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囂與騷動》

《喧囂與騷動》

s,也出現在福克納其他一些小說內),對約克納帕塔法郡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 約克納帕塔法是福克納作品的標誌,是文學史上有名的虛構地點之一。 福克納曾說,“這是一個美麗而悲慘的姑娘的故事”,凱蒂實為小說的中心人物。

《喧囂與騷動》《喧譁與騷動》
《喧譁與騷動》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費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歡的小說。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老康普生遊手好閒、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殺。次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子班吉則是個白痴,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小兒的智慧型。整部小說由四部分組成,各部分敘述者不同,所以又被稱為:“班吉部分”、“昆丁部分”、“傑生部分”和“迪爾西部分”。《喧譁與騷動》作為一部複線結構的純意識流小說,是廣受好評的現代文學經典。

作者簡介

《喧囂與騷動》威廉·福克納
威廉·福克納(WilliamFaulknerl897-1962),出身名門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納。支配這個家族想像力的是福克納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納上校。他既是種植園主,又是軍人作家政治家。他還是經營鐵路企業家,他修的鐵路是當地惟一的鐵路。牛津小鎮留下老上校鮮明的痕跡。老上校死後,墳頭矗立著一座8英尺高的義大利大理石雕像。講老上校的傳奇故事成為人人參與的一項儀式。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福克納在密西西比州北部是個很有名的歷史人物,在當年南部邦聯軍內任上校,修建過一條鐵路,州內一個鎮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納來命名。他還著有幾本小說和其他一些作品,這種文學傳統一直在家中傳承了下來。福克納作品中的“約翰·薩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礎上創作而來。

福克納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說作家,出版過一系列的犯罪小說《馬棄兵》 (Knight’sGambit),主角為律師加文·施蒂芬斯(GavinStevens,也出現在福克納其他一些小說內),對約克納帕塔法郡的人情世故了如指掌。福克納的很多小說都設在這個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郡(YoknapatawphaCounty)中,原型是他故鄉所在的拉斐特郡(Lafayette)。約克納帕塔法是福克納作品的標誌,是文學史上有名的虛構地點之一。他在牛津(密西西比州)的故居也改成了博物館,由密西西比大學管理。

後來他搬到好萊塢,開始了編劇的生涯,為《夜長夢多》 (TheBigSleep,1946)和海明威《猶有似無》 (ToHaveandHaveNot)改編電影劇本,導演都是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福克納和霍克斯的秘書梅塔·卡彭特還有一段戀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福克納在加拿大空軍中服役,戰後曾在大學肄業一年,1925年後專門從事創作。他被西方文學界視作“現代的經典作家”。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故事發生在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被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部世系主要寫該縣及傑弗遜鎮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干家庭幾代人的故事。時間從獨立戰爭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場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現,實為一部多卷體的美國南方社會變遷的歷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寫傑弗遜鎮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沒落及成員的精神狀態和生活遭遇的《聲音與瘋狂》(又譯《喧譁與騷動》1929);寫安斯·本德侖偕兒子運送妻子靈柩回傑弗遜安葬途中經歷種種磨難的《我彌留之際》 (1930);寫孤兒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種族偏見的播弄、虐待下悲慘死去的《八月之光》 (1932);寫一個有罪孽的莊園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莊園的毀滅性結局的《押沙龍,押沙龍》(1936);寫新興資產階級弗萊姆·斯諾普斯的冷酷無情及其必然結局的《斯諾普斯三部曲》 (《村子》1940,《小鎮》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納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內容梗概

《喧囂與騷動》李文俊譯《喧譁與騷動》
《喧譁與騷動》是福克納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費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歡的小說。小說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老康普生遊手好閒、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殺。次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子班吉則是個白痴,三十三歲時只有三歲小兒的智慧型。

