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沙龍,押沙龍!

押沙龍,押沙龍!

《押沙龍,押沙龍!》(Absalom,Absalom!)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第九部長篇小說。是威廉·福克納最重要,也是最複雜、深奧,最具史詩風格的一部作品。它講述的是美國南方一個家庭從1860年到1910年左右所經歷的激烈的分崩離析的故事,深刻地表現了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種種衝突,觸及與人類境遇有關的諸多帶普遍性的問題。小說敘述方式獨特。書中各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帶著不同的主觀感情“解釋”過去,但共同體現出整部作品的悲劇格調。本書書名源自《聖經》典故,書中描述的親子之間的愛與恨、兄妹之間的曖昧感情等,具有《聖經》故事的色彩 。威廉·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故事來源

關於"押沙龍"的典故,這裡應作一交代。據《聖經·舊約》記載,押沙龍是古代以色列國大衛王的兒子,事見《撒母耳記 下》第十三到十八章,那裡說:"大衛的兒子押沙龍有一個美貌的妹妹,名叫他瑪。大衛的兒子愛她。暗嫩為他妹妹他瑪憂急成病。他瑪還是處女,暗嫩以為難向她行事……",後來暗嫩設法玷污了他瑪,又把她趕了出去。押沙龍知道後,一方面安慰妹妹,一方面伺機復仇。兩年後,他藉口讓暗嫩幫他剪羊毛,咐吩僕人將暗嫩殺死。大衛王起先非常傷心,漸漸地心情平靜下來,後來與押沙龍和解。但押沙龍設法籠絡人心,為陰謀叛亂作準備。

後來押沙龍叛亂。大衛王狼狽出逃,但逐漸穩住陣腳,兩軍展開激戰,叛軍大敗。押沙龍騎騾逃走。當騾子從一棵大橡樹下經過時,他的頭髮被濃密的樹枝纏住,身體懸掛在半空中,最終被人刺死。當大衛王得知押沙龍死訊時,他"就心裡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他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在英語中,"押沙龍"已成為"寵兒兼逆子"的代用語,猶如漢語中的"業障"。

內容梗概

其他版本的《押沙龍,押沙龍!》其他版本的《押沙龍,押沙龍!》

其他版本的《押沙龍,押沙龍!》(2張)

羅沙·科德菲爾德小姐是薩德本妻子艾倫之妹,比侄女朱迪思還小4歲,是見過薩德本的唯一倖存的人。1909年9月,年老的羅沙·科德菲爾德叫上準備到北方去上哈佛大學的昆丁·康普生,要告訴他薩德本家族的故事。薩德本本是莊園主,他的莊園叫"薩德本百里地",在縣西北角,現已破敗,其本人也於40多年前去世。昆丁回家後,其父康普生也給他講了薩德本家的故事,於是昆丁就拼湊成了一整個故事……

1833年6月的一個早晨,陌生人托馬斯·薩德本來到了傑弗生鎮。他從印第安酋長手中騙到一塊100平方英里的處女地就離開了。兩個月後,他帶著20個黑奴與一名法國建築師回來,成為當地最大的莊園主。艾倫·科德菲爾德嫁給了他。鎮上的上層人物也紛紛造訪他家,在那裡嬉遊無度。薩德本夫婦生下了兒子亨利和女兒朱迪思。亨利在大學裡認識了富家子弟查爾斯·邦。邦得到了艾倫的青睞,於是和朱迪思訂了婚。

南北戰爭爆發後,薩德本、亨利與邦加入聯軍。4年後,邦和亨利回鄉。然而亨利卻突然槍殺了邦,自己也不知所蹤。艾倫已死。羅沙搬來和朱迪思一起住。薩德本想要重振家業,向羅沙求婚。羅沙同意了。然而薩德本卻提出要羅沙為他生個兒子。羅沙覺得受辱,離開了薩德本。薩德本於是與沃許·瓊斯的外孫女同居。但當得知瓊斯小姐只為薩德本生了女兒,薩德本便對其無禮時。沃許一怒之下砍死了薩德本。

昆丁聽完父親的講述陪羅沙去薩德本庄園,他們見到了黑人女僕克呂泰涅斯特拉(薩德本與一黑人所生)、失蹤多年的亨利和查爾斯·邦的白痴孫子。之後昆丁就去上大學了。當年12月,羅沙叫救護車去接亨利。克呂泰涅斯特拉放火燒了莊園,只有那個白痴活了下來。羅沙不久病逝。一個月後昆丁得知了一切,與加拿大人施里夫·麥坎農討論了薩德本的故事。

