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野戰軍

東北野戰軍

東北野戰軍,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簡稱四野。其締造者是林彪、羅榮桓。是一支兵力最強悍、武器最精良、戰將最齊備的鐵血雄師。它是一支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走到一起、來自五湖四海的部隊。先後轉戰東北、華北、華中解放戰、華南戰場,並在三大戰役勝利後歷經安新戰役、漢潯間渡江戰役、宜沙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廣東戰役、鄂西戰役、廣西戰役和海南島戰役等大規模的血戰、硬仗,縱橫馳騁於十四個省區,以摧枯拉朽、風捲殘雲之勢,成為中國人民埋葬蔣家王朝、創立新中國的主要力量,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特殊功勳。

基本信息

簡介

東北野戰軍,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有林彪羅榮桓肖勁光、黃克誠、鄧華、譚政、劉亞樓、李天佑、陳伯鈞、洪學智等一批 “猛將”、“怪才”等。第四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它是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逐步發展起來的。

軍隊資源

東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據四野司令部編成的《日寇投降後關內各解放區進入東北部隊實力統計表》計算,1945年底,東北野戰軍總數為107959人,擁有步槍39641支、輕機槍1139挺、重機槍105挺、擲彈筒59個、追擊炮64門。能夠用於戰鬥的重武器如榴彈炮、坦克、飛機,更是一無所有。這個基礎比關內的山東野戰軍要差得多。說明東北野戰軍在東北未得到任何外來援助的重武器,連槍枝都補充得極少。因此,東北野戰軍在建立農村根據地的過程中,將各部隊分散開來,蒐集日偽散落的武器,並進行剿匪,以此作為擴充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

1948年是東北局勢全面扭轉的一年。東北野戰軍在多次戰役中大量殲滅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軍工生產也形成規模,基本保證了部隊作戰的彈藥需求。 1948年8月,即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的實力統計為:兵員總數1039737人,長槍385134支,短槍50352支,衝鋒鎗12960支,輕機槍15582挺,重機槍3136挺,六零炮2890門,迫擊炮986門,山炮324門,野炮194門,榴彈炮92門。除重炮外,從數量上看已形成了優勢,具備了與國民黨軍決戰的實力。

作戰原則

東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東北野戰軍六大作戰原則 ——林彪

1、“一點兩面”的戰鬥部署:

“一點”即是將攻擊的主要兵力集中到突擊點上,突擊點選在敵之部署弱點上,應綜合考 慮敵我雙方的條件去判斷敵人薄弱部位。敵之弱點有三種:雖然好打但與主要部署無關;與強點相聯繫的弱點;既是弱點又是要害的地方。選擇突破口,最好是打第三種弱點,其次是 第二種,實在沒有這兩種才打第一種。實施突破時,口子不能張大,以免分散兵力。“兩面” 即是至少在兩個方向(兵力多時可三面、四面)對敵實施包圍或鉗制。總的來說,“一點”是打垮敵人,“兩面”是把被打垮的敵人消滅。

2、“四快一慢”的攻擊原則:

向敵前進要快,抓住敵人準備工作要快,突破後擴張戰果要快,追擊動作要快。相對於“四快”而言,“一慢”是指對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總攻的時機要慢,攻擊準備要充分,搞清敵情、做好準備後再打響,不能打急了。對於運動中的敵人,發起攻擊要快些,但也要進行必要的準備。對於退卻的敵人,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追擊,慢了敵人就會跑掉。

3、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對預有防禦準備之敵不能打莽撞仗,必須經過準備才能攻擊;對退卻之敵要打“莽撞仗”,猛打猛追,不給敵人喘息機會;對於要退未退之敵,完全莽撞或完全不莽撞都不行,首先應迅速抓住敵人,準備好了再打。

4、攻堅戰鬥中,突擊分隊要採取“四組一隊”的戰鬥編組:

將加強了的突擊分隊(通常為連級單位)統一編成四個既有分工又密切協同的戰鬥組。火力組可配屬團或師的炮兵和坦克,負責火力準備和火力支援。爆破組負責清除障礙、開闢通路、炸掉敵堅固火力點。突擊組負責打開並鞏固突破口。其餘為支援組,擔任擴張戰果的任務。在實際戰鬥中,可不受四個組的限制,要根據不同的作戰目標編組和臨時確定任務。

5、“三三制”的戰鬥隊形:

為便於班長指揮和避免隊形過於密集、造成過大傷亡,每個班編為三至四個戰鬥組,由正副班長和作戰勇敢並有戰鬥經驗的戰士擔任組長,每個戰鬥組三至四個戰鬥員。衝擊時各戰鬥組之間和各戰鬥員之間均採取三角等戰鬥隊形,交替掩護前進。

6、“三猛”的戰鬥作風:

在進攻戰鬥中要“猛打”、“猛衝”、“猛追”,不讓敵人有喘息時間,一舉把敵人打垮。“猛打”即是各種火器集中到主攻方向,以猛烈的火力打擊主要目標。“猛衝”即集中火力射擊後,突擊部隊乘勢猛烈衝擊,以火力消滅敵人。“猛追”即對被衝擊潰亂退卻的敵人實行猛烈的追擊,要一直壓下去,直到全部消滅敵人。

結局

1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

發展歷程

東北野戰軍入關東北野戰軍入關

第四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它是由抗日戰爭轉入大反攻後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各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逐步發展起來的。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我國東北, 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進入東北, 會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獨占東北。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中共中央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原有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先後調進東北的部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邊區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同時,延安及各解放區的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也陸續進入東北。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著手發動民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把工作重心轉向距離國民黨占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市和鄉村,以師(旅)為單位開始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發動民眾,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地。到1946年3月,全區殲滅土匪7萬餘人。在這期間,對部隊初步進行了整編,將原來劃分的軍區先後合併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重新調整了各省軍區和軍分區,抽調少數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後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進行了為時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殲敵萬餘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對東北的鬥爭方針和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七·七決議”)精神,決定利用國民黨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暫難繼續大舉進攻的時機,進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發動民眾,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同時,加緊部隊的整頓和建設。8月至10月間,先後以山東第1、第2師及原濱海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7縱隊,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以華中第3師(欠第7旅)組成第2縱隊;以山東第7師及華中第3師第7旅組成第6縱隊。以上連同前已編成的第3、第4縱隊,陝甘寧第359旅和南滿獨立第1、第2、第3師,全區共有野戰軍5個縱隊、1個旅、3個獨立師, 約12萬餘人。為加強以炮兵為重點的特種兵建設,至1947年3月,建立了9個炮兵團,27個營,120個連,1個戰車大隊,1個高射炮大隊,並以東北炮兵學校為基礎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發展起來的騎兵部隊,組成10個騎兵團和1個騎兵支隊;成立了護路軍司令部,將原分散各地護路部隊3400餘人,統一整編為7個團,以維護和保證鐵路交通的順暢。此外,還分別成立了東北軍政大學、東北醫科大學和炮兵、工兵、測繪、通信、軍需、汽車航空、外國語等各種專業學校, 有計畫地訓練各種人才,以供部隊發展和作戰的需要。

為打破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進攻計畫,1946 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東北民主聯軍舉行新開嶺戰役,在遼寧寬甸西北地區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接著,又集中南北滿主力進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殲滅國民黨軍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進攻轉為防禦,東北解放區也得到了鞏固和擴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及所屬部隊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達46萬人。

1947年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性反攻,在長春至瀋陽段和瀋陽至吉林段鐵路兩側地區發動了夏季攻勢,殲國民黨軍8萬餘人。8-9月間,以12個獨立師(旅)編成第7、第8、第9、第10縱隊,並成立了南滿、冀察熱遼兩個軍區前方指揮所(後改稱第1、第2前方指揮所)。9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又集中9個縱隊的兵力發動秋季攻勢,殲滅國民黨軍6.9萬餘人, 攻克城市15座,進一步掌握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區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以原民主聯軍總部機關為軍區兼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2月,以9個獨立師(旅)編成第1第11、第12縱隊。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3月15 日,東北野戰軍冒著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發動了為期90天的冬季攻勢作戰,殲滅國民黨軍15.6萬餘人,收復城市18座,將國民黨軍壓縮於長春、瀋陽、錦州等幾處互相不能聯繫的孤立地內,東北解放區的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解放區人口占東北的86%,為全殲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奠定了基礎。