本書通過這三個兒子的內心獨白,圍繞凱蒂的墮落展開,最後則由黑人女傭迪爾西對前三部分的“有限視角”作一補充,歸結全書。小說大量運用多視角敘述方法及意識流手法,是意識流小說乃至整個現代派小說的經典名著。福克納採用“複合式”意識流的表現手法,通過不同性格、不同遭際、不同品質的人物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的意識流動來敘述同一個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種意識複合流動的效果。其中雖有部分重複,卻毫無雷同之感,原因在於作者描寫的重心不在凱蒂母女墮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該事件在不同人的內心產生的影響及其導致的心靈變化。故事化為三個人物意識流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把讀者引入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小說未按時序展開敘述,需要讀者在閱讀中參與創造,把事件的全過程拼裝完整,這說明表面顛倒混亂的時序下發生的故事有著內在的秩序。

作品的敘述角度是由內向外的,敘述者頭腦思緒的不斷變化成為作品內容延展的主線。文中跳躍變幻的思緒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採用諸如變換字型、口氣、稱謂等手段,需要讀者細心辨別。

作品解析

《喧囂與騷動》李文俊譯《喧譁與騷動》
長篇小說《喧譁與騷動》是福克納本人最鍾愛的作品,也是首次全面體現作家的思想傾向和純熟技巧的作品。作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的扛鼎之作,是備受推崇的南方文學傑作;作為一部複線結構的純意識流小說,是廣受好評的現代文學經典。

書名出典於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主人公麥克白的著名獨白:“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一天接著一天地躡步前進,直到最後一秒鐘的時間;我們所有的昨天,不過替傻子們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滅了吧,熄滅了吧,短促的燭光!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的確,小說從內容到形式都體現了這種痴人說夢式的喧囂和混亂,體現了美國南方沒落世家中人生的無意義和深刻的精神危機。

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年、約克納帕塔法縣傑斐遜鎮一個姓康普生的南方世家。這個家族曾經顯赫一時,祖上出過州長和將軍,廣有田地,黑奴成群。但是南北戰爭之後,家族漸趨沒落,只餘下一幢破敗的家宅以及一戶黑人傭人,連長子上大學、女兒辦婚宴也要賣了最後的田地才能應付。一家之長康普生先生只知道緬懷過去,發表空論,成天借酒澆愁,致使開辦的律師事務所一敗塗地,最後酒精中毒而死。康普生太太念念不忘自己的南方閨秀身份,她精神抑鬱、無病呻吟、自私乖僻,極度地以自我為中心。長子昆丁生性懦弱、多愁善感,懷著對妹妹的病態之愛,19歲時在哈佛大學投河自盡。女兒凱蒂富於生命力,性格開放,由於未婚先孕,便與一位銀行家結婚以掩人耳目,被丈夫發覺後攆回娘家,卻又不為思想保守的家庭所容,只好將私生女小昆丁寄養在父母家裡,漂泊異鄉以出賣色相為生。次子傑生沒有享受到分毫遺產,中學畢業後便做了辦事員,進銀行工作的美夢也因姐姐的離婚醜聞而歸於破滅,他自私自利,冷酷無情,愛錢如命,用種種手段敲詐凱蒂,虐待小昆丁,侵吞凱蒂寄給小昆丁的生活費。小兒子班吉純潔善良,可惜是個白痴,33歲卻只有一個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因為試圖強姦鄰居女孩,被做了閹割手術。小昆丁在冷漠無望的環境中長大,17歲時偷了舅舅傑生的不義之財,跟一個劣跡斑斑的流浪藝人私奔。家庭中唯一的亮色來自黑人女傭迪爾西,她是康普生太太出嫁時帶過來的家奴,多年來一直忠心耿耿,不僅擔負起家務重任,還一直保護著班吉、凱蒂、小昆丁等人免受傑生的傷害。