原來薩德本的原配是西印度群島的富家女。但她有黑人血統。發現這點後,薩德本拋妻棄子到美國發展。邦來到百里地時薩德本起了疑心,懷疑這就是他的兒子,並告訴了亨利。亨利無法接受,就槍殺了邦,最終釀成了悲劇……

創作背景

從福克納一九三四年二月左右寫給他的出版者哈里森·史密斯的一封信里可以最早了解到他要寫這部小說的計畫與想法。福克納是這樣說的:“我覺得這部小說我開頭開得很順利。斯諾普斯和修女那兩本都被我擱到一邊了。我目前正在寫的這本將叫作《黑屋子》或類似的書名。它講的是一個家族或者家庭從一八六〇年到一九一〇年左右所經歷的多少可算是劇烈的分崩離析的故事,不過也並不像聽起來的那么沉重。小說的主要情節發生在內戰和戰爭剛結束的時期中,高潮是另一個發生在一九一〇年左右的情節,這個情節解釋清了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大致上,其主題是一個人蹂躪了土地,而土地反過來毀滅了這個人的家庭。《喧譁與騷動》中的昆丁·康普生講述故事,或者說由他把事情串連起來。他是主角,因此故事就不像是全然不足憑信的了。我用他,因為那時正是他為了妹妹而自殺的前夕,我利用他的怨恨,他把怨恨針對南方,以對南方和南方人的憎恨的形式出現,這就使故事更有深意,比一部歷史小說更有深度。你可以說,避免了寫穿襯裙與戴高頂禮帽的那個老套。我相信到秋天我準可以交稿”。當然,後來福克納放棄了《黑屋子》這個書名,而且他也沒能在一九三四年秋天完工。那年八月,他給哈里森·史密斯去信說:“我春天寫信時跟你說過到八月我會讓你知道小說進展的具體情況。我此刻能告訴你唯一的確切訊息是,我仍然不知道它何時可以寫成。我相信這本書還不夠成熟,也就是說還未到足月臨盆的時候。我常常得放下它去掙些小錢,不過我想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我寫倒是寫了一大堆,但只有一章還比較滿意;我現在考慮先把這本放一放,回過頭去再撿起《修女安魂曲》。此書不長,與《我彌留之際》差不多,而手頭的這本也許比《八月之光》還要長一些。順便告訴你,我已經想出了一個我喜歡的書名:《押沙龍,押沙龍!》。故事是講一個人出於驕傲想要個兒子,但兒子太多了,他們把他毀了……”

一九三五年二月,福克納收到史密斯與哈斯公司預付《押沙龍,押沙龍!》的稿費兩千元。在這之前,史密斯曾去福克納處瀏覽過他的手稿。但是直到這一年的三月三十日,福克納才寄出這部小說的第一章。六月底,出版社收到第二章。七月,收到第三章。八月,收到第四章。十月十五日,福克納在完成的第五章上標上日期。十二月,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里說:“原諒回信遲了,因為我此刻正在沒日沒夜地趕寫。這部小說相當好。我想再有一個月就能見到它竣工了。”但此時的福克納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十一月十日,他的小弟迪安在駕駛福克納送給他的瓦科飛機時失事身亡。福克納認為弟弟的死是他這做哥哥的一手造成的,因為正是他鼓勵迪安學飛行並且以自己的飛行愛好為弟弟樹立了榜樣。整整一夜,他幫助殯儀師把置放在浴缸里的弟弟屍體的臉弄得稍稍像樣些,以致福克納相信自己今後再也無法躺進一個浴缸洗澡了。他再次以威士忌澆愁。但他終於又振作起來,因為只有寫作才能給他帶來安慰。一九三六年一月三十一日,福克納終於寫完《押沙龍,押沙龍!》並在稿子上註明日期。此時,原來出版福克納作品的史密斯與哈斯出版公司因經濟困難已被蘭登書屋收買。是年十月二十六日,蘭登書屋出版《押沙龍,押沙龍!》,初版六千冊,另外印了三百本特別版。

作品評析

寫作手法

神話模式

《押沙龍,押沙龍!》是威廉·福克納鼎盛時期的作品,借用了神話典故並運用了多角度敘事、意識流的手法和技巧。書中的故事對應《聖經·舊約·撒母耳記》中的古老傳說,托馬斯·薩德本對應著大衛王,亨利則對應押沙龍,亨利槍殺查爾斯的情節與押沙龍為維護妹妹殺死同父異母的哥哥暗嫩相平行。

