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州

絳州

歷史上直隸州一級的行政地名,自北周有這一名稱,以後多有興廢,元、明、清為平陽府下轄縣的散州或省一級政權直接管理的直隸州。因興廢無常,其下所屬縣數量及位置多有變遷,大致在今臨汾盆地南部縣域與運城盆地總管或知州官員駐地在今新絳縣及其周邊。新絳縣現屬山西省運城市,與山西省臨汾市所屬襄汾縣、侯馬市及運城市所屬稷山縣、聞喜縣相鄰。

簡介

新絳縣古稱絳州,位於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為絳州。辛亥革命後廢除州治改稱新絳。

時至今日,新絳縣面積598平方公里,轄5鎮8鄉。

人口33萬。

縣政府駐城關(今龍興鎮)。

新絳縣轄8鎮、1鄉和1個開發區:龍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橫橋鄉;共有220個行政村。

新絳縣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是運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澮河自西向東流過,兩岸為河谷平原。

該縣是主要糧棉產區年,均氣溫27℃,年降雨量 550毫米,無霜期194天。

縣域經濟

全縣現有耕地52.5萬畝,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等。工業主要有紡織、機械加工、化肥、手工業等。

文獻記載

南北朝以前

絳州,絳郡。雄。開元戶八萬一千九百八十八。鄉一百七十六。元和戶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屬晉,《左傳》曰:“晉人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不如新田。’遂遷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陽絳邑縣是也。”三卿滅晉,其地屬魏,戰國時亦為魏地。秦為河東郡地。今州,即漢河東郡之臨汾縣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東汾北置平陽郡,又為平陽郡地。後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縣界柏壁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屬焉。孝文帝廢東雍州,東魏靜帝復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東雍州為絳州。

隋朝

隋大業三年廢州,為絳郡。初,義師將西入關,大將軍進次古堆,去絳郡十餘里。

通守陳叔達堅守不下,高祖命廚人曰“明日早下絳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絳郡。武德元年罷郡,置絳州總管,三年復為絳州。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東南至東都取垣縣王屋路四百八十里。東北至晉州一百四十里。南至陝州二百里。東至澤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梨,蠍,防風。賦:布,麻。

管縣九:正平,太平,萬泉,曲沃,翼城,聞喜,絳,稷山,龍門。

正平縣,望。郭下。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絳州。

十八年改臨汾縣為正平縣,因正平故郡城為名也。

汾水,東北自曲沃縣界流入。

澮水,東自曲沃縣流入。

柏壁,在縣西南二十里。後魏明帝元年,於此置柏壁鎮,太武帝廢鎮,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於此改置絳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絳州於今稷山縣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高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晉祁宮在縣南六里。《左傳》曰:“石言於晉魏榆。師曠曰‘石不能言,或憑焉。抑又聞之,作事不時,怨ゥ動於人,則有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晉侯方築?祁之宮”。今按宮南有澮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宮西而合。隋末依宮餘址築堡,今名修義堡。

晉靈公台,在縣西北三十一里。《左傳》曰“晉靈公不君,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即此台也。

武平故關,在縣西三十里。高齊時置,周平齊廢。

晉齊姜墓,在縣南九里。申生之母也。

驪姬墓,在縣南八里。

太平縣誌

太平縣,緊。南至州五十里。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太武於今縣東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關城置泰平縣,屬平陽郡。周改泰平為太平縣,因關名。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年改屬絳州。

汾水,在縣東二十九里。

太平故關城,在縣東北二十七里。

白波壘,在縣東南十二里。後漢末黃巾賊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於此築壘。

子奇壘,在縣東三十里。後秦王姚興遣弟義陽公平字子奇,與征虜將軍狄伯支等步騎四萬伐魏,攻平陽陷之,遂據柴壁。魏軍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敗,將麾下三十騎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將四萬人皆為魏所擒。今按此壘西臨汾水,壘側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處也。

趙盾祠,在縣西南十八里。

李牧祠,在縣東北十三里。

晉公孫杵臼、程嬰墓,並在縣南二十一里趙盾墓塋中。

萬泉縣誌

萬泉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汾陰縣地,屬河東郡。又薛通城者,後魏道武帝天賜元年,赫連勃勃僭號夏,侵河外,於時有縣人薛通,率宗族千餘家,西去漢汾陰縣城八十里築城自固,因名之。武德三年,於薛通故城置萬泉縣,屬泰州。縣東谷中有井泉百餘區,因名萬泉。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屬絳州。

