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觥

折觥

折觥,國寶重器之一,1976年陝西扶風莊白出土。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後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的頭端呈昂的獸形,長有兩隻巨大曲角,兩角之間夾飾一個獸面,從頭頂處開始在蓋脊正中延伸一條扉棱直到尾部。蓋的頸部以下,裝飾有一個饕餮紋面,在饕餮的頭端加鑄了兩隻立體的獸耳,為典型的西周早期折觥。現藏於中國陝西省周原博物館。

簡介

折觥折觥
分類:青銅器

年代:

折觥,1976年陝西扶風莊白出土。這件西周早期折觥,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寬11.8厘米,口橫7厘米,重9100克。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後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蓋的頭端呈昂起的獸形,高鼻鼓目,兩齒外露,長有兩隻巨大曲角,兩角之間夾飾一個獸面,從頭頂處開始在蓋脊正中延伸一條扉棱直到尾部,頸部這段的扉棱做龍形,兩側各飾一條卷尾顧首的。蓋的頸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裝飾有一個饕餮紋面,在饕餮的頭端加鑄了兩隻立體的獸耳。
器身曲口寬流,鼓腹,每邊的中線和邊角都飾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組成幾組饕餮紋面,顯得莊重大方。紋飾通體分為三層,以獸面紋、夔紋為主紋,雲雷紋為地紋。其間配以象、蛇、鴞、蟬等動物,形態逼真。觥體後部有一鋬手,採用雕塑手法,上部做成龍角獸首,中部為鷙鳥,下為垂卷的象鼻,兩側還有突出的象牙。工藝非常精緻,圈足扉棱間飾回顧式龍紋。器底可見明顯的對角線交叉的范痕。蓋部銘文鑄在蓋內,器身上的銘文鑄在內底部。器、蓋同銘,惟有行款稍異,總計六行四十字。1976年12月陝西扶風縣莊白村一號西周青銅器窯藏出土,陝西省周原博物館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