多角度敘述

書中的敘事者有四個,羅沙·科德菲爾德、康普生、昆丁以及昆丁的同學施里夫。前三個人物都在約克納帕塔法系列的其他小說中出現。四個敘事者都極力維護自己敘述的權威性,同時攻擊其他人的權威性,使得小說具有了復調的特徵。對於昆丁來說,薩德本即使是種族主義者,但更多方面是英雄。但施里夫卻認為,薩德本的種族主義是必須並且值得批判的。在羅沙·科德菲爾德小姐看來,托馬斯·薩德本是“惡魔”、“窮凶極惡的無賴和魔鬼”。而康普生看法卻客觀一點,並認為薩德本的一切,無論好與壞,都是他應得的。福克納的這種寫法,使得小說顯得撲朔迷離,錯綜複雜,讀者難以從其中簡單的歸納出一個確定的意義。

如《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中所指出的,這“是一部純屬解釋性的小說。幾個人物——羅沙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里夫——試圖解釋過去”。這幾個人物,老小姐也好、鄉紳律師也好。大學生也好,他們的表述方式都是繁複式的,而且各有其不同的繁複。他們所描述的人物的敘事方式也大多是繁複式的,也是各有自己的獨特方式,例如托馬斯·薩德本的模仿法庭用語。他們(講述者與被講述者)還都有一個通病——說話吞吞吐吐,欲說還休。是啊,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有時是不知就裡,有時是故意掩蓋底細。這就給閱讀者一種“神龍不見首尾”的感覺。但是精彩之處恰恰隱藏在這一段段冗長、繁縟、抽象、故作高深(書中有不少作者或作者讓自己筆底的人物生造——英文中叫“coinage”,亦即“自己造幣”——的詞語)的文字之間,時不時,像一道強烈的電光從烏雲的裂隙間顯現。在讀《押沙龍,押沙龍!》時,像是在聆聽韓德爾、巴赫等大師的一首多聲部的“康塔塔”(Cantata)。在此起彼伏或驚懼或哀嘆或仇恨的男女各種聲音的“耶穌死了”、“啊,他死了”、“他被釘上十字架”、“有人背叛了他”之間,自有一股隱藏的張力在那裡流動。

《押沙龍,押沙龍!》中的敘述者都是不可靠的敘述者。羅莎、康普生先生、昆丁、施里夫是作品中的四個敘述人。他們在年齡、性別、經歷、出身、教養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對事物的看法往往不一致,造成對同一事件的諸多分歧。在這些影響敘述人敘述的因素中,最核心的也即造成各敘述人之間最大差異的是敘述人與舊南方的關係。作品中的薩德本故事是舊南方故事的象徵。它既象徵了舊南方的勇敢、浪漫、傳奇,也象徵了舊南方的罪惡、野蠻和對人性的摧殘。各敘述人與其說是在講述薩德本的傳奇故事,莫如說是在表達自己對舊南方的態度。敘述人與舊南方的關係,對舊南方的態度便成為左右敘事的關鍵因素。四個敘述人與舊南方的關係,按親密程度由近及遠依次排列為:羅莎、康普生先生、昆丁、施里夫。羅莎是所謂的“南方淑女”,她是南方繁榮與罪惡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更是南方舊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品,在禮教、傳統、父權的壓制下孤苦一生。她心中滿懷憤恨,不惜把南方惡魔化,一如她口中的惡魔化人物薩德本。康普生先生是將老南方浪漫化、傳奇化。他沒有趕上南方的浪漫傳奇時代,因此只能在舊南方的傳奇故事中緬懷過去。昆丁是最複雜、最深刻的敘述人。作者寫道:“他(昆丁)此刻像是在諦聽兩個各不相關的昆丁在交談——一個是正準備上哈佛大學的昆丁#康普生——,還有另一個昆丁#康普生,他年紀太輕還沒有資格當鬼魂,但儘管如此還是得當,因為他和她(羅莎)一樣,也是在這南方腹地出生並長大的。這充分說明了昆丁對舊南方態度的矛盾性。他怨恨南方,但他又是舊南方的一部分,或者說舊南方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始終在對舊南方既愛又恨的矛盾中掙扎,他的敘述便是愛與恨的融合物。施里夫是南方的看客。他的加拿大人身份(既非南方人也非北方人)使他能站在一個較為客觀的立場上審視南方人和南方故事。但也正是這種客觀的地理距離造成了他與南方的疏離,他對南方的闡釋終究是施里夫式的南方,而非現實的南方。

