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戰線》

《文藝戰線》創刊於1939年2月16日,周揚在文藝戰線創刊號上發表文章說:到今天為止,一部分作家的生活都還沒有和戰爭結合,必須在各方面來發動和組織作家到前線去的運動。

基本簡介

現代文藝月刊。1939年 2月16日創刊於延安周揚主編,編委會成員有:丁玲成仿吾艾思奇沙可夫沙汀李伯釗何其芳周揚柯仲平荒煤夏衍陳學昭卞之琳周文馮乃超劉白羽16人。由文藝戰線社出版。發行人夏衍,生活書店總經銷。刊物在延安編輯,國民黨統治區印刷,面向全國發行,因此刊物的出版經常脫期。1940年2月16日出至第 1卷第6號後,擬“改成一個時間間隔較長的季刊”(第1卷第6號:《啟事》),宣告停刊。共出版6期。
創刊號發表周揚的發刊詞《我們的態度》,闡明“《文藝戰線》本身就是一個統一戰線,她是所有站在民族立場上的作家共同的地盤”,對於當前的文藝運動,提出了要加強團結,反對宗派主義,提倡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鼓勵作家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觀。活躍文藝評論等主張。
刊物以發表文學創作為主。小說方面,野蕻的《新墾地》描寫延安的生產運動,沙汀《聯保主任的消遣》揭露了國民黨統治區的黑暗現象。成績比較顯著的是報告文學和散文,象沙汀的《賀龍將軍印象記》,何其芳的《我歌唱延安》、《日本人的悲劇》,劉白羽的《五台山下》,卞之琳的《晉東南麥色青青》,黃鋼的《開麥拉之前的汪精衛》,駱方的抒情散文《溜黃河六百里》,以及胡考的通俗作品《陳二石頭》等,在當時獲得普遍的好評。詩歌方面,象柯仲平的長詩《平漢路工人破壞大隊的產生》,卞之琳的《慰勞信》,天藍的《隊長騎馬去了》等,都產生過良好的影響。
刊物重視文藝評論工作。艾思奇的《抗戰文藝的動向》、《舊形式運用的基本原則》,周揚的《從民族解放運動中來看新文學的發展》、《對舊形式利用在文學上的一個看法》等,都是針對現實的文藝運動的文章。第1卷第5號的“藝術創作者論民族形式”特輯,發表了冼星海、羅思、蕭三、柯仲平、何其芳、沙汀等人的論文,這是關於民族形式問題討論的最初的一批文章。此外,關於戰地文藝工作的經驗總結,對於作家作品的評論,都是密切聯繫當時的文藝運動。
刊物主要是面向國民黨統治區,闡述對文藝問題的主張,發表反映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生活的創作;刊物有較強的戰鬥性與思想性,作品的生活氣息比較濃郁,評論與現實鬥爭的聯繫緊密,這些特點使它在文藝界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

歷史沿革

艾思奇1939年4月16日在《文藝戰線》上發表《舊形式運用的基本原則》一文,探索了舊文藝形式反映現實的一些特點和規律,以及運用舊形式的基本方式等。他強調指出:“歷史的每一個時期都有它的中心急迫的任務,而在今天,這樣的任務在文藝界正是在於要把握舊形式”。但他同時又說明,運用舊形式的“中心目標”,正是為了“要創造新的民族的文藝”。五四以來新文藝運動所產生的“能夠表現我們的民族氣派和民族作風的東西”實在太少了(但不是沒有,如魯迅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不但是新的而且是民族的”),“我們需要更多的民族的新文藝,也即是要以我們民族的特色(生活內容方面和表現形式方面包括在一起)而能在世界上占一地位的新文藝。沒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東西,在世界上是站不住腳的。中國的作家如果要對世界的文藝界拿出成績來,他所拿出來的如果不是中國自己的東西,那還有什麼呢?”(原載《文藝戰線》第1卷第3期。見《論文化與藝術》,第250頁。)顯然,在艾思奇這裡,也同在王任叔那一樣,所謂“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已不僅限於文藝“形式”,同時也指向了文藝的“內容”。他對文藝“民族性”認識的一個貢獻,是明確地提出了文藝的“民族特色”和其要取得世界地位之間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