為適應大規模進攻作戰的需要,東北人民解放軍有組織、有計畫地加強了二線兵團建設,從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先後組訓了164個團,為主力部隊輸送新戰士37萬人。同時,教育改造了大批俘虜士兵補入部隊。繼續加強炮兵建設,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了炮兵縱隊,統一指揮與管理所屬炮兵部隊。各步兵縱隊、師、團也分別擴建了炮兵團、營和連。全區擁有戰防炮、迫擊炮1600餘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600餘門,高射炮116門。1948年7月,以護路軍所屬部隊為基礎擴編為鐵道縱隊,下轄4個支隊,共1.7萬餘人。至8月止,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已發展到103萬人。為便於作戰指揮,8月14日,建立了單獨的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由林彪兼司令員,羅榮桓兼政治委員,劉亞樓兼參謀長,譚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部,肖勁光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原第2前方指揮所改為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部,程子華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此時,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 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北寧線舉行遼瀋戰役,至11月2日結束,歷時52天, 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從此,東北野戰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支戰略機動部隊。

1948年11月13日,東北野戰軍所屬第1至第12縱隊,按照中央軍委規定的統一序列,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軍,每軍4個師5至6萬餘人;另以長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60軍編為第50軍。部隊的裝備由於遼瀋戰役的大量繳獲而得到很大改善。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奉命入關。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與華北軍區第2、第3、第4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舉行平津戰役,歷時64天,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 解放了除綏遠一隅和太原、新鄉等少數孤立據點以外的華北全境。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兵團:第12兵團,肖勁光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轄第40、第45、第46軍;第13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蕭華任政治委員,轄第38、第47、第49軍;第14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莫文驊任政治委員,轄第39、第41、第42軍;第15兵團,鄧華任司令員,賴傳珠任政治委員,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原野戰軍所屬之特種兵指揮機關改稱特種兵司令部,轄2個炮兵師,1個裝甲師,1個高炮指揮所和1個工兵指揮所。原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歸軍委直接指揮。

1949年3月下旬,第四野戰軍組成先遣兵團開始自華北地區南下,4月20日,配合第二、第三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5月中旬,在湖北團風至蘄春之線強渡長江,解放武漢。野戰軍主力於4月中旬南移。5月12日,中央軍委決定,第四野戰軍領導機關與中原軍區領導機關合併,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政治委員,鄧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員,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6月上旬,野戰軍主力渡過長江,分三路對國民黨軍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部和華南軍政長官余漢謀部進行迂迴包抄, 10月中旬和下旬,分別在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和陽江、陽春地區殲滅白崇禧部主力4個師和余漢謀部4萬餘人。接著又向廣西挺進,至12月中旬,將白崇禧集團17餘萬人殲滅於粵桂邊之容縣、博白和欽州地區。另一部配合第二野戰軍向西南進軍。

東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第四野戰軍在向中南進軍過程中,先後抽調部分部隊和幹部,在豫、鄂、贛、湘、粵、桂等省進行發動民眾,建黨建政, 清剿殘匪,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工作。廣西戰役後,野戰軍又以80%的兵力在湘、桂、粵境內清剿土匪,先後殲滅土匪115萬餘人。同時,在組織上繼續作了若干調整:7月,以國民黨軍第19兵團起義的4個師改編為第51軍。8月,第12兵團部兼湖南省軍區。第14兵團部奉命改為中央軍委空軍的領導機關。裝甲兵師調東北成立裝甲兵學校。10月,以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兵團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轄第52、第53軍)。11月,第15兵團部兼廣東省軍區。12月,第13兵團部兼廣西省軍區。12月26日,中央軍委批覆華中局並四野:“同意華中軍區即正式改名中南軍區”。12月30日,中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向所屬部隊發出通知,自1950年1月1日起,華中軍區改稱中南軍區,組織機構仍舊。下轄6個省軍區、3個兵團部,16個軍,1個炮兵司令部(轄4個炮兵師、1個高炮師),1個工兵司令部(轄5個團),1個鐵道司令部(轄5個鐵道團)和16個獨立師,92個獨立團,8個警衛團及軍政大學6個分校,全軍區共150萬人。

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四野戰軍以第15兵團指揮兩個軍,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以木帆船為主要航運工具實施渡海作戰,5月1日解放海南島。至此,除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外,華南全境獲得解放。

戰鬥序列

陳誠擴軍的同時,林彪也在進行擴軍備戰。

東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到1947年9月,民主聯軍的野戰部隊已發展到了9個縱隊27個師、10個獨立師、2個騎兵師,1個炮兵司令部總計29萬人,加上地方武裝近23萬人,總兵力已近52萬。其中,民主聯軍總部直屬4所學校,1個炮兵司令部,1支護路軍和獨立2、4、5師以及騎兵師。

總司令兼政委林彪

參謀長劉亞樓、伍修權

副總司令呂正操、肖勁光、黃克誠、周保中。

副政委羅榮桓、高崗、彭真、陳雲、李富春

政治部主任譚政

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委萬毅,轄1、2、3師;

第二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轄4、5、6師;

第三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轄7、8、9師;

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政委彭嘉慶,轄10、11、12師;

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政委賴傳珠,轄16、17、18師;

第七縱隊司令員鄧華、政委陶鑄,轄19、20、21師;

第八縱隊司令員黃永勝、政委劉道生,轄22、23、24師;

第九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轄25、26、27師;

第十縱隊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轄28、29、30師。

此外,民主聯軍還設立了兩個前方指揮所:

遼東軍區前指司令員肖勁光、政委肖華;

冀察熱遼軍區前指司令員程子華、政委黃克誠。

根據中央軍委命令,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指揮機關與軍區分開,原有領導機構不變。

人物代表人物代表

林彪率眾全殲新5軍之後,及時總結作戰經驗,並進一步對

野戰部隊進行了擴編,大批訓練好的二線兵團被編入主力縱隊。

1948年2月,原有的9個獨立師重新編組,新成立了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二縱隊。

其中,南滿的三個獨立師改編為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委,下轄13、14、15師;

冀察熱遼軍區的三個獨立師改編為第十一縱隊,賀晉年任司令員,陳仁麒任政委,下轄31、32、33師;

北滿的三個獨立師則改編為第十二縱隊,鍾偉任司令員,袁昇平任政委,下轄34、35、36師。

原有九個縱隊的領導班子也做了相應調整:

一縱司令員為李天佑,政委梁必業;

二縱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

三縱司令員韓先楚,政委羅舜初;

四縱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

六縱司令員黃永勝,政委賴傳珠

七縱司令員鄧華,政委吳富善;

八縱司令員段蘇權,政委邱會作;

九縱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

十縱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

與此同時,又從地方部隊中新成立了11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總兵力不斷壯大,已形成了對國民黨軍的絕對優勢。

在戰略上,北線已形成包圍長春、威逼瀋陽之勢;南線則占據了台安、北鎮、建昌一帶,威視錦州、北寧路。

發展沿革

1945年08月0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我國東北,我八路軍一部隨即出兵東北,配合作戰;

1945年10月31日,隨著後續部隊的抵達,共11萬人部隊和調配的2萬黨政軍幹部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

1945年1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設東西南北滿4個二級軍區;

1946年08至10月,整合部隊作戰鬥力,開始縱隊編制,共5個縱隊,主力部隊12萬人;

1947年04月20日,合併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共8萬餘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東北民主聯軍總兵力達46萬人;

1947年0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轉入戰略性反攻,編制10個縱隊;

1948年01月0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編制12個縱隊,此後將國軍壓縮在幾個孤立的大城市;

