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蔣援華

抗蔣援華

"抗蔣援華"是朝鮮早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初期就提出過一個口號。東北解放戰爭時期,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朝鮮政府,在朝鮮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的困難情況下,對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乃至整箇中國解放戰爭進行了大量無私的支援,朝鮮北部成為我軍的一個可靠的後方。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很多人知道“抗美援朝”中國支援朝鮮,卻不知道朝鮮還支援過中國東北解放戰爭。2013年出版的《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一書首次系統披露了這段感人的中朝友誼史。

簡介

"抗蔣援華"是朝鮮早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初期就提出過一個口號。東北解放戰爭時期,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以及朝鮮人民軍和廣大朝鮮人民,在朝鮮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的困難情況下,對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乃至整箇中國解放戰爭進行了大量無私的支援,朝鮮北部成為我軍的一個可靠的後方。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

很多人知道“抗美援朝”中國支援朝鮮,卻不知道朝鮮還支援過中國東北解放戰爭。2013年出版的《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一書首次系統披露了這段感人的中朝友誼史。

歷史背景

1946年初,國民黨依仗美帝國主義扶持,靠兵多、裝備精良,向我東北步步逼近。當時,我軍還沒有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民眾工作未全面展開,地方政權還未建立,由於一些偽軍營、土匪、兵痞、流氓混入我部隊,當國民黨反動派大舉進攻時,他們乘機蠢動,有四五萬人叛變或逃跑,有的還殘殺了我軍派入的幹部和民眾。敦化縣保全隊八個大隊中有七個半叛變。當時李運昌所率的隊伍有四萬多人,從錦州撤退到達熱河時,隊伍所剩不過5000人。據統計,在合江、牡丹江、松江、龍江、嫩江省叛變的達3.36萬多人,被害幹部有154人。

北滿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有2/3以上的縣城掌握在國民黨反動派手裡。與此同時,蘇聯依照其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規定,將東北行政主權交給了國民黨,迫使我軍撤出瀋陽、長春等大城市。國民黨很快占領了錦州、瀋陽、長春、悔河口、吉林、蚊河等大片土地,隔斷了東、南滿和南、北滿的聯繫,我軍還先後放棄了安東(丹東)、通化等地.處境十分困難;南滿的傷病號和家屬以及後勤人員無處撤離.1946年國民黨占領了中長鐵路瀋陽至長春的主要幹線後,東北的糧食、煤炭,大連的食鹽、布匹和其他工業品包括醫藥、醫療器械以及工業原料都無法運輸、供應而陷於困境.對後勤補給帶來了嚴重困難。

東北地區東鄰朝鮮,從丹東到圖們,兩國邊境長達800多公里,水路交通緊密相連。在東北交通要道被阻隔的極其困難的形勢下,朝鮮北部則是溝通南滿、北滿、關內與關外的走廊。利用友好鄰邦這樣的地理條件,對於取得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東北局提出了借道朝鮮北部,開闢水陸運輸通道,解決物資轉運、人員往來及物資交流的構想。經過和朝鮮方面交涉,很快得到朝鮮方面的慷慨支持。

精神援助

林彪在東北戰場林彪在東北戰場

《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記錄金日成同志關於支援中國解放戰爭的講話和重要指示多達76處。

其中主要有:

①、1947年1月2日,金日成同志在會見中國特使王一知時說:“我國人民需要再次勒緊腰帶,堅持到底,把從敵人手中繳獲的物資,包括我們國內生產的一切戰略物資全部送到中國東北。”

②、金日成回憶錄《與世紀同行》中寫到:“1947年夏天,我下達了緊急命令,命所有製鞋廠立即停止其他一切鞋類的生產,馬上專門生產供給中國戰友的軍鞋。”

③、1945年11月在敵人對中國安東市狂轟亂炸連續不斷的情況下,金日成同志毅然決定冒著生命危險秘密跨過鴨綠江到安東與當時坐鎮主持黨政軍工作的蕭華同志研究對策,並且斬釘截鐵的說:“哪怕形勢再危險,再困難,也要幫助中國同志。”

