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橋[江西撫州文昌橋]

文昌橋[江西撫州文昌橋]
文昌橋[江西撫州文昌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西撫州文昌橋是一座古老的大石橋。跨汝水(今撫河)兩岸,位於江西撫州市中心,是通往省會南昌、溝通贛閩要道重要交通橋樑之一。該橋始建於南宋乾道初元(公元1165年),初為大橋,“上棼下宇,其眷渠渠,重檐直欄,其翼舒舒”,後來該橋被洪水沖毀,改為浮橋,東西百丈串連大船五十四艘。一遇雨季,浮橋沖開,兩岸交通便完全隔絕,至嘉泰年間(公元1201——1204)合六縣人的力量,建成石橋,橋面上鋪有木板,建築房屋。由於狂風暴雨,大橋幾度被破壞復修,直至明嘉靖年間,採石大修,前後一共花了六年,耗費白銀十七萬兩,才建成一座全部石砌的堅固橋樑。清嘉慶8年至18年重建時,修有專志——《撫郡文昌橋志》,開創了我國編寫橋樑建築專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為建橋藍本。修建文昌橋時工匠們創造的“乾修法”施工,在我國建橋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

基本信息

傳說

文昌橋有許多美好的傳說。據說明朝萬曆年間,撫州府臨川縣城裡有“陳、羅、章、艾”四大才子。某年,有一知府到撫州上任,欲過文昌橋進城,只見四個漢子坦胸露腹橫臥橋上擋道,身旁放有一隻陳舊的籮,裝著幾株艾子。知府知道是“陳、羅、章、艾”四位才子出對子考他,隨即吩咐衙役叫才子們報出上聯來!

四個才子一聽要上聯,立刻翻身躍起,隨口吟道:

“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橋上曬文章。”

原來這“上文章”是指他們自己有滿腹文章,而“下文章”則是借用撫州方言“文昌”與“文章”諧音的特點,暗指他們身下躺著的文昌橋。四才子坦腹仰面朝天,陽光曬著他們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橋上曬文章”的絕妙構意。

知府一聽是這么一個絕對,憋得目瞪中呆怎么也無法對出下聯,於是吩咐衙役打橋原路退回。黃昏時候,來到一個渡口,見有一個石碑,上面刻著“黃昏渡”三個篆體大字。知府詢問擺渡人,擺渡人指著對岸前後兩個村子說:“前村名前黃昏,後村名後黃昏,故而此渡名‘黃昏渡’“。知府一聽這話,猛然受到啟發,終於想好一句下聯。立即傳令打轎進城。

誰知轎子回到文昌橋,四位才子叫一書僮送來一個紙卷。知府拆開紙卷一看,只見上面寫著:

“前黃昏後黃昏,黃昏渡前度黃昏。”

知府這時才知陳、羅、章、艾四個才子果然不是等閒之輩,於是在任職間,儘量體恤民情,造福一方百姓,傳為佳話。

“文昌橋上看文章,文昌橋上賞文章,文昌橋上析文章”即來源於此。此外,著名的墨池就在文昌橋橋頭。

另有說法,撫州古時是才子之鄉,自古就有“臨川才子”的美名。既然是才子之鄉,很多衣錦還鄉的風流才子們,必然常常出入於勾欄瓦肆之間,而文昌橋由於其地理位置較好,交通便利,即成為勾欄瓦肆集中之地,久而久之,得名“文娼橋”,即為文人嫖娼之地。後來,民國時期禁絕娼妓,名“文娼橋”不雅,即改名為“文昌”,即今日之文昌橋。

歷史沿革

這座石橋,曾一度被改名為“行易橋”,“解放橋”,多次遭受兵變戰火。後人民政府加寬了橋面,鋪上了水泥柏油,兩旁設定了雕花扶欄和高桅華燈,使大橋顯得美觀壯麗。2002年,當地政府又花巨資重修大橋,每個橋墩上均設十二生肖一種,並重新加固大橋。該橋即古老又華美。每到夏日的夜晚,橋上遊人,絡繹不絕,清風徐來,暑氣全消。仰望天空,明月當頭,繁星點點;俯看流水,月影如璧,銀波蕩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