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大濟進士村

元明時期農業的發展,大濟已是聞名遐爾的富豪村。 古墓:肇基始祖吳崇煦公墓,位於村口“搖船出海”,面積3000平方米,有古樟。 二、元初,大濟村“扁鵲盧醫廟”的興建。

概要

光臨千年古村慶元大濟,你會感覺到豐厚的宋元明清文化氛圍。在宋元明清時期文人輩出,各領風騷,幾經滄海桑田,先輩們的輝煌業績早已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但透過先賢遺蹟,不由令人遙想那段曾經輝煌的歷史,還有那段歷史給人真切的震撼力,如果有時間遂道,真想穿越千年,去看一看那鼎盛的家族和繁華的村莊,但現實中我們只能通過史料記載和歷史遺蹟,去叩問那段非同尋常的往事。

相關介紹

一、大濟村自然景觀及肇基始祖
“天馬召嶢佳氣殊,象形宜人瑞靈圖。騰驤欲騁追風足,蹀躞與同伏櫪駒。雲彩繽紛凝錦障,花光燦漫似流蘇。道林過此應心嘗,買隱何嫌山徑紆。”此天馬山詩,出於康熙三年慶元知事程維伊之手。
大濟村位於天馬山①南麓,東徑119º4′,北緯27º36′,海拔390米,距城2~3公里。地勢呈東南——西北走向,東南部為群峰所據,千米以上山峰有四座,西部為河谷盤地。濟川溪發源於天馬南麓,流經回龍山形成瀑布直瀉濟川溪。村位於濟川溪中段(地方盤有謂落灘船之稱),東南麓下灘溪發源。西南麓金溪發源。三溪不似川字同匯於松源河,故有濟川之稱。
吳氏五世肇基始祖吳崇煦公,最初開發下灘溪與濟川溪交匯之沖積淤“小濟”為村。繼則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4)轉向天馬山南麓開發(即大濟村)當時土名“欏垟源”(以盛產欏木命名)後經崇煦公改名“大濟”。含子孫具有經邦濟世之義。吳氏早於慶元未建制前193年開發大濟村(慶元置縣於南宋1197年),迄今已有千年歷史。當今已是慶元縣松源鎮最大的行政村,10個村民小組(集體化屬下的10個生產隊)390戶1384人,耕地面積1328畝(其中水田1263畝,旱地65畝)山林面積7006畝,用材林4503畝,集體所有林地2503畝。
二、人文精神
崇煦公在開發大濟前夕,於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在竹坑莊(松源鎮西門村竹坑)不惜重金建造一座“豹隱洞”書堂,聘請名師教授四子(吳榖,吳轂,吳彀,吳殼)應試製藝文章(詳見吳畀《評事公紀略》),長子吳榖在仁宗天聖二年(1024)登甲子科進士,次子吳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進士。十年內伯仲雙雙題名雁塔,赫然名震鄉里,時稱“一門雙進士”。
從宋仁宗天聖二年至微宗宣和六年(1024—1124)的百年間,共中進士18人,又南宋7人,明1人,計26人(經查對《歷代進士題名錄》屬24人,待查是否家譜有誤)。在當時不到二華里方圓,不滿三百人口,在肇基始祖四子,十六孫,36曾孫,60玄孫,繁衍中的230年間(宋仁宗天佑二年(1024)到理宗寶佑四年(1256))蟬聯進士24名占當時全縣31名的77.4%,不能說不是奇蹟。而且他們中:一門雙進士、兄弟同榜、舅甥同登金榜、尚有四人同科等等,一時傳為美談,確乎是浙南邊陲的一顆文化明珠,是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的大望族。其文化能量向社會上層輻射,如吳桓於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後,授奉儀郎,出任湖州長興宰。他生一女三子,長女是抗金名將,高宗第一任宰相李綱之母,冊封“衛國夫人”。