④、金日成同志在與平壤學院院長、北韓保全局長、北韓檢查所所長談話中指示說:“雖然我們的條件也很緊張,但是我們要儘量克服,幫助中共和中國人民。”

⑤、金日成同志在堅持送10萬支武器給東北民主聯軍時說:“現在我們把中國革命當成我們朝鮮革命面臨的最重要任務,從繳獲的物資中我們只留下極少量,然後儘量送給中國人。現在我們拿到的火藥、導火索、雷管和布匹、鹽、醫藥品等軍需物資全部送給中國東北地區。”

⑥、1946年11月7日東北韓臨時人民委員會秘書長向金日成同志提交有關中國東北問題協定草案時,他說:“無論身處如何逆境,我們都要堅決支援中共和中國人民。”

⑦、金日成同志在1949年2月接見東北民主聯軍中的朝鮮師164師師長王效明時說:“支援中國革命到底,這是我們始終如一的立場,我們幫助中國一定要幫到底。”

⑧、金日成同志在1952年5月12日視察朝鮮人民軍時說:“朝鮮青年幾乎參加了解放中國的各大戰役。在解放中國東北的戰鬥中,有很多朝鮮青年用肉體擋住了敵人的火力。”

書中錄用中國領導人關於朝鮮支援中國解放戰爭的講話等共11處。其中主要有:

①、毛澤東主席在與金日成首相談話時說道:“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

②、1958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平壤發表講話中說:“過去在中國人民歷次革命戰爭期間和抗日戰爭期間,朝鮮人民的優秀兒女都曾經不惜犧牲生命支援中國人民。”

③、1963年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訪問朝鮮時講話:“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在中國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年代裡,無數朝鮮革命者英勇地參加了我們的鬥爭,同中國革命者一道,拋頭顱、灑熱血,表現了最崇高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

物資援助

1947年陳雲與蕭勁光在臨江合影1947年陳雲與蕭勁光在臨江合影

1、朝鮮對東北民主聯軍最大的一次武器支援,是東北局派陳雲蕭勁光到朝鮮請求朝鮮同志提供武器支援。這次朝鮮支援東北民主聯軍10萬支武器。

2、朝鮮從南陽援助武器裝備的運輸工作持續了一個月左右。除了南陽軍火庫里存放的武器彈藥外,朝鮮方面還從全國各地蒐集了大量的日本武器彈藥,包括82炮、60炮、山炮、野炮、高射炮、高射機槍、反坦克槍、輕機槍、三八馬槍、三八步槍、手槍、望遠鏡和地雷等。一輛輛裝滿武器裝備的卡車從武器庫開往南陽火車站,轉裝到軍火專列上。安全運過圖們江,陸續運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有力地支援了中國東北解放戰爭。

3、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不僅東北民主聯軍從朝鮮獲得了大量的武器和軍事物資,華東局也派人到朝鮮採購了大量的作戰物資。1946年,山東我軍通過辦事處在朝鮮買到300噸炸藥,300萬支雷管和120萬米導火索。1947年春,山東我軍又派黃友年通過辦事處買到20噸炸藥、200噸硝酸、100噸丙酮、15萬雙膠鞋。這些物資對支援山東乃至華東解放戰爭發揮了很大作用。

4、在三年東北解放戰爭中,朝鮮到底支援了我們多少武器彈藥很難準確計算,只能從當年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首席代表朱理治給中央的報告中略見一斑:“第一批是我委託金日成同志要的12個車皮,第二批是劉亞樓來要的24個車皮,第三批是朱瑞要的110個車皮,這些都是金日成同志親自組織,無代價地幫助我們裝運的。這次又是600~800個車皮。”

5、朱理治同志在東北解放戰爭即將結束時,寫給中共中央的《兩年來對朝鮮外交工作總結及今後任務》中,綜合統計為“融合總部及南滿來的同志向北韓索取和購買的作戰物資,先後從北韓獲得了2000多車皮武器彈藥。”

