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

1946年3月1日,中國共產黨為培養飛行員、領航員和航空技術人員,為組建空軍、創辦和發展航空工業奠定基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成立,先後輾轉移至牡丹江、東安(今黑龍江密山)、長春等地。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培養航空人才的學校。因駐地一直在中國東北,習慣稱“東北老航校”。在短短的3年零9個月裡,東北老航校培養出了一百多名飛行員和四百多名各類航空技術人員,為人民空軍和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成為人民空軍的搖籃,中國航空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舊照舊照

日本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前,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北韓半島北部。中共中央指揮河北、山東以及其他可以動員部隊積極向關外進發,倚靠蘇聯勢力接收戰利品與占領地盤。根據蘇聯方面提供的資料,蘇聯為中共提供的武器則包括繳獲日本七十萬關東軍的九百架飛機,並俘虜關東軍飛行教官、航空技術人員。1946年1月1日共產黨指揮的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總隊成立。1月14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以爭取民主為宣傳重點,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3月1日,中國共產黨為培養飛行員、領航員和航空技術人員,為組建空軍、創辦和發展航空工業奠定基礎,在通化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這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航空學校,培養了100多名飛行員、領航員和400多名航空技術人員。

人員簡介

劉亞樓——空軍第一任司令員劉亞樓——空軍第一任司令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第101教育飛行團第四練成飛行隊的300餘人被共軍包圍。大隊長林彌一郎帶領下屬於9月底向東北的共產黨軍隊投降。結果被迫留在東北,無法如願回日本。1946年1月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總隊成立。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成立。日本關東軍第二航空軍第101教育飛行團第四練成飛行隊的20名飛行員、24名機械師、72名機械員以及其他各類地面保障人員近200人滯留在東北。1949年底組建了六所新航校後,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改建了第七航校。日籍留用人員在七航校又工作了將近三年時間。

創建航校人員

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學員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學員
開帙:航校早期創建者之一,空軍少將軍銜。
魏堅:1945年11月開始參加東北老航校早期的籌建工作,中央組織部最早選派創建航校的人員之一。
王麥林:張開帙夫人,曾任航校教員、指導員、編譯室主任等職。
方子翼:教官,1955年少將。
王弼:航校副政委、政委。
常乾坤:航校副校長、校長。1955年中將。

教官

飛行主任教官有林彌一郎、黑田正義、平信忠雄、系川正夫、長谷川正等人。一直到1958年前後,根據中日兩國政府的協定,這批日本軍官才能先後回國。後來,林彌一郎出任了日中和平友好會會長,並於1985年1月率團訪問了中國。

學員

航校決定從山東抗日大學和延安炮校、山東大學挑選一批學員學習飛行。由於沒有初、中級教練機,航空學校加強地面演練、增加帶飛時間、改進訓練方法,使學員直接飛高級教練機。造就了王海(航校二期的學員)、劉玉堤、張積慧、李漢、鄒炎、王天保、高月明等空軍飛行員。韓戰時,參戰的空四師十團二十八隊飛行員全部是航校的畢業生。

