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哈

拉哈

拉哈是原始的混沌之海的支配者。《以賽亞書》有提及其名。另有三則傳說與Rahab有關,一是神創造天地時,命hab將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分開,他拒不從命,而被斬為兩截,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因此被強行分開,Rahab自然因抗拒神被打入地獄。後來,天使拉結爾之書失落時,為免人與惡魔為爭奪此書陷入大戰,神命Rahab找回此書,於是他從紅海海底找回呈繳,因此功得以復權。好景不常,Rahab 支持的埃及法老興兵追趕逃走的以色列人,神命Rahab分開紅海讓以色列人渡過, Rahab再度拒不從命,於是又被神給打回了地獄。

基本內容

拉哈

拉哈(Rahab)

原始的混沌之海的支配者。《以賽亞書》有提及其名。另有三則傳說與Rahab有關,一是神創造天地時,命hab將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分開,他拒不從命,而被斬為兩截,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因此被強行分開,Rahab自然因抗拒神被打入地獄。後來,天使拉結爾之書失落時,為免人與惡魔為爭奪此書陷入大戰,神命Rahab找回此書,於是他從紅海海底找回呈繳,因此功得以復權。好景不常,Rahab 支持的埃及法老興兵追趕逃走的以色列人,神命Rahab分開紅海讓以色列人渡過, Rahab再度拒不從命,於是又被神給打回了地獄。

拉哈(地名、城鎮名稱)

黑龍江省訥河市拉哈鎮。

拉哈鎮始建於1685年(康熙二十年),1952年經政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建制鎮。位於訥河市西南38公里,美麗富饒的嫩江東岸,是兩省(黑龍江、內蒙古)、四縣(甘南、富裕、訥河、莫旗)、三江(嫩江、龍門江、博榮江)交匯的富庶地區,京加鐵路、111國道貫穿全境,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全鎮總面積83.36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6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6萬人。駐有蜚聲中外的北方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博城糖業股份有限公司),齊市直屬22萬高壓供電局,齊鐵分局砂石廠,省北引工程管理所等10個外駐單位。

拉哈鎮所在地,清代稱“拉哈崗站”,中華民國時期稱“拉哈站”。“拉哈”,滿語,意為“淮頭魚”。清初,設定黑龍江將軍後,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從吉林烏拉通往黑龍江城(今黑河市愛輝鎮)設定驛站,“拉哈”是北路十個驛路之一,屬布特哈總管轄區內。清末,訥河設定民官後,隸屬訥河直隸廳管轄。中華民國時期,隸屬訥河縣第三區,並為區公所駐地。東北淪陷後,初設拉哈站區,1938年改設拉哈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拉哈區,1948年改為第八區,並為區政府駐地。1951年12月,設定拉哈鎮,由訥河縣直轄。1958年9月,改稱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為拉哈鎮公社。1984年恢復拉哈鎮名稱。

拉哈鎮歷來為訥河市西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西南部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商業發展,人煙稠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1年建立的紅光糖廠,是省內六大糖廠之一;地方工業有澱粉廠、第二農機修造廠、磚廠、醬菜廠等。由於紅磚質量好、產量高、銷量大,拉哈被譽為“磚城”。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3069萬元。全鎮總面積61平方公里,鎮郊有耕地2.4萬畝,主要種植蔬菜,盛產山東白菜和紫皮蒜。全鎮共轄6個街道和永遠、永富、保鄉、西城、回民、漁業、四季青、示範場等8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3.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萬人。鎮政府駐於鎮內。

拉哈鎮自然資源豐富,地下水儲量也極為豐富,水質好、含多種礦物質。地下非金屬礦產蘊有黃土、沙石等,礦體厚、儲量大,有較大的開採價值。郊區附近有5家磚廠,年產紅磚1億塊以上,素有“磚都”之稱。

拉哈鎮政通人和、經濟繁榮,近年來,拉哈鎮人民抓住機遇、解放思想、艱苦創業,區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長足發展,大力發展特色和綠色蔬菜為主的農業及畜牧業。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