閱讀導引

《喧囂與騷動》《福克納文集》
整部小說由四部分組成,各部分敘述者不同,所以又被稱為:“班吉部分”、“昆丁部分”、“傑生部分”和“迪爾西部分”。

第一部分是“班吉部分”,正式標題為“1928年4月7日”。這一天是班吉的33歲生日,迪爾西的小外孫帶他到外面去玩。這一天的見聞與回憶,構成此部分的主要內容。由於班吉沒有時間觀念,過去與現在了無界限,所以他的意識流狂雜混亂,成為一個典型的“愚人所講的故事”。在他回憶的15個場景和幾十個斷片中,能夠依稀拼湊出童年的聖誕節、凱蒂的婚禮、祖母的去世、父親的去世、昆丁的自殺等家族重要事件。在班吉的世界裡,姐姐凱蒂處於不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因為凱蒂真正地關心他、呵護他,所以他依賴凱蒂、崇拜凱蒂,為凱蒂的失身而痛哭,為凱蒂的出走而難過。

第二部分是“昆丁部分”,標題為“1910年6月2日”。這是昆丁自殺的那一天。清早,在哈佛的寢室里,他被手錶的滴答聲弄醒。在砸碎手錶、打好行李、寫好遺書之後,他乘電車橫穿波士頓。這一天他遭遇很多事——購買自沉用的熨斗、被誤認為誘拐犯而遭逮捕、被朋友保釋、與朋友打架,不過主宰他思想的,是對妹妹凱蒂的耿耿於懷。他回憶起與凱蒂丈夫和情人的兩次不愉快的會面,心緒複雜。昆丁對凱蒂充滿一種不正常的愛憐,既為凱蒂的有辱門風而憤怒,又因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沮喪。到晚上,昆丁投水自盡。因為昆丁處於高度亢奮狀態,所以他的內心獨白時而緊張,時而渙散。作為大學生所具有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哲理性體悟,與精神恍惚狀態的夢囈和種種潛意識活動一道,構成一股複雜的意識流。

第三部分是“傑生部分”,標題為“1928年4月6日”。這是傑生暴跳如雷的一天,種種不如意接踵而至,包括小昆丁逃學並且與流浪藝人交往;凱蒂來信問及寄給小昆丁的錢;收到情婦來信;還有錯過了在股票上賺錢的機會。傑生痛楚地回憶著家人是如何對不起自己,他對凱蒂母女充滿著怨毒心理。在飯桌上,他冷酷地暗示母親,應該把班吉送進瘋人院、把小昆丁送進妓院。傑生雖然工於心計、富於邏輯,但同時他又是偏執狂和虐待狂,經常發作頭痛病,這使他的敘述也有混亂的一面,特別是其自我表白和辯解,反而使他的扭曲心態暴露無遺。

第四部分是“迪爾西部分”,標題為“1928年4月8日”,改用第三人稱敘述。這天是復活節,早晨,傑生髮現小昆丁偷了他的7000元存款逃跑了,於是氣急敗壞地報警。但因為這些錢的大部分是他剋扣的凱蒂寄給小昆丁的生活費,無法向警察解釋錢款來源,因此只能自己四處找尋,怎奈毫無結果。女傭迪爾西忙完家務,帶著家人和班吉去黑人禮拜堂做了復活節禮拜。這一部分採用傳統的敘事角度,補充了前三部分沒有交代清楚的情節。迪爾西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目睹了康普生家族的興衰。同時,她的忠誠、仁愛與忍耐,與前三個敘述者的病態性格形成鮮明對照。

作品特點

《喧囂與騷動》《喧譁與騷動》
《喧譁與騷動》通過康普生一家的沒落,為南方傳統和貴族精神譜寫了一曲輓歌。“南方騎士”昆丁對老南方傳統戀戀不捨,不過,他雖然保留了貴族式的驕傲,卻缺乏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最終以自殺的方式逃避現實。傑生順應潮流,完全拋棄了貴族價值體系,卻同時喪失了人性,那種資產者的實利主義和市儈精神,殘忍、自私得令人髮指。班吉的思想純真得像一面鏡子,但是沒有思考的能力,只不過是一個無法自理的善良的白痴。凱蒂曾經天真活潑,充滿活力,然而後來失足墮落,徹底摧毀了南方淑女形象。一家人的手足相殘,更是破壞了南方重視家庭與親情的傳統。在福克納筆下,老南方已經徹底解體,新南方卻又異化充斥,在絕望之中,唯有正直、善良、樂觀的勞動者迪爾西,體現出人性復活的人道主義理想,那也正是南方的希望所在。