飛機簡介

其飛機大多是從東北各地的日軍手中繳獲的,有各型日制飛機120餘架。航校以其中的46架(可飛的36架)為主要裝備,開展了飛行訓練。
立川九九式高等練習機((英文)TachikawaKi-55Ida)
通常稱為“九九高練”。1945年底,東北共產黨軍隊在東豐機場繳獲了30餘架九九高練;在鐵嶺與開原間的平頂堡繳獲了100餘台發動機、汽油與備件。後來東北民主聯軍在吉林輝南縣的朝陽鎮又繳獲了一批九九高練,經修理拼湊後約有30架可以使用,成航校的主力教練機。
立川一式雙發高等練習機((英文)TachikawaKi-54Hickory)
通常稱為“雙發高練”。1946年6月,東北民主聯軍在哈爾濱附近的機場繳獲了該型飛機。加上先前1945年9月初,共產黨民兵在山東根據地繳獲日軍1架該型機。此後共有5架“雙發高練”在東北老航校作雙發運輸機和高級教練機使用。
國際四式基本練習機(KokusaiKi-86Cypress)
通常稱為“英格曼練習機”。1945年10月,東北共產黨軍隊先後繳獲了10餘架不完整的國際4式基本練習機。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成立初期,經拼湊修復4架該型飛機。1946年6月7日首次使用該機帶飛學員時,即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事後檢查其餘3架也有故障,遂停止使用。
滿飛二式高等練習機(ManshuKi-79b)
此機是雙座高等練習機,通常稱為“二式高等練習機”。東北東北共產黨軍隊曾繳獲了幾架“滿飛(滿洲飛機製造株式會社,位於哈爾濱)2”式高等練習機,但因備件不足而無法使用。隨著解放戰爭戰局的發展,人民解放軍占領了大城市和飛機工廠,繳獲了大量飛機器材,2式高等練習機才得以恢復使用。戰後印尼至少擁有九架之多。
中島一式戰鬥機“隼”(NakajimaKi-43Oscar)
二戰時大坂基地的一式戰機日本陸軍第一式戰鬥機,通常稱為“隼”式戰鬥機。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4月在吉林輝南縣的朝陽鎮、同年6月在哈爾濱附近的機場,先後繳獲了1式1型戰鬥機。
中島(日文)二式重型戰鬥機“鍾馗”(NakajimaKi-44Tojo)
在1946年繳獲了3架。
川崎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KawasakiKi-48Lily)
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接替93式輕轟炸機的(日文)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由日本川崎航空機公司於1937年12月研製,各型累計共生產2000架。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民國國軍繳獲了一批九九式雙發輕轟炸機。由於數量眾多,中華民國空軍曾於1945年10月用該機裝備了第6大隊5中隊。東北共軍也繳獲該機,於航空學校中用於飛行訓練。
三菱九九式襲擊機乙型(MitsubishiKi-5lSonia)
三菱(日文)九九式襲擊機乙型是一種性能介於戰鬥機和輕型轟炸機之間的機型。1938年2月,日本三菱公司按軍方提出的要求,開始研製用於襲擊地面目標的襲擊機。三菱公司以九七式輕轟炸機為基礎,減小尺寸、減輕重量,設計了一種戰場偵察機兼襲擊機。九九式乙型為襲擊機,機身下下部增設了裝甲板,左右機翼各增裝了1挺12.7毫米機槍;外翼下可掛4枚小型炸彈。九九式甲、乙型在三菱工廠生產到1944年,累計生產1472架。侵華日軍從九九式飛機剛投產即將其廣泛用於中國戰場,其中包括軍偵察機和襲擊機。東北共軍曾繳獲了九九式乙型襲擊機。航空學校用於飛行訓練,直至1953年最後4架退役。
三菱(日文)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MitsubishiKi-15Babs)
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ki-15-II)司令部偵察機主要用於戰略性的遠程照相偵察、相當於現代的戰略偵察機。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6月在哈爾濱附近的孫家機場繳獲了該型飛機,1948年下半年在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修復後用於飛行訓練。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時,還有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2架,均在航校使用,1951年退役。
立川九八式聯絡機(TachikawaKi-36Ida)
該機是日軍將九八式直協偵察機改變用途而成的聯絡機。於航空學校中用於飛行訓練。
三菱(日文)一〇〇式運輸機(MitsubishiKi-57Topsy)
三菱公司於1939年8月在九七式重轟炸機基礎上研製的人員運輸機,採用了與九七式重轟炸機相同的主機翼、動力裝置、著陸裝置等。1940年9月,首架一〇〇式運輸機製成。適合載運傘兵。該機的日本民用型號是(日文)MC-20。
三菱九七式單發輕轟炸機((英文)MitsubishiKi-30Ann)
1938年後由三菱飛機廠及日本陸軍航空工廠聯合生產,至1940年止共出廠686架。在東北獲得3架。
三菱一〇〇式3型乙防空戰鬥(攔截)機((英文)MitsubishiKi-46-IIIDinah)
在東北接收兩架。
川崎(日文)2式雙座重型戰鬥機“屠龍”改型丁(KawasakiKi-45Nick)
在東北接收3架,曾調入1949年3月組成的共軍戰鬥飛行大隊第1中隊使用。