1948年08月14日,脫離地方建制,成立獨立的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總兵力103萬,於9月12日,開始遼瀋戰役,歷時52天;

1948年11月13日,按照全國統編,縱隊改為軍建制,12個縱隊分別編制為38軍--49軍,起義國軍60軍曾澤生部編制為50軍;

1949年0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採用兵團編制,下轄4個兵團;

1950年03月13日,第四野戰軍與中南軍區合編,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

1955年0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

戰車師(1949年2月由裝甲兵指揮所改編成立,8月改編為裝甲兵學校)

主要戰役

山海關、九門口戰役

1945年10月-11月,把守東北大門的八路軍山東軍區第7師等部在杜聿明指揮的13軍和52軍攻擊下失利。

錦州戰役

1946年1-2月,毛澤東指令林彪親自組織一個戰役阻止國軍瘋狂推進的勢頭,但因各種條件限制,東北八路軍全線撤退,一路丟棄錦州、瀋陽等重要城市,這個戰役未能組織起來,被迫放棄。

沙嶺戰鬥

1946年2月,遼寧南部盤山沙嶺的八路軍1個縱隊(4縱9個團)圍攻新6軍1個團,未能殲滅,自身傷亡3倍於敵(國軍宣稱共軍傷亡上萬人),失利。

秀水河子戰鬥

1946年2月,遼寧法庫縣秀水河子,林彪親自指揮新四軍3師7旅、山東軍區第1師和保全第1旅之第1團等部,以3個團打援、4個團攻擊,實施圍殲孤軍深入的國軍第13軍第89師之266團及265團1營、師屬山炮連、輸送連,取得東北戰場第一個殲滅戰勝利。

四平街戰鬥

(即一戰四平),1946年4-5月,此戰被毛澤東提高到馬德里保衛戰的高度,強令林彪打陣地戰,為政治談判服務,但最終以傷亡8千人的代價失利,放棄四平、長春等重要城市,主力一路慘敗到松花江以北。

拉法、新站戰鬥

拉法位於吉林省蛟河市以北9公里,新站在拉法以北6公里,它們是長圖(長春至圖們)和拉濱(拉法至哈爾濱)線上的一個鐵路樞紐。1946年6月7日,東北民主聯軍一師和二師在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指揮下,殲滅國軍71軍88師263團另1個營,終止了國軍繼續向北滿東滿地區挺進的勢頭,從而在松花江兩岸達成戰略均勢,東北民主聯軍轉入休整和剿匪,建設後方。

從東北開赴平津前線的解放軍裝甲部隊從東北開赴平津前線的解放軍裝甲部隊

遼東、遼南掃蕩戰,1946年秋冬,國軍在中長路正面得手鞏固對北面共軍的平衡態勢後,將機動兵力轉用於後方的遼東、遼南地區,對肖華所部沉重打擊,國軍52軍2師占領了遼寧最後一個要地丹東(當時叫安東衛),遼東、遼南地區的八路軍被迫向臨江地區轉移,被壓迫到長白山附近的中朝邊境深山地區,處境極為困難。

新開嶺戰役

1946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胡奇才)在遼寧省寬甸縣西北之新開嶺地區,殲滅來

犯之國民黨軍第52軍的第25師8900餘人,其中俘5800餘人,4縱傷亡2128人。此役首創東北民主聯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師的範例,初步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25師是杜聿明的起家部隊,所以這次失利對他打擊很大。此次戰役的勝利,嚴格說來,並不是依靠良好的戰略預見與組織,一開始的南滿兵力就呈分散狀態,4縱分兵把守要隘,過於依靠摩天嶺,連山關等天險,過低的估計了國軍的攻擊力,結果連遭挫敗,包括前面的右路遼南獨立師也被打散,左邊的3縱打得也不好,搞得林總很上火,但4縱很快的吸取了教訓,大膽誘敵到新開嶺並調來10師集中兵力圍殲。前面的摩天嶺,雙嶺子戰鬥,都沒有打贏,尤其摩天嶺,地勢上,新開嶺再險也沒有摩天嶺險,以11師,12師能堵得住25師,這應該打問號的,至少心裡是打鼓的。為了掩護後方機關,仗必須要打,在新開嶺打至少還能打個伏擊,消滅一部敵人,從這點推測,新開嶺的是無奈之下被逼出來的,勝與不勝,沒有把握,是在戰鬥過程中看到了全殲25師的可能性,而後經過努力將其變成事實,事後的評論一致認為,這次戰役的勝利是集中兵力思想的體現,但4縱這次並沒有集中那么多的兵力,事實上也沒有,戰勝後,甚至連民主聯軍自己都納悶,認為是僥倖,以4縱的實力,打一個團應該比較穩妥的(不幸的是,26日的賽馬戰鬥,竟然還讓敵軍跑掉了),所以,新開嶺的勝利對毛澤東來說也是個意外的收穫,他在電報中強調凡是大一點的仗(暗示新開嶺)都要集中10個8個乃至12個團的兵力也是一種順水推舟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說,民主聯軍4縱戰鬥中所表現破釜沉舟的勇氣仍然值得稱道的。52軍2師只顧一味乘虛搶占安東,未與25師作時間上,空間上相得益彰的配合行動,讓解放軍得以集中兵力圍殲25師,要說到責任,也是指揮這兩個師的軍長趙公武的責任。

德惠戰鬥

是“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的二下江南戰役的組成部分。1947年2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在炮火支援下,對德惠守敵發起進攻。由於輕敵麻痹,準備不足,步、炮、坦協同不好,倉促投入戰鬥,激戰3天,未能取得戰鬥勝利,被迫停止攻城回師江北。德惠守敵為國民黨軍新1軍第50師,下轄148、149、150團和炮兵、通訊兵、騎兵等直屬隊,加上兩個地方保全團共約7000餘人。50師全部是美式裝備。此戰民主聯軍軍集中了4個師、80門火炮,可以說是絕對優勢。部隊剛打了勝仗,士氣旺盛。但是攻堅卻失利了。六縱幹部戰後深刻檢討了經驗教訓。主要是:思想上麻痹輕敵,敵情不明,準備不足。戰前認為德惠守敵只有第150團殘部,且是孤立之敵,可能一打就跑,沒有想到他會堅守。新1軍是王牌主力,尤其擅長組織防禦作戰。而六縱是第一次有炮兵配合作戰,過去也沒有打過城市攻堅戰,在輕敵思想的支配下,採取了莽撞的打法。平分兵力火力,四面圍攻,沒有主攻方向。德惠戰鬥是東北戰場上第一次大規模步炮協同作戰。縱隊各級指揮員及參謀人員都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不懂得較大口徑火炮及坦克的技術性能和戰術性能,連什麼叫“射擊諸元”都不明白,就更不懂得步兵與炮兵、步兵與坦克如何進行協同作戰了。因此,縱隊在部署兵力兵器時,即將炮兵分散配屬給各師、團,籠統地規定了炮兵何時進行試射,何時進行效力射(即火力準備),在奏效後開始總攻擊。事先既沒有進行步炮、步坦協同作戰的圖上作業,又沒有共同勘察地形,也沒有明確炮火射擊與步兵衝擊的目標,沒有提出炮火射擊時間與步兵接敵運動、衝擊時機如何協調一致的要求;只要求炮兵進入陣地後,1個小時就開始試射,炮兵根本沒有必要的準備時間。