長子吳彥申是北宋宰相李綱的母舅(舅甥二人均在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進士)末代名相文天祥是濠州派許國公吳淵的外甥和學生,與大濟是至近宗親,所以兩名名相,李綱為母舅(吳桓長子吳彥申)作“墓志銘”。文天祥為吳氏撰“族譜序”,留下了珍貴文字。隨著上層社會的影響,大濟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因有梧桐樹,召來金鳳凰。宋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遊學於此;明朝時,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曾到大濟講學,有“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游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遺墨;清康熙(9—11)年間,大名儒當湖陸瓏琪(又名陸子清)慕名來大濟遊學,在“日涉園”書院講學三年(著入陸氏《南遊記》)受他理學啟發,清代造就了308名理學人才(名略)。在慶元縣光緒年三年版《舊志》中記載著他與吳運光,吳王眷的文學佳談。在吳氏宗譜中尚有陸瓏琪為吳運光作的70壽辰文章。吳氏大理中宅詞壁上手書了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四箴;民國時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護孔子夫婦聖像,曾避隱於大濟,死後葬在大濟的仙宮山。
綜上所述,吳氏祖先非但在文學上像吳榖,吳轂,吳彥申,吳已巳,吳松龍等在著述上有很大的成就。像兄弟同科登進士的吳畀、吳翊在當時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進行政治改革科舉以時文詩賦取士,儒業榛芫的情況下獨尊儒術,闡發經義,以捍儒宗自任。他們為官之後政治慈和,如吳畀在吏州任上,對那些剽竊村落而淪為匪者,寬容大度,以為所以行盜,乃饑寒所迫。除將為首者重械系獄外,其餘一律免究,並曉諭富戶,減價散谷,售予饑民。百姓深受感動,盜賊因而絕跡。吳翊在池州任通判時,亦多惠政,被耀升奉議郎,受民眾愛戴。
吳樞以節概自許,使金不畏鼎鑊;吳兢挺身賊營,不懼刀槍加勁;吳畀居邊遠下僚(定州教授)不受學士推薦;吳懿德知玉山靖海盜,罷息錢,身受凍餒……總之,他們為官都非常重氣節、講清廉。在強元統治89年間,大濟人有“三不降”:“主降奴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誓不仕元的民族大節。迫於時勢,大都隱於農桑商賈之中,或外遷新居。及明建制如久旱逢甘雨,報國人才再度崛起,如明刑部主政吳傑公;鴻臚寺序班吳儒公;瓊州府通判吳俸公;陝西苑馬寺監政吳伸公;廣東黃崗縣丞吳麗明公等都是名列史籍忠義人物。懷才不仕、治家有計。元明時期農業的發展,大濟已是聞名遐爾的富豪村。到解放初期尚有倉間數十座,漁塘數十口。據《慶元縣誌》記載“24世順一公有田租三萬三千把(枋);28世溫九公有田租八萬八千把(枋)。”註:木製度量容器每把(枋)18斤,老稱為地方通用城枋,每十把租相當一畝田
收租不忘“至德”精神,為富不淫其心,茲將主要德業略述於下:
減租扶貧,將通用城枋每把地租18斤削減為15斤,改城枋(把)為濟枋(把),就此一項每年減輕農民田租侶26萬餘斤。
倡建社義倉,抑制高利貸,始由各客戶捐獻儲谷,每年夏荒放借缺糧農戶。每百斤收利谷10斤,解決全鄉七保一千多戶農民困難,有力抑制高利貸剝削。此項義舉至解放共積累稻穀20餘萬斤,統購統銷時期終止,折價轉為供銷社經營。
