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莊村

戚莊村

2009年,戚莊村根據鎮政府要求,將再次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力爭通過環境優美示範村的驗收。 4、全村上下,通力協作,全力以赴搞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使全村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6、上下聯動,全面動員,群策群力,做好新成疫的防治工作。

山東省武城縣戚莊村

戚莊村位於武城縣楊莊鄉政府駐地東北2.5公里處。
戚莊村因戚姓居住最早而得名。據戚姓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冀魯兩省沿運河一帶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朝廷大規模從人煙稠密地向當地移民。戚姓始祖從登州府萊陽縣大鼓莊遷移至此。延續至今,該村戚姓人口800餘人。近代山東著名革命烈士戚夯戚烽父子系該村人。
戚夯,原名伯黎,字牖民,早年在武城高等學堂和臨清中學學習。畢業後考入山東政法大學。歷任武城縣地方自治籌備會主任、縣財政保管處科長、財政局局長,平原縣財政科長、濟寧縣(今任城區)財政科長。1939年秋組建武城縣抗日游擊隊。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武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長、代縣長兼民政科長、冀南行署六專署文教科長、武城縣副縣長、邯館鐵路局會計科科長。1948年犧牲。
戚烽,原名戚紹炎、戚嘯中。1935年考入山東省立第十二中學(德州中學)。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武城縣戚莊抗日游擊小組。後歷任冀南四分區武城獨立營基幹連指導員、清河縣大隊教導員、武城縣抗日游擊大隊副政治委員。1942年12月26日被捕犧牲。

鹽城市鹽都區學富鎮戚莊村

戚莊村位於鹽城市鹽都區學富鎮東北,

土質肥沃,河道眾多,生產的大米口感綿軟,香氣宜人,是蘇北地區著名農產品。現有優質稻米生產田塊3500多畝,實行機械化作業,年產優質稻米285萬斤,被上海、四川等多家企業採購,加工成糕點等食品,暢銷全國。

南通市西場鎮戚莊村

簡介

戚莊村位於西場鎮東部由迎春村、雄莊村合併而成,是西場鎮政府所在地,221省道穿村而過,交通便捷,區位優越,是投資創業的好地方。
戚莊村現有總面積5.25平方公理,14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3936人,全村黨員118名,下設農業支部、工業支部。農業土地成方,溝渠成網,綠樹成蔭,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進入快速增長期。2008年有各類個體工業企業250家,人均純收7467元。村支部一班人在抓好工農業生產的同時,根據本地特色大力發展養殖業、衛生香加工業。村現有萬羽養雞場兩個,2萬羽養鴨場一個,百頭奶牛場一個,養兔場一個。
戚莊村領導班子的努力得到縣委、縣政府的肯定,先後被評為“安全文明村”、“治安模範村”、“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並多次被鎮黨委、鎮政府評為“三個文明建設先進村”。我們將繼續努力,使得我村在經濟上有更大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村風村貌
2008年,戚莊村投入29.2萬元對村有水泥路進行維護、修建;投入6.6萬元修建四組、五組、八組、九組的硬質渠;投資4萬元疏浚整治了新風一號、二號兩條河道3200米;清淤土方21000方;對所有幹道兩側、河道坡面以及村莊內部進行綠化,綠化率達40%;投資兩萬元修建垃圾池二十個、垃圾中轉房一個。新建村級下水道兩座,新購垃圾桶120隻,組織清運車輛2輛,新聘環保人員五人,對本村的河道,主幹道、居民生活區實行全天候保潔,實施長效管理。如今,戚莊村面貌煥然一新,一片村美人歡的和諧景象。
2009年,戚莊村根據鎮政府要求,將再次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力爭通過環境優美示範村的驗收。文體衛生