兩次隆化戰鬥

這是東北民主聯軍冀熱遼軍區主力部隊和國軍第13軍的兩次較量,此戰雖然對全局影響不大,但對民主聯軍11縱的戰鬥力鍛鍊和提升有極大意義,尤其是11縱出了一個全軍英模董存瑞,正是在隆化戰鬥中光榮的。隆化當時屬於熱河省,是熱河首府承德北部的重要屏障。1947年5月上旬,散布在冀察熱遼各地正在開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各部隊開始向熱河西部集中。前線指揮部決定首先圍殲在圍場被孤立起來的國軍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團第三營和當地保全隊。到五月十五日,冀察熱遼軍區第十三旅激戰一天后成功殲滅了圍場國軍守軍。在勝利鼓舞下,前方指揮部決定擴大戰果去奪取隆化,這個任務交給了冀察熱遼第十七旅。十七旅(旅長周仁傑,政委謝鏜忠)的前身是八路軍的老部隊。第四十九團的前身是陝甘寧教導二旅的第一團第一營,此前這個團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第一營,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光榮歷史可以一直追尋到井岡山鬥爭時期;第五十團的歷史雖然比第四十九團短,但同樣是一個戰功赫赫的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抗戰時期冀中第十八團。本來十七旅還有一個第五十一團,這個團是剛從地方民兵改編成的部隊,此時只存在在十七旅的編制上,並未參加第一次隆化戰鬥。在第一次隆化戰鬥前夕,國軍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團團部帶領下屬兩個營駐守隆化(另一個營在十團副團長帶領下駐守圍場,此時已經被冀察熱遼十三旅圍殲)。五月十九日黃昏時分,冀察熱遼十七旅占領了隆化東南、東北的進攻出發陣地。二十日零點,部隊開始進攻,四十九團迅速占領了東山和城東南守軍前沿陣地,戰至黎明,部隊打垮了國軍保全隊,突入隆化城內,在隨後半天的白晝戰斗中又奪取了一半城區。21日夜,17旅幾乎占領了全部隆化城區。22日上午,16旅的一個團——47團奉命前來增援17旅。當天夜晚,17旅再次發動總攻,三個團同時出擊,不過收效不大,部隊在突擊中遭到守軍炮火殺傷,減員很多,致使17旅在23日一天都無法再組織起像樣的進攻,還不得不再次向前指求助,要求把整個預備隊16旅都調來參戰。23日,冀察熱遼軍區前指的參謀長黃志勇趕來察看戰況,最後決定把16旅的其餘兩個團全部調來從苔山西側進攻,與17旅南北夾擊,最後解決苔山守敵。24日凌晨,17旅第三次總攻,這次進攻17旅進攻部隊遭到隆化中學和苔山守軍兩面火力夾擊,傷亡很大,而苔山西面的16旅又未準時發起進攻,因而戰鬥再次失利。24日雙方對峙,前指副指揮黃永勝也趕來觀察,不過黃永勝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就離開了。當晚,程子華召集各旅指揮員開會,徵求大家的意見,最後決定再調第5旅的13團參戰,由黃永勝親自指揮攻擊。25日到28日,解放軍連續發動了第四、第五次進攻,16旅對苔山南半部攻擊;17旅從城區進攻,5旅13團從城北進攻隆化中學,戰鬥十分激烈。苔山守軍以各種火炮連續炮擊,給進攻的解放軍造成慘重傷亡。5旅13團第一連在26日夜晚曾借夜色一度攻進隆化中學內,因為後續部隊不能及時跟進,突破口被守軍封鎖,突入校內的部隊除一部分撤出來外,其餘人員在27日白天彈盡糧絕,全部陣亡。連續數天的戰鬥,解放軍部隊傷亡極大,僅17旅戰鬥減員就達1200多人,周仁傑回憶說:“以輪戰方式逐次增加兵力,部隊傷亡人數與日俱增……部隊傷了元氣,損失很大。”29日夜,解放軍發動了最後一次攻擊,這次進攻再次沒有結果。此時赤峰國軍21師準備南撤,冀察熱遼軍區前指令各旅撤出隆化之圍,趕往赤峰截擊赤峰南下國軍,隆化第一次戰鬥遂告結束。這次戰鬥,據周仁傑回憶,“斃傷敵人500餘人,俘敵200餘人”。但由於戰前“偵察了解不夠,沒有攻堅的具體準備,又缺少統一的組織指揮,缺乏火炮彈藥等,抑制造成攻城未克,打援未成,未能實現攻城打援的預定作戰企圖,而且傷亡人數達2500餘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第一次隆化戰鬥後,守軍13軍4師10團因傷亡慘重調離隆化,接替其防務的是13軍89師265團的團部和兩個營。265團並非13軍的基幹部隊,在半年前,13軍89師增援遼西,曾被東北民主聯軍擊潰,這時的89師是經受上次打擊後重新組建的新部隊,戰鬥力遠不如13軍主力部隊第四師。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在朝陽編成了第11縱隊,東野11縱縱隊直屬隊是原冀察熱遼軍區直屬機關和熱遼軍區部分部隊抽調組成的。11縱司令員賀晉年,政委陳仁麒,副司令員周仁傑。11縱的主力部隊是第31師,31師的前身為冀察熱遼獨立一師,也就是1947年5月第一次隆化戰鬥中的第17旅,32師為原冀察熱遼獨立2師,前身是活動於平北地區的地方基幹部隊,33師是冀察熱遼獨立三師,前身是熱遼軍區獨立第5旅及地方基幹部隊合編而成。1948年5月16日,11縱進逼承德,取得象鼻子山戰鬥勝利後,在冀察熱遼炮兵旅配合下於18日包圍隆化。冀察熱遼炮兵旅有山炮21門,榴彈炮7門。為了配合11縱圍攻隆化,冀察熱遼獨立第六師奉命阻擊承德來援的國軍。隆化守敵是89師265團(缺第三營)及師工兵一個連,有部分炮兵,配備戰防炮3門,約2000多人。分布在苔山和隆化城內。城西的苔山為防禦重點,265團團長湯池帶領團部、第三營、戰防炮連(戰防炮4門)和迫擊炮連駐守苔山主陣地;第二營駐守隆化中學,是隆化城核心心據點;工兵連和保全團在隆化城區東南碉堡群,為一線防守兵力。隆化城北構築有40多個半永久碉堡。25日1點部隊進入陣地,4點20分,炮火準備30分鐘,5點部隊開始進攻。在苔山的31師吸取了第一次隆化戰鬥的教訓,前鋒尖刀兩個連在進攻前乘夜色悄悄攀上苔山北坡的峭壁潛伏下來,炮火準備完畢後突然發起進攻,迅速肅清敵碉堡,總攻發起後35分鐘控制了苔山制高點,守敵在團長湯池帶領下被壓縮在苔山南端的幾個碉堡內。但攻擊城區的部隊出現了紕漏。在炮火準備時期,炮火摧毀了守軍的前沿部分工事,但炮火轟擊還在進行中,33師98團第一營竟然擅自發起衝擊,結果遭到自己炮火的誤傷。緊急情況下,33師指揮所被迫改變原定計畫,急忙命令炮兵延伸射擊。這時98團一營第一連已經連續進行了兩次爆破,破壞了鐵絲網。在繼續爆破外壕的時候,守軍開始火力封鎖,爆破手犧牲,連隊遭到重大傷亡,歷盡千辛萬苦才炸開一個缺口,尖刀連此時只剩下不到40人,依然迅猛發起進攻,迅速突入城區,在該營第二梯隊配合下開始了巷戰。最麻煩的是32師方向。32師從隆化東北開始進攻,這裡是守軍防禦工事最稠密的地區,而恰恰是這個地區,竟然沒有任何炮火支援,突擊部隊只能靠人工爆破摧毀守軍工事。在其他地區炮火準備期間,32師96團經過20分鐘爆破,炸毀碉堡三座。總攻開始後,殘存的守軍碉堡密集的火力封鎖了部隊進攻道路。儘管該師94團從33師突破口迂迴到敵人側翼支援,也沒能完全清除所有的守軍工事。這些殘餘碉堡又處於炮火射程之外。到中午,11縱縱指被迫下令暫停攻擊。下午3點,11縱經過3個小時的準備,再次對隆化守軍發動猛烈攻勢。實際上這時候守軍只剩下兩個據點,一個是團指揮所,在苔山南端;另一個在隆化中學。苔山南端的守軍再次頂住了11縱31師2個團的進攻。這次戰鬥解放軍傷亡很嚴重,不但出現了一個董存瑞,還犧牲了一個31師副師長李榮順。此外苔山守軍之頑強也頗令人吃驚,在32師進攻隆化中學的時候,其他部隊忙著收繳國軍的空投物資,正在這時,突然苔山南側的守軍突然開炮,94團4連連長高興貴以下30多名戰士當場犧牲,苔山守軍之頑固可見一斑。11縱二次打隆化,兵力不可謂不強,三個師外加一個炮兵旅。還有一個獨6師負責打援。火力不可謂不猛,除了有一個炮兵旅,還有各師的獨立炮兵營參戰。士氣不可謂不高,全縱隊都要報一年前第一次隆化戰鬥失利的仇。但是這樣懸殊的差別竟然打了一整天,三個師又一個旅對一個團,而且這個團還缺一個營,最後還讓人家團長帶了20多人跑了。

