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雷琵琶

忽雷:我國古代彈弦樂器。忽雷在古代又稱“胡琴”、“二弦”,馬上彈奏,《文獻通考》把它列入琵琶類,叫作“忽雷琵琶”。最初流傳在西南地區,稱為“龍首琵琶”,盛行於唐代。

簡介

忽雷:我國古代彈弦樂器。忽雷在古代又稱“胡琴”、“二弦”,馬上彈奏,《文獻通考》把它列入琵琶類,叫作“忽雷琵琶”。最初流傳在西南地區,稱為“龍首琵琶”,盛行於唐代。

歷史

公元8世紀時,在我國的南詔(古代雲南大理一帶),曾流傳著和忽雷相像的樂器——龍首琵琶。這種棒狀梨形的龍首琵琶,於貞元年間經四川成都傳入長安。

忽雷是南詔龍首琵琶類型的樂器,我國唐代製造的大忽雷小忽雷傑作,現仍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大忽雷傳為唐以後所仿製,小忽雷則為唐代珍品。

關於小忽雷,據文獻中記載:公元78O年,唐德宗李适登基,當朝宰相韓滉出使四川駱谷,得一堅實、珍貴木材,請名工製成二琴,名為大、小忽雷,奉獻李适。

到唐文宗李昂(827~840)時,小忽雷仍藏內府之中。公元841年,武宗李炎即位後,追怨文宗嫉恨士良,凡樂工、內待受寵者,都要受到誅貶之罪,弄得樂府空蕩,小忽雷也不知流落何方。

直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時,著名詩人孔尚任(1648~1718)才在北京得到小忽雷,並在小忽雷的一對牙軫上,刻著他的題詩。

20世紀30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曾製作小忽雷、忽雷和大忽雷各一件,其形和唐制忽雷有很大不同,兩弦小忽雷和三弦忽雷,琴箱呈扁圓形,作為中音彈撥樂器使用的六弦大忽雷,琴箱則為橢圓形,它們的琴桿修長,琴頭不加飾,共鳴箱蒙以蟒皮,外形與三弦十分相像。

小忽雷是現存古代樂器中的珍品,對研究唐代音樂有著重要價值。它和日本奈良正侖院所藏的唐代琵琶一樣,同為音樂史上的奇珍異寶。此外,小忽雷還是一件極為精緻的工藝品

形制

忽雷形似琵琶,頸長身細,
龍頭,無品,二弦,有大,小兩種。

關於它的形制《辭海》載:“頸長身細,無品;張二弦,形似琵琶。有大忽雷、小忽雷兩種。”

小忽雷琴身全長47.8厘米,腹寬13厘米,由整塊硬木製作而成,下部雕鑿出橢圓形的腹腔,上面蒙以蟒皮,往上為細長的琴頸,琴頭的頂端,雕刻著極為精緻的龍頭,在龍嘴裡還含著一粒活動的小圓珠,琴頭的左側,並列著一對用象牙製作的琴軫。在龍頭之下,正面刻有篆書銀嵌“小忽雷”三字,背面刻有“臣滉手制恭獻建中辛酉春”楷書十一字。

韓滉(723-787)是唐代有名的畫家,曾有著名的《文苑圖》、《五牛圖》傳世,他同時也是個音樂家,酷愛彈奏七弦琴。建中辛酉是唐德宗李适當皇帝的第二年,也即公元781年,韓滉當時正任宰相。根據款字算來,這支小忽雷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大忽雷,琴長91厘米,腹寬20.8厘米,形制與小忽雷略同,都是龍首兩弦,項中無品,弦吞入龍口,一珠中分為二,以蟒皮蒙腹,檀木為槽。在龍首之下,刻有篆書“大忽雷”三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