我村黨支部村委會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設。這幾年,我們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村部建成了一流的圖書室,電教室、籃球場、健身場、醫務室,既豐富了民眾的文化體育活動,又方便了農民看病。特別是醫務室的電腦聯網,使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卡買藥。
我們還積極引導農民參加農村醫療保險,全村參保率達95%以上,全村計畫生育率100%,調頻廣播、有線電視雙入戶率97%,多次受到鎮黨委鎮政府的表彰。

和諧發展

為了保證戚莊村各項工作持良好的運行和發展的態勢。幾年來戚莊村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明確要求,促使乾群民主議事會制度有序運行
明確召開時間與議事會成員範圍。根據議事會成員“廣泛性、民主性、先進性”的總體原則,規定乾群民主議事會原則上每月召開1次,對農村工作中需要及時研究解決事項,村黨支部可隨時組織召開。積極推選有知識、有威望、辦事公正、受民眾擁護並願為民眾服務的同志參加,包括鄉鎮包村領導與包村幹部、村“兩委”會成員、普通黨員、德高望重的離任村幹部、種養殖大戶、有威信的村民代表等。
明確議事會成員職責與議事內容。規定村黨支部組織學習政治理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實用技能,通報上次會議提出的意見、建議的落實情況;村“兩委”通報發展農村經濟、公益事業辦理等涉及全村發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及下步工作安排;包村領導和包村幹部傳達鄉鎮黨委、政府工作部署;聽取黨員和民眾代表對鄉村工作、基層幹部作風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研究解決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二、民主監督,實行村務公開
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從村民代表中推選產生,其主要職責是:審查村務公開各項內容的真實性,徵求和反映村民對村務公開的意見、建議,對村務公開中存在的問題,督促村委會及時作出答覆或者進行整改,向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匯報村務公開的監督情況等。村委會研究討論涉及村務公開的事項時,應當有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成員列席會議。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按規定履行監督職責,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礙、威脅或者打擊報復。對不履行職責的成員,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有權將其撤換。
三、公開透明,實行民主理財
民主理財小組成員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從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成員中推選產生。民主理財由村民民主理財小組代表村民進行。民主理財小組向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民主理財小組負責對本村集體財務活動進行民主監督,參與制定本村集體的財務計畫和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有權檢查、審核財務賬目及相關的經濟活動事項,有權否決不合理開支。當事人對否決有異議的,可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村民有權對本村集體的財務賬目提出質疑,有權委託民主理財小組查閱、審核財務賬目,有權要求有關當事人對財務問題作出解釋。

基層黨建

我村黨支部,在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建全完善學習制度,提高認識,增強服務觀念
今年以來,我支部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計畫、黨員承諾書以及流動黨員管理規定進行工作,每月二十五日的黨日活動正常進行,組織全體黨員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重點學習新黨章和十七大精神,並對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同時對流動黨員做到經常通過電話或信息進行聯繫,了解他們在外的工作學習情況。
二、抓好支部建設,提高戰鬥力。
我們注重抓好支部自身建設,樹立支部的良好形象。支部一班人積極參與“萬名黨員連萬戶”活動,主動幫助困難民眾找項目,普技術。
三、吐故納新,輸送新鮮血液。
我支部對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有計畫、有針對性的培養,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確保黨的純潔性和嚴肅性。
四、抓好農村各項工作,確保整體運作正常運營。
農村支部作為基層一級組織,我們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以培養“四有”新人為目標,以提高村民素質和構建和諧社會為方向,確保村級整體工作正常運營。
1、圍繞“雙爭”目標,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全民創業工作,有效實施“雙帶”工程。全年共發展個體工商戶65個,有限責任公司4家,通過強勢推進,升溫加壓,使我村村級工業園和做香業迅猛發展。
2、積極配合鎮政府和工業園區辦做好新政府的遷址和工業項目的落戶有關工作。
3、順應民心,搞好公益設施建設。
今年我村新建水泥路800公尺,新建渠道700多公尺,新建村級下水道兩座,新建垃圾池20座,新購垃圾桶120隻。
4、全村上下,通力協作,全力以赴搞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使全村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5、積極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和出國勞務。全村共輸出勞力新增680人,大大增加了勞務收入。
6、上下聯動,全面動員,群策群力,做好新成疫的防治工作。
村幹部帶班組織人員每天24小時做好監控點的監控工作,並同時做好消毒點、疫苗注射等組織工作,儘量使養禽戶少受損失或不受損失。
責任高於一切,成就源於付出。總之,我村黨支部在兩個文明建設中,既目標長遠又注重當前,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將把“五好支部”的創建工作與當前農村各項中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把我村支部建設成為新時期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的堅強核心和戰鬥堡壘。以求真務實的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以黨的十七大三中全會精神指引的航向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基層黨組織應有的作用。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戚莊村

