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奎

吳元奎

吳元奎(1947年出生),江蘇南通如東縣人。1976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師從陳大羽,陳德曦等老師。現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中國畫人物,兼攻花鳥、山水,工寫均能熟練施藝,畫風嚴謹、典雅、飄逸。 1973年有作品參加全國美展,後相繼參加第六屆、第八屆、第十屆全國美展及各類全國性中國畫展覽,並獲得一、二、三等獎。先後在各地舉辦個人畫展多次,多幅作品被美術館、博物館、紀念堂等專業團體及個人收藏。

基本信息

作品賞析

作品

鏡片作品 鏡片作品
小寫意手卷作品 小寫意手卷作品
扇面作品 扇面作品
線描作品 線描作品
宗教題材作品 宗教題材作品
小寫意作品四 小寫意作品四
小寫意作品三 小寫意作品三
小寫意作品二 小寫意作品二

展訊信息

【南通籍名家系列展】高風雅韻——吳元奎中國畫作品展

【南通籍名家系列展】

高風雅韻——吳元奎中國畫作品展

展覽時間:

2015年2月16日——3月4日

開幕時間:

2015年2月16日下午15點

展覽地點:

南通文藝之家美術館(文峰路5號)

主辦單位: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南通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南通市美術家協會

藝術年表

1947年生於江蘇如東;

小寫意四條屏作品 小寫意四條屏作品

1972年參見如東縣文化館舉辦的民眾美術學習班,其間創作中國畫《 父子倆》(與另一知青合作),後該作品入選1973年全國美展,並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1973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受教於陳大羽、沈濤等老前輩,創作了《車輪滾滾換新天》(被南京藝術學院收藏)、《姐妹倆》(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關鍵時刻》(博物院收藏);

1976年畢業留校任教於中國畫教研室;

1977年去永樂宮臨摹壁畫數月,創作國畫《自己的隊伍》;

1978年創作水墨連環畫《朱德同志在長征路上》,創作國畫《黃河女民兵》、《船老大》;

1979年創作黑白連環畫《一支手槍》、創作國畫《太湖夜歌》、《鑒真》;

1980年創作連環畫《八哥復仇記》、創作國畫《歸來擔得一肩香》;1981年創作連環畫《陳州放糧》、《唐伯虎》、創創作國畫《燈光蹴浪歌滿湖》;

1982年創作連環畫《金瓜》、《潘姓子立新功》,創作國畫《夸爺爺》、《潮汛之風》;

1984年創作革命歷史題材連環畫《女中英烈——徐全直的故事》,獲省連環畫二等獎;創作國畫《鄉間獅子樂》獲省美展三等獎,後入選六屆美展,獲優秀獎;國畫《明四家》入選六屆全國美展,《江蘇畫刊》、《香港文匯報》、《光明日報》刊登;

1985年創作連環畫《智送情報圖》,創作國畫《山里人》;

1986年創作連環畫《響馬縣長》;

小寫意四條屏作品一 小寫意四條屏作品一

1987年任中國畫教研室副主任;創作連環畫《西遊記之九——黃風岑除妖》、《西遊記之十七——悟空大戰紅孩妖》,獲得首屆中國優秀圖書獎特別獎,獲全國連環畫套書一等獎》;創作《銅錢眼裡》; 1988年創作連環畫《仕女鞦韆會》,獲全國連環畫套書二等獎;

1989年創作國畫《葉葉秋聲里》、《硝煙里的生命衛士》,參加第三屆全國衛生美展,獲優秀作品獎《周瑜之死》獲第三屆全國衛生美展三等獎;創作中國畫《高秋時節》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華東美術作品展;

1990年創作中國畫《春風暖新花》參加“中國三大古都書畫展”;

1991年創作連環畫《司馬遷》、《二十五史連環畫故事節選》、《三字經》彩色連環畫;創作中國畫《喜讀來鴻情悠悠》獲省優秀作品獎,新華日報刊登,江蘇電視台介紹;《秋酣》參加全國花鳥畫邀請展。“江蘇畫刊”專題介紹吳元奎花鳥畫,刊登十幅花鳥畫;

1992年創作連環畫《無雙情》、《聊齋》、《公孫九娘》,創作國畫《不盡清秋》;中國畫寫意花鳥作品數十幅在台灣台北市舉辦個人畫展;

1993年 為台灣台南市繪製彩色連環畫《三字經》;中國畫《風亦靜》參加全國花鳥畫邀請展;作品《聽泉》被劉海粟美術館收藏;《深秋柿子紅》參加八屆全國美展;

1994年創作《古今傳奇故事》插圖,中國畫《潭清水淺見魚樂》入選第三屆全國教師美術作品展;

1995年創作連環畫《水滸故事之——宋江》《水滸故事之——公孫勝》兩冊彩色連環畫;創作中國畫《吟詠觀花》參加全國中國畫展覽,獲一等獎;《詠詩試新茶》參加中日書畫展,獲一等獎;

寫意作品 寫意作品

1996年創作連環畫《成語故事100圖》,繪製書籍《三國故事》插圖120圖;創作《西遊記上、中、下》552圖,《上下五千年——南宋》175圖;創作《唐詩有聲讀物詩意畫》彩色圖;中國畫作 品《雄風》參加華東六省一市中國畫精品展;

1997年創作《成語故事精選》288圖 504圖彩色連環畫;創作《上下五千年經典故事之包拯》86圖彩色連環畫;創作中國畫《蕉下不生暑》、《例騎》等作品赴新加坡展出;南京學報《藝苑》專題介紹;中國畫作品數幅赴韓國展出;

1998年中國畫《橘香圖》江蘇省美展獲銅獎,入選江蘇五十周年美術作品集—人物卷;參加“日本大阪中國畫名作展·合作參與湖北美術出版社之“當代中國線描人物卷”;

1999年創作完成水墨連環畫《新孟姜女故事》94圖;花鳥作品8圖入《名家花鳥畫藝術》畫集;陸儼少藝術學院收藏中國畫《靜聽松風圖》;《詩成百首試新茶》參加1999南北方中國畫大展,入畫集,美術館收藏;國畫人物五幅入《江蘇近代國畫名家作品集》,《佛光照在我心中》參加建國五十周年美展,獲優秀作品獎;

2001年參加省美術館“迎新春”十人邀請展;創作完成《七月喜慶鼓聲喧》獲佳作獎;《高士圖》、《讀書品茶》入選當代中國畫名家集;參加江蘇省美術採風團赴福建、江西等地參觀學習慰問大行動;

花鳥作品 花鳥作品

在 山東濰坊博物館舉辦中國畫作品聯展;2002年中國畫《且風致自然》獲省美展銀獎,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中國畫四條屏《焦下不生暑》等四幅作品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人物卷;

