現在的庸人,因為這種庸人正如波米亞洛夫斯基小說中的神學校學生一樣,慣於‘白白地’糟踏社會財富的儲存和提出不能實現的要求”(《列寧選集》第3卷,第254頁)。
在共產主義社會,由於不再存在商品經濟,按需分配將不再利用商品買賣的形式,人們可以通過適當的形式,根據需要從社會自由選擇各種各樣的消費資料
參考書目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國家與革命》,《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