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民主聯軍

東北民主聯軍

東北民主聯軍由東北人民自治軍發展而來,後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 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基礎。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接指揮山東解放軍第1師和新四軍第3師第7旅。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對東北的鬥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七·七決議”)精神,決定利用國民革命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發動民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

基本信息

發展組成

東北民主聯軍東北民主聯軍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我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進入東北, 會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獨占東北。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中共中央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原有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先後調進東北的部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三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同時,延安及各解放區的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也陸續進入東北。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總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總司令,肖勁光任第三副總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11月2日,任命周保中為第三副總司令,肖勁光改任第四副總司令兼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著手發動民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

1945年11月16日,國民黨軍攻占山海關,打開通往東北的陸上通道。同年12月至1946年1月,陸續增兵加緊進攻東北。這時,隱藏在東北人民自治軍新發展部隊中的壞分子和收編的土匪武裝紛紛叛變,各部隊員額普遍減少。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總司令,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肖勁光兼任第一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把工作重心轉向距離國民黨占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市和鄉村,以師(旅)為單位開始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發動民眾,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地。到1946年3月,全區殲滅土匪7萬餘人。在這期間,對部隊初步進行了整編,將原來劃分的軍區先後合併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重新調整了各省軍區和軍分區,抽調少數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

東滿(吉遼)軍區:周保中任司令員,林楓任政治委員,轄通化、吉東、遼北軍區(通化軍區轄由原遼東軍區通化支隊改編的楊靖宇支隊、由朝鮮義勇軍南滿第1支隊改編的李洪光支隊;吉東軍區轄2個警備旅;遼北軍區轄2個軍分區)和永吉、吉北軍分區,並指揮由東北挺進縱隊改編的第7縱隊,轄第19、第20旅,由山東解放軍第2 師改編的第22、第23旅,由原吉林軍區部隊組建的第24旅。

西滿軍區:呂正操任司令員,李富春任政治委員,轄嫩南、遼西軍區,並指揮新四軍第3師(欠第7旅)。(嫩南軍區轄洮安、扶餘、安達支隊;遼西軍區轄5個軍分區和保全第1旅;新四軍第3師轄第8、第10旅和獨立旅。)

南滿軍區:程世才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轄安東、遼寧軍區和遼南軍分區,並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第3、第4縱隊。(安東軍區轄第3、第4軍分區和安東保全司令部、安東保全縱隊;遼寧軍區轄第1、第2、第3軍分區,3月遼寧軍區撤銷。)

北滿軍區:高崗任司令員,陳雲任政治委員,轄松江、合江、嫩江、北安軍區,並指揮山東解放軍第7師和第359旅。(松江軍區轄哈東、哈南軍分區;合江軍區轄第1、第2軍分區和哈北軍分區;嫩江軍區轄4個軍分區和2個警備旅,1月,所屬第4軍分區編成嫩南軍區,調歸西滿軍區建制;北安軍區轄黑河軍分區和3個警備旅;第7師轄第19、第20、第21旅。)4月,成立牡丹江軍區,轄3個支隊及直屬炮兵團,歸北滿軍區建制,同月,改稱綏寧軍區,6月撤銷,部隊分別編為合江軍區第1軍分區和東安軍分區。

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接指揮山東解放軍第1師和新四軍第3師第7旅。

6月,中央軍委決定對東北民主聯軍領導人進行調整,林彪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周保中、呂正操、肖勁光任副總司令,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任副政治委員,肖勁光兼任第一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

後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進行了為時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殲敵萬餘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四平保衛戰後,東北解放區面積大大縮小,除北滿外,大部陷入國軍之手。這時,東北民主聯軍除留第3、第4縱隊於南滿地區堅持鬥爭外,主力部隊大部轉至北滿地區休整,各級軍區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原歸軍區指揮的野戰部隊大部分劃歸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接指揮。

1946年5月至6月,撤銷北滿軍區,所屬松江、合江軍區歸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轄;北安軍區改稱龍江軍區,與嫩江軍區一併劃歸西滿軍區建制。龍江軍區轄3個警備旅和黑河軍分區,嫩江軍區轄4個軍分區和2個警備旅。10月至12月,龍江軍區將警備第1、第2旅和黑河軍分區改編為黑河、龍南和直屬軍分區,撤銷警備第3旅。

東滿(吉遼)軍區改稱吉林軍區,所屬通化、遼北軍區改編為軍分區,歸重建的遼寧軍區建制;吉東軍區撤銷,所轄地區及永吉、吉北軍分區重新劃分為延邊、吉敦、吉北、吉南軍分區,歸吉林軍區建制。

西滿軍區所屬遼西軍區改稱遼吉軍區,轄4個軍分區和保全第1旅、通魯聯合司令部;新成立的興安軍區歸西滿軍區建制,興安軍區轄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1、第2、第4師和第4支隊。10月至12月,遼吉軍區將4個軍分區和通魯聯合司令部改編為3個軍分區,新建騎兵支隊和保全第2旅。1947年1月至2月,龍江、嫩江軍區撤銷,所屬軍分區和警備旅改編為5個軍分區,直屬西滿軍區建制。