2003年《羊至祥和》《雪山行獵》國畫作品赴韓國交流展初,“美術報”專題介紹並刊登8幅國畫作品;2003年出版《吳元奎寫意人物》作品集。

2004年 創作完成國畫《又到春花燦爛時》入選建國五十五周年美展;《清風松泉》入選十屆全國美展;《孔子行教圖》入選儒家文化書畫展,入畫集;

2005年 《中國書道》吳元奎中國畫作品專題介紹;《祥和圖》參展併入《國土情》中國名家畫集;《志在高遠》入江蘇省花鳥畫大展,入畫集;《聽松》入2005年當代中國畫特展,入畫集;《清風過耳》等21圖,集合出版《藝術陣線》單行本畫冊;

出版作品 出版作品

2006年中國畫作品78件在南京藝術學院展廳舉辦個展,“江蘇衛視“專題介紹;《江蘇畫刊》專題介紹,發表作品10幅;出版個人畫集《高風雅韻吳元奎》、《吳元奎古典人物畫選》、《吳元奎作品選》個人畫集;《中國水墨》刊登作品16幅;中國畫85幅應南京師範大學邀請在該院展廳舉辦個展;中國畫68幅在江陰市博物館舉辦個展;《書畫世界》專題介紹,16幅中國畫作品刊登發表;《鑑賞》刊登中國畫作品3幅;《一日不可無此君》參加省人物畫展,並獲獎;《名家·北京》刊登吳元奎作品多幅; 2007年出版《翰墨溢彩》吳元奎扇面畫作品精選;

2009年國畫15幅入選《江蘇當代花鳥畫名家精品集》;國畫15幅入選《江蘇當代人物畫名家精品集》;出版《當代名家寫意人物畫庫·吳元奎》;出版《紅旗書畫60家·吳元奎專集》;出版《國畫名家·吳元奎》專集;國畫24幅入選《當代中國畫作品精選》;2009年在南通博物苑舉辦《高風雅韻吳元奎中國畫作品展,展出作品70幅。

2010年《畫院》刊登作品17幅;在南藝后街舉辦三人聯展;中國畫18幅入選《中國畫名家》作品集;

在常熟舉辦二人中國畫作品聯展;在南京四方城“太湖論壇”舉辦個人畫展,展出作品32幅;

2011年在南京舉辦《吳元奎走近江寧中國畫展》於江寧博物館展出作品86幅。

2012年《清風雅韻吳元奎畫展》在溧陽文化館展出,展出作品90幅。

2014年出版《中國美術大系》、《當代精典》、《名城大家》、《迎青奧南京雅集》、《盛世典藏》等吳元奎集。出版教學範本《吳元奎寫生人物(水墨)》、《吳元奎寫生人物(線描)》等教學範本。

藝術評論

傳統的甦醒——吳元奎新古典主義人物畫解讀

自21世紀伊始,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吳元奎的人物畫就以其迥異於寫實主義為主流的畫風,以古典人物和道釋人物為題材,以傳統文人畫的筆墨為表現手段,打破了現代人物畫創作唯寫實主義的傾向,卓然而立於大江南北。他的以線賦形、強調骨法用筆和筆墨表現的創作觀念和實踐,復甦了傳統人物畫以線踐形的韻味,充分顯示了線的表現力,將現代人物畫由寫實向寫意推進了一步。他的廣泛吸收傳統線描的造型方法,揚棄了素描對線描表現的制約,讓傳統線描在現代語境下甦醒,重放異彩,由此他的人物畫與西方繪畫拉開了距離,突現了中國畫獨具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他的崛起,昭示著強化傳統文人畫價值取向的中國畫,由傳統走向現代,仍然具有潛力和發展空間。

吳元奎早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畢業後留校從事中國畫創作及教學至今已有三十多個年頭。作為“文革”後的新一代學院派畫家,吳元奎不可能不受到寫實主義的深刻影響。人們不會忘記,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以寫實主義手法表現的現實題材而在全國性的大展中連獲獎項,名聲大震。然而,“85美術新潮”後期以南京為中心的“新文人畫”的濫觴,也對他構成直接的影響,促迫他開始自覺地反思古代和近現代傳統,重新審視自己在當代藝術中的位置。或許是多年的寫實主義主題性創作使他疲憊不堪,或許是“新文人畫”那種遊戲筆墨的調侃與他心性相去甚遠,他選擇了在傳統文化濃蔭下自耕自足的方式,最後落腳在“以線造型”的傳統筆墨上。他的藝術支點是把線作為生命的元素去表現古人的古風、古意、古趣。他認為,那裡是一片淨土,沒有欺詐和虛偽,沒有焦躁和不安,更不是近代人的名利場,而是超凡脫俗的修心養性之地;他覺得,那裡是一片沃土,讓你感受到空間的無邊無際、時間的無休無止,是當代人回望的迷人景致;他感到,那裡有最美的詩章,可以與千古文人一起放逐,可以與華夏文明一起綻放,在隔河的瞻望與對人生的思考中,人們的靈魂會受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洗禮和淨化。此刻,吳元奎體驗到突出重圍和高屋建瓴的舒心和快意。