《喧譁與騷動》顛覆了平鋪直敘的傳統敘事模式,其藝術風格的創新一直為人所稱道。

小說構思巧妙,結構奇特。福克納曾說,“這是一個美麗而悲慘的姑娘的故事”,凱蒂實為小說的中心人物。作者打破了傳統小說的處理方式,通過其他人物對主人公的看法與回憶,塑造出更為飽滿和立體的人物形象。福克納相信:“間接敘述能更加飽含激情;最高明的辦法,莫若表現樹枝的姿態與陰影,而讓心靈去創造那棵樹。”作品從四個不同的側面,展現出凱蒂的“姿態與陰影”,並給了讀者充分的想像空間來“創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這種從不同人物視角講述同一個故事的手法,也叫“對位式結構”。

在小說中,福克納純熟地運用了意識流手法。作品除了第四部分運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外,其他三部分皆採用第一人稱“我”的敘事方法。三兄弟的意識流活動各有特色,不僅能夠體現白痴、精神崩潰者、偏執狂與虐待狂不同的心理狀態和語言特色,更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探索他們的意識與潛意識動機,藉此塑造人物性格。福克納對意識流手法的運用,堪與愛爾蘭意識流大師喬伊斯媲美。

從敘事角度看,小說時空倒置,寓意深刻。全書四部分的敘述時間分別為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不僅如此,人物在內心獨白中不斷陷入回憶,而且回憶中還有回憶,班吉部分中由現在返回過去的時空切換大約有100次,昆丁部分大約有200次。在此,時序的顛倒有著深刻的含義。書中的人物覺得時間是一種與人為敵的力量,他們始終在與時間搏鬥,這種搏鬥體現了康普生家族無力抗拒歷史進程的悲劇。薩特曾經指出《喧譁與騷動》是一本關於時間的書,福克納對時間的處理方式體現了南方文化的“回憶”特質,即對現實的失望、以及從昔日舊夢中覓得安慰的期望。此外,作品吸引讀者去尋找敘述線索、重建時間順序,客觀上也提高了讀者的參與程度、加強了小說的效果。

福克納經常使作品的故事、人物、結構與人們熟知的某一典故大體平行,使作品在神話原型這一參照系前得以突破具體內容的限制,從而獲得一種超越時空的意義。在《喧譁與騷動》中,故事和結構以基督受難周為原型。1928年的三個日期,恰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難日、復活節前和復活節;1910年昆丁自殺的那個日期,又恰是“聖體節”的第八天。作品與原型既有對應關係、也有反諷關係。比如,復活節前夕是基督下界拯救人類的日子,可憐的班吉正需要拯救;復活節那天小昆丁的出走,與基督臨死留下的箴言“你們要彼此相愛”形成鮮明對立;聖體節是供奉耶穌聖體的節日,昆丁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當作耶穌、設法對妹妹的墮落進行救贖,但是他所能奉獻的,不過是自己凡人的生命;小說結尾黑人教堂里復活節禮拜的場景,也與主題相呼應,頗為耐人尋味。

最後,小說的語言別具一格。福克納的文體風格植根於南方文學傳統——演說體散文,並善於運用南方方言,儘管這種口語風格有時不符合書面語的嚴謹規則,但是生動形象。福克納小說中的句子也不同凡響,似乎作者要把一切都塞進一個句子中去,所以疊床架屋、宛若迷宮,無法進行傳統的語法分析。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