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口寺雙塔

拜口寺雙塔

拜口寺雙塔,在銀川市西北約50公里處的賀蘭山東麓的拜寺口內,坐落著一對古塔,它們就像兩個孿生兄弟守衛在山口兩旁,顯得格外挺拔。

位置

拜口寺雙塔
拜寺口是賀蘭山著名山口之一,這裡山大溝深,環境幽靜,面東開口,視野開闊。在山口平緩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築遺址。據考證,這裡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雙塔就建在溝口北邊寺院遺址的台地上。雙塔東西對峙,相距約百米,皆為八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兩塔直起平地,沒有基座,底層較高,平素無飾,正南辟券門,可進入厚壁空心筒狀塔室。
東塔總高約39米,塔身呈錐體。每層由疊澀稜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檐外挑。塔頂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間為一圓形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二層以上,每層每面都貼有彩塑獸面兩個,左右並列,怒目圓睜,獠牙外露,十分威猛。獸面口銜彩繪紅色連珠。獸面之間,是彩繪雲托日月圖案。塔壁轉角處裝飾彩塑寶珠火焰。
西塔總高約36米,塔體比例協調,比東塔較為粗壯高大。二層以上由數層疊澀稜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飾以圓形獸頭構件。塔頂上承八角形剎座,剎座檐下,飾以並排彩繪蓮瓣,轉角處飾以磚雕力神,力神裸體挺腹,手托蓮座,栩栩如生。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二層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裝飾圖案。各層壁面中心置長方形淺佛龕,龕內有彩塑動物和八寶圖案,龕兩側為彩塑獸面,獸面口含流蘇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滿壁面。獸面怒目圓睜,獠牙外齜,威猛可怖。塔壁轉角處有寶珠火焰、雲托日月的彩塑圖案,這些造像及裝飾圖案,布滿整個塔身。在眾多的造像中,有身著法袍的羅漢,有拄杖倚立的老者和神態瀟灑的壯者。他們項掛瓔珞,腰系長帶,手執法器;有的伸臂,有的跳躍,動作自如,神態各異,充滿了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宗教色彩。西塔正東面第十二層佛龕內右上側,有西夏文。在第十層正東的平座上,放置著一個完整的綠色琉璃套獸。塔頂佛龕內置有一根六棱木質中心剎柱,直徑約30厘米,剎柱上有墨書西夏文題記和梵文字。雙塔建築綜合了中原佛塔傳統特點,又把繪畫和雕刻藝術結合起來,構成了兩座雄偉壯觀、絢麗多彩的藝術珍品。

修建過程

雙塔始建於何時,史料無記載,明萬曆年間修寧夏《萬曆朔方新志》卷首《寧夏鎮北路圖》中,在拜寺口就標有雙塔。根據塔剎發現的文物推測,雙塔於元代早期曾進行過裝修,修繕了塔剎,粉妝了壁面,但塔身未進行大的修理。新中國成立以後,經碳-14測定雙塔朽木,專家認為是西夏中晚期所建。
明清時期,銀川地區地震頻繁,特別是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發生一次八級以上地震,雙塔附近的建築、房屋均被震毀,可是雙塔卻仍傲然挺立於崇山峻岭之中,這充分體現了當時西夏建築業的高超技術。
1986年,國家組織力量對雙塔進行了加固維修,在維修西塔塔剎時,一密封空心穹室內置放著一批文物,有蒙古汗國銀幣大朝通寶”,元初“中統寶鈔”,絹質“彩繪佛畫”(唐卡)、“絹紙花”,木雕“上樂金剛雙身像”、“木花瓶”和銅佛像等。雙塔經維修後,於1988年被國家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