近 十 年來,無論畫壇如何的波詭雲譎,吳元奎一直潛心於古意人物畫的研究和創作。他的全部作品幾乎都是以線立骨,以更為自由的、更有風格化的又不失嚴謹的線描來表現古人的神採風韻。他的線有顧愷之“春蠶吐絲”之妙,有吳道子“迎風飄舉”之感,有李公麟“行雲流水”之美,也有陳洪綬古樸瘦勁之奇崛,但在用線和筆墨變化上,較之前人更為“超拔磊落”、放任暢達,以大疏大密的線形為表征,這與他對任伯年的取法大有關係。可以說,吳元奎的繪畫,從題材內容到精神格調,從造型方法到線條組織,都受到任伯年的薰染。所不同的是,吳元奎的人物組合更為繁富,人物造型更為瑰奇,人物線描更為細勁入神,人物布景更為筆情放縱。他創造性地以粗筆大墨點景,讓大寫意的山石花樹與工而有意的細密人物恰成對比而又融為一體,人物與景物得到了新的組合,別有情味,形成吳元奎自己的面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吳元奎與任伯年的最大區別在色彩。任伯年喜用色彩,以色調的豐富和諧、明快抒情見長,吳元奎則崇尚水墨,更趨於高逸古樸的境界追求,即使用色也儘量使重彩淡化、亮色雅化。吳元奎古意人物畫的獨特之處是線上的運用上不斷展開的,線是他情感的載體,線是他生命的躍動,線是他作品的命脈。他以線表現形象的古拙與神韻,他以線表現動態的生動與誇張,他以線表現衣紋的結構與飄逸,他以線營造生存環境的不拘一格,他以線抒寫自己的情懷和感喟。可以說,吳元奎作品中一切架構都是線的疏密、粗細、濃淡、剛柔的重組與重構。他的畫是對我國古代優秀線描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在傳統文人畫的基礎上的創新與變革。吳元奎的人物畫無疑更接近於傳統寫意人物畫的本源,同時他又以前人畫作中未曾見到過的造型組合、章法構成、線描風格和意境經營的新視角,使他的古典人物畫充滿新意而具有現代性。他的創作活動,他在人物畫中的線描運用,對傳統寫意人物畫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繼任伯年之後開闢“新古典主義人物畫”方向的代表性人物。
說他是“古典主義”的,因為他的美感追求有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情結,傾心於古典文化的魅力;他的藝術植根於深厚的中國文人寫意畫傳統,題材是傳統的,工具材料也是傳統的,那抒情達意的藝術手法更是與中國傳統藝術一脈相承。所以冠之以“新”,是因為它與傳統的古典主義文人畫有區別,在新與舊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吳元奎的“新古典主義人物畫”不是古代失意文人那種獨善其身、顧影自憐,藉以抒發個人情志的文人畫,而是一種當代藝術形態,是中國社會變革的產物,是當代人文化心態的表現。

它的“新”,突出地表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古代人物畫家多把作畫看做是“墨戲”,當興致來臨時,用以“聊寫胸中逸氣”,其中不免流露著一種出世的消極和孤寂的情緒。吳元奎的畫則不同,儘管它也追求清雅淡逸之境,但無論如何,他的筆下絕不再有古人那種情調,總是顯露出一些生氣,一種時代的氣息,更多一些入世的功能性。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表現松風竹影下的古人談古論今、參禪論道的雅集聚會,還是表現心中無俗塵的古人觀泉、聽松、賞秋、納涼的閒情雅趣,無論是表現佛祖、觀音菩薩的妙相莊嚴、佛光普照,還是表現說法講經羅漢的普度眾生、濟世利群,也無論是表現神話傳說中的八仙過海、玉女獻壽的神奇玄妙,還是表現踏青遊春仕女佳人的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吳元奎都是站在當代藝術家的立場,抱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熱忱投入創作的,注意力更多地轉向藝術的自身拓展,更多的是借古典人物為載體,表達他當下對社會、歷史以及人生的思考和憂慮,甚至警醒世人。與古代人相比,吳元奎在思想意識、人生觀念和各種價值取向上,已經相去甚遠。

扇面作品一 扇面作品一

其二,在創作上,吳元奎的“新古典主義人物畫”與傳統文人畫一樣,講究筆墨,在程式化的表現方式中尋求個性化的樣式,也與傳統文人畫有著最直接和最明顯的繼承關係。但是,吳元奎畢竟接受過學院派教育,具備古人所無的廣闊視野,不僅具備紮實的寫實主義造型能力,也有對西方繪畫的 切身理解。這種能力和理解,總會自覺和不自覺地融入到他的古典寫意人物畫中,以滿足傳統文人畫對寫實造型及現代藝術元素的訴求。比如,寫實主義的引進,使吳元奎的古典人物造型趨於平民化,不是那種對莊嚴崇高的關注,而是對平朴清雋的傾心。形象塑造有血有肉、親切可人,已脫去古人空泛概念的傳統,雖變形誇張但不失結實,耐品、耐讀、耐人尋味。線成為主要語言手段,但並非任意塗鴉,更非缺乏筆墨根底的簡單和粗疏。線形趨於密體,線的自由伸張和多端變化似乎陳述著畫家作畫時的無拘無束,它們在畫幅中的寫實與寫意的有序統一,又顯示出畫家的綜合能力。動態服飾也是以真實刻畫為基礎,又與現實拉開距離,是經過提煉和強化的。強化的是畫中古人的自然狀態,突出的是人物與景物的情景交融。既是形式的探求,也是精神的尋找,這是對古典寫意人物畫的深度超越。

其三,吳元奎的“新古典主義人物畫”追求的“味道”,一是造型的風格化,二是線描的風格化,三是寓於形式風格中的意蘊,恰是“新古典主義人物畫”最本質的東西。為此,吳元奎誇張人物的神情動態,但沒有失控而流於漫畫化。他尋求著線的富有表現力的結構方式,強調出線的粗與細、疏與密、碎與整、藏與露的對比,使它們隸屬於現代構成與闡發主題的需要。那種細筆密線勾勒人物的有緊有松,那種飽滿充實構圖的有疏有密,那種大寫意筆墨配景的有粗有細,都給人以新鮮深刻的印象。由此,我們感受到畫家對寧靜、淡泊、平和、質樸而又富有詩意之境的嚮往和追求,而這種境界又是與大自然的親和、明淨、充滿生機融為一體的。從整體來說,吳元奎筆下那些安詳、陶醉於溪水石畔、花間樹下的古人和他們所編織的畫面,並不只是對某種具體人生狀態的描繪,也是對畫家人生境界的一種象徵和隱喻——後者尤為作品致力的重心。在當下一切都可以成為商品,人心浮躁、貪求、急功近利的歷史情境裡,對這種人生境界的嚮往所暗示的意義,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課題。因此,吳元奎的這些作品顯示出特殊的藝術魅力,必將作為現代中國藝術史的重要現象保留下來。

就其本質而言,吳元奎的“新古典主義”實際上是現代風格的古典主義,是觀察方式和表達方式與傳統古典主義拉開距離的古典主義,是主體意識大為強化從而體現出更為鮮明的圖式創造和人性解剖的古典主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吳元奎創作了很多“新古典主義”的人物畫作品,他的上述風格業已為畫界所熟悉,他的探索也漸為學術界和收藏界承認和看重。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豐厚、經驗的積澱,吳元奎的“新古典主義人物畫”畫得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遠。筆池之功和線描之功,使花甲之年後的吳元奎獲得了極大的創作自由,已進入了自立我法和自破我法的化境。目 前的問題是,他將如何對待一種風格的成熟之後避免對自己的某種重複,如何擴展視野、心胸和筆墨語言的表現力,確立一個新的目標和尺度。我相信,憑他的功力、經驗和修養,他還會有獨領風騷的大突破。心已靜,憂未歇,詩思必豐,是我們對吳元奎的期待。

賈德江(著名美術評論家、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2014年7月24日於北京王府花園