6、當時東北民主聯軍非常缺少藥品,姜信泰和唐天際怕給金日成將軍添太多麻煩沒提藥品的事,但金日成將軍想到了,而且一下子解決了一車皮的藥品,這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

7、5月23日,鄭斗煥接到通知,有關部門想辦法接到了1000匹質量好的軍裝布料(這1000匹布料可以做一萬套軍裝),還有1000套成品軍裝和大批藥品。金日成同志親自在運往中國延吉的布匹、軍裝和藥品清單上籤字。

8、當時東北民主聯軍展開“夏季攻勢,”在泥濘的雨水中行軍需要一批水襪子(朝鮮特產,與雨靴類似),民主聯軍派王效明到平壤向金日成將軍求援。訂做了兩萬五千雙水襪子。其原材料(膠皮料子)是我們設法運到平壤的,最後由吉林省貿易局駐平壤南浦辦事處處長黃炳勛妥當辦理的。

9、抗戰勝利初期,中共牡丹江地區朝鮮工作委員會的機關報《人民新報》辦報條件很差,嚴重缺少紙張及其它印刷材料。身在朝鮮的金日成將軍得知後,出於對《人民新報》報社的關心,贈送給報社20噸紙張,還有朝文鉛字和部分銅鋅板,保證了報紙的順利出版。

10、1947年10月—11月,國民黨部隊炸毀了安東和通化兩座城市的供電設施,城市供電發生困難。這時,朝鮮對安東和通化提供了電力支援,直接從朝鮮供電,保障城市人民民眾的生活和工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使用朝鮮電源大約一年時間,直至兩個發電廠於1948年5月恢復供電。

11、整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我方與朝方之間的貿易總額曾經有一個統計數字:我方對朝鮮貿易輸出品總額(折合東北流通卷)24684萬元,輸入品總額36526萬元。其中僅山東等地1947年春夏就在朝鮮先後購買了420噸水泥、120萬米銅線、300萬個鐵釘、100噸鉛錫、200噸硝酸、15萬雙膠鞋。

“借道”援助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三下江南四保臨江

從《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一書中明顯可以看出,在當時那段戰爭的艱苦歲月里,金日成將軍和朝鮮人民將自己的國土無條件奉獻給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使用,使之成為中國東北的大後方。危機時刻,黨政機關、醫院、印刷廠、廣播電台、兵工廠、軍事學校、物資裝備,糧食等都轉移到朝鮮境內或經過朝鮮轉移到其它安全地方。

1、1946年通化市縣政府(合署辦公)人員和物資轉移到朝鮮楚山。同時撤到朝鮮楚山的還有通化醫院。

2、通化廣播電台撤到朝鮮中江。

3、後方司令部直屬供給處也就是瀋陽造幣廠近300人及造幣所需要的所有設備,於1946年8月9日過鴨綠江大橋開到朝鮮滿浦。8月下旬經朝鮮邊境城市南陽進入中國圖們。

4、1947年千名八路軍部隊借道朝鮮去南滿。

5、“一保臨江”戰役開始,由於敵人重兵壓境,臨江縣黨政機關向朝鮮疏散。

6、1946年11月,國民黨部隊占領通化後,鴨綠江畔的輯安縣黨政機關開始了戰略轉移。撤退到朝鮮滿浦的有:

①、縣黨政機關各部門。

②、通化派往輯安參加土改的教導團。

③、輯安兵工廠。設備68台,職工300餘人。

④、遼東省貿稅管理局。

⑤、野戰醫院。

⑥、李紅光支隊後勤部。

⑦、大眾合作社系統,包括商店、糧站、公營製造廠等。

⑧、縣醫院等其他單位。

7、1946年新中國空軍的搖籃—通化航校借道朝鮮轉運飛機28架。

8、中共中央東北局確定將朝鮮作為東北解放戰爭隱蔽的後方時,設計了在朝鮮境內轉運物資和人員的四條交通線,其中陸路兩條:

①、中國安東——朝鮮新義州——朝鮮平壤——朝鮮南陽——中國圖們。

②、中國通化——中國輯安——朝鮮滿浦——朝鮮平壤——朝鮮南陽——中國圖們。

水路兩條:

①、中國大連港——朝鮮西海岸南浦港。

②、中國大連港——朝鮮東海岸羅津港。

在整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除安東和通化有大批物資借道朝鮮轉移之外,我軍還有大批的軍用物資和貿易物資,從各地借這四條水陸通道在南滿北滿之間、關內關外之間、國際和國內之間運進運出,緊急情況下,朝鮮政府不惜停止自己的客運,為我方緊急裝運,有力地保障了東北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

9、1946年4月7日,東北軍工部180多節車皮的設備及人員、物資組成專列,從通化出發經輯安進入朝鮮滿浦後借朝鮮國內鐵路運送到朝鮮邊境城市南陽,再從南陽運往圖們。

10、1947年軍工部將子彈廠、煉鋼廠和化工廠遷往朝鮮阿吾地(屬朝鮮鹹鏡北道)。

11、1948年3月25日,瓦房店紡織廠的全套設備經大連港上船、途經朝鮮南部的釜山,穿過日本海峽到達朝鮮東海岸的羅津港,然後裝火車經南陽從中國圖們入境。

1946年8月,吉林軍區司令員周保中攝於延吉市吉林軍區司令部1946年8月,吉林軍區司令員周保中攝於延吉市吉林軍區司令部

12、1946年9月底,民主聯軍第七師將20000多支步槍,110多挺輕機槍及一批彈藥裝了滿滿兩節悶罐車從圖們出境,經朝鮮南陽、先鋒、羅津、清津抵達平壤,然後從平壤經新義州過鴨綠江大橋到中國安東裝船後運到山東龍口。

13、1947年春,400噸糧食從圖們出境,經朝鮮鐵路運到長白縣。大連也經歷了借道朝鮮運輸糧食的情況,具體路線是從哈爾濱出發經圖們進入朝鮮,經南陽運到了清津港,再用輪船過朝鮮半島運到大連。當時大連嚴重缺糧,所以說這是大連地區人民的一條生命線。

14、1947年11月,滿載1000噸東北大豆、黃鼠狼皮和中藥材以及一批黃金的輪船從我國北滿進入朝鮮,經羅津港駛抵香港,在香港售出後購買東北所需的西藥、真空管等無線電器材、捲筒新聞紙、造紙濾網、汽車零件、紡織機械等物資,經朝鮮羅津港裝車陸路運抵北滿解放區。這樣的貿易過程在1948年5月、1948年10月、11月還進行三次。

15、1946年四平戰役期間,羅榮桓設法從蘇聯獲得了滿滿8列火車的武器彈藥和醫藥品,從蘇聯經海路運到朝鮮,再從朝鮮滿浦過境中國輯安運到了梅河口。

16、1947年6月20日,東北民主聯軍接運蘇聯經朝鮮援助中國的大批武器、彈藥和軍工機械。7月1日開始每天兩個列車從中國圖們出發,經朝鮮南陽運往前線和我國後方部隊、倉庫、工廠。至九月末共接運2800多車皮。通過這個路線,1948年共運輸過境物資多達30.9萬噸。

17、正因為金日成將軍的高度重視和朝鮮各個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助,1946年——1948年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來自北滿、南滿、大連、山東以及香港的我方機關、部隊、學校的幹部、家屬以及民主人士,紛紛借道朝鮮,形成了一股涌動的人流。其中主要有:

(1)1948年9月,當時遭受國民黨迫害而轉移香港的民主黨派負責人李濟深、何香凝、沈均儒、章伯鈞等十三人以及無黨派民主人士郭沫若一起乘船到大連再經朝鮮羅津港、南陽等城市進入中國北滿,參加政治協商。