曲沃縣,緊。西至州五十里。本晉舊都絳縣地也,漢以為絳縣,屬河東郡。

後漢加“邑”字,屬郡不改。晉改屬平陽郡。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十里置曲沃縣,屬正平郡,因晉曲沃為名。隋開皇三年罷正平郡,改屬絳州。

絳山,在縣南十三里。出銅。

汾水,西南去縣二十二里。

澮水,在縣南二里。

絳水,在縣東南三里。

漢絳縣,本春秋晉都新田也,在縣南二里。周勃為絳侯,即其地也,今號絳邑故城。

陘庭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左傳》“曲沃武公伐翼,次於陘庭”是也。

台駘神祠,在縣西南三十六里。《左傳》曰:“晉侯有疾,卜台駘為崇,問於子產。子產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能業其官,帝用嘉之,封諸汾川。今晉主汾而滅之,由是觀之,則台駘汾神也。’”

翼城縣誌

翼城縣,望。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漢絳縣地也,屬河東郡。後魏明帝置北絳縣,隋開皇末改為翼城縣,屬絳州,因縣東古翼城為名也。武德元年於此置澮州,四年廢澮州,縣屬絳州。

澮高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澮水出焉。其山出鐵,隋於此置平泉冶。

澮水,今改名翼水。

故翼城,在縣東南十五里。晉故絳都也。

故唐城,在縣西二十里。堯裔子所封也。

聞喜縣,望。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左邑縣之桐鄉也,武帝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此聞南越破,大喜,因立聞喜縣,屬河東郡。後魏改屬正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絳州。

景山,在縣東南十八里。

董澤,一名董池陂,在縣東北十四里。《左傳》廚武子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

桐鄉故城,漢聞喜縣也,在縣西南八里。俗以此城為伊尹放太甲於桐宮之所,孔注《尚書》曰桐,湯葬地也。按今屍鄉有放太甲處,在偃師縣界,非此也。又漢大司農朱邑屬其子葬桐鄉者,又在今舒州界,亦非此也。

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縣南十五里。《左傳》曰:“俘我王官。”

祁奚墓,在縣東二十二里。今太原祁縣又有祁奚墓,未詳孰是。

絳縣,上。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聞喜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南絳縣,其地屬焉,因縣北絳山為名也,屬正平郡。恭帝去“南”字,直為絳縣。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絳州。義寧元年屬翼城郡。武德元年屬澮州,尋改屬絳州。

備窮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出鐵釒?,穴五所。

絳水,一名沸泉水,出絳山東谷,懸流奔壑,一十許丈,西北注於澮。《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絳水灌晉陽,不浸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國,今乃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晉陽。於是韓、魏之君共殺智伯。水在縣北十四里。

晉文公墓,在縣東二十里。《左傳》曰:“文公卒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貞觀十一年詔致祭,五十步禁樵蘇。

稷山縣

稷山縣,緊。東至州四十九里。本漢聞喜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三十里置高涼縣,屬龍門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絳州。十八年改為稷山縣,因縣南稷山以為名也。

稷山,在縣南五十五里。《左傳》曰“晉侯理兵於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縣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縣南十二里。後魏文帝大統四年,東道行台王思政表築玉壁城,因自鎮之。八年,高歡寇玉壁,思政有備,攻不克。周初於此置玉壁總管,武帝建德六年廢總管。城周回八十里,四面並臨深谷。

稷祠,在縣南五十里稷山上。

羲和墓,在縣東北七十里。

龍門縣,望。東至州一百一十里。古耿國,殷王祖乙所都,晉獻公滅之以賜趙夙。秦置為皮氏縣,漢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改皮氏為龍門縣,因龍門山為名,屬北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絳州,十六年割屬蒲州。武德三年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隸絳州。

汾水,北去縣五里。漢武帝行幸河東,作《秋風辭》,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縣南十二里,古耿國也。

伏龍原,在縣西南十八里。

黃河,北去縣二十五里,即龍門口也。《禹貢》曰“浮於積石,至於龍門”,注曰“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大禹導河積石,疏決龍門,即斯處也。河口廣八十步,岸際鐫跡,遺功尚存。《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水陸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曰‘曝鰓龍門’。”

《水經注》曰:“其魚出鞏縣鞏穴,每三月則上渡龍門,得則為龍,否則點額而還。”

蜚廉故城,在縣南七里。

龍門關,在縣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縣西二十五里龍門山上。隋末摧毀,貞觀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高祖神堯皇帝廟,在禹廟南絕頂之上,畫行幸儀衛之像,蓋義寧初義旗至此也。