高風雅韻——吳元奎的“四雅”藝質

當今中國畫壇“名家”之多,為歷來所罕見。從外在名聲與實際藝術水平兩者是否契台的角度度看,不外三種狀態 是名實相符,二是名過於實,三是名遜於寞。第三種畫家最值得關注。

吳元奎是位典型的名遜於交的畫家。他生性篤實.謙和,3 0多年來在南京藝術學院潛心於教學創創作研究,人物畫創作卓然獨具一格。然而貫的低調,卻使他少為世人所知。

其實,吳元奎有多次入選全國美展的業績。暈在1972年,他還是一個插隊知青時與另一知青台作的《父子倆》就入選了全國美展。次年.他被南藝美術系錄取,我也在那一年從北京調來南京,和他相識並點評過這幅畫,至今記憶猶新。此後,他在創作上不斷提升,1984年《鄉間獅子樂》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並獲優秀作品獎,1994年《深秋柿子紅》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2004年《清風蚣泉》入選第十屆全國姜展,正好是:十年磨一劍”。這么多成果要是放在個善於推銷自己的畫家身上,恐怕早就名聲大震了,而吳元奎卻似若無其事,從不張揚。

“畫如其人”這句格言用在吳元奎身上特別貼切。我把吳元奎的藝術特徵總體上概括為四個宇:“高風雅韻。”具體說來有“四雅”。

其一,取材典雅,化古為今。

也許正是吳元空談泊寧靜、與世無爭的性格,促使他在創作題材取向上,特別喜愛繪寫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態,畫起來也特別得心應手。他筆下的人物,或獨坐聽松語,或誦詩試新茶,或騎驢逍遙遊,或疏野清恬,或對花遐思,或策杖賞梅…… 一切都充滿詩意和溫馨氣息。《弈亦不爭求清歡》中那與童子對弈掀髯微笑的長者,豈不正是畫家心境的絕妙寫照?《且喜能看細字書》中那蕉陰獨坐讀書自得其樂的文士,不也止是畫家人生態度的內心獨白?即使是畫關公,羅漢、鍾馗,觀音,吳元奎也賦予他們以志士高人的美德,高雅、飄逸、聰慧,富於人文精神。顯然,這種精神取向,是對當代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的個反撥,一種超脫,也是現代觀念,現代意識的另一種表現。在一定條件下,傳統的樣式可以轉化為現代的內涵,吳元奎的作品提供了有力的例證。

吳元奎也畫現代人物,同樣賦予疏淡清曠的品格,從不裝模作樣,那是對人性中最為自然無拘狀態的敏銳捕捉,天真無邪,本質上是和他的古代人物精神一以貫之的。

其二,取法

高雅,化為自我。

中國畫創作中永恆的課題是如何處理繼承傳統與自我創新的問題。凡有成就者,必定在此課題面前有出色表現。吳元奎曾廣泛研習傳統人物畫,對永樂宮壁畫下過苦功臨摹,又以他獨到的眼力,選準了明代的陳老蓮和清代的任伯年。誠然,這兩位是里程碑式的人物畫大師,老蓮格調高古而造型奇崛,人物誇張變形,力量氣度磊落,用筆凝練沉厚,設色淡雅簡潔。伯年線描生動自如,墨色滋潤雅潔,構圖別出心裁,取材為大眾喜聞樂見。吳元奎從他們的藝術作品中深受啟發,但不是簡單仿效,而是結合自身的性格、氣質,和對生活的領悟感受,創出了個性化的藝術風梧。

吳元奎藝術語言特色尤其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講究線條的節律美。用線綿細而勁韌,如行雲流水,跌宕起伏,情韻意趣盡在其間,衣紋的疏密處理尤有韻律感,給人以優美的藝術享受。二是講究墨色的淡雅美。注重畫面整體色調的統一,喜用複色和中間色,色調間的差距十分微妙。水墨為基於,淡彩相映襯,不溫不火,不浮不躁,營造出典雅的氛圍。三是講究人物造型的意趣美。變形而有度,適當誇張某些部位,使人物更為傳神而有興味,平添幾分幽默感,但關鍵的結構、體量、質感絕不放鬆。就這樣,吳元奎取法乎上,化為自我,變成了自己的高風雅韻。

其三, 素養博雅,整體協調。

一位出色的人物畫家,僅會畫人是遠遠不夠的,他應同時具備花鳥、山水等表現技巧,才能保證畫面的豐富性,滿足創造某種特定意境情調的需要。吳元奎正是這樣的畫家,他能畫一手相當夠水平的寫意山水花鳥、樹石,這對他構建畫面整體協調的審美效果發揮了重要作用。一般來說,他畫人物相對較為工細,而畫周邊的樹石配景則採用小寫意的畫法,畫動物有時又用沒骨法。總的是以“線”意識為中心,產生線性造型豐富多姿的交響效果。畫面有疏有密,有虛有實,有繁有簡,有重有輕,達到均衡協調的整體結構美。在他筆下,所謂結構,不只是指畫面物象的安排,而且包括了畫面筆墨的藝術設計和藝術處理。

吳元奎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的博雅也表現在對作畫材質的選擇上,他軎用半生半熟的有色紙、灑金紙,它們成為畫面的底色,而且具有天然古雅意昧,同時便於發揮他的筆墨特長。為求完美,他甚至親自動手托裱自己的作品,陶醉於“眼望去滿牆都是畫,並一一品賞,這時那種成就感,那種滿足,不言而喻”。這正是他的真情流瀉。

吳元奎修養的廣博還表現在精於連環畫創作。他先後出版3 0多部連環畫,其中,合作的兩冊《西遊記》獲全國套書一等獎,《女中英烈》獲省二等獎。這一創作經歷大大錘鍊了他的構圖能力和造型能力。當代有不少國畫人物畫家是從連環畫家轉化而來,但轉化並不是都成功。原因在於有的人沒有分清兩個畫種的區別,以致國畫作品像放大的連環畫;有的在筆墨功力上有所欠缺,難以進人佳境。吳元奎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既充分發揮了在創作連環畫過程中磨練出的功力,又擺脫了連環畫的創作模式。在中國畫創作中,他善於選擇最能體現自己想法的瞬間情境,又有利於充分展示自身的筆墨特點,因而獲得了成功。

