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之鄉

才子之鄉

撫州位於江西東部,“襟領江湖,控帶閩粵”,東鄰福建,南接贛州市達廣東,北臨鄱陽湖。隋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隸屬洪州總管府,撫州從此定名。撫州市下轄10縣1區,面積1.88萬平方公里,人口380萬,市政府駐臨川區。撫州區位條件優越,交通十分便利。撫州人傑地靈,素有“才子之鄉”、“旴語文化之邦”的美譽,臨川文學人物名揚全國。地處東經115°35′~117°18′、北緯26°29′~28°30′之間。南北長約222公里,東西寬約169公里,全市總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1.27%。

歷史悠久

夏禹時期

撫州市中心城區規劃總體定位撫州市中心城區規劃總體定位

夏禹時地處揚州域。春秋時為百越之地。戰國時屬楚。秦時屬揚州九江郡。漢改

九江郡為豫章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縣,屬豫章郡。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臨汝縣,縣治設在今撫州市,仍屬豫章郡。三國時為吳地,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兩晉、南朝相沿。南朝梁陳時,以今之崇仁、豐城、永豐、新淦等縣增置巴山郡。臨川郡初屬江州,陳武帝時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 年)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隸屬洪州總管府,撫州從此定名。

五代時期

五代時,屬楊吳,升為昭武軍。宋朝,分為撫州和建昌軍,屬江南西路。元朝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另置南豐州,同屬江西行中書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撫州路為臨川府, 不久易名撫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為肇昌府,九月改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降州為縣,屬建昌府,均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清時仍稱撫州府、建昌府,屬南撫建道。辛亥革命後,廢府及直隸州。

民國時期

民國2年(公元1913年),全國實行縣制,次年,全省劃四道分領八十一個縣,原撫州府、建昌府境內各縣隸屬豫章道。民國15年(公元1916年)廢道,各縣直隸省政府。民國21年(公元1932)劃全省為十三個行政區時,原撫州、建昌兩府各縣分屬第五、七、八、十一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後, 行政區屢有變更,除廣昌縣屬第八區外,域內各縣均為第七區。1930年至1934年間,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均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屬蘇區閩贛省和江西省。 1932年7月,東鄉珀玕一帶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屬蘇區贛東北省。

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5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撫州,7月1日組建撫州分區,江西省撫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臨川市(今撫州市城區)。 1950年9月13日,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2年8月,更名為撫州專區。1967年3月,改名為撫州地區。1968年2月,復稱撫州專區。 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為撫州地區。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撫州地區,設立地級撫州市。2000年10月20日,撫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文化之邦

才子之鄉撫州漲水了才子之鄉撫州漲水了

撫州不僅文化名人多,而且檔次高,成就大。列入《中國名人辭典》的鴻儒1

00多人。《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共收錄了1296人,其中撫州籍名家317人,幾占四分之一。“宋詞四開祖,臨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鞏、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陳、羅和章、艾”。“江西詩派”前期25人,臨川有謝逸、謝過、汪革和被陸游稱為“詩僧第一”的堯節。全國兩宋詞人867人,江西為153人,而撫州就占44人。特別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偉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鞏、南宋心學大師陸九淵、明代劇壇偉人湯顯祖等,不僅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而且贏得了世界性的崇高聲譽。

文化之邦,才子之鄉,常是名人墨客聚會之地。歷史上有不少名人學士來臨川(撫州)任職和宦遊。東晉王羲之、南朝謝靈運、唐朝顏真卿、南宋陸游等,曾在這裡為官;宋代詩人黃庭堅、梅堯臣、范成大、明代思想家李贄、徐霞客也都來過此地遊覽常駐。《世說新語》和《詩品》的編著者劉義慶和鍾嶸均襲封臨川王。這些名人學士在臨川都留下了大量遺墨華章,為閃光的臨川才子群體增添了輝煌。