興辦教育,立書田,激勵讀書。宋有“豹隱洞”書屋,元有“學社”,明有吳俸公創建“文昌閣”文昌書院,清有吳天玉置“日涉園”書院等。道揆公首創“書田”物質獎勵,各世祖因之。書田達200多畝,保證世代書香繼世。
樂善好施,道揆公尚義事跡。明通往政和縣嶺腰鄉,尚屬羊腸小道。道揆公獨援築路40里。嘉靖25年建成,奉部門變賣慈照、慈相、伏虎三寺田充費。道揆公交銀400兩,後田歸三寺。萬曆元年舍田36畝入學,府道旌其義贈“尚羲”匾、存。一有糧飢及時救濟,濟貧、建橋修路,口碑載道,入祀忠義(三寺僧每歲三元薦)《慶元縣誌》。文昌閣建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重修於康熙二年(1663),閣高三層,面積約三至四畝,毀於60年代。
繼千秋事業,永褒文風,更上一層樓。解放後,在黨和政府英明領導下,重視教育。進士村20年前就建立九年制中國小一座,在校學生200多人,入學率100%。有張百里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陳士元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全村高中以上畢業的有一百餘人。更值得一提是1996年12月7日,人民日報公布深圳火王征聯揭曉:在國內外應徵的十五萬多份楹聯中“孔明獎”鰲頭奪魁者是進士村一百一十一世孫吳復澤(其在各刊御發表過詩詞、小說等)。
還值得一提的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紀曉嵐(紀昀)亦賞識的周茂源,當地任處州知府之際,以公務所需經常蒞臨屬縣。在1657年夏末單騎來慶,時值酷暑,欲覓暑之所,得友人介紹而小憩大濟“日涉園”。游罷名園,濃情未了夜闌披衣秉燭濡筆作記一篇刻畫入微,生動傳神的《日涉園記》一揮而就。與園主人吳王眷及其友人吳運光等就此結成了文字之交。之後他的關係十分密切。在順治18年(1661)之春,他將離任而重遊慶元告別友人之際,兩相依依不捨,在送行途中周知府作詩《辛丑春日俚言奉別吳上賓,吳天玉諸年翁並正》:“灘塊不盡故人情,……”《日涉園記》“……”
再:在日本帝國主義步步內逼的1939年為了確保南孔家廟之瑰寶——孔子夫婦聖像的安全。國民政府內政部特令南孔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護聖像向浙南山區龍泉轉移。1940年戰爭加劇,再度轉移慶元,經孔繁豪了解大濟後不想在慶元文廟設祭祀而選擇大濟村鴻臚坊“慎修堂”為祭祀官府4年之久,這亦顯然是書香地帶來的美事。如今奉祀官之墓葬於風光旖旎的仙宮山。
三、文化、文物遺產
由於有特殊的人文精神,進士村在歷史各時期蒙聖恩封贈的牌坊有7座:即吳榖、吳轂的“雙桂坊”;吳兢、吳逵的“桂香坊”;吳崇煦因子封贈的“大理坊”;吳深“宅相坊”;吳彥申“八行坊”;明,吳儒“鴻臚坊”;吳潭“名登天府坊”;明嘉靖13年,本府通判署慶元縣事以鄉多業儒“崇儒坊”;還有明萬曆奉旨為是監生吳化妻葉氏立“詔旌完節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為生員吳晃妻會氏立“節孝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奉旨為故生員葉良英妻望門守節吳淑英立“抱璞全貞坊”;明刑部主正“吳傑公故里”匾(懸於村門樓上);明萬曆神宗帝親書贈吳儒“日近天顏”匾;明處州府贈吳道揆公“尚義匾”;明處州府贈吳俸公“別駕第”匾;知縣李飛鯤升杭州知府親書“挹清樓”匾等。但遺憾的是在千年風雨中湮沒不少,更可嘆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為拆毀如“名登天府”坊等。