其四,文採風雅,樂在其中。

表面看來,吳元奎似乎有些夫子氣,不苟言笑。而實質上他極具靈性,有一種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風雅,那是一種高級的幽默感,或者說詼諧感。無論從他作品的構思還是造型,我們都可以意會到。比如畫中人物往往誇張形體動態以致於妙趣橫生,流露出天真的童心和輕鬆的愜意,貫注著畫家熱愛生活的達觀精神,使人在慢慢品味之後,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微莢。有時他通過題字來強化某種意味,如畫鐵拐李拄杖而行,題句“人間行路難,跛足走天涯“;畫張果老倒騎毛驢,題句“景色前面好,凡事回頭瞧”;畫老少輕快對弈,題句“弈亦不爭求清歡”;畫兩人對竹冥思,則題“不可一日無此君”等,都是於輕鬆欣賞中發人深思的佳作,可謂寓莊於諧。

吳元奎的風雅有時近乎“怪”,比方說他喜歡撕掉自己的畫,那是在每過一個階段回頭看舊作時,感覺不滿意的就要撕掉。別人看了惋惜,他卻從中感到很欣慰,甚至滿足,因為看到了自己仍然在前進,沒有停足,沒有喪失上進心。這其實蘊含了一種難得的風度雅量,當今能做到這一步的恐怕不多。

歸根結底,吳元奎的“風雅”是基於他達觀的人生態度,人以為苦,他卻以為樂。他曾說過:“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當我把所學的東西當作一種享受時,就不覺得辛苦了。”正因為他以繪畫為快樂,以繪畫為享受,所以他才會創作出那些使觀眾賞悅目的作品。

總括起來說,取材典雅、取法高雅、素養博雅,文採風雅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吳元奎藝術的高風雅韻。需要補充的是,他的高風雅韻並不是“曲高和寡“式的孤芳自賞,相反,在當代社會條件下,變成了被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雅俗共賞,這是地道的“曲高和眾”。惟其如此,吳元奎的藝術前程是未可限量的。

馬鴻增(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江蘇省美術館研究員)

中國人物畫的古風新韻--吳元奎作品特色析

不久前,有機會瀏覽、欣賞了著名中國人物畫畫家吳元奎先生的一批畫作,不禁使我眼前豁然一亮。有那么一種精彩紛呈、美不勝收的觀感,也有那么一種激人振奮、博人共鳴的奇效。這位不張揚、不炒作、不招搖、不標榜、善於思考、埋頭耕耘的畫家,置身於當下浮躁、熱鬧的畫壇,在教學之餘,潛心於筆墨創作,努力於精品的打造,終於有如此許多有質有量的精神珍品問世,能不令人肅然起敬,讚賞有加么!

推進中國人物畫的創作難度頗大,惟其如此,吳元奎筆下的這批與其他畫家大相逕庭的作品才更引人矚目。儘管在題材選擇上,不少作品古意洋溢,然而由於切入點具有新鮮感,加之表現上的審美獨特性,才使他的作品魅力引人,富於潤腑的感染力。

元奎君筆下的中國人物畫亮點何在呢?

一是個性突出。在中國人物畫領域,他構築的人物形象避開了類型化的筆墨符號而指向唯一性,並因此異於其他人物畫家的作品。所畫佛教圖象、歷史故實、傳統生活等有著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思緒,有著自身的筆墨法則。《觀世音菩薩寶像》即為顯著一例。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歷來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敬仰。在佛教各種圖象或造像中也最為常見。這位大慈大悲的菩薩,傳說能給處於危難中的眾生以無畏的力量;且能滿足眾生生兒育女的願望。元奎筆下的觀音造像,除莊重、慈祥外,更強調了她的堅毅感。臉型拉長,鬢髮下行並使兩邊的臉部輪廓呈剛直狀,同時與下頦的弧線形成剛柔對照。飾有化阿彌陀佛象的冠被,上行呈三角形,與火焰紋組成的圓形光環相呼應。左手作“說法印“狀,右手托插有柳葉的淨瓶,赤足安坐於池中的寶蓮上。畫面祥雲密布,荷塘盛放。視覺中心偏上,在觀音的五官神態上,那種普度眾生的親切感、神聖感、油然而生。通幅作品中,疏密有致的線條、雅脫典麗的用色、誇張有度的形象,裝飾奇妙的造型,使畫面妙趣橫溢、味之雋永。另一幅《忠義千秋圖》,作者筆下的關公讀書,那種進入情境的如痴如醉,使側立兩旁的周倉和關平,為之感染和心儀。形象組合刻劃,獨具創意。加上人物工筆、背景意筆的和諧配合,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二是神采煥然。在人物畫中一旦描寫的招式固定化必然會使人讀後生膩。而元奎的作品絕對在與“臉譜化“挑戰,一舉手、一抬足,不僅符合生活的邏輯,且形態典型、神韻漾漾,生髮出審美的光華。2006年初夏所作《奕亦不爭求清歡》,描寫一老一少安坐在石頭上,再以低低的平石作桌,擺在奕棋”較量“的場面。兩者的神態各異,但那份專注、那份怡然、那份認真、那份陶醉,在兩人——也許是爺兒倆的臉上和身姿上,被刻劃得那么惟妙惟肖、令人叫絕!景襯為數桿墨竹,寫來瀟灑自然,似為奕棋者的”觀眾“,更使畫面那種悠然、脫離俗氛的意境,得到了強化;使擯除塵埃、超然於世外的精神寄託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現。這大抵也是作者用:清風明月、小橋流水”來減生活壓力之負的良好希冀。

三是古今融通。欣賞他的作品,不難感到中國古代優秀的人物畫家例如陳老蓮、任伯年等對他的積極影響。這種影響絕非照搬因襲,二是吸取營養、為我所用。他以富於時代特色的感悟來形成個體的特殊表現技藝。元奎的認真事藝,在於對完美的追求。他認真學習傳統,卻非泥古不化,而是借古開今。開闢一方屬於自己的藝術天地。他喜於用線,善於用線;喜歡恬適、平和,習慣安靜、伏案,這種性格趨向決定了他藝術指向主要在揖別喧鬧的傳統題材。他的用線,更適合著落於古人長袍寬袖、衣紋轉折變化上。在這裡,陳、任流傳下來的作品給予他啟示和幫助。他盡力吸收其用線特色,筆力和線條運轉,力求“柔中有剛,綿里藏針”。特別是,圍繞造型,線上的組織中強調疏密繁簡、節奏韻律。形成了有古有今、吳氏獨具的線描信號。吳元奎的人物畫創作,立足於傳統,立足於生活。他筆下的人物,變形而不怯誕,而是個性、個體特徵的適度誇張,增添了趣味和美感;他筆下的人物環境,隨機應變,蕭散灑落,富於生機;他筆下的墨色氛圍,清麗、典雅,進入視線,特別令人心曠神怡,如聞“春江花月夜”的絲竹之聲。這種融通古今特有的中國畫創作,無疑拓展了一片審美的新境域。