三戰四平

即四平攻堅戰。東北1947年夏季攻勢中,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遼吉縱隊(即後來的7縱)和第六縱隊等部對固守吉林省四平市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堅戰。前敵指揮員是1縱司令員李天佑,後改為6縱司令員洪學智。5月中旬,東北民主聯軍在取得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勝利之後,發起夏季攻勢,先後收復懷德、公主嶺、昌圖、開原、山城鎮、東豐、梅河口、西安(今遼源市)、西豐、清源、雙山、鄭家屯、伊通、雙陽、樺甸、輝南等地,使南北滿連成一片。東北民主聯軍大部分主力會師於四平以南地區。6月2日,林彪、羅榮桓發電報給遼吉縱隊司令員鄧華,命令遼吉縱隊在東西北三方面包圍四平。6月初,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圍殲四平之敵,命令第一縱隊、遼吉縱隊和第六縱隊之十七師參加攻城作戰。全部進攻四平守敵之部隊歸第一縱統一指揮。6月11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第四縱隊十一、十二兩師向撫順、瀋陽挺進,相機奪取撫順,以牽制敵軍增援四平。同日,東北民主聯軍攻四平部隊發動清掃四平敵外圍據點的戰鬥。6月12日,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立一師一部攻占四平西郊飛機場。殲滅守敵七十一軍運輸營與保全團一個營600餘人。14日晚2時,民主聯軍圍城部隊發起總攻,四平攻堅戰打響。一縱一師、二師從四平西南方向進攻,遼吉縱隊從西方向進攻。40分鐘後,二師突破敵防線,一舉突入市內。15日凌晨,東北民主聯軍一縱一師從四平西南方向海豐屯突破四平國民黨軍防線,突入市內。隨之,一、二師並肩戰鬥,向市區縱深展開。16日,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一師從四平城西區外突破二麥路防線,開闢了“第二戰場”,迫敵減少或停止了逆襲。17日,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預備隊六縱十七師四十九團投入市區作戰,他們從一縱一師左側進入陣地,五十團一部則向遼吉縱隊二師深入方向作策應進攻。18日,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二師從西北角二麥路東口掃清外圍開始突破。遼吉縱隊獨一師一團突入敵人縱深,將國民黨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團部大樓包圍。至此,攻城部隊占領四平鐵路以西市區大部。19日,東北民主聯軍一縱一師奉命撤出攻城戰鬥,準備打援。六縱十七師全部投入攻城作戰。他們以五十團在右,五十一團在左,四十九團居中,採取穿插包圍,削清了敵七十一軍軍部的外圍據點中央銀行、市政府、電信局等處,將敵七十一軍軍部緊緊包圍,並準備以起總攻。同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發電報給四平攻城部隊各縱隊各師首長,要求“乘勝堅決擴大戰果,不惜重大傷亡與疲勞”,準備以一萬人傷亡堅決殲滅四平之敵。20日,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十七師對敵七十一軍軍部發起總攻,經3小時激戰,守敵大部被殲,敵特務團團長陳明信被俘,只有敵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預先逃入路東,東北民主聯軍部發電報嘉獎:“十七師作戰甚好,甚慰。”21日,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全部占領四平鐵路以西市區,並有一部分突入鐵路以東市區。下午,路東戰鬥開始。一縱三師從路東調到路西,同六縱十七師並肩從火車站南突入路東,遼吉縱隊從天橋以北一度突入路東,因傷亡太大,復又退回。22日,敵援軍從瀋陽出發,進占肖陽堡、開原一線,企圖增援四平,以解四平敵軍被圍之急。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十八師奉命投入路東十七師方向作戰。23日,在四平攻堅戰中,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獨立一師(後改為第七縱隊第十九師)師長馬仁興,在四平前線指揮所附近,中流彈光榮殉職,終年43歲。同日,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十六師奉命前來四平投入市區作戰,一部接替遼吉縱隊天橋以北陣地。遼吉縱隊主力奉命撤出戰鬥,準備打援。24日,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全部、一縱三師、遼吉縱隊獨三師,繼續擔任攻城作戰任務,戰鬥統歸六縱首長指揮。一縱一師、二師奉命南下打援。同日,毛澤東來電指示,認為“奪取此戰略中樞極為正確,這不僅對於樹立我軍攻堅信念關係極大,同時對於正在鬥爭著的全國人民也是一大鼓勵。”25日,由瀋陽北上增援四平之敵五十三軍一一六師、一三0師等五個師配合騎兵、炮兵一部已進至昌圖以北地區。26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發電報給六縱首長洪(學智)、楊(國夫)、劉(其人)、鄧(華)、吳(富善)、高(體乾),要求對四平戰鬥現狀做一客觀估計。27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首長命令,四平改為佯攻,六縱十六師和遼吉縱隊兩個師南下葉赫、昌圖打援。28日,國軍已先後調集九個師的兵力北援,企圖與東北民主聯軍主力決戰於四平外圍。同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攻城部隊停止進攻,做撤離準備。並發電報給四平前線部隊,指出:四平能否攻下無關重要,目前主要是利用敵人增援之機,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29日,東北民主聯軍打援部隊同敵援軍在蓮花街、頭營子、貂皮屯一帶接火交戰,民主聯軍西側主力乘機圍攻昌圖老城,迫敵從四平外圍回返,重新蝟集於昌圖與開原之間。當晚,敵新六軍兩個師已進到虻牛哨一帶。30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參加四平攻堅戰的部隊全部撤離四平。進行19晝夜的四平攻堅戰結束。此戰共斃、傷、俘敵1.6萬餘人,繳獲各種戰利品甚多。民主聯軍傷亡1.3萬人左右。三戰四平是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次大規模的攻堅戰役,迫於打援與攻堅的游移不定,最終既沒有實現殲敵援軍有生力量,也沒有占領四平,對林彪和李天佑而言,都是極大的遺憾。此役也說明在1947年夏季攻勢期間,東北民主聯軍並不具備和國軍實行決戰的實力。

北野戰軍血戰遼西

錦州攻堅戰,地處遼西走廊的錦州,是東北通往華北的咽喉要道。它坐落在小凌河、女兒河北岸,北寧、錦承兩條鐵路的交匯處。古稱“山海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遼代就修建了城池。

1948年秋,毛澤東選擇錦州作為在東北“關門打狗”的戰略要點,錦州成為東北戰場矚目的焦點。此時,國民黨軍為增強防衛,已先後7次組織修建城內防禦工事,使錦州老城成為獨立的防禦體系。同時他們還利用小凌河、女兒河堤壩和城北高地,修築了約30里長的土城,西南與老城相接,以城內高大建築物建成的要點工事,與街、路的碉堡相結合,以點制面,控制城內的各個角落。國民黨軍東北“剿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及10萬守軍都駐防在這裡。

9月29日中央軍委根據東北野戰軍總部報告的攻錦部署,發出了關於作戰重心是攻克錦州、義縣、錦西的指示,確定了奪取錦州,封閉東北國民黨軍的戰略重心的決策。

10月2日蔣介石親飛瀋陽,給屬下打氣。在高級幹部會議上,他神情凝重地說:“錦州是東北我軍的咽喉,勢在必保。”“今日唯有死中求生,如此戰失敗,則與各位再無相見之期矣!”