古民居: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裕德堂,華萼堂,日近天顏,玉潔冰清,挹清樓等八幢;清代民居有達德堂,樹德堂,慶德堂,壽德堂,修德堂,慎德堂,懿德堂,鹹德堂,慎修堂,立德堂等10幢(千百年間經火災的幾幢均系宏偉之建築)這些民居都有一個牌樓式的大門。分別有石砌大門、磚石混合砌大門,磚磨製後砌成等類型。如:達德堂牌樓高5.2米,兩側採用4米高的一方形條石為石柱。並且每個大門保存有磚或石刻匾額,文字有延陵世澤、延陵舊家、恩迎北闕等。坐向大多巧妙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一層坐南朝北,合理利用,二層卻利用迴廊轉朝南,而且整套建築是前院套後院,大院套小院。統分結合,相得益彰。大門以曲折見幽見奇。可見祖先之聰明才智。像聿新堂這種官廳式的排局據說是經聖旨批准,並非私自設制。該屋相傳為擁有八千八百畝田的富翁吳道揆公於明萬曆12年建造的。中堂有一塊當年處州知府許國忠贈給時任廣東瑗州(今海南瓊州)通判吳俸(道揆公的仲子)。“別駕第”古匾(本來還有一塊“日近天顏)匾懸掛在迎旨門邊的接旨廳上方,在文化大革命時已毀。搦旨廳及本來巍峨的大門均已倒塌)整座房子由前後兩組三合院組成。該屋更為傳奇的是吳伸公為陝西苑馬寺監正,辭官司歸家後開地道有四。使聿堂與庭園如環之宛轉不絕。額其庭園曰學圃,“玄關”之牡丹,“玄圃”之竹徑,“澄心亭”梅花、菡萏、掛屏紫荊,“四柏亭”之基石,“葆真堂”之紅榴,“漱石樓”之夜月,“枕流牕”之山色,其幽艷香光清翠獨絕,可與客人終日盤鏇其間。聿新堂后座馬道邊尚有一口井,深約二丈余。前座右邊大廳中門壁旁開有一處收發公文的視窗,據說公文從這裡可以直達京都聖上。這些與門口的“上馬石”迎旨門街,以及門口的用鵝卵石砌成的錢形圖案等證實了當時之富貴。
撲朔迷離的古地道:迄今已發現地道口七處,地道口網路在不同的古屋下或菜園邊大致用青磚拱築,洞高一般為1.9—2米,寬1.7—1.8米。用河卵石或條石鋪底,兩壁間設燈台。據考查是由不同的歷史時期建築的。故磚的類型,拱圈的規模大小有所不同。是在建房時一起建築還是先建房子或先築古地道也就不得而知了。至於地道為何用有說是因為宋時官居要職的吳氏人非常注重忠孝節義,有誓不降元的民族精神。為辭官司回鄉躲避統治者的迫害而建築;有說是因為當是有財富的人常常會遭到一些流寇地痞的不測侵襲,故而築地道確保人身財產的有備無患。還有像聿新堂吳伸公為人正直因揭發當時的假太子案,辭官回鄉一方面為避奸黨的事後迫害,一方面為愉悅晚年而開地道與花園銜接。多種推測不一,但無論為了抗金活動還是躲避土匪、奸黨均屬隱情,沒有留下足夠的文字記載這是常理之所在的。《慶元縣誌》文藝:明萬曆縣亟吳華《濟川形勝》詩:……古洞深且幽……記載的即是大濟古地道。這撲朔迷離的古地道令人遐思嚮往,亟待開發。
古道:迎旨門建吳伸官邸大門外,明萬曆神宗帝吳道揆公為朝散大夫而建。金甃街直達慶元縣城,青磚窄面,其圖案或“人”字,或“錢”形,既美觀又牢固,堪稱一絕。
古祠二座:大理吳氏中宅祠建於宋仁宗皇佑(1049)年,迄今已有953年歷史。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後有祖墓群,有半月池魚塘,在3000平方米的圍牆內有千年古樟古楓,堪稱園林勝地,經全面修理,今有專人管理並春秋祭祀。
大理吳分祠,又稱嶺根祠,建於明呆,因從落嶺下村嶺根遷回祖地因名。祠邊原是“名登天府”坊,有古樟。祠宇宏偉。
古井:大濟村內分布古井八口,最深最大的是“三萬三”財主房下的大井深約12米。用河卵石砌成下大上小的1.5米口徑的大井。其技術之精湛令人讚頌。今人為便利,全村均是飲用從天馬山麓接來的山泉。
古墓:肇基始祖吳崇煦公墓,位於村口“搖船出海”,面積3000平方米,有古樟。