人文特色

創建於隋開皇十六年( 596年)的“絳守居園池”,是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園林;創自於唐代的“絳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將張士貴的《帥府堂》,是堂進深五間,面闊七間,為全國州府大堂之最;龍興寺內的“唐代寶塔”,其迭澀而出,直指藍天,塔頂曾多次騰煙,青雲直上,一連數日,千年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這個謎,時下尚未能解開。名聞遐邇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書寫特異,筆法工整,布局嚴峻,後人難以認讀,為我國書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再現了歷代書法名家的風貌;以“懸塑”出名的唐代“福勝寺”,完好地保存了幾代民間藝術家精心創作的40餘尊彩塑,成為我國美術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農業為題材的明代《秸益廟壁畫》,名震華夏,似可與“永樂宮壁畫”媲美;創建於元明的“絳州三樓”,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國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鑄造的萬斤巨鍾,鐘聲悠揚,靜夜可聞30華里;傳說“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發光;價值連城的館藏文物“戰國玉壁”、“金代鈔版”等等,永遠折射著五彩繽紛的民族之光。

絳守居園池在新絳縣城西隅高垣上,絳州古衙署後部。隋代絳州井水鹼鹹,既不宜飲用,又無法灌田。內將軍臨汾縣令梁軌於隋開皇十六年(596)修築渠道,引九原山鼓堆泉水灌溉絳州,余水放衙署後部蓄為池沼,又建亭閣於池畔,始有園池。唐宋時多次重修,曾遍植竹木花草,園門與衙署相連,名虎豹門。園地中部有一南北向小土丘,可通靜觀樓,樓前有甬道,兩側築有花牆,名子午梁。蓮池在園西,與蓄水池(又名蒼塘)有渠道溝通,渠上架拱形小橋。池西有冬景亭,池南有洄漣事。子午梁東側有疊石假山,還有影壁六角拱門、春景亭、八卦亭、拙亭、燕節樓、望井台、蒼塘風堤和孤島等景物。唐宋著名文人學士如岑參、歐陽修、梅堯臣、范仲淹等皆曾駐步其間,吟詩作賦,讚美園景。絳守居園池是我國較早的、保護完好的園囿建築之一,為研究我國園林藝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號稱“晉國三城”的古絳州,不僅物華天寶,而且人傑地靈,從春秋以來,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歷代帝王將帥在這裡活動頻繁,文人墨客多有賦詩歌詠。“趙氏孤兒”忠心保國的故事發生在這裡;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戰叛將劉武周;這裡是唐代名將張士貴掛帥,薛仁貴投軍之地;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寓居絳州“龍興寺”;唐宋兩代王通、王勃、岑參、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樊宗師、司馬光等文人學士都曾駐足絳州,留下不少詩詞文賦。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轉赴延安時也曾途經新絳縣寓居天主堂;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在“汾陽洞”臥薪嘗膽修整三月有餘;賀龍元帥曾率 120師路過新絳,親筆題詞為房東留下賀婚對聯;越南著名人士黃文歡曾在樂樓舞台上進行抗日演講;王震司令員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除這些人文景觀之外,遺留在民間的各類民間工藝品更是繁華似錦,五彩紛呈。刺繡、剪紙、皮影、木雕、石雕、雲雕、漆器、木版年畫應有盡有,《新絳民間剪紙》的出版,絳州鼓樂《秦王點兵》,打到太原,登上中南海“懷仁堂”舞台,獲得了全國“金獎”。

傳統產業中深受國人喜愛的“梅花點舌丹”、“小兒七珍丹”、“絳州澄泥硯”、“貢筆”、“貢墨”、“雲雕漆器”。這些產品馳譽海內外,為世人所鍾愛。文博副研究員藺永茂父子通過十年精心研製的“絳州澄泥硯”產品,獲”94中國名硯博覽會”金獎,全國各大報紙均進行了報導,《人民畫報》以15種文字向全世界進行宣傳,此硯已成為國人爭相收藏的熱門產品。

為了保護和弘揚新絳的歷史文化,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為發展振興新絳經濟,1994年一月國務院將新絳縣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景觀介紹

悠久的歷史為新絳留下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蹟,包括新、舊石器遺址,墓群及名人墓葬,古建築,碑碣刻石,革命文物等等。

