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完美僻

意識完美僻就是意識中嚴重追求完美主義。有許多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教材裡面對一些心理問題比如神經質症狀中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和一些心理的適應失調的產生歸因為“完美主義”。

簡介

正是因為過於完美的自我要求而導致了心理應激的壓力,如果應激壓力大於個體的承受能力,就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失衡。
長期以來這個觀點已經被廣泛的接受了。
但是我在中國心理諮詢網等心理論壇中所了解的網路諮詢案例和我的經驗,完美主義只是一個表象,更多的有深層次的心理動力原因。這種深層次的心理動力原因需要精神分析或者運用發展心理學或者家庭治療來探索個人經歷和成長環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並不是說讓患者意識到自己有完美主義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心理問題的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是非常簡明的,就是作為一個人,一個有不但有生理需求而且有情感需求的人來說,在個人經歷中遇到了情感障礙,不能夠正常的疏瀉作為人的情感能量。而如果深入“完美主義”的本質原因,因人而異,會發現父母老師學校的教育的刻板,會發現同父母同愛人親密關係的交流不通暢,會發現同學同事人際關係交流的障礙,會發現性挫折的經歷,會發現事業、學業家庭生活的挫折等等,總的來說,就是作為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正常的合理的滿足,無論這需要是生理的還是情感的。很有部分人在經歷了這種需要的不滿足後,表現為自己對自己的“完美傾向”不斷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努力作到優秀,從而試圖達到自己的目標,達到滿足。因為有過失敗,所以這種要求也就可能表現的比一般人強烈。因此醫學統計也就容易發現,一些帶有某類心理問題的人,完美主義傾向的比例非常高。
但是作為正常人,作為世俗生活中的人類社會,這中力圖做的更好的心理是普遍尊存在的,這是人的一種天性,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既然絕大部分人都有此心理,為什麼他們沒有至病呢,而且相當多的優秀人事都有完美主義傾向。比如通用電器的總裁,他的座右銘“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大致意思就是人要有一顆不斷追求完美的偏執心理,才能在商業中生存和發展。還有新東方的精神“絕望中尋找希望”等等例子。
因此,完美主義不是根本的至病因子,至病的原因是需要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
對於心理問題的治療,需要解決的是找到因人而異的沒有滿足的部分,然後試圖找到合理的宣洩和滿足的方法,我的意見是除此之外,其他的治療方案都是另一種逃避,是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的一種無意識的逃避,這點,或許心理醫生自己本身也沒有意識到。最明顯的就是產生心理問題後逃避到一種宗教,科學點,逃避到心理學和助人助己的一些社會活動中去。雖然後者可以說是一種升華,但同樣是一種逃避。有許多有一些心理問題的人因解決心理問題的需要而對心理學上癮,就是一種逃避的表現。如果能夠通過心理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需要得到合理的滿足,這種開始的逃避才轉化成為滿足的行動。否則,是要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上癮逃避的嫌疑。
人是非常非常複雜的,理性和情感,生理和心理,自我與社會,天使與魔鬼共存一身的高級生物。如果能夠在通過合理的方式滿足需要,個人也就不會產生心理問題,社會也能積累發展。如果用完美主義來打壓人的正常需要的滿足,我擔心會存在新的心理問題的產生。
只要的利己,而又不違反公共利益,滿足需要有什麼不好。
每個人都是個體,如果每個人的利益多最大化的滿足了,作為整體的社會也就得到了最大化的發展。
呵呵,談到這裡話題有點大了:)
下面繼續談小話題:需要的滿足和治療
產生心理問題的的治療,應該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尋找到未滿足的需要,在精神分析師看來是尋找未完成的情結,在家庭治療師看來是整合家庭情感溝通的需要,發展心理學家看來是親子關係的教育模式的協調,在人際關係分析師看來是重構人際關係的認知和行為。對於重症精神病人,是對其受到的打擊的逐漸淡化,和建立新的和諧的社會性認知。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情感疏瀉不通了,找到疏瀉的方法了病也就逐漸的好了。
即使面對社會競爭生存的壓力,也逃脫不了每個作為個體的人的人的天性中的情感的需要。
只有生理需要,情感需要都滿足了,人才能回歸正常,否則就容易導致異常。
這本來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
完美主義是個醫學心理學簡單的藉口。
向上沒有什麼不好,關鍵是要看清楚這背後的心理動因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

相關條目

網際網路 人格 哲學 政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