文字

翻開這本書,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團棼絲,這一句話就幾乎有十行,而且作者在使用標點上極其吝嗇。所寫的內容是悶熱的長夏下午,兩個人相對枯坐的情景。這個句子卻是起來了令人昏昏欲睡、難以支撐的效果,而這也正是作者的目的。他給予讀者一種特殊的歷史感、沉重感與窒息感。對於福克納一定要用這樣糾結的問題的原因,批評家沃倫·貝克認為:“不是為了要達到客觀現實主義,而是為了展示主題。這種展示,由於使用了極為豐富和有力的語言,被提升到了想像境界的最高峰。”福克納認為只有用特定的複雜形式,他才能如他所想地表現他心中的那個世界。

主題

在《押沙龍,押沙龍!》中,福克納通過約克納帕塔法縣又一個家族,薩德本家族的興起與衰落,表現了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種種衝突。這裡寫的是一個窮小子白手起家的歷史,與別的世家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家庭衰落中,種族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此書與福克納別的作品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押沙龍,押沙龍!》一書,比同時代許多作家的作品,比福克納的其他作品,更深人地觸及與探討了美國南方歷史罪責與無辜者所受到的痛苦的問題。它歸結到人與人之間應平等相待,不然,受到報應的仍是有罪者自身以及有關後代。這是美國南方的問題,也是與人類境遇有關的帶普遍性的問題。

書中刻畫托馬斯·薩德本的形象異常鮮明。他在社會貧富不均的刺激下樹立了一個遠大的志向。可惜他想這樣做的時間太晚了一些,一直成為一個時代錯誤、時代悲劇,因為歷史這本書已經翻過了畜奴制、莊園主經濟這一頁。也就是說,他錯就錯在:在一個錯誤的時代做一個錯誤的夢。評論家認為,福克納在這本書里所刻畫出的,不僅僅是美國南方某個特定時期的失敗了的英雄,而且也帶有普遍意義。從薩德本身上,同樣可以看到現代美國同樣類型失敗英雄(比方說尼克森)的影子。

但是,儘管處理的是歷史題材,《押沙龍,押沙龍!》卻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歷史小說或社會小說。它無意忠實地再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更不是借用熱鬧的歷史背景來烘托映襯的“古裝情節劇”。福克納自己表白過,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關心的應該是“人的心靈與他自己相衝突的問題,......因為只有這一點才能製造出優秀的作品,因為只有這個才值得寫,值得為之痛苦與流汗”。福克納的這部小說涉及人的罪責與懲罰、贖罪的問題,涉及人的自己都難以擺脫的境遇以及人的悲劇命運的問題這一切都具有普遍性。

在小說中,福克納深刻揭示了人性扭曲的社會原因。在一幅幅充滿暴力和亂倫的醜惡畫面下,他深刻地解釋了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種種衝突,並嘗試“按照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念去表現自然、社會和歷史,建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而建立這種理想的目的就是作者通過該篇小說的創作能夠喚起人們對美德的渴望。另外,這種渴望還賦予他的作品以時代精神——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簡介

《押沙龍,押沙龍!》是福克納最重要,也是最複雜、深奧,最具史詩風格的一部作品。它講述的是美國南方一個家庭從1860年到1910年左右所經歷的激烈的分崩離析的故事,深刻地表現了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種種衝突,觸及與人類境遇有關的諸多帶普遍性的問題。小說敘述方式獨特;書中各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帶著不同的主觀感情“解釋”過去,但共同體現出整部作品的悲劇格調。

本書書名源自《聖經》典故,書中描述的親子之間的愛與恨、兄妹之間的曖昧感情等,具有《聖經》故事的色彩。

作者簡介

威廉·福克納(Willian Faulkner 1897~1962),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出生於沒落地主家

威廉.福克納威廉.福克納

威廉.福克納(6張)

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加拿大空軍中服役,戰後曾在大學肄業一年,1925年後專門從事創作。他被西方文學界視作"現代的經典作家",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故事發生在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被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部世系主要寫該縣及傑弗生鎮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干家庭幾代人的故事。小說時間從獨立戰爭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場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現,實為一部多卷體的美國南方社會變遷的歷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寫傑弗生鎮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沒落及成員的精神狀態和生活遭遇的《喧譁與騷動》(又譯《聲音與瘋狂》1929);寫安斯・本德侖偕兒子運送妻子靈柩回傑弗生安葬途中經歷種種磨難的《我彌留之際》(1930);寫孤兒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種族偏見的播弄、虐待下悲慘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寫一個有罪孽的莊園主薩德本及其子女和莊園的毀滅性結局的《押沙龍,押沙龍!》(1936);寫新興資產階級弗萊姆・斯諾普斯的冷酷無情及其必然結局的《斯諾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鎮》1957,《大宅》1959)等。福克納在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目錄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CHRONOLOGY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