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俗行銷

惡俗行銷

惡俗行銷,就是迎合公眾的低級趣味,而採用低俗、惡俗的手段進行的行銷方式,以期引起公眾的廣泛注意力,達到行銷宣傳的效果。成功的惡俗行銷都精準抓住了時間,關鍵字,以及瞬間多點爆發的幕後支持。而這種網路行銷的所謂爆點,就是情色、暴力、攀比,虛榮,嫌貧愛富等一些人類人性最原始的欲望。

簡介

惡俗行銷惡俗行銷
公眾的“注意力”無疑是寶貴的財富,而惡俗行銷就是針對注意力而濫用行銷手法。近年來的種種惡俗行銷,多帶有性暗示意味。這種行銷方式性價比頗高:近似行為藝術的拙劣表演,加上網路“水軍”的推波助瀾,讓事件“躥紅”,並順理成章地打著“社會新聞”的幌子正大光明地傳播。就算是負面新聞,品牌吸引眼球的目的也已經達到。

行銷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在菲利普·科特勒的身上集之大成。從功能上說,它促進了社會交換的達成。商家的行銷本是樹立品牌形象的有效手段,但當娛樂時代的全民狂歡,邂逅商業噱頭的牟利,兩者一拍即合的產物,往往是毫無下限的惡搞炒作

炒作這種行銷方式很“便宜”,效果卻明顯:近似行為藝術的拙劣表演,加上網路“水軍”推手,讓事件“躥紅”,傳統媒體便以“社會新聞”為名傳播。就算以負面新聞被報導,品牌吸引眼球的目的已經達到。

負面影響

以惡俗的方式吸引公眾注意力並不聰明。要知道,聲譽是品牌的生命,好的行銷能提升品牌的聲譽,惡俗的行銷只會拉低、抹黑品牌的聲譽,帶來無法挽回的結果。如果社會上充斥著類似的手法,這就是一種行銷環境的倒退。這是與整個商業環境的短視和浮躁密切相關的。

應對方法

要應對這樣的行銷,法律法規、商業模式的健全與社會道德的制約必不可少,要制約的並不是普通網民,而是惡俗行銷的操作者,比如網路收費“水軍”。普通網民大多是看到了話題被頂上去才會關注的。

對於傳統媒體,微博只是網路傳播的一種形態,網路作為傳播平台的特徵是多元、去中心化的,它為各方表達提供了非常好的場所。而傳統媒體是社會公器,應該有自己的立場和社會良心。在這樣的炒作屢次發生之後,傳統媒體應該對此現象有所判斷和評價,並促使公眾和相關機構站在公序良俗的高度進行判斷,而不該被網路牽著走。

典型案例

惡俗行銷惡俗行銷
2011年8月,黃山市譚家橋鎮推出“鬼子進村”旅遊項目,讓遊客扮作侵華日軍,手握“三八大蓋”押著“花姑娘”,表演“日軍進村掃蕩———擄走村姑———八路解救”的過程。網友貼圖曝光此事,當地旅遊辦稱初衷是“為了做紅色旅遊,讓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媒體評論稱,“鬼子進村”,是種庸俗、惡俗的噱頭行銷。

“邂逅一個人·艷遇一座城”,2014年8月,湖南鳳凰古城在爭議聲中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偶遇節”。活動開幕前,舉辦方不斷報導女神蘿莉報名參與的盛況,諸如,“19歲‘翠翠’自曝渴望一場浪漫求婚”的報導也見諸網路。有評論稱該活動為“惡俗行銷”、“惡趣味”,網友更直言“偶遇節”其實就是“約炮節”、“艷遇節”。

2014年9月,一段上海捷運二號線兩妙齡女子“大尺度脫衣”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兩女子脫到只剩內衣,一身著某洗滌公司廣告衫的男子為女郎遞衣物穿上。事後,有網友找出一則招聘20名捷運脫衣模特的啟事,疑似與此事有關。經查,該事件確為洗滌公司的行銷炒作,連制止女孩脫衣的“正義”民眾也是雇來的演員。9月28日,炒作公司向社會公開致歉。

2014年10月18日,素有中國北方農區奶牛“第一縣”的山西省山陰縣舉行“奶牛選美”比賽。啟動儀式開始後,8位身著比基尼的大胸模特作為“牛模”亮相現場。媒體和網友發出“到底是看人還是選牛”,以及質疑炒作的聲音。面對質疑,山陰縣縣長南志中稱,自己宣傳山陰奶牛的決心不會變,並澄清自己儀式結束後就離開了,並未與模特一起擠奶。

2014年10月底,南京一家書店在店內舉辦“裸體閱讀”圖片展。圖片主角是兩名長發裸體女子,她們在書店內“裸體閱讀”,手裡的書恰到好處地遮住了敏感部位。書店經營者說,搞這個活動是為了“以開放的心態,去除更多束縛,讓靈魂更接近書籍”。

2015年7月15日凌晨,幾乎同時在網頁,微信,微博,引爆了一場優衣庫試衣間的事件。在行銷學上來講,蔓延速度2個小時破億,其價值相當於給優衣庫做了一個單日投放花費2000萬的免費廣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