國民黨軍也深知錦州城在戰略布局上的重要地位,特別重視外圍堅守和長期經營。配水池是錦州城北一個極其重要的制高點,控制著一條通往錦州的寬闊大道。這裡原是日本人修建的鋼筋水泥建築,放乾裡面的貯水就是堅固的堡壘,國民黨軍在這裡修築了堅固工事,四周布滿了地堡、戰壕、鐵絲網,號稱配水池是“第二個凡爾登”(凡爾登是法國北部重鎮和最大要塞,築有縱深防禦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軍在這裡打敗德軍),並在配水池的白樓上寫下“守配水池的都是鐵打漢”的口號,用以鼓舞800多守軍的士氣。

10月12日8時,我軍第三縱隊第七師第二十團一營在炮火掩護下,向配水池發起強攻,迅速占領東北角的4座紅房子,衝擊核心陣地,先後打垮了敵軍30餘次反撲和增援。戰鬥中,我軍一營也遭受重大傷亡,戰鬥進入白熱化。一營長趙興元發出“一人一槍,戰鬥到底”的號召,繼續組織火力,頑強反擊。戰至下午3時,國民黨守軍增調一個營的兵力,在5輛裝甲車、兩架飛機掩護下,再次發動反撲。一營在炮兵支援下,英勇抗擊。炮手張福元一口氣打了40多發炮彈,炮筒都打紅了,他的左手心也被炮筒燙傷了;爆破手王久肖、林慶肖奮不顧身擊毀一輛敵裝甲車。激戰到最後,全營只有5人能戰鬥了。

下午5時30分,我軍第二十團三營從西南側投入戰鬥,會同一營向敵核心工事展開圍攻。經過半小時激戰,全面攻克了被敵稱為“第二凡爾登”的配水池,錦州北大門就此敞開。

亮甲山,位於錦州城北,是錦州的重要屏障。國民黨軍在上面修築了鋼筋水泥大母堡,四角及其附近有永久性、半永久性地堡和暗堡30多個,並有交通壕和塹壕相連線,形成環形防禦,易守難攻。13日,擔任主攻亮甲山任務的東北野戰軍三縱八師二十四團三營,在炮火的支援下,各攻擊隊密切配合分別將西南、西北、東北諸堡及暗堡攻占,但是大母堡及東南地堡仍繼續頑抗。三營七連十一班戰士吳連義、王玉環、張成友組成爆破小組,利用彈坑作掩護迅速向前躍進。此時大母堡中的敵人火力始終隨著他們,激戰中張成友中彈犧牲,吳連義也多處負傷,但他強忍傷痛在距離大母堡五六米時忽然躍起,把爆破筒塞進暗堡,並用身體死死堵住機槍眼。與此同時,王玉環迂迴到大母堡南側,又塞進幾根爆破筒,隨著“轟、轟”兩聲巨響,大母堡土崩瓦解,我軍英勇的戰士用年輕的生命打開了又一扇通往錦州的大門。

10月14日11時,東北野戰軍開始從北、南、東三個方向對錦州發起總攻,900餘門大炮一起指向錦州的預定目標發射,頓時硝煙瀰漫,戰火熊熊,我各路突擊部隊在炮火和坦克的掩護下,連續爆破開闢道路,向國民黨軍城防工事發起衝鋒。第九縱隊第七十五團一連和七十六團五連兩個尖刀連同時發起衝鋒,迅速越過小凌河,只10分鐘便衝上突破口。五連衝到城垣時,遭遇國民黨軍兇猛反撲。旗手朱萬林奮力一躍,第一個登上城垣,他剛剛豎起紅旗,即中彈犧牲。衝鋒在前的二排四班長趙洪泉此時也身負重傷,但他忍著劇痛,爬上突破口,第二次豎起紅旗。敵軍火力越來越猛,密集的子彈封鎖著突破口,旗桿瞬間被炸斷,趙洪泉再次負傷昏倒。

紅旗如同戰士的生命,是勝利的象徵。一排長劉金見狀,隨即冒著槍林彈雨,奮不顧身地迅速衝上城垣,第三次豎起紅旗。突然,一發炮彈打來,劉排長倒在血泊里。戰士李玉明眼疾手快,立即接過排長手中的紅旗,第四次高高豎起在突破口。

紅旗在硝煙中飄舞,召喚著衝鋒的戰士們奮勇向前。經過31個小時的浴血奮戰,國民黨軍護城河兩側的地堡終於被摧毀,大部隊像潮水般湧進老城,鮮紅的旗幟飄揚在錦州城上。東北國民黨軍的咽喉被徹底切斷。

至此,東北野戰軍以傷亡2.4萬人的代價,取得殲滅10萬守敵的偉大勝利。國民黨軍東北“剿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及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副司令官楊宏光等高級指揮官被生俘。范漢傑垂頭喪氣地說:“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華北,一頭挑東北,現在是中間斷了。”

塔山阻擊戰

如果說,1948年的東北戰場,攻克錦州是遼瀋戰役勝利的關鍵,那么守住塔山陣地就是關鍵中的關鍵。塔山,南距錦州城60公里,北距錦州外圍不足20公里,東鄰波濤滾滾的渤海,西傍巍峨險峻的虹螺山,是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增援錦州的必經之路,因此能否在塔山地區阻止敵軍北上增援,將直接影響到錦州攻堅戰的勝敗。戰前,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黨委號召全體指戰員不惜一切代價,以鮮血和生命,死守到底,就是打到最後一個人,也要堅守陣地,保障主力拿下錦州。

在塔山阻擊戰中,四縱十二師三十四團因戰功卓著,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的稱號。他們以“誓於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打退敵軍數十次進攻,寸土不讓,阻住了敵軍的後援部隊,創造了陣地防禦戰的光輝範例。

10月10日拂曉,敵“東進兵團”以3個師的兵力,向打漁山至白台山一線陣地實施全線進攻,企圖以火力殺傷和集團衝擊,一舉突破塔山陣地。成千發山炮、榴彈炮、加農炮和飛機俯衝投下的炮彈,一起呼嘯著傾瀉到我軍各個陣地。在工事被毀的情況下,四縱指戰員頑強抗擊。在白台山、塔山、高家灘、打漁山等地,他們以堅守和反擊相結合的戰法,在陣前大量殺傷敵軍,堅守住了陣地。

11日,敵軍改變戰術,集結4個師的兵力,採取中央突破的方式,向塔山堡實施重點攻擊。敵54軍和62軍所有的大炮,齊襲我三十四團陣地,從前沿排擊到縱深,從縱深排擊到前沿。炮彈所落之處,房屋變成瓦礫,工事變成廢墟,塔山堡頓時淹沒在一片火海之中。守衛塔山堡陣地的我三十四團官兵嚴陣以待,架好機槍,準備好手榴彈,緊盯著蜂擁撲來的敵軍。等到敵人近前,機槍、步槍一齊開火,敵軍成片倒下,接連幾次正面進攻均被我軍壓制。無奈,敵人繞過地堡群,從兩側展開火力攻擊,攻勢越來越凶,炮火發瘋似地傾瀉在我前沿陣地。一瞬間,三十四團工事被摧毀,地堡被炸塌,戰士們傷亡過半。很快,一股敵軍衝進了前沿陣地。三十四團一連長劉景山帶領兩個班進行反擊,將敵軍壓在前沿陣地一個村口大院裡,一陣拼殺將其消滅。這時又上來一股敵軍包圍了他們。劉景山高喊一聲:“上刺刀,跟我沖!”但敵軍機槍已封鎖住大門口,沖不出去。這時一個戰士急中生智,幾下子撞倒了院牆,戰士們從缺口處飛躍出去,與敵人拼殺。危急時刻,一營副營長鮑仁川率領營預備隊趕來,三連連長周炳義帶領通信員和十幾名戰士也衝上來,與敵人拼起刺刀。不多時,周連長身上多處負傷,壯烈犧牲。與此同時,二營營長和教導員身先士卒,帶領部隊衝進塔山堡。激戰中二營教導員於厚德重傷倒地,幾名戰士上去扶他,他大吼:“不要管我,快去消滅敵人!”二營像一把鋒利的刺刀插向敵軍突破口,敵第八師中央突破塔山的夢想,在四縱十二師三十四團的銅牆鐵壁面前又一次破滅。