(2)1946年6月2日,國民黨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下2700餘人起義,被我軍隊編為民主同盟軍第一軍,蔣介石非常惱火,氣急敗壞地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徹底消滅這支隊伍。”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朝鮮最高領導人同意,這支穿著國民黨服裝,全副武裝的隊伍從輯安上火車過江,在朝鮮境內行駛了一天一夜,抵達南陽,經南陽過境進入中國圖們,經徹底改造後成為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

(3)1947年1月10日,以八路軍總部航空隊為主體的“遠征隊伍”一行200多人乘蘇軍運輸船到達朝鮮西海岸港口南浦,然後乘軍運列車經平壤、元山、鹹興、清津一路北上,走了20天到達南陽,經南陽過境到達中國圖們。然後得以繼續北上,到達哈爾濱。

(4)1947年3月,在旅順和大連地區參軍的新兵1200餘名,從大連乘船東渡黃海,經朝鮮南浦北上,越過朝鮮北部山區渡過鴨綠江到達臨江。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參加了“四保臨江”戰役。

(5)1947年5月,我軍最早的坦克學校(對外稱旅大警察學校第四大隊)1500多人,從大連乘蘇聯貨船東渡黃海,到朝鮮南浦轉乘由20多節車廂組成的專列經平壤、順陽、陽德、高原、鹹興、端川、吉川、潼關、羅南、清津、古茂山、金寧、鍾城、到達南陽。由此過境進入中國圖們,又北上兩晝夜抵達中國民主聯軍司令部所在哈爾濱。就這樣,大量坦克學校的1500多個官兵在朝鮮國土上輾轉20多天,完成了安全轉移的艱苦歷程。

(5)、1946年8月,在金日成同志的親自關照下,讓昔日抗聯老戰友、時任松江省主席的馮仲雲與妻子薛雯得以重逢。薛雯一行三人是乘坐一個火車頭只掛一節車廂、由兩個蘇聯紅軍押車的專列從安東出境經朝鮮新義州、平壤、清津、然後從朝鮮南陽口岸出境,進入中國圖們轉道哈爾濱的。

十二年前因叛徒告密而失散的這對夫婦歷經天南地北的戰亂生涯,互相一直杳無音信,在十之八九對方已不在人世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娶不嫁,這段忠貞愛情一時傳為佳話,並且被金日成同志寫在他的回憶錄《與世紀同行》之中。

(6)、194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批准由大連地委負責在原大連關東工專、關東電專、關東醫學院和俄語專門學校的基礎上建一所大學,命名為大連大學。

原來這幾所學校僅有21位教授、副教授,且三分之二是日本籍,戰後很快就要被遣送回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組織香港地下黨,面向國民黨統治的上海、南京等地秘密招聘嚮往共產黨、願意到解放區工作的優秀人才祁文廣、丁仰炎、雷天樂和周科衍等一批教授。1949年初以做生意為由租用義大利商船將這些人連同幾位準備到北平參加第一屆政協會的民主人士、地質學家、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一行人運到海上,歷經風浪,躲避敵機跟蹤,9天后抵達朝鮮南浦港,後經平壤、新義州、入境中國安東。之後又從上海、香港、南京、北京招聘了幾批教師共93位,其中包括有名望的專家13人,有中國雷達第一人畢顯德、光學專家王大珩等。後來大連大學工學院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

(7)、1946年10月,民主聯軍第七師留守家屬從山東經朝鮮國土去北滿根據地。一行五六十人從大連乘一艘蘇聯的輪船直達朝鮮西海岸港口南浦,然後換乘火車經平壤、羅津和南陽進入中國圖們。

(8)、1946年9月底,準備陪同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杜平將軍因形勢需要改派東北,按照羅榮桓指示擔任大連市委組織部長兼建國學院副院長。剛到任幾個月,就被蕭勁光推薦到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工作。於是他從大連出發乘船到朝鮮南浦港,改乘火車後經清津從南陽口岸進入中國圖們。後來金日成多次指名要求中國政府派杜平為中國駐朝鮮大使。