南滿軍區改稱遼東軍區,所屬安東軍區與遼南軍分區合編為遼南軍區,轄第1、第5軍分區和1個獨立師;重建的遼寧軍區歸遼東軍區指揮,遼寧軍區轄第3、第4軍分區和楊靖宇支隊、李洪光支隊;第3、第4縱隊仍歸遼東軍區指揮。10月至12月,重建安東軍區,其機關由第4縱隊兼(1947年3月分開),原歸遼東軍區直屬的第2、第3、第4軍分區劃歸安東軍區建制。

8月,重建牡丹江軍區,直屬東北民主聯軍總部。

在此期間,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經過半年多的休整,補充了兵員和裝備,組建了新的縱隊和獨立師。1946年6月,遼東軍區將原安東軍區所屬安東保全縱隊和原遼南軍分區部隊編成遼南軍區獨立師。7月,遼東軍區以楊靖宇支隊為基礎編成遼寧軍區獨立師。10月,以山東解放軍第1師、東北民主聯軍第22旅和第7縱隊為基礎,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轄東北民主聯軍第1、第2、第3師);以新四軍第3師主力為基礎,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轄東北民主聯軍第4、第5、第6師);以山東解放軍第7師和新四軍第3師一部為基礎,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轄東北民主聯軍第16、第17、第18師和炮兵團)。10月至11月,分別成立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部和護路軍司令部。11月,以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4支隊、內蒙古獨立旅為基礎,分別組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11、第16師。12月,松江軍區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2師。1947年1月,第359旅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師。2月,吉林軍區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3師和東滿獨立師,松江軍區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4師。3月至4月,西滿軍區組建西滿3個獨立師,並編成西滿野戰軍(又稱西滿縱隊)。5月,在西滿地區組建東北民主聯軍騎兵縱隊(轄騎兵第1、第2、第3師);撤銷興安軍區,成立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部(轄原興安軍區所屬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1、第2、第4、第11、第16師,歸西滿軍區建制。

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於1947年7月對軍區和野戰軍進行整頓。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冀察熱遼軍區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程子華任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冀東、熱河、冀熱察軍區(冀東軍區轄第12、第13、第14、第15、第17軍分區及獨立第9、第10、第11旅;熱河軍區由冀察熱遼軍區兼,轄第18、第19、第20、第21、第22軍分區及獨立第13、第16、第17、第18旅和朱德騎兵師;冀熱察軍區轄察東、平北、察北、熱西軍分區和第5旅)。7月至8月,撤銷西滿軍區,恢復龍江、嫩江軍區,連同遼吉軍區和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部均歸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屬;西滿野戰軍及其所屬3個獨立師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轄東北民主聯軍第19、第20、第21師和炮兵團);熱河軍區所屬3個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轄東北民主聯軍第22、第23、第24師);冀東軍區所屬3個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轄東北民主聯軍第25、第26、第27師);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第3師和東滿獨立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轄東北民主聯軍第28、第29、第30師);吉林軍區進行整編,撤銷吉敦、延邊軍分區,成立吉東軍區;龍江、嫩江、合江、松江、牡丹江軍區所屬各軍分區均予撤銷。同年7月至12月,組建冀察熱遼獨立第1、第2、第3、第4師,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5師和安東軍區獨立師;因戰爭發展需要,由遼東、冀察熱遼軍區派人分別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第2前方指揮所,並將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司令部。同時,以原後勤部兵站部、西滿軍區和南滿軍區後勤部為基礎,分別組成東線、西線後勤司令部;遼吉軍區進行整編,撤銷第2、第4軍分區,重建第5軍分區,成立哲里木軍分區。

截止1947年12月,東北民主聯軍總計有3個二級軍區,12個三級軍區和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部,2個前方指揮所,1個炮兵司令部,1個護路軍司令部,9個步兵縱隊,10個獨立師,12所軍事院校,人員增加到73.84萬餘人,兵力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超過東北國民黨軍。

鑒於當時其他黨派也組織民主聯軍,與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名稱有些混淆,1947年11月25日,周恩來代表中央軍委復電林彪、羅榮桓,同意將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正式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原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改為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同日,內蒙古人民自衛軍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

鬥爭史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對東北的鬥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七·七決議”)精神,決定利用國民革命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發動民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同時,加緊部隊的整頓和建設。8月至10月間,先後以山東第1、第2師及原濱海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7縱隊,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以華中第3師(欠第7旅)組成第2縱隊;以山東第7師及華中第3師第7旅組成第6縱隊。以上連同前已編成的第3、第4縱隊,陝甘寧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全區共有野戰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 約12萬餘人。為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1947年3月,建立了9個炮兵團,27個營,120個連,1個戰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並以東北炮兵學校為基礎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發展起來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成立了護路軍司令部,將原分散各地護路部隊3400餘人,統一整編為7個團,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此外,還分別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外國語等各種專業學校, 有計畫地訓練各種人才,以供部隊發展和作戰的需要。