四是內涵豐富。元奎過去曾經畫過三十多部連環畫出版。那是一些費神、費事、費體力的藝術活兒。回過頭來看,這對他轉軌於中國畫創作,補益很大。在表現人、物、景的熟練程度上,庶幾達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當然,也有一些連環畫高手改換成中國畫門庭後,畫作大為遜色,落筆宣紙,人物只是放大了的連環畫造型。而元奎則不同,他是一位執著於自己的理想追求、精益求精、不斷給自己的藝術提出新的審美要求的畫家。他的中國畫人物創作,從主體形象的刻劃到草木山石的氛圍渲染,既富有探索的創造性,而又有高揚傳統文化的中國畫正宗感。顯然創作連環畫的本領不僅沒有羈絆他的丹青實踐,相反造就了他造型線到神附、構圖層出不窮的本領。元奎君的作畫只打腹稿不打草稿。手握毛筆,直接作用於宣紙。先人物後配景,或先配景後人物,意在筆先,筆隨意生,趣在意中,隨機應變。這種創作方法和狀態,對於人物畫顯然是較大難度的。沒有相當的造型基礎、生活素養、筆墨功夫和創作經驗,是斷難成功的。坐石“聽松”的老者,不同於騎驢作“逍遙遊”的夫子;《酒杯深深故人心》的密友,不同於撫琴共樂樂的《知音》。《秋思圖》中的人物又全異於《清風養性圖》的相貌、情思,等等。這些畫作,出手便往往富於耐人閱讀、清賞的內涵,且讓人感到那種“以性靈語詠物,以沉著之筆達出“的審美力度。元奎不只是在人物畫上下工夫,他還擅長於寫意花鳥畫。他認為人物、花鳥、山水,在筆墨精神上都是相通的。他迷戀墨色的濃淡乾濕變化,偏好用筆的一張一弛。他喜歡作畫在專心而輕鬆狀態中進行。元奎的畫作不僅藝術語言內涵豐富,同時,畫作的人文色彩濃郁,蘊藉著真善美精神,不僅為專家且為大眾所喜聞樂見。

通過對元奎君人物畫亮點的揭示,我們不難理解其作品“古風新韻“的內涵和表征。如再追蹤升華一步,則完全可以領略到,寫意人物畫的優秀傳統,在作者筆下是如何以紮實的筆墨和認真的治學精神(元奎君追求完美近乎苛刻,”不滿意的就撕掉“,毫不含糊),去完成所預設的”推陳出新“目標的。不妨來對照一下李可染先生成功的山水畫創新。引領李先生的繪畫理念是,”以最大的功力鑽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攻出來“,意即,先深入博大的傳統領地,決奧探奇,再衝破傳統藩籬,自立新的門戶。作為中國人物畫家的吳元奎,雖然尚未達到象可染先生那樣顯赫的名聲,然而在藝術家實踐的規律上,在對自身藝術創作的突破性要求上,顯然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元奎君不只是放眼於古代人物畫的精華,即令是對於經典性的花鳥畫和山水畫,也常常是揣摩有加、研習兼顧的。你看他人物畫中被襯的花草樹石,橫刷堅抹、筆路清晰,與主體協調和諧,相得益彰。他有時也畫一點花鳥畫、山水畫,則別有風姿。

傅抱石先生曾說過:“時代是前進的,中國畫呢?西洋畫也好,印度畫也好,在尋求出路的時候,不妨多方走走。只是服從順應,才是落伍。”(《民國以來國畫之史的考察》)。吳元奎君在拓展中國人物畫的表現天地時是不肯落伍的,他有著自己的思考和實踐。他雖然有相當好的素描功力,但卻不搬用素描手段於中國人物畫畫的造型上。而是義無反顧地紮根本土化的審美情趣融匯到他所追求的筆墨美和心境美的畫面中。這樣一種作畫情境和狀態,必然使他的中國人物畫能獲得與時俱進的結果。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有詩云:“夜吟苦不休,苦吟神鬼愁,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元奎君的“與時俱進”,離不開他幾十年類如這詩中所寫的那樣頗為辛苦的筆墨耕耘,然而出於對藝術的酷愛,他總是以苦為樂,並會繼續苦樂下去。現實昭示,他的創作前途才未可限量也。

丁濤(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精研之中的寫意風調— 試析吳元奎人物畫的筆墨情采

吳元奎與我為同事,因而對他的畫風和為人算是比較了解。然而近 日我看了他的一次個人展覽,就覺得以往的了解還是很浮泛,很不全面的。

應當說,吳元奎在畫壇出道很早,很多年前就在全國美展和省里的各種大展上嶄露頭角,頻頻獲獎,作品受到同道的廣泛認可和讚譽。那一時期,吳元奎的人物畫大都取材與現實生活,形象乃是城市和鄉村民眾及其他各種人物的生動寫照,所以作品中流露出一種鮮活的美感,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可以說在強調藝術要貼近時代、貼近民眾生活上,吳元奎的人物畫乃是最好地繼承了20世紀以來的新中國畫之傳統的。這種新中國畫由於表現對象的原因,所以不僅對筆墨語言,而且對造型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要求。但我們看到,有些畫家為了造型往往犧牲了筆墨,因此作品是真實有餘而美感不足。然而吳元奎的人物畫,一方面在造型上能做到應物象形,且能抓住人物對象那些足以反映其身份、個性、氣質等形貌特徵;另一方面又能表現筆墨語言的“寫意”功能,其線條綿韌、灑落,富有節奏之韻律。不過這裡談到“寫意”一詞,我想多說一些看法。第一,我認為“寫意”一詞並不能完整的概括中國畫的審美品格,中國畫的筆墨注重線條之表達也不意味著與“寫意”可以直接劃等號。就中國人物畫而言,至少在元代以前,其語言形態主要還是“線描”。“寫意”的成分是受到控制的,宋代李公麟的一些人物畫作品初步透露出某種程度的“寫意”傾向,但仍然有節制地把持在嚴謹的形式中。當然如果溯源起來,漢魏六朝的一些壁畫(墓室)作品已見“寫意”之風調,然終究還不能視為中國人物畫的主導形態。第二,“寫意”之風大約是在元明期間才真正盛行起來,應該承認,“寫意”的注重使中國繪畫(人物畫)在審美形態上變得更加靈動起來,與此相關,筆墨語言的價值和主觀傾向被突顯出來,從而從一個重要側面彰顯了中國繪畫的審美品格。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後果,即對造型的真實品格的忽略。針對這一傾向,20世紀初不少畫家和思想家提出了激烈的批評進行糾偏,人們對造型的意義才重新開始重視起來——如今人物對造型和寫意的關係大體已有比較公允而正確的看法了。但在繪畫實踐中真正做到兩者兼顧和相得益彰卻並非易事,尤其在人物畫創作中更有一種人所皆知的難度,大凡能克服這一難度並使之達到化境者,不是名家也為能手。