(9)、1946年秋到1948年春,曾擔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長兼蘇皖邊區政府主席的李一氓三次經朝鮮國土往來於大連與哈爾濱之間。

第一次是1946年11月7日李一氓與朱之同路從大連上船到朝鮮南浦換乘火車經平壤到南陽口岸進入中國境內的圖們,然後經牡丹江到哈爾濱。

第二次是李一氓乘蘇聯的軍用飛機去平壤參加李富春主持召開的中朝貿易會議。

第三次是1948年春,他跟伍修權在圖們過境經朝鮮南陽、平壤,到新義州過境進入中國安東。

(10)、1948年春,中央工委決定組成的“華北軍工考察團”一行11人赴哈爾濱參加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同時考察東北的軍工生產狀況。他們偽裝成商人從石家莊出發經大連乘汽艇從海上到達安東,出境後經朝鮮新義州到滿浦過鴨綠江回到中國輯安,再由輯安乘火車經通化到哈爾濱。

(11)、1946年夏,段子俊隨同彭真、陳雲、伍修權等人最早進入東北局並被授予上校軍銜。當年七月,段子俊以民主聯軍總部特派員的身份,從哈爾濱出發,經過圖們口岸出境,在朝鮮南陽乘火車經平壤、新義⑩州至中國安東入境回到大連。

精通俄語的段子俊為我軍獲得大量通信器材做出貢獻後,在大連創辦了光華電器廠及關東電訊工程專門學校,並親自兼任廠長和校長。在戰爭環境下以最短的時間培養出一大批電信專業技術骨幹,在我軍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2)、1945年11月,在瀋陽成立的東北銀行總行由於戰爭原因轉移到通化臨江。負責印製東北流通卷的東北銀行到印刷技術雄厚的大連招用了共產黨內的技術骨幹辛占元等,連同他們的家屬共十一人,在1947年中秋節這天從大連出發,到朝鮮南浦港乘車經平壤、滿浦至中江郡過境,到達了目的地臨江。

(13)、1947年陰曆八月十六,由大連八路軍總部組織的一批進步青年赴北滿民主聯軍軍政學校學習,其中包括在中蘇友好協會工作的趙明志和尚岱東等一共五六十人,有學校的教師、警察學校的學員,都是思想進步的積極分子。他們乘一艘運煤的小油輪經一天一夜抵達朝鮮南浦港,換乘“悶罐子”火車,經平壤、鹹興、清津至南陽過境進入中國圖們。到哈爾濱參加“青年訓練隊”學習後,有的被分配到民主聯軍10縱隊,有的當了戰地記者,各自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14)、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我黨我軍通過朝鮮國土往來於南滿與北滿之間的領導、單位和人員很多,有些有詳細的文字記載,更多的已無法找到詳細記載,只有簡單的線索了。

張愛萍將軍曾在戰爭中頭部受傷,是經朝鮮南浦、平壤去北滿,然後到蘇聯去治療的。

1946年12月28日,遼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莫文驊組織將長白縣的兵工部、安東電業、炮兵團、衛生學校等單位取道朝鮮國土轉送到北滿。

1946年8月24日,以沙蒙,王大化和於藍同志為首的東北文工團奉上級指示,經安東取道朝鮮過圖們江北上,調到北滿。

1947年4月份,黨中央派一個青年代表團去波蘭首都華沙參加世界青年會議。一行20多人繞道朝鮮到哈爾濱,但因情況變化而未能出國。

還有很多各界人物曾取道朝鮮去北滿的。如蕭華夫人王新蘭、著名攝影家徐肖冰夫婦、新華社副社長江帆、時任東北局財貿部長王興讓等等。

也曾有一些中國黨政領導人取道朝鮮往來於南北滿之間的,如陳雲、韓先楚、李立三、滕代遠、歐陽欽、韓光、何長工、呂東、陳嘉庚等等。

在整個東北解放戰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到底有多少部隊和各界人士取道朝鮮轉移的,已經無法作完整的統計了。但從各種資料的零星記載中可見一斑。

