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儼

惟儼

惟儼,俗姓韓,禪宗南宗青原系僧人。藥山惟儼禪師是曹洞宗始祖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惟 儼(Wei Yan)
惟儼(751~834),又名藥山惟儼。俗姓韓,唐絳州(在今山西侯馬市東北)人。禪宗南宗青原系僧人。藥山惟儼禪師曹洞宗始祖之一,是聯繫馬祖道一神系和石頭希遷 禪系的重要禪師;在禪宗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7歲時,依潮陽西山慧照禪師出家,後從衡山希遷禪師(世稱石頭和尚,著有《參同契》,

藥山寺藥山寺
草庵歌》)受法。唐貞元初(785—805),於澧州藥山(今津市市棠華鄉境內)創慈雲寺(俗呼藥山寺),宗風大振。惟儼博通經倫,時譽甚高。嘗嘆“大丈夫當離法自淨,誰能屑屑事行於布巾耶!”郎州刺史李翱幾次請其講“道”,惟儼不赴約,李只得前來聆聽。相國崔群、常侍溫造皆從其“道”。惟儼不贊同持戒,不許門人看經,獨具“純任自然”。在衡山時,希遷禪師曾作偈語稱讚惟儼行事崇尚“離法自淨,不事細行”。惟儼悟禪通慧,民間傳其月夜長嘯,聲震澧陽90里。藥山長嘯峰故此得名。
唐大和八年(834),農曆11月6日。惟儼圓寂,終年97歲,葬藥山。唐文宗賜謚弘道大師,塔曰化成。唐伸為其撰碑銘。惟儼屬禪宗南宗青原行思一系,經雲岩曇晟再傳至洞山良價,創曹洞宗,著《寶鏡三昧歌》。良價弟子曹本寂繼承師法,大振洞門禪風,著《寒山子詩集》。曹洞宗教以“正、偏、兼”三概念,配君臣之位,分析佛教真如與其派生之世界萬有關係。禪風以“回、互、細、密”著稱。南宋時傳入日本。公元1983~1984年,日本佛教尋根參拜團2次到津市藥山寺尋根,參拜惟儼禪師墓。

史料

年十七,依潮陽西山慧照出家,後從南嶽希操受戒。博通經律,嚴持戒律,不自滿足。初謁石頭希遷,求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要。希遷向他略示禪機,懵然不能答。又參拜馬祖道一,於言下契悟,在彼侍奉三年。後住持澧州藥山(今屬湖南津市),時朗州刺史李翱造訪,問:“如何是道?”惟儼以手指上下,進而答以“雲在青天水在瓶”句。李隨贈詩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嗣法弟子以雲岩曇晟、道吾宗智、船子德誠最為傑出。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卒。塔於院東隅,諡號“弘道大師”。

參禪

《宋高僧傳》卷十七有《惟儼傳》。惟儼年十七南度大庾嶺,到潮州(在今廣東)的西山,從慧照禪師出家。大曆八年(773)從衡岳寺的智澡(或作"智琛")律師受具足戒,認為"大丈夫當離法自淨,焉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耶?"不願意從事煩瑣律儀戒規的銓釋和踐行。便前往謁見希遷,從受禪法,"密證心法"。(《宋高僧傳》卷十七)(注7)
關於惟儼的求法經歷,唐伸《惟儼大師碑銘》提供了另一種說法。此碑記述,在惟儼去世的八年後,門人帶著他的行狀到長安求崇敬寺"大德"昭示先師事跡以垂於不朽,於是請唐伸撰寫此碑。其中說在惟儼離開智澡時,"是時南嶽有遷,江西有寂(按,大寂是馬祖),中嶽有洪,皆悟心要,乃知大圭之質,豈俟磨礱……"從口氣看,他曾參謁希遷、馬祖、洪禪師三人。碑銘又說:"寂以大乘法聞四方學徒,至於指心傳要,眾所不能達者,師必默識懸解,不違如愚,居寂之室,垂二十年。"惟儼後來遵照馬祖的旨意,離開江西,"陟羅浮,涉清涼,歷三峽,游九江",在貞元初年(785)居住藥山傳法。(注8)但仔細推敲,其中有誤。惟儼從大曆八年(773)離開智澡,遊歷很多地方之後,貞元初年至藥山,首尾也不過13年,而不是20年。從整篇碑文來看,雖有把惟儼看作是馬祖嗣法弟子的意思,但並不十分確定,而且依據前引那段文字可以認為希遷也曾從希遷受法。因為惟儼受戒的衡岳寺就在南嶽,據《南嶽總勝集》卷中,此寺在南嶽廟西北一里的集賢峰下,距離希遷所在的南台寺不遠。可以想像,惟儼受戒後是先到希遷處參學受法的。因此筆者認為《宋高僧傳》和《祖堂集》、《景德傳燈錄》等史書說惟儼是希遷的法嗣是有根據的。

禪法

在《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十四的<藥山惟儼傳>中記載了惟儼的禪法語錄。惟儼繼承希遷的禪法,認為修行貴在自然,不必執意讀經和修禪觀想。一日閒坐,有僧問他:"兀兀地思量什麼?"他回答:"思量個不思量底。"問:"不思量底如何思量?"答:"非思量。"惟儼不要求弟子看佛經,但自己常常看經,《惟儼大師碑》說他常看的經有《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有一天他在看佛經,弟子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什麼卻自看?"他回答:"我只圖遮眼。"弟子問是否可以學他也看經?惟儼則說:"若是汝,牛皮也須看透。"(《景德傳燈錄》卷四)(注9)意思是怕弟子無有休止地讀下去而忘記識心見性的本旨。惟儼門下的道吾(圓智)、雲岩(曇晟)是親兄弟。一日,惟儼寫一"佛"字問道吾是何字,道吾說:"是佛字。"惟儼則訓斥說:"咄,這多口阿師!"(《祖堂集》卷四)示意"佛"字是不能用言語表述的。
在中國哲學思想史上,李翱與惟儼的交往被傳為佳話。李翱(772-841),字習之,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是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與惟儼相見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出任朗州刺使、湖南觀察使的時候。朗州與澧州毗鄰,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大概藥山連亘這兩州,所以《宋高僧傳》等史書記載惟儼在"朗州藥山"。《宋高僧傳》<惟儼傳>記載,李翱到藥山初訪惟儼時,惟儼"執經卷不顧",侍者提醒他"太守在此"。李翱等不及他回應便高聲喊道:"見面不似聞名。"於是惟儼直呼李翱名,李翱答應。此後二人相見。從韓愈開始,儒家學者重視探索"道"、"道統"的問題。李翱曾師事韓愈,自然也關心這個問題。他見到惟儼辟頭就問:"何謂道耶?"是想探詢佛教對"道"的見解。惟儼運用禪宗接引學人慣用的隱喻方法,用手指天,指淨瓶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大意是道不可正面表述,但它真實自然,就像雲在青天,水在瓶一樣。據載,李翱當即"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頓泮",立即作偈二首,其一曰:"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注10)此後在太和九年(835)檢校戶部尚書、襄州刺使,充山南東道節度使的時候,又會見在唐州(治所在今河南泌陽)紫玉山傳法的馬祖系的"紫玉禪翁"(據《宋高僧傳》卷十<道通傳>,當為道通的弟子金藏)(注11),向他問法。此外,據《景德傳燈錄》》卷七記載,李翱還曾向馬祖的弟子智藏、大義問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