12日,敵軍因傷亡慘重,停止了攻擊。我軍利用這難得的間隙,搶修被炸毀的工事。交通壕塹壕加深加長了,還增修了又深又寬的防坦克壕。每個戰鬥崗位都修上了防炮洞和儲備彈藥的小倉庫。

13日,國民黨軍以4個師的兵力,採取兩翼突破夾擊塔山。號稱“趙子龍師”的敵獨立95師組成“敢死隊”,向塔山東側的鐵路橋我軍陣地實施集團衝擊。堅守陣地的我十師二十八團沉著應戰,打退了敵軍一次次衝鋒。敵軍把戰亡士兵的屍體堆起來壘做活動工事,向陣地前沿步步推進。此時,守衛前沿陣地的我二連一排機槍手全部犧牲,指導員程遠茂帶領全排戰士在無通信、無支援的情況下,獨立作戰,擊退了敵軍十餘次衝鋒,最後只剩下7個人堅守在陣地上,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這是敵軍進攻最凶的一天,也是受挫最大的一天,其王牌部隊獨立95師遭受重創。14、15日,敵軍再次發起攻擊,但未能奏效,損失卻越來越重。到15日18時,錦州解放的訊息傳來,塔山陣地一片歡騰。

經過6晝夜的鏖戰,我第四縱隊在第十一縱隊的配合下,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塔山鋼鐵陣地,以傷亡3570人的代價,換取了斃、傷、俘國民黨軍7700餘人的戰績;以積極的戰術手段,阻止了國民黨軍北上增援錦州的企圖,為東北野戰軍最後攻克錦州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黑山阻擊戰

1948年10月21日中午,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收到“野司”急電:長春十萬敵軍起義投降,錦州十萬敵軍被殲,瀋陽陷於孤立,廖耀湘兵團企圖向錦州突圍,與錦西北上之敵匯合,妄想奪路逃回關內。令你們即返黑山、大虎山,選擇陣地,構築工事,頑強死守,阻擊敵人,掩護主力到達後,聚殲前進之敵。

接到命令,十縱隊黨委立即召開常委會,制定作戰方案,決心牢牢守住黑山和大虎山這兩扇堅實的大門,決不讓廖耀湘兵團逃掉一兵一卒!

然而,裝備簡單的十縱隊面對的敵人,是有著飛機、坦克和上千門大炮配合作戰的全美式機械化裝備的敵5個軍12個師,擔負的是寬達25公里的防禦正面,十縱隊3個師必須同時展開防禦陣地。無疑,這將是一場異常激烈殘酷的血戰!“人在陣地在,誓死不讓敵人前進一步!”

從23日9時起,十縱隊二十八師八十二團七連在尖山子、胡家窩棚連續擊退了敵人5次衝擊,為整個縱隊贏得一整天的戰前準備時間。

24日晨,敵軍以4架戰鬥機助陣,以5個師的兵力分3路向我軍阻擊陣地全線發起猛攻,主攻方向是控制黑山和大虎山的重要制高點101高地及高家屯一線。我二十八師八十四團二營堅守在101高地,在10小時內連續擊退了敵軍4次有組織的攻擊。15時30分,敵軍再次撲向101高地。二營四、六連餘部和營通訊班共20餘人在無任何倚托的山頭上,利用彈坑滾進躍出,連續擊退敵人4次進攻,最後終因寡不敵眾,致使101高地失守。但八十二團二營在30分鐘後又重新奪回了該高地。

趙家窩棚位於黑山、大虎山南面,是敵軍奪路南逃的必經之地。24日黃昏,我十縱隊二十二師六十五團一連首先搶占了趙家窩棚,截斷了敵人退路。當敵人進到一排陣地時,副連長蔣林布沉著下達命令:“打!”頓時,步槍、衝鋒鎗、輕機槍一齊開火,手榴彈在敵群中炸開。敵人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趴在溝里繼續頑抗。與此同時,在二、三排強大火力壓制下,兩側迂迴的敵人也都丟盔卸甲而逃。第二天上午9點,敵軍又衝上來了,此時一排陣地上只剩17個人。子彈打光了,手榴彈只剩下一顆,面對瘋狂的敵人,副連長蔣林布大吼一聲:“上刺刀!”接著一個箭步衝過去,對準敵人猛刺。16名戰士緊隨副連長沖了上去,猶如猛虎下山撲向敵群,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有的戰士刺刀挑彎了,仍繼續戰鬥;有的戰士刺刀別斷了,就從敵人手中奪;有的戰士和敵人拼在一起,犧牲後嘴裡還咬著敵人的手指頭……副連長蔣林布的刺刀插進敵人胸膛還沒有來得及拔出來,被敵人刺中,壯烈犧牲。最後,17位勇士只剩下3個人。

大白台子是進出黑山的必經之路,素有黑山門戶之稱。第二十八師八十三團八連一排三班就堅守在這裡。25日,在敵重炮向我前沿陣地猛烈轟擊過後,副班長崔承喆看到敵兵逐漸靠近我軍陣地時,遂扔出第一顆手榴彈,緊接著全班戰士將一顆顆手榴彈投向敵群,隨即步槍、機槍、自動槍向敵人猛烈開火,一時間打得敵人屍橫遍野。在隨後的5個小時裡,敵軍集中了更多兵力瘋狂進攻。最後,全班只剩下崔承喆和幾個戰士,子彈、手榴彈也都打光了。敵軍又發起第六次衝鋒,一步步逼近陣地。關鍵時刻到了,崔承喆像猛虎一般躍出戰壕,端起刺刀沖向敵群,一連捅倒了好幾個敵人。突然,一顆炮彈落在崔承喆身邊,他的左腿當即被炸斷,只連著一點皮肉,他毅然將腿上僅連著的一點皮肉割斷,繼續堅持戰鬥。

十縱隊的戰士們用年輕的生命和青春的熱血在黑山陣地上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最終以傷亡4144人的代價,頑強阻擊10倍於己的敵人,斃傷敵8015人,俘虜6299人,勝利完成了阻擊敵軍“西進”的任務,為圍殲廖耀湘兵團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對遼瀋戰役的最後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優勢條件

東野有幾個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有松花江北以及東滿西滿那強大的工農業做基礎的穩固的根據地,糧、彈、兵源充足;

二、背靠蘇蒙朝,使得國軍始終只能攻其一面;

三、山東的115師和新四軍三師可以說是抗戰時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這幾個部隊都到了東北,成為東野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四、正面的國軍始終兵力不足,正規軍從未超過30萬人,加上地方部隊也始終沒超過60萬人,從1947年夏開始國軍的兵力再未占過哪怕相對優勢,再去掉守備部隊,機動兵力寥寥無幾,這一點從新1軍這個王牌都被拆開搞守備就可看出,幾乎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五、和其他幾個戰區不同,國民政府對東北的最高期望就是打到長春,若不是馬歇爾多事,老蔣只想打到錦州呢。戰略思想如此消極,焉能不敗?若是1946年下半年不給東野半年的休整時間使其從容完成土改剿匪從而站住腳跟的話,在四平之戰後集中主力北進,林彪一樣要被趕到蘇聯去。

六、東北地域廣大,各城市和敵人兵力都相當分散,利於大兵團打運動戰,利於我軍分割消滅敵人,更利於圍城打援。

七、中央在東北全勝之前一直採取的是在犧牲其他戰區,尤其是華東、中原來支援東北的戰略,而老蔣又偏偏看重眼前利益,怎么看南京附近的共軍都比遠在東北的共軍危險,中了的圈套,將大部分嫡系主力都投入了華東中原戰場。如果當時老蔣能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在1946年暫時放棄在西北和華東的全面進攻(當時華野不可能有實力渡江南威脅滬寧杭),在東北多投入20萬人,林彪鐵定要到山裡打游擊或撤到蘇聯。