我想說,吳元奎早期的人物畫無論是在造型還是在筆墨“寫意”以及兩者的匹配關係上,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由於吳元奎所生活和從事教學、創作的南京藝術學院,乃是一個比較注重傳統的學術環境,所以他這一時期的人物作品雖然大都緣自生活,而沒有刻意去仿效古人,但其筆墨卻仍與傳統一脈相通相合。記得有一次我與已故世的畫家董欣賓閒聊,他曾對吳元奎的人物線條之運用頗為讚賞,說吳用筆比較圓轉、耐看。董與吳本為兩種不同作風的人,吳元奎先生為人處事,謙和謹慎,個性含蓄於內而不外彰,一如其筆墨風格。在這方面,吳元奎是接近“南宋”風格的。

最 近一個時期,吳元奎將他沉潛多年、精心準備的作品公諸於世,人們讚譽之中又多了一份驚訝,無論是題材還是在畫法上,都似乎與早起拉開了距離。很顯然,這一批作品表明吳元奎決意專向傳統,從筆墨上講,這種轉向並不難,但從技術(或技法)上看,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筆下的形象大都為古人,既有道釋儀范之奇崛,又有逸士高人之雍容,還有仕女之娟媚丰姿,畫家在表現這些人物的造型上作了適當的誇張,而這種誇張卻能保持在人類審美感知可以接受的範圍,而沒有失之過分的怪誕。所以作品呈現出媚而不俗、奇而不僻的氣象。在用筆上似乎將早期那種灑落的寫意傾向收斂起來,線條趨於細勁、挺健、曲折婉轉而疏密有致,然又不同於工筆的謹緊,一勾一畫之中依然流溢出收放自如的節奏韻律。這批作品中有的畫幅較大,弄不好就會顯得纖弱而空泛,形象在畫中撐不起來,但吳元奎憑藉深厚的功力,行筆如鋼絲縈盤,物象安排錯落有序而呈落落宏放之格局,可謂“紆餘鉤鎖,意態百出”,“騰擲翻翥,而萬象生焉”。我們看到吳元奎還繪製了不少扇面小品,從中可以想到畫家創作時的神思精專的狀態,這些作品件件精絕,幅幅稱奇,畫幅雖小,但內涵豐富,容量並不遜於大幅,而且更見趣味橫生,妙筆疊出。吳元奎的人物畫不僅筆精墨妙,而且在設色上能於妍麗之中透出古雅的格調、赭色的暖調和石綠、花青的冷凝在墨氣的籠罩渾化中顯得燦爛而沉著。吳元奎本以人物見長,但于山水花鳥之法並不疏生,這在他的人物襯景描繪中可以反映出來——他非常善於採用襯景(或花鳥或山水)語言來統一畫面,以至於在我看,他這些以人物為主體的作品,如果缺少了這些襯景將是不完整的。

應該說,吳元奎這批作品在畫法淵源上可得益於陳老蓮——不是老蓮早期那種以“方折”見著的語言形態,而是後期那種以圓轉渾樸筆調所構成的人物畫風。其造型的奇崛古雅也帶有老蓮的跡象,我還不太真正知悉吳元奎這種轉向傳統的初衷本意,但我相信,他的這種轉向,這種試圖在古人天地里進行開掘的藝術探討絕不消極和徒勞無益。而且我還相信,目 前很少有畫家對傳統的了解還是很膚淺的還缺乏吳元奎這樣一種精研深究的精神。當然我更深信,吳元奎並不會為僅僅囿於古法而自滿自足,而他這些作品似也並不是古人的簡單重複,其中自有他的手眼和腔調時時流露出來——但可以肯定,在這裡他與古人決不是一種對峙或矛盾關係,毋寧說是一種朋友關係、一種對話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他在分享古人的藝術妙諦,但並不願遮蔽自己的才智。

樊波(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京新評吳元奎作品

吳元奎老師的中國畫作品具有明確的個人風格追求。他畫裡的線條語言凸顯個性化的造型意識,構造精緻,剛中蘊柔,變化豐富。體現了他相當深入和廣泛的生活體驗,以及將生活體驗與自己的藝術追求緊密結合的創作意識。他畫裡的人物造型趣味生動,結構嚴謹,將寫實性與寫意性很好的結合起來,神性兼備。體現了他相當紮實和風度的造型積累,以及對傳統中國畫造型語言的切實理解。他畫裡的形式結構統一而完整,北京中電坡石、植物、建築等均與人物造型的筆墨表現協調融合。體現了他相當寬厚和靈活的筆墨造型能力,以及在創作中自由運用的專業素養。

周京新(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

人物訪談

吳元奎訪談錄:重回古典

時間:2005年7月6日下午
地點:吳元奎畫室

採訪者:沈蓓 許婧星

沈蓓,許婧星(以下簡稱沈,許):吳老師,近 年來您創作了不少傳統題材的作品,辟如像《清風過耳圖》、《酒杯深深故人心》,內容多是描繪古人吟詩作賦,品酒賞月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我們知道“筆隨心動”,一幅作品的產生往往與畫家當時所處的環境尤其是心境密不可分的。那您對傳統題材的這種鍾情是不是與您這一時期的心情、生活方式有關呢? 吳元奎(以下簡稱吳):有的。我對傳統題材情有獨鍾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當然是表現的手法比較適合我,我畫的特點是人物比較工細,配景小寫意,而工細的人物就需要線條的表現。相對來說,古人長袍寬袖的衣紋轉折表現起來更加豐富,更能體現我用線的特點。還有,心境的關係確實很大。我性格比較安靜,最大的愛好就是畫畫,平時除了上課外幾乎足不出戶,都是在家畫畫。生活比較安定,所以心態也就比較平和。現代題材當然也畫,如近時期作的《又到春花燦爛時》《且風致自然》《橘香圖》等等都參加了重要的展事,也獲了一些獎項。但古人的生活狀態更加超脫,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太累了,創作的時候就會受到影響。繪畫,本來是給人帶來精神享受的事情,我不想使繪者和觀者都感到一股壓力,所以何不回到古典中去,到古人中去體會那種現 在社會沒有的清風明月,小橋流水呢?

沈,許:確實是這樣,其實藝術家最終的目的就是將自己對生活的美的感悟通過藝術的手段呈現給大眾,藝術本來就應該是互動的,相信大家從吳老師的畫中都能感受到您心中的那輪明月,那陣清風!