東北局駐平壤辦事處全權代表朱理治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1947年幾個月里有1萬多人,1947年春由安東去新義州然後經滿浦到輯安的2000人。由大連去臨江的新兵3000人,春初由大連去北滿的幹部2000餘人,都是經朝鮮北部過境轉運分赴各地的。到1947年6月27日統計,僅9個月來經朝鮮北部過境的人員不下2萬人。”

另據延邊黨史研究專家姚作起提供:“僅1946年下半年,就有18批部隊取道朝鮮進入延邊。1948年有8685人經朝鮮南陽過圖們進入延邊地區。”

“四保臨江”戰役的大後方

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與朝鮮有直接關係。東北聯軍在戰爭中一直將朝鮮作為戰略後方,很多後方醫院、後勤倉庫和兵站基地設在朝鮮境內。

四保臨江,三縱九師二十五團在柳河阻擊敵人四保臨江,三縱九師二十五團在柳河阻擊敵人

1、遼東軍區後勤部設在朝鮮的江界;後勤部組建的前後兩個梯隊中的後梯隊帶部分物資由丹東、桓仁轉移到朝鮮的江界和滿浦。後勤汽車運輸隊也設在滿浦。後勤部彈藥庫除中國境內一部分外其它分到設在朝鮮的水豐、碧潼、楚山、滿浦和江界等地。後勤部兵工廠也設在楚山;藥材庫設在水豐、江界兩地;被服庫設在朝鮮的江界。

2、民主聯軍占領東北南滿之後,迅速接收了一批日偽醫院,改為我軍後方醫院。這些醫院在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時多數轉移到朝鮮境內。

第三後方醫院的一個所設在朝鮮中江;

第四後方醫院設在朝鮮楚山;

第四縱隊醫院一個所設在朝鮮昌城;

第七後方醫院設在朝鮮的水豐;

第八後方醫院設在朝鮮渭源;

三分區醫院設在朝鮮慈城江口;

全軍各醫院當時共收治傷員8500多人、病員5700多人,其中重傷病員2000多人全部安置在朝鮮境內治療。

四保臨江戰役中,在天氣寒冷、冬裝沒有發齊的情況下,官兵凍傷很多,甚致有的超過戰傷。整個戰役戰傷3200多人,凍傷就2500多人,病傷3300多人。只一個四縱隊的凍傷員就達1600多人。

3、遼東軍區還在朝鮮的新義州、水豐、楚山、滿浦和中江等地設立了辦事處。負責在朝鮮境內的物資保管、運送傷員、治療管理,以及與朝鮮政府的聯絡工作。

4、1946年5月下旬,國民黨軍隊占領長春、吉林之後,我軍被迫向朝鮮方向轉移。因時間緊迫,運輸條件差,只搶運出各種物資約3000車皮,轉移傷員1.5萬人,轉移後方工作人員數千人。其中大批物資移至朝鮮境內的清水、滿浦和中江。

5、在四保臨江戰役期間,東北民主聯軍設在朝鮮最大的後方基地在楚山。楚山鎮是一個只有三、四百戶人家的小鎮,當時接納了撤退到這裡的十三個單位,主要有:遼東軍區後勤部、兵工部、第四後方醫院、四縱隊10、11、12師留守處和通化市縣政府等。

6、1946年1月,遼東軍區衛生部從日偽軍中接收了大量醫療器械和藥材。在解放戰爭頭兩年供給部隊醫院的醫藥器械85%就是接收日偽的這些藥材,我軍自己購買的只有15%。1946年4月至8月前後,這些藥品器械裝在十幾個車皮上轉移到朝鮮水豐,之後又轉移到江界。

在四保臨江戰役期間,轉移到朝鮮的藥庫還不斷從朝鮮境內補充藥材。1947年1月,就在平壤購買了三個車皮的藥材、藥品和醫療器械,及時保證了各個後方醫院的藥品供應。一直到遼東軍區與東線合併時,藥庫尚存藥材2500餘箱。

