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文藝

8日﹐《抗戰文藝》遷往重慶繼續出版﹐始為周刊﹐後改半月刊﹑月刊。 《抗戰文藝》是貫穿抗戰時期始終的唯一的全國性大型文藝刊物。 抗戰勝利後﹐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更名為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抗戰文藝》也隨之停刊﹐另行編輯《中國作家》出版。

簡介

現代文藝雜誌﹐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刊﹐1938年 5月4日創刊於漢口。“抗戰文藝編輯委員會”編輯﹐編委會由當時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各方面的代表作家33人組成﹐他們是﹕王平陵﹑田漢﹑安娥﹑朱自清﹑朱光潛﹑成仿吾﹑老向﹑老舍﹑吳組緗﹑宋雲彬﹑周文﹑郁達夫﹑胡風﹑胡秋原﹑茅盾﹑徐炳昶﹑姚蓬子﹑馮乃超﹑夏衍﹑陳西瀅﹑張天翼﹑舒群﹑陽翰笙﹑葉以群葉紹鈞﹑適夷﹑鄭伯奇﹑鄭振鐸﹑穆木天﹑錫金﹑鍾天心﹑豐子愷﹑羅蓀。該刊的刊期﹑出版地點﹑執編人屢有變動﹕在漢口出版期間為三日刊﹑周刊﹐適夷﹑蓬子﹑錫金﹑羅蓀等執編。武漢淪陷前夕出版的《武漢特刊》﹐由馮乃超﹑羅蓀﹑葉以群﹑戈寶權編輯。1938年10月 8日﹐《抗戰文藝》遷往重慶繼續出版﹐始為周刊﹐後改半月刊﹑月刊。由老舍﹑蓬子執編﹐羅蓀曾一度參與編輯。1946年5月4日出至第10卷第 6期終刊。總計出版72期。《武漢特刊》共出4期。另有《文協成立五周年紀念特刊》﹑《文協成立七周年並慶祝第一屆文藝節紀念特刊》各一冊。《抗戰文藝》是貫穿抗戰時期始終的唯一的全國性大型文藝刊物。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和來自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嚴峻壓力下﹐它緊密依靠革命的進步的作家﹐吸引並團結愛國的擁護抗戰的作家﹐為戰時文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

《抗戰文藝》採取創作與評論並重的編輯方針。在漢口出版期間和遷重慶初期(前4卷)﹐文藝創作多表現全國軍民抗日愛國的蓬勃景象﹐形式以通訊﹑特寫﹑速寫﹑印象記等各種報告文學作品數量最多﹐輔以小說﹑朗誦詩﹑雜文以及各種通俗作品﹐形成熱烈奮發﹑迅速反映現實的創作特色。其代表性作品有以群的《台兒莊一勇士》﹑郁達夫的《平漢隴海津浦的一帶》等前線通訊﹐魯彥的《炮火下的孩子》﹑端木蕻良的《螺螄谷》等短篇小說。文藝評論重於“通俗文藝”的倡導﹐發表過老舍的《通俗文藝散談》﹑姚雪垠的《通俗文藝短論》﹑馬彥祥的《舊劇抗戰》以及《怎樣編制士兵通俗讀物》的座談會紀要等。從3卷1期起增設《每周論壇》(後改為《論壇》)欄﹐利用短論形式﹐提出或討論文藝運動中的現實問題﹐如對梁實秋的“與抗戰無關”論的批駮(第 3卷第2期)﹐對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犟調(第3卷第5﹑6期合刊)等。《抗戰文藝》在重慶出版的大部分時間(第5卷以後)里﹐由於國民黨統治區政治經濟形勢惡化﹐刊物不能正常出版﹐經常延誤脫期。這時創作上報告文學和通俗作品驟減﹐而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創作顯著增多﹐諷刺與暴露現實成為文學創作的主導傾向。黃藥眠的小說《陳國瑞先生的一群》﹑沙汀的短篇《在其香居茶館裡》以及陽翰笙的歷史劇《天國春秋》等﹐直接或間接地諷刺暴露了國民黨統治區的黑暗窳敗。艾蕪的短篇《秋收》和吳組緗的長篇《鴨嘴澇》則描寫抗戰中軍民生活的新氣象或內地農民愛國意識的覺醒。文藝評論上多次刊載呼籲“保障作家生活”的短論﹐同時增犟了對作家創作經驗的總結和對創作問題的研討。
《抗戰文藝》一貫重視文藝訊息的報導和各地包括延安和敵後根據地﹑淪陷區文藝動態的交流。每期都有“文藝簡報”﹐經常發布文協總會的檔案和“會務報告”﹐介紹文藝工作團﹑戰地訪問團以及民眾性文藝工作情況和經驗。為及時反映文藝界的重大活動﹐還陸續編刊了大量專輯或專欄﹐如魯迅逝世二周年﹑四周年“紀念特輯”﹐“郭沫若先生創作二十五年紀念特輯”﹐“老舍先生創作生活二十年紀念文選輯”﹐“茅盾先生五十歲及創作二十五年紀念特輯”(編好未印)﹐以及“保衛大武漢專號”﹑“回民生活文藝特輯”﹑“紀念高爾基”專輯﹑“懷悼羅曼‧羅蘭”專欄等。在周作人附逆前後﹐發表過多篇先是爭取﹑後是斥責的文章。刊物除了隨時報導各國民主作家支持中國抗戰的活動﹐還陸續刊登日本的鹿地亘﹑綠川英子﹑美國的史沫特萊等人聲援中國人民﹑中國作家正義鬥爭的專文﹐反映了國際文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廣泛團結。這些報導和文章﹐不僅為戰爭中分散於各地的﹑不通音訊卻又相互關切的作家隨時提供訊息﹐也為抗戰文化史﹑文藝史的研究保存了豐富的有價值的資料。
《抗戰文藝》的經常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老舍﹑郁達夫﹑姚雪垠﹑適夷﹑以群﹑艾青﹑任鈞﹑羅蓀﹑宋之的﹑胡風﹑吳伯簫﹑吳組緗﹑雪峰﹑沙汀﹑歐陽山﹑草明﹑蓬子﹑王平陵等。抗戰勝利後﹐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更名為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抗戰文藝》也隨之停刊﹐另行編輯《中國作家》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