飛機徽記

1946年至1947年
飛機以青天白日徽外鑲白圈塗裝機身與機翼。尾翼則是四藍條間三白條。
1947年至1949年
飛機以五角星內鑲中字徽塗裝機身與機翼。尾翼則是四紅條間三白條。

學校發展史

最初階段

按照飛行訓練常規,要按初級教練機、中級教練機、高級教練機順序進行。當時,航空學校只有4架破舊“英格曼”式初級教練機和一些日制“九九”式高級教練機,沒有中級教練機。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領導提出,越過初、中級教練機,直上“九九”式高級教練機。通過反覆試驗和嚴格訓練,取得成功。隨著飛行訓練時間增加,面臨缺乏油料的嚴重困難。從資料查到,日本投降前,曾因缺乏油料,一度用無水酒精代替汽油進行飛行訓練。學校通過反覆試驗,以酒精代替汽油作飛機燃料獲得成功。在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關心和支持下,1946年9月,生產出可用作飛機燃料的酒精。10月,馬文任航空學校第一政治委員,王弼任第二政治委員。由於國民黨軍隊對東北解放區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國民黨空軍飛機經常到牡丹江地區偵察、掃射,11月,全校遷至東安(今密山)。
1947年2月,飛行第1期乙班克服技術和後勤保障方面的困難,開始飛行訓練。飛機上沒有無線電設備,編隊飛行時,採用晃動機翼的辦法互相聯絡;飛機上沒有時鐘,轉場飛行時,學員把鬧鐘綁在腿上計時;沒有航空地圖,學員們對照普通地圖進行描繪;飛機輪胎和螺鏇槳不夠用,機務人員就在前一架飛機著陸後,將輪胎、螺鏇槳拆下來裝到後一架飛機上;沒有充氣設備,用腳踏車氣筒給飛機輪胎打氣;沒有棉衣,自己動手用面袋縫製;細糧和蔬菜不足,自己開荒種菜、養豬、磨豆腐,改善生活。9月,為加強對航校的領導,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劉亞樓兼任航空學校校長,東北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吳溉之兼任航空學校政治委員。

發展階段

1948年1月1日,學校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歸東北軍區建制。3月,形勢好轉,全校由東安遷回牡丹江市。4月~10月,機械第1、2期學員,飛行第1期甲班、乙班學員相繼畢業,共畢業飛行員43名、領航員24名、機器人員97名,全部留校工作,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遼瀋戰役結束後,1949年3月,學校遷到長春市,訓練規模擴大,除開辦第2、第3期飛行班和第3、第4期機械班外,還創辦通信班、氣象班、場站班,全校發展到3500人,在校學員320餘名。5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學校機關設訓練處、政治部、機務處、供應處、衛生處、管理科、通訊科、場站科、佇列科,轄第1、第2飛行大隊,第3、第4大隊(機械)和警衛營。
1949年12月13日,該校停辦,所屬人員調往新組建的航空學校等單位。該校先後共培養各類航空人員560名,其中飛行員126名,機務人員322名,領航員24名,場站、氣象、通信、參謀人員88名。這些人員,後來大多成為建設人民空軍和創辦、發展新中國航空事業的骨幹。
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培養航空人才的學校。因駐地一直在中國東北,習慣稱“東北老航校”。

