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烽

戚 烽,1921年12月出生,武城縣楊莊鄉戚莊村人,曾任清河縣遊記大隊教導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原名戚紹炎,戚嘯中,武城縣楊莊鄉戚莊村人。幼年聰慧過人,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1929年,入武城文廟第一高等國小讀書,成績優異,深受師長、同學垂愛。1935年,考入山東省立第十二中學(德州中學)。在一位國文教師輔導下,閱讀了許多救亡雜誌和進步作家的文學作品,也閱讀了一些社會科學理論書籍,初步接受了馬列主義。

人物生平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滿腔熱情關注時局發展。當時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武城縣長也率武裝棄城南逃,土匪四起,全縣一片混亂。他認識到要取得抗日勝利,一定要組織全民參戰,依靠國民黨軍隊是不行了。1938年春,他在動員委員會出版的《抗敵報》上,以必敬吾、嘯中的筆名,不斷發表文章、散文、詩歌,大聲疾呼全國人民團結抗日,收復國土。1928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與地下黨負責人韓強取得聯繫,積極發展地下黨員,在本村成立了黨支部。同年8月,與父親戚夯、黨員王新等組織了武城縣第一支黨的抗日武裝──戚莊游擊小組,任組長。他們夜間割電線、捉漢奸,劫獲敵人物資,搞得敵人惶惶不可終日。1939年6月,受冀南區黨委、武城縣工委派遣,打入頑軍張棟臣的“暫編第八師”,組織政治部,進行共同抗日的宣傳工作,並設法掌握一部分武裝,伺機拉出來,不慎被敵人發覺。張棟臣企圖把他活埋,好在事發前撤出,才幸免於難。撤出“張八師”後,帶領戰士們英勇殺敵,刀鍘漢奸鄉長戚士枝,討伐叛逆石友三,襲擊敵據點,為抗日根據地建設做出突出貢獻。1939年11月,抗日游擊小組改編為冀南四分區武城獨立營,任基幹連指導員。1940年5月,敵人將他妻子、姐姐捕去做人質,迫使他投降,他絲毫不為所動。敵人見不起作用,一年後才將人質放出。

1941年春,調任清河縣遊記大隊教導員。由於生活艱苦,戰鬥頻繁,積勞成疾,患了肺結核。1942年春,離隊休養。不到兩個月,敵人進行了“四·二九”大掃蕩,環境更加惡劣。他停止休養,積極要求工作,被分配到武城縣抗日游擊大隊任副政治委員。

1942年12月,率領武城縣大隊60多人活動在城南一帶,不斷給敵人以沉重打擊。26日,他們宿營在毛店村,敵人偵知後,27日,日軍駐禹城司令山田和武城偽縣長吳寄朴,糾集日軍500人、偽軍800多人於拂曉向縣大隊圍攻。在水坡村一帶的反掃蕩戰鬥中,他帶一個班狙擊敵人,命令其他戰士突圍。全體戰士奮勇戰鬥,傷亡很大,子彈也快打光了,敵人蜂擁而上,他腰部中彈,不幸被俘。敵人要他跪下,他卻憤然站起,對敵人破口大罵,用盡全身力氣高呼:“共產黨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敵人沒等他喊完,用刺刀向他刺去。他為中華民族解放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年僅21歲。

評價

戚烽犧牲的訊息傳遍全縣,許多民眾從幾十里外趕到墓地悼念烈士。冀南軍區六分區、武城縣委、縣政府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追贈他為“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好乾部”、“人民抗日英雄”等光榮稱號。父親戚夯含淚為獨子寫下輓聯:“對黨對國對民族赤膽忠心,對父對母對人民盡忠盡孝”。民眾為了悼念他,還編寫了一首歌詞,大意是:“冀南武城縣,戚烽英名傳,決心為抗日,灑盡血和汗,中華好兒郎,寧死腰不彎,堅如頂天松,永立運河邊。”還有人按照悼念左權將軍的那首歌曲填詞,編了一首“悼戚烽同志”,在各村民兵和學生中廣為歌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