簡介

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東部,明代建村,為山東快書高派創始人戚永利的出生地。

名人

戚永立1886年出生在戚莊村一個貧寒家庭,幼年時喜愛說唱,凡聽過的鼓詞之類,聽兩遍後便能背誦。12歲時,父親將戚永立送到薛城常莊鎮大莊村鼓書藝人藺亭富(外號藺瘸子,藝名藺教友)家中學唱大鼓,三年學成後,開始在臨城周圍的十里八鄉靠說大鼓混口飯吃。戚永立最初說大鼓,後來為什麼又改行說快書了呢?一位與戚永立有過交情的老人告訴我:戚永立自幼愛好武術,對武術的一些基本套路比較熟練,廣交天下武術朋友,在一次閒聊中,他的一個師弟說:“我看說大鼓這一行,以後不會太吃香,它只能‘跑坡’混口飯吃,將來難登大雅之堂,你有武術基礎,不如改說《水滸傳》。”戚永立聽此話很有道理,就找到當地文人,請他們將《水滸傳》中“獅子樓”、“武松殺嫂”、“石家寨”、“孟州過堂”、“十字坡”等精彩章節改成唱詞,配合鋼板來演唱。 從此,戚永立改說“武老二”了。
1938年,日冠侵入魯南,薛城地區成為淪陷區,戚永立在家鄉無法演唱,就帶領全家到了鄭州。在鄭州演出的幾個月,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隨後又輾轉到武漢、上海等大城市演出。特別是在上海大世界劇場掛牌演出,連續幾個月,座無虛席,轟動了上海灘。從此,“說武老二”這種演唱形式在上海灘開始走紅,登上了大雅之堂。後來上海被日軍完全占據,戚永立又經武漢、鄭州邊走邊唱一路返回山東老家,這樣一去一回長達五年之久。從此,“說武老二”這一行當傳遍了大江南北、戚永立被聽眾譽為“震三江”、“獨行千里一隻虎”,同行的藝人們誇他是“走到哪裡都有個山崩地裂”。
由於長年旅途勞累、積勞成疾,戚永立回家後,身染重病,不能演唱,家中所積存的一點錢全部用光,生活無法維持。為了全家的生活,他不顧重病在身,不得不重走“跑坡”的舊路,拖著病體,讓兒子背著行李,到附近的周營、鄒塢、嶧城、韓莊、微山等地的集市、廟會演唱,實在支撐不住才回家。由於勞累過度,回家後便臥床不起,在生命垂危之時,他差人把李學義叫到床前,留下遺言。據戚永立的兒子劉瑛回憶,遺言的大體內容是:“我死之後,把你的師兄弟幾個都叫來,按我說的去辦。一、你們幾個各乾各行,互相照顧;二、‘說武老二’這個行當,只有高元鈞能接,別人不得隨意招徒傳藝;三、我的東西,大鼓你(李學義)留著,小鼓給王元臣,竹板鋼板給高元鈞,並告訴他以後招徒所用的鋼板,一定得按這個尺寸做,絲毫不能差;四、我一生習武,虎頭鉤是我的心愛之物,就留給你小師弟劉瑛吧。”1944年,戚永立病逝在家中,死後葬在村東的戚氏祖塋中。而“說武老二”這個行當就這樣被高元鈞繼承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