名將

王兆相

陝西省神木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宣傳委員、隊長、連黨部書記、團長、師政委、副部長、師長等職,參加了神府佳榆根據地歷次反“圍剿”等戰役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團長、支隊副司令員、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開闢晉綏抗日根據地、保衛黃河河防、反“掃蕩”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旅長、師長、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承德保衛戰、三下江南、四平攻堅戰、遼瀋、衡寶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後方勤務學院組織指揮系副主任、主任,高級工程兵學校校長,工程兵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王兆相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是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劉亞樓

原名劉振東(1910-1965)。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劉亞樓,1910年3月12日出生於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大洋泉村一農民家庭。國小畢業後考進長汀七中,因家庭困難,不久便輟學回鄉,被母校崇德國小聘為教師。在該校校長、共產黨員劉克模的啟發下,閱讀了《新青年》、《嚮導》等革命書刊,開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改名為劉亞樓,積極參加了當地農民赤衛隊和鄉區蘇維埃政府的組建工作。

1929年5月底,為迎接紅四軍二次入閩,劉亞樓參加了武平農民武裝暴動。暴動隊伍後被編入紅四軍第四縱隊第八支隊,任班長、排長。12月,被選送到紅四軍隨營學校學習,畢業後回原部隊擔任連長。

930年4月,劉亞樓任紅十二軍第五團第一營營長兼政治委員。1930年6月,任紅一軍團第四軍第三縱隊八支隊政治委員。9月,紅一軍團縱隊改編為師,支隊改編為團,任紅十二師第三十五團政治委員。1930年12月,率該團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的龍岡圍殲戰,全殲國民黨軍第十八師9000餘人,該團作戰英勇並活捉了國民黨軍師長張輝瓚。後又率部參加了第二、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並為作戰勝利做出了貢獻。

1932年3月,劉亞樓調任紅十一師政治委員,積極開展部隊政治思想工作和宣傳民眾的工作,努力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撤銷軍級建制,方面軍直轄第一、第二、第三師,劉亞樓任第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在長征途中,劉亞樓率領部隊擔任紅一軍團的前鋒,取得了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勇奪婁山關和四渡赤水河等一系列重要勝利,為中央紅軍跳出強敵的包圍、勝利北上創造了條件。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後,劉亞樓先後任紅一軍(原紅一方面軍)第一師師長、陝甘支隊第二縱隊副司令員。1936年6月,作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批學員入校學習。12月畢業後,留校任紅大訓練部部長。

1938年1月,劉亞樓任抗日軍政大學(紅大改稱)教育長。1939年初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蘇德戰爭爆發後,加入蘇軍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1945年8月,隨出兵中國東北的蘇聯紅軍回國。1946年初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為組建適應戰爭需要的高效率的司令部作出了重要貢獻。8月,兼任東北航空學校校長,為後來的人民空軍培養了第一批骨幹。

東北內戰爆發後,劉亞樓先後協助總部首長部署和指揮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1947年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作戰,殲國民黨軍22萬餘人,迫使東北國民黨軍龜縮於長春、瀋陽、錦州等幾座孤城之中。1948年1月,劉亞樓任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第一參謀長,為使司令部工作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轉變需要,對從思想、組織、作風多方面加強司令部機關建設,付出了大量心血並做出了貢獻。6月,經中共中央批准,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同時被委任為軍委會東北分會委員。1948年9月,毛澤東發出了《關於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10月初,當林彪私自以林、羅、劉名義向中央軍委發出加急電報,提出放棄攻打錦州而北返打長春時,與政治委員羅榮桓一同進行了耐心的勸說,並發了一封重申攻打錦州的電報,保證了錦州戰役及整個遼瀋戰役的順利進行。遼瀋戰役期間,積極協助總部首長,指揮部隊連續作戰52天,全殲東北國民黨軍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

遼瀋戰役後,劉亞樓遵照中央軍委關於“東野儘速入關,突然包圍津、唐、塘等處之敵”的命令,立即籌劃東北野戰軍分路迅速入關的各項工作,為保證將國民黨傅作義集團圍殲在華北做出了貢獻。

1949年1月,劉亞樓任平津前線司令部參謀長兼天津前線總指揮,指揮了天津攻堅戰役,創造了全殲守軍13萬、29小時結束戰鬥的攻堅戰奇蹟。3月,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司令員。

1949年7月,劉亞樓奉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之命,負責著手籌建人民空軍。8月,赴蘇進行購買飛機、派遣專家及援建航校的談判。10月25日,被中央軍委正式任命為空軍司令員。11月15日,向中央軍委和毛主席作出了關於空軍領導機關組建原則的報告,提出了在目前沒有空軍部隊的情況下,應集中主要力量把航校辦好的意見,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和批准。為籌辦好第一批航校,精心規劃,具體指導,事必躬親,一絲不苟,終使六所航校於1949年12月1日如期開學。

1950年4月1日,籌建空軍戰鬥部隊的條件已經成熟,劉亞樓向中央軍委提出從陸軍各野戰軍選調建制師、團領導機構組成空軍部隊領導機構的建議,並得到批准。6月,第一支人民空軍部隊空軍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隨後,堅決貫徹中共中央規定的“邊打邊建”的方針,派新中國空軍投入了抗美援朝作戰。在對志願軍空軍進行空戰指導時,根據毛澤東一貫主張的“集中兵力”的思想,結合空戰實際,提出了“一域多層四四制”的戰術原則,使年輕的志願軍空軍在開戰之初就取得了一連串的優異戰果,同時也為人民空軍的空戰戰術奠定了基礎。

劉亞樓一貫注重調查研究,善於總結經驗,每當飛行員在國土防空中擊落敵機或訓練中出現事故,無論手中的工作多忙,都要親赴現場總結經驗或探討教訓。通過觀察和總結,把培養飛行員的全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並提出按飛行員技術水平分類編組,做到“平戰一致”。當1958年飛行訓練中一度出現急躁冒進的思想時,曾嚴肅指出:“飛行訓練是一門科學,切不可蠻幹!”同時給部隊規定了“穩步提高,循序漸進”的訓練方針,要求“地面苦練,空中精飛”,有效地保證了空軍的戰術技術訓練沿著提高強度、穩健進度、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相結合的方向的發展。對空軍的作風建設、空軍機務工作和空軍專業技術院校的建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創造空軍的過程中,劉亞樓十分重視政治思想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曾強調說:“空軍是個技術軍種,搞不好會產生單純技術觀點,因而時刻要把政治思想建設放在首位。”他主張,政治思想的根本環節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空軍人員的頭腦,並以自己努力學習毛澤東思想的模範行動,帶動空軍黨委一班人。在部隊政治思想工作領域則提出“及時發現,確實弄清,正確解決”三個環節,狠抓落實,把思想工作落實到基層,落實到人。

1954年,劉亞樓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被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並被選為中央委員。1959年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航空協會名譽主席。

劉亞樓於1965年5月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軍歌

東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

原名《我們是林彪的戰士》(不完全)

四野吧里的一段記錄:我們是林彪的戰士:向前!向前!向前!——我們是林彪的戰士,我們是殺敵的好漢!端起衝鋒鎗,帶上手榴彈,哪裡有敵人,就在哪裡乾。我們是人民解放軍,我們的名字天下傳。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是林彪的戰士,我們是殺敵的好漢!作戰打衝鋒,靈活又勇敢,活捉蔣杜軍,繳他的重機槍。我們是人民解放軍,我們的名字天下傳。

林總的命令往下傳:軍號響,紅旗展,林總命令往下傳,號召東北野戰軍,創造千百個尖刀連,要頑強,要勇敢,朝著敵人心臟鑽,刺刀見紅敵人全部完了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