才子現象

近、現代史上,撫州的政界要員、科技名流、文壇巨匠、音樂明星、留學博士同樣各領風騷。黃祿祥、饒毓泰、周建屏、趙醒儂、傅烈、游國恩、肖滌非、舒同、李井泉、盛中國、盛中華等,都是撫州人氏。他們超群拔萃,卓有成就,為豐富和推動人類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才鄉代有才子出”,“臨川神童今朝多”。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1993年,全市各類學校為全國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58415名,其中少年大學生147人,僅撫州一中、二中被錄取的少年大學生就有62人,在國外留學20人。出現了象臨川縣河東鄉農民武進興的“大學生之家”(6個兒子,5個考上大學,1個考上中專),臨川縣羅針鄉朱家村的“大學生之村”(全村總人口240人,擁有大專以上學生40名)。兄弟出國,姐妹留學,一家五個兒女出了三個博士、兩個碩士。這類現象在撫州是屢見不鮮的。1984年以來,撫州市中小學生在全國性和全省性的數、理、化三科大賽中,共有2284人次獲獎。其中獲全國一等獎的153人次,獲全國二等獎的365人次,獲全國三等獎的740人次。國家教委副主任 柳斌稱此為“臨川現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專家以及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和關注,紛至沓來地對“臨川才子現象”進行考察、研究和探討。撫州市2006年共有名47考生錄取清華、北大。撫州市2007年共有名66考生錄取清華、北大。撫州市2008年共有名40考生錄取清華、北大。2009年共有名考51考生錄取清華、北大。2010年共有51名考生錄取清華、北大。每年考取人數占江西省錄取人數的百分之三十二,可謂“三分天下”在臨川。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採取“三式”管理人才

才子之鄉才子之鄉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是全國著名的“才子之鄉”,該區區委組織部積極整合“才鄉”品牌優勢,以人才創新、創新人才為目標,探索建立“多維化”人才培養機制,做響做優“臨川才子”品牌,為臨川經濟“趕超發展、提速進位、綠色崛起”提供人才支撐。全區共開發各類優秀人才26219人,各類高級專業人才376人,在全區各行各業產生了“才子”品牌效應,啟動招商創業項目120個,安排就業崗位10萬餘個。主要做法:

區委立足“技能才子高度關注、特殊才子特殊支持”的納才觀念,充分發揮“臨川才子”在深化農村改革過程中的“加數效應”,採取“柔性引進、公開甄選、考核錄入”等措施,著力開闢才子“綠色通道”,以一流的待遇吸引才子,以一流的管理聚集才子。按照分類管理、科學管理使用原則,該區把農村實用型創新人才、企業型創新人才、經濟型創新人才分成“四類”納入到“臨川才子”範疇,建立“臨川才子”信息後備庫。一類指對從事農副產品生產和第三產業經營,年收入超過當地平均水平3倍以上的農村各類實用人才;二類指長年在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骨幹人才;三類指一些從臨川考取到外地高校深造畢業回來的創新型技術人才;四類指有經濟頭腦、能創新創業的臨川返鄉青年。全區已將11650名各類優秀人才納入了“臨川才子”庫中進行動態式管理。

。積極整合金銀花、黃梔子、花卉、西瓜等產業經濟鏈條和合作經濟黨組織資源優勢,在重點抓好本區領軍才子、創新才子、農村實用才子和技能才子隊伍建設培養的基礎上,著力加強與在外才子的聯繫溝通,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江西景德鎮 等地建立“臨川籍在外人才服務站”8個,深入開展“臨川才子評選表彰”、“在外人才臨川行”、“臨川籍在外人士懇談會、聯誼會”等各類交流活動,增強臨川才子的共識。同時,運用市場運作的方式,為“臨川才子”頒發證書,共發放“招商才子”、“技術才子”、“管理才子”、“寫作才子”、“鄉土才子”、“創業才子”等才子卡片20餘類3560張,提升了“臨川才子”知名度。全區有112名“招商才子”憑藉才子品牌的誠信度與影響力,共引進43家投資千萬元的工業項目,12家的投資上億元項目落戶臨川工業園區。

建立臨川才子激勵跟進機制,合理使用才子,凝聚才子實力,把被評為“臨川才子”的人才選派到區工業園區、企業、學校、農村一線等地掛職鍛鍊,提升了才子創新創業的本領,推動了城鄉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結合“和諧創業展風采、崛起路上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深入推進“臨川才子幫帶創業工程”,充分發揮臨川才子在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項目帶動、全民創業中的“孵化器”作用。同時,區委積極籌措專項資金,推出“臨川青年才子”培養計畫,設立“臨川才子基金”和“突出人才貢獻獎”,利用三年時間培養3000名各類“青年型臨川才子”,為促進臨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讓“臨川才子”在臨川創業有機會、幹事有舞台、發展有空間,在全區營造一個良好的引才、用才、愛才環境。該區湧現金銀花、西瓜、黃梔子、柑桔等“種植型才子”2456人,生豬、漁業等“養殖型才子”1360人,“技術企業型才子”1260人,新上種、培、養、加工創業項目499個,帶動臨川近13萬民眾共同致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