7、在四保臨江戰役中,我軍運輸機關分為兩個梯隊,前梯隊設在臨江,主要靠鐵路運輸,後梯隊設在朝鮮,主要靠汽車運輸,運輸隊設在朝鮮滿浦。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軍事交通史》中記載:在四保臨江戰役中,我軍在鴨綠江兩岸的軍事運輸線共有5條,用以保證物資、部隊和傷員的運送。其中第五條運輸線在朝鮮境內的水豐、楚山、滿浦、中江鎮,過鴨綠江到臨江。

1946年11月到1947年3月,四保臨江戰役中共運輸軍需物資和商品88611噸,並運送大量部隊,輸送旅客12327人。這其中有一部分是朝鮮人民完成的。

遼東軍區撤出安東時將一部分軍用物資儲存在朝鮮境內,其中包括棉布500匹、棉紗5000件,各種染料1000大桶、絲綢1000匹、大桶菸葉100桶、捲菸紙20噸、豆油20噸、醬油20噸、大米白面20噸、白布棉花20噸、葡萄酒20噸、土豆10噸、豆餅10噸。

運輸任務由朝鮮運輸部門來執行,朝鮮人民民眾先將分散在幾個儲備點的軍需物資集中到靠中國較近的朝鮮江界,然後由江界人民委員會組織20多名駕駛員、10輛汽車組成的運輸隊專門為我軍運輸。他們克服了汽油不足、天氣寒冷、道路崎嶇等很多困難,出色完成了這些運輸任務。有力地保障了四保臨江戰役的勝利。

人力援助

1947年,吉林省軍區司令員周保中將軍做過統計:“參加中國東北民主聯軍正規部隊的朝鮮人有12萬人,加上參加地方部隊的朝鮮人,先後共有25萬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

另據統計,在3年東北解放戰爭中,僅延吉地區6縣市在前線犧牲的革命烈士2912人,其中朝鮮官兵占90%。

在中國東北解放戰爭中參戰的朝鮮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朝鮮義勇軍和由其改編的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人民解放軍。二是從蘇聯回到中國東北的第88國際教導旅中的朝鮮官兵。三是其他朝鮮人組成的地方部隊。

當時的朝鮮義勇軍分三路挺進東北:

1、1945年9月,275名在延安朝鮮軍政大學學習的朝鮮學員和40餘名在延安的朝鮮幹部,在武亭同志的率領下從延安出發,隨大軍挺進東北。

2、從太行山、河北、山東來的朝鮮義勇隊的幹部戰士,大約500餘人。

3、1945年9月,冀、熱、遼的朝鮮義勇軍工作隊韓清同志受李運昌司令員派遣來到瀋陽,組織起來的由1000多名朝鮮青年參加的部隊。

1945年11月10日,這三路義勇軍在瀋陽匯合,召開了“東北韓義勇軍部隊”成立大會。武亭任司令員,下轄1、3、5、7共四個支隊。

到1946年2月,第1支隊已由初期的60餘名幹部匯集通化、柳河、清源、集安、桓仁等地的朝鮮大隊後擴大到5000餘人。

1946年第三支隊已擴大到3000餘人。

1946年3月第五支隊擴大到6000餘人。

這些隊伍在後來不斷擴大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

這些朝鮮人在中國東北的解放戰爭中前赴後繼、英勇殺敵,很多在戰鬥中壯烈犧牲。戰爭勝利後,也有很多人回國擔任了軍隊或各級領導人,其中:

池炳學任金日成軍事大學校長、民族保衛省副相、人民武力部副部長等職。

崔光(崔明錫)任政務院副總理、人民武力部部長。

姜健(姜信泰)任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

林春秋任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意義

在解放戰爭的艱苦年代,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朝鮮勞動黨和人民給我國以可貴的支援和富有成效的合作,朝鮮北部成為我軍的一個可靠的後方,為我軍抗擊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東北作出了貢獻。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

在解放戰爭時期,朝鮮人民對我國給以無私的支援,中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