為打破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畫,1946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軍舉行新開嶺戰役,在遼寧寬甸西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接著,又集中南北滿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殲滅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進攻轉為防禦,東北解放區也得到了鞏固和擴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達46萬人。

時任領導

1945年10月31日,將原在東北境內的和將要進入東北的部隊統一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李運昌、肖勁光、周保中任副司令,肖勁光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周桓任副主任,葉季壯任總後勤部部長,楊至誠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軍區設定

1946年1月初,東北局在中央指示之下,將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以體現國共同管東北的意願。根據新的調整,在民主聯軍總部管轄下,建立了東滿、南滿、西滿、北滿四大軍區。林彪將戰鬥力最強的兩個老部隊——山東1師(梁興初部)和新四軍3師7旅(彭明治部)劃歸總部直屬,其他各部隊根據所在地區分別置於軍區領導之下。北滿軍區由高崗擔任司令員,陳雲任政委,轄山東7師(楊國夫部)、陝甘寧359旅(劉轉連部)及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5個軍區;南滿軍區司令員程世才,政委肖華,轄有第三縱隊(吳克華部)、第四縱隊(胡奇才部)及遼寧、安東、遼南3個軍區;東滿軍區司令員是周保中,政委林楓,轄山東2師(陳光部)、第七縱隊(萬毅部)及通化、吉東、遼北3個軍區;西滿軍區司令員為呂正操(後為黃克誠)、政委李富春,轄新四軍3師(黃克誠部)及嫩南、遼西兩個軍區。

10個軍區

遼寧軍區,以張學思為司令員,白堅為政治委員,轄本溪地區,下屬1 個軍分區,保全第3 旅和3 個保全司令部,約1萬人。

遼東軍區,以蕭華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南滿地區,下屬第2 、第3 縱隊及5 個支隊2 個旅1 個警備司令部,共3.64萬人。

遼西軍區,以鄧華為司令員,陶鑄為政治委員,轄瀋陽以西和阜新地區,下屬第1 、第2 、第3 軍分區及保全第1 旅和工人訓練總隊,約1 萬人。

吉林軍區,以周保中為司令員,張啟龍為政治委員,轄吉林地區,下屬東北挺進縱隊,以及批東軍區,共約3 萬人。

遼北軍區,以倪志亮為司令員,郭述申為政治委員,轄梨樹地區,下屬3 個軍分區約1 萬人。

松江軍區,以聶鶴亭為司令員,張秀山為政治委員,轄哈爾濱地區,下屬哈東、哈西、哈南、哈北4 個軍分區,約1.4 萬人。

三江軍區,以孫景宇為司令員,李范五為政治委員,轄佳木斯和合江地區,下屬特務團、新兵團,共2000人。

嫩江軍區,以王明貴為司令員、劉錫五為政治委員,轄油河、泰來、洮南、白城地區,下屬4 個軍分區,警備第1 、第2 旅,約8500人。

北安軍區,以葉長庚為司令員,王鶴壽為政治委員,轄北安地區,下屬3 個支隊和1 個軍分區,共約8000人。

牡丹江軍區,以李荊噗為司令員,李大章為政治委員。

直轄師旅

此外,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直轄第1 、第2 、第3 、第7 師,黃克誠第3 師、第359 旅、警備第3 旅、第25旅,第16軍分區共6.83萬人。

至1945年底,東北人民自治軍發展到12個軍區、3 個縱隊、5 個直轄師、17個旅,總兵力為27.49 萬人。

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編了第3、4、7縱隊:

3縱:1946年1月,由魯中軍區的3師、3旅和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部隊編為3縱。程世才任縱隊司令員,羅舜初任政治委員,曾克林任副司令員,唐凱任副政治委員。

4縱:1946年1月,由膠東軍區5、6師編成(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3縱隊)。

7縱:1946年1月,由山東軍區東北挺進縱隊編成。東北軍起義部隊新111師編為濱海支隊作為東北挺進縱隊的第1支隊(編為19旅)。

1946年8月,將山東1、2師(濱海軍區)併入7縱並改名為1縱。新四軍第三師3個旅編為2縱,其第7旅與山東(渤海軍區)第7師編成6縱。至此野戰軍主力編為1(梁興初)、2(劉震)、3(曾克林)、4(吳克華)、6(陳光)縱共5個縱隊,以及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約12萬人。

此後1年多,東北民主聯軍編成:林彪任總司令兼政委,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任副政委,周保中、呂正操、肖勁光任副總司令,參謀長劉亞樓,政治部主任是譚政。周保中負責東滿、陳雲、肖勁光(取代肖華和程世才)負責南滿、黃克誠負責西滿,北滿由東北局親自負責。呂正操在東北局負責鐵路運輸。

陳雲同志擔任南滿分局書記兼遼東軍區政委,肖勁光任遼東軍區司令員,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