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生活》

《文藝生活》

現代文藝月刊。1941年9月15日創刊於桂林,司馬文森編輯,文獻出版社發行。從創刊至終刊,長達10年時間,橫跨三個時期,經歷新舊兩個社會,始終追隨時代潮流前進,在國內,尤其是後期在華南地區,港澳和東南亞一帶,產生廣泛的影響。

《文藝生活》

正文

現代文藝月刊。1941年 9月15日創刊於桂林司馬文森編輯,文獻出版社發行。1943年7月15日出至第3卷第 6期後停刊。共出版18期。1946年1月1日於廣州復刊,出版光復版第 1號。司馬文森、陳殘雲編輯,文藝生活社發行。1946年7月1日出版第 6號後,因被國民黨政府查封,遷到香港出版。1948年 1月出至第18號後,宣告停刊。1948年2月於香港復刊,出版海外版第1期。司馬文森、陳殘雲編輯(第 6期起署司馬文森編輯),文藝生活社發行。海外版第1至7期附有副刊。1949年12月25日出至第20期後停刊。1950年2月1日於廣州復刊,出版穗·新一號,司馬文森主編,文藝生活社發行。1950年7月出至第6號後停刊。從創刊至終刊總計出版62期。

《文藝生活》《文藝生活》
抗日戰爭時期桂林版,創作、翻譯和評論三者並重,創作占有主導地位,發表了夏衍、司馬文森、田漢艾蕪沙汀何其芳等人的作品。翻譯作品方面,發表了“德蘇戰爭特輯”,包括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愛倫堡等人的作品。還刊載了巴爾扎克普希金高爾基契訶夫以及雨果惠特曼馬雅可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連載的“蘇聯工廠史”譯文,是第一次較系統地把這種形式介紹給中國讀者。評論比較偏重於作家與作品的研究,對於當前文藝運動的評述,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減弱了刊物的戰鬥力。
抗戰勝利後在廣州出版的光復版,是以“堅持和發展爭民主自由解放鬥爭的文藝宣傳和動員”(穗·新一號:《復刊詞》)為任務,強調刊物要“做到迅速反映現實”,“替民眾說話,向一切反民主的勢力投槍”(光復版第4號:《編者書簡》);同時,把努力“反映西南各地人民的生活”,成為西南和南洋一帶“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園地”(光復版第8號:《編後小記》),作為實現刊物“地方化”的目標。刊物與現實鬥爭的聯繫、戰鬥力和地方特色等,都明顯地得到加強。比較重視迅速反映現實鬥爭,有戰鬥性的雜文,開闢了“雜文集”專欄,刊出聶紺弩、田漢、陳殘雲、司馬文森等人抨擊時弊,借古諷今的雜文。第 7號遷香港出版後,雜文作品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刊物上還經常發表獨幕劇和報告文學等能迅速反映現實鬥爭的作品。先後刊載“獨幕劇專號”、“活報、獨幕劇”專號,以及“獨幕劇選”等,發表了黃谷柳、章泯等人多種形式的小戲劇,這些劇作在反內戰、爭民主自由的政治鬥爭中,被廣泛地搬上舞台或街頭演出,報告文學作品也以反映現實鬥爭為特色。文藝評論明顯地得到加強。郭沫若茅盾、何其芳等人根據《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撰文闡述對於文藝問題的意見,都涉及到國民黨統治區文藝運動的任務和方向。黃藥眠的《論約瑟夫的外套──讀了〈希望〉第一期〈論主觀〉以後》和《論文藝創作上的主觀與客觀》,是最早對《論主觀》為代表的文藝思潮提出批評的論文。還有司馬文森、巴人等關於“南洋文藝”的論文,“文藝月談”專欄里匕首式的小評論等,整個評論工作既有戰鬥性又比較活躍。
1949年 2月在香港出版的海外版,明確了“以培養西南及海外的文藝新軍,散布民主文藝種子,團結廣大青年文藝愛好者,為我們的工作目標”(第10、11期合刊:《“文生”一年》)。把“地方化”列為努力的方向,重視培養新作家。同時,“歡迎鬥爭性和現實性強的報告、速寫、文藝通信等輕騎作品”(第 1期:《編後記》)。
刊物“地方化”是海外版一個較為明顯的特點,在理論和創作上都有所反映。郭沫若夏衍靜聞黃繩等人,從理論上闡述了開展西南和南洋一帶華僑的文藝運動的意見。發表了一組“馬來亞人民抗敵記”,以及楚懷南、杜埃等反映南洋一帶人民和華僑鬥爭生活的報告文學等,刊物上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地方色彩。
海外版注重培養文學青年,發表新進作家的創作。先後刊出“青年文藝創作競賽入選專號”,“文協入選獨幕劇專號”等,出現了不少新的作者。這時期大力開展的“文藝生活社”社員活動,後期發起的文藝通訊員運動,都是以文學青年為主要對象。與此同時,獨幕劇、報告文學和雜文等,迅速反映現實鬥爭的文藝形式,仍然受到重視。文藝評論方面,夏衍、黃藥眠、茅盾、馮乃超等人都發表了引人注意的文章。從1950年 2月份起,於廣州復刊後,海外版遂宣告停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廣州出版的“穗·新版”,明確刊物的“任務”是:“一,積極參加人民解放鬥爭及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建設。二,肅清為帝國主義者、封建階級、官僚資產階級服務的反動文學及其在文學上的影響。三,發展工農兵文藝,扶植及培養華南的文藝幹部,建設新華南文藝”(《復刊詞》)。刊物上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反映解放戰爭和建設新中國的新人新事,作者“大都是隨軍南下參加解放軍的同志們”(第6號:《〈文生〉半年》)。報告文學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放軍南下故事選”等,生動地記敘了建立新中國過程中的戰鬥和歡樂。戲劇作品多數是集體創作的形式。
《文藝生活》從創刊至終刊,長達10年時間,橫跨三個時期,經歷新舊兩個社會,始終追隨時代潮流前進,在國內,尤其是後期在華南地區,港澳和東南亞一帶,產生廣泛的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