古橋:為紀念吳榖、吳轂“一門雙進士”之殊榮始把建於北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7)的一座“臨清橋”改名重建成“雙門橋”(宋仁宗皇佑1049年間)。此橋古色古香,畫棟雕梁,木拱廊屋長11.5米、寬4.5米,兩頭出口如兩扇門朝外洞天成牌坊式結構。檐牙高琢,左右對稱,慰為壯觀。
蒲田橋,橋底木拱、橋面石鋪、工藝精細。
扁鵲盧醫廟:據《史記》記載:扁鵲原名秦越人,戰國初期齊國人,又號盧醫。他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的創始者。是一位民間傑出的醫學家。當他行醫到秦國,被秦太醫李醯嫉妒派人殺害,這位岐黃臣星從此不幸殞落了,但他留給後人的醫學經典《難經》是中國學的珍貴文獻,人民一直懷念他,稱其為“福神”。
一、北宋初慶元小濟村“扁鵲盧醫廟”的建置。北宋仁帝關心民瘼,重視發展醫學,對已死1500餘年的扁鵲盧醫,首次追功封他為“神應候”。這位民間醫學鼻祖,從此才享有自己的爵位和祀廟。
大濟村吳氏始祖崇煦公,世代崇尚岐黃對醫學視為是發族修德的重要文化。其長子天谷在仁宗時,官封“大理寺評事,改殿中丞大中大夫”。告老回鄉後,便在吳氏舊居小濟村福安橋東創建“扁鵲盧醫廟”紀念這位中醫祖師。小濟這座千年歷史文化的扁鵲盧醫廟,直到解放後1951年,因祀田徵收失管,後荒廢被拆。
二、元初,大濟村“扁鵲盧醫廟”的興建。元太祖崇尚醫學,至元29年(1292)親撰《神應候奠祭文》,同時晉封扁鵲盧醫為“神應王”(據出《針灸大辭典》)。這時小濟村民吳氏早已遷居大濟(兩地僅隔一公里)。為便奉祀,於元惠宗至元辛已(1341)年,在大濟村大理山(吳谷墓地因名)西麓再建扁鵲盧醫廟,迄今有660年的歷史。這座古廟,千百年來,求醫仰聖者絡繹不絕,車水馬龍香火十分旺盛。
大濟盧醫廟的總體建築布局呈長方形。自西至東依次分為四進,全從古廟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是現存較為完整最在的古廟之一。
這座宏偉壯觀的大廟其正廳神龕內,一乘神轎中端坐著,手執古扇,儒風爾雅的“盧福神”。僅一神獨主大廟,別無任何神位在全國神廟中是少見的。
盧醫香木像與常人等高,手足設計伸屈靈活,能站能坐,一如常人,以利更衣。如遇廟會台出遊行,其依仗十分壯觀。第三塊執事牌上(1—2塊為肅靜、迴避)以“儒范醫宗”四字。一看便知聖醫的歷史地位。但對醫遊行,卻不穿爵服,只穿青衣小帽,令人倍感敬仰。自2000年2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2000〕27號檔案:將大濟村列入“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之後,近年來來全國各地慕名的遊人香客沓至紛來,無不稱讚大濟“扁鵲盧醫廟”是全國僅有保護最好的古廟之一。
三、大濟村“扁鵲盧醫廟”100張特殊處方的考究:盧醫香案間配置有處方號簽筒一個,內盛100支號碼簽,供求醫者使用,先求得號碼簽後,再向總務處對號領取處方。據村中老人吳太森對這百張處方初次進行研究統計發現,其中:單方(一方一味藥)的占42張;偶方(一方二味藥)的占27張,複方(一方3—4味藥)的占9張。以上共79張處方,僅用到中藥58味,(果蔬約除外),用參、芪、歸僅二張方用,每方平均不到一味藥物,用藥份量最多不超過三錢(10g)。其方義之簡,有異於今日之方劑。另有13張處方,暫稱“雜方”因主義取用按摩(推、拿、捶、搞等)或用礦泉,雪水浴藥物,藥店難以買到,必需自備的藥物,例:梁塵、臘燭蕊、女寶(用經布)、動物內臟等。尚有九張處方全無藥物,其中三張處方是指婦女有喜、原本無病、絕症無病。有六張無藥處方實質即《史記》記載的“六不治”症:驕恣不論地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
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