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絳州大堂

絳州大堂位居新絳縣城西高垣之上,新絳中學校內(原州署衙門內)。東西長29.20米,南北寬15.40米,占地面積311.28平方米。始建於唐,現存大堂建築為元代重建遺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州大堂始創於唐,現大堂內仍有四塊大型石質復盆式蓮花柱礎可以炫耀唐代的輝煌。一千多年來,這裡一直是州府衙門的正堂,明鏡高懸,衙役吶喊,百姓有冤,可以擊鼓上堂,是非曲直,全憑知州的良心所栽。難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塊已碎裂成多塊的“魚兒跪堂石”,意為魚兒喝水各憑良心。公正與否,只有天知道了。

該堂又名“帥正堂”,史載唐王李世民在穩定李氏王朝的基礎上,為討伐平息外族人侵,東征高麗,命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在絳州設帳募軍,招兵處就設在州治署衙正堂內。今新絳縣博物館尚保留有張士貴的交椅遺件,傳為“帥正堂”的見證物。白袍虎將薛仁貴投軍,征東平西,最後在汾河灣築台拜將,也都與“帥正堂”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天主教堂

哥德式的天主教堂哥德式的天主教堂

哥德式“天主教堂”正對著“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跟“居園池”可以說是“背靠背”,過了“居園池”大門的前的馬

路,有一條很窄的胡同,直接上去就到教堂。每年聖誕節教堂那邊人非常多。據說這個教堂是清末一個荷蘭人花了兩根金條蓋的。忘了是在抗戰、解放戰爭期間或者“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個地方是作為縣裡儲存糧食的倉庫。歷史悠久。

絳州是古代的區域劃分,不同朝代各不相同,自隋開皇三年(583年),絳州的地域劃分一直沿用至清末,州城在今天的新絳縣城,,領五縣稷山、龍門(今河津)、絳縣、聞喜、垣曲。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木版年畫

山西絳州木板年畫工具山西絳州木板年畫工具

絳州民間木版年畫歷史悠久,題材豐富,藝術精湛。發端於宋金,興盛於明清,較楊柳青、楊家埠、朱仙鎮、桃花塢年畫問世均早,最早見於北宋《佛說北斗七星經》之雕版插圖。據《山西概況》載:“目前已有實物證明,最遲於北宋初在今山西新絳就有了古代雕版書。”至明中葉,雕版畫在內容上擴展到百姓生活領域,或為日臻成熟的木版年畫,絳州亦成為晉南年畫的主要生產基地。至清道光、鹹豐時達到鼎盛期,其時絳州城有“三大家、七小家年畫作坊”之說,其中開業於清初的益盛成畫店,年印製各類木版年畫達十萬餘份,行銷西北諸省。其餘畫店生產的畫銷往東北、華北、中原等十多個省市,對各地木版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絳州木版年畫藝術價值極高,其中《春牛圖》、《馗頭》、《老鼠娶親》、《侍女圖》等都是中國年畫寶庫中的珍品。《春牛圖》被中國美術全集收輯。

馮驥才先生到新絳考察後認為:“絳州木版年畫品種繁多,手法齊全,雕版技術精湛、線條細膩,年畫內容所能體現的歷史脈絡清晰,是一項完整的民間文化遺產。”絳州是我國18個木版年畫傳統產地之一。當地木版年畫製作始於宋、成熟於明清、興盛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年產年畫50餘萬幅,遠銷華北、西北諸省。

二天門

絳州絳州

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木版年畫研製所(即二天門年畫社、二天門畫店)多年來從事絳州木版年畫收藏、整理、

研製工作。該所現存有各個時期的木板、年畫,是十分珍貴的木版年畫資料,有很高的研究價值。2010年4月18日-21日在濰坊召開的全國木版年畫聯展會上該所參展作品《麒麟送子》、《教子》獲得金獎。

絳州木版年畫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絳縣絳州木版年畫研製所(即二天門年畫社)經過多年的探索,現已開發出數百種絳州木版年畫系列產品,每幅作品大都均可以做出黑白、彩繪兩種形式作品,也都可以軟片(帶紙袋)、精裱內芯、精裱軸畫(帶盒)、精裱鏡畫等形式出售。山西新絳縣木版年畫研製所所長吳百鎖,新絳縣二天門年畫社創辦人。為了保護和搶救絳州木版年畫這一珍貴民間文化遺產,他把自己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用到普查、收集、整理、研究絳州木版年畫上。現今,他擁有各個時期的原有老木板400餘塊,各個朝代和地區的原有老年畫300餘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