籌備階段

抗日戰爭結束後,侵華日軍在東北遺棄飛機和航空器材較多,具有創辦航空學校的物質基礎。中共中央決定,抽調30餘人,由第18集團軍總參謀部航空組負責人王弼、常乾坤帶隊,於1945年10月,分批從延安去東北,收集航空器材和人員,為創辦航空學校做準備。
1945年9月底,原駐遼東侵華日軍航空大隊300餘人,在大隊長林彌一郎(後改中國名字林保毅)率領下,歸降東北人民自治軍。10月中旬,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決定,將其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航空隊。12月上旬,航空隊移駐通化。12月下旬,選調110人到航空隊。1946年1月1日,航空隊擴編為航空總隊。14日,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籌建航空學校人員把蒐集飛機和航空器材作為主要任務,在蒐集到120餘架破舊飛機、200多台飛機發動機和一批其他航空器材、設備、油料後,3月1日,由中共中央選派的航空技術幹部和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合編,在通化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歸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建制,常乾坤任校長,東北民主聯軍後方司令部政治委員吳溉之兼任政治委員。學校機關設訓練處、政治部、校務處、供應處,轄1個學生大隊。全校共631人,有30~40架經過修理可以使用的飛機。

初建階段

當航空學校準備開始飛行訓練時,國民黨軍隊占領瀋陽、鐵嶺,直逼四平,國民黨空軍飛機頻繁轟炸通化機場。1946年4月,全校轉移到牡丹江市。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任命王弼為航空學校政治委員。為迅速培養教學骨幹,學校選定過去學過飛行的部分人員組成飛行教員訓練班,學員編成2個飛行班(飛行第1期甲班12人、乙班31人)、1個機械班(機械1期40人),開始航空理論教育。飛行第1期甲班學員於7月開始飛行訓練。11月,機械2期57人開學。

現階段

近年來,隨著多種先進的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空中加油機等陸續加入,空軍航空兵形成了超遠程、高速度、全空域、大縱深、超視距範圍的作戰能力,標誌著人民空軍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戰略性轉變。空軍航空兵瞄準未來高技術戰爭,改革訓練模式,普及了模擬訓練,建成了現代化的綜合訓練基地,成立了藍軍分隊,實現了以技術訓練為主向戰術訓練為主的轉變。各部隊積極挖掘人和戰機潛能,探索新戰法,組織超視距空戰和惡劣氣象條件起降等高難度課目訓練。
時光流轉一甲子,彈指一揮六十年。目前,空軍航空兵團大部分已具備隨時升空遂行應急作戰任務的能力,航空兵師長都能帶隊升空作戰,航空兵團長都能飛四種氣象並勝任指揮和教學,重點部隊飛行員全部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個個都是四種氣象飛行員兼教練員以及四機帶隊長機飛行員。

學校榮譽

東北老航校-朝鮮戰場首次戰勝強敵
1950年9月,美帝國主義把侵略朝鮮的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命令,同年12月,空四師十團二十八隊被空軍司令部確定為首批參戰的部隊,飛行員全部是東北老航校畢業的,是新中國空軍的精華。此時,人民空軍剛剛成立不到一年。
在朝鮮上空,年輕的中國空軍很快就有了與強敵的第一次交鋒。在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戰鬥中,平均飛行時間只有200多小時、噴氣式戰鬥機飛行時間僅15小時的中國年輕的飛行員,面對參加過二次世界大戰、“喝過”成千上萬噸航空汽油、飛過數千小時的美國空軍“老油條”們,絲毫沒有膽怯。大隊長李漢首戰即擊傷敵機,8天以後,也就是1951年1月29日,與敵再次交鋒時,李漢又首創了人民空軍擊落敵機的先河。這一天,噴氣式飛機打掉敵機的世界首創,被永遠地載入了人類空戰的史冊。
初戰勝利,對整個志願軍空軍乃至全中國人民都是極大的鼓舞。隨後,老航校的飛行員們不斷地在朝鮮戰場上創造戰爭的奇蹟。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東北老航校的威名遠揚世界,5名空軍一級戰鬥英雄有3名出自東北老航校,他們是王海、張積慧、劉玉堤;李漢、鄒炎、王天保、高月明等4名畢業學員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據統計,凡參加抗美援朝的東北老航校畢業學員人人都立有戰功。
東北老航校紀念館建成
黑龍江省密山市是擁有空軍贈送飛機最多的地方。為發展紅色旅遊事業,密山市多方籌措資金,建成成了東北老航校紀念館,館內收藏了大量歷史圖片和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