剛才您提到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用線,能談談您現 在的這種用筆這種畫風的形成是受到誰的影響嗎?

吳:我比較喜歡陳洪綬,任伯年的作品,他們很多東西確實對我啟發頗多。

中國人物畫從唐代吳道子以後,走的基本都是一條寫實的路子,雖然出現過貫休,梁楷等一

些禪畫家試圖用變形,簡筆畫的手段來打破傳統人物畫的寫實窠臼,但是由於禪畫題材的局限,影響都不是很大。到了陳洪綬才有了更為大膽的革新,他的人物造型大多都很誇張,晚年一些作品中的形象近乎怪誕,但力量氣局超凡磊落,真正做到了超越前人,中國人物畫到了他才真正超凡脫俗了!而任伯年我覺得是晚近“海上畫派"中專事人物畫裡最有成就的一位。他的畫大多取材於一些歷史故事,比如“女媧補天"、“鍾馗驅邪”等,都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他的人物也都是長袍大袖的,用傳統的線描手法勾出來,衣紋的走向都很流動,很自如。
我的手法是吸收他們二人用線的特點,綿細但是勁韌。人物衣紋有陳老蓮那種筆調,疏密中講究一種韻律!人物的形象我也會適當的做些變形處理,但和許多現代派畫家的“抽象"不一樣,我還是立足於傳統,立足於生活的。我所變的部位都是有據可循的,應該有的我絕不少畫一筆,像人的體積感,質感,還有最重要的結構,我都會很清楚地表現出來。總之一句話,變形要有度!另外在墨色的處理上,我比較注重畫面整體色調的統一,喜歡用複色和中間色,色調問的差距很微妙,整體看上去顏色很淡雅。

沈,許:您的畫裡有一種中國傳統文人畫特有的蕭散簡遠的恬適情調,從畫中我們既能看到陳洪綬那種奇崛古樸的體勢,又有任伯年那種典雅飄逸的氣韻,略帶誇張的線性造型疏密有致,繁簡得當,些微的變形處理使得整幅畫面明快灑脫,更多了幾份生機。那您在畫面的結構安排上有沒有什麼特點?

吳:我的畫講究一種協調,一種平衡。我畫中的人物相對來說比較工細,旁邊的樹石配景就會畫得寫意些,這主要還是“線”的意識造成的,就像人物的

衣紋一樣,有疏就有密,繁簡平衡了才有一種協調美。

沈,許:就是說還是“線”在潛意識裡的作用。繁簡平衡,疏密有致這二者的關係您作畫時具體是怎樣協調的呢?

吳:一定要分先後,一般是先緊後鬆了,也就是先畫好人物,然後再配上景物。也有反過來處理的。我畫畫一般都是從頭部的眼開始畫起,然後依次下去。但在畫的過程中會臨時產生許多和原先腹稿不同的“隨性之筆",所以我常常畫完一幅接著再畫一幅,一個腹稿會出來幾幅不同的畫,像一個系列一樣,很有趣!有的動作姿勢都不一樣,衣飾、配景也不同;有的則眼神表情不同,有很細小的差別,就像前後相差了幾秒的同一個場景,十分有意思!

沈,許:就像連環畫一樣?我們知道您曾經創作過許多連環畫,連環畫的創作和現 在的繪畫創作有什麼不同嗎? 吳:區別很大!我先後出版過三十餘部連環畫。畫連環畫很累很費神,對體力,腦力都是很大的挑戰。首先是工作量很大,又有時間限制,強度非常大。而且連環畫是由作者根據故事情節去挑選安排最具代表性,最有表現力的場景,這就要求在作畫過程中不停地思考,雖然說是連環畫,但創作過程可以是跳躍的,有時想好下面的情節可以跳過一段先完成後面的故事。而創作就不一樣了,創作則要挑選最能體現自己想法的瞬間,又能發揮筆墨表現的,可以充分體現我繪畫特點的東西。我通常在起筆前會先想好畫面的大概構成,組織好後一氣呵成。這就要擺脫連環畫的那種創作模式,但創作連環畫對鍛練造型、構圖、章法的作用很大,非常磨鍊人,過程雖辛苦但也樂趣盎然啊!

沈,許:剛剛您講的幾番話里,幾次您提到了“有趣"、“樂趣’’這幾個詞,您覺得“天賦”重要嗎?您是如何看待這兩個詞的?

吳:我覺得,不管從事什麼,繪畫也好,音樂也好,有天賦固然很好,但有了興趣則會產生創作動力,會一直走下去,但成功者卻一定是要付出努力的,一勤天下無難事!其實人和人之間的智商並沒有多大差距,有的人接受能力快,很容易上手,大家便說他有天賦,但上手後不努力,或者說一開始便興趣不大,就算是天賦異稟也是白費的。學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當把所學的東西當作一種享受時,就不會覺得辛苦了!我一直很喜愛繪畫,畫了這么多年,更加喜歡!我最滿足的時候是剛把畫親手裱拓好,一眼望去滿牆都是畫並一一加以品賞,這時那種成就感,那種滿足,不言而喻。我自認是個勤奮的人。辦事認真,追求完美。一樣東西,你喜歡他了,就不會厭煩,就想去做,而且會想把他做得最好!

沈,許:是這樣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完美主義傾向。

吳:有一點。我每過一個階段都會回頭看看曾經的畫,不滿意的就撕掉!我是經常撕畫的,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狀態。聽起來簡單其實是比較苛刻的。十天半個月嚴格要求不難,十幾年幾十年天天都這樣還是比較辛苦的。我常對學生講,人一輩子是畫不了幾張好畫的。所以我一直很努力的畫,過一段時間看看,總能發現一點進步,所以就是把畫撕了仍然很欣慰,因為看到了自己仍在前進,這讓我很滿足!

沈,許:除了人物畫,還看到您不間斷地畫些寫意花鳥畫,並能達到很高的水準,對此您為何有這么大的興趣?

吳:我很喜愛寫意花鳥畫,喜歡輕鬆作畫的那種狀態,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可以錘鍊中國畫的筆墨精神。我迷戀墨色的濃淡乾濕變化,偏好用筆的一張一弛。你們可以看到我的人物畫作品中景物搭配的一草一木一石,都顯現出寫意花鳥畫的底蘊。其實中國畫的美學原則,不管人物,花鳥,還是山水,都是相通的。

沈:聊了這么多,我幫您總結了一下,您的作品正如您自身一樣,用八個字概括就是:溫潤醇樸,一絲不苟!在現 在略顯浮躁的城市格外超脫。最後,我們用您一開始談到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訪談俗世如此喧囂,何不回到古典中去,到古人中去體會一下現